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19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与书籍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读书与书籍读后感。可以从书籍的内容、主题、风格、作者等方面展开。
2. 选取合适的书籍:选择一本对你有启发、感悟或兴趣的书籍,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有更多话可说。
3. 深入阅读:在写作之前,要充分阅读书籍,理解其内容、主题和风格。只有深入阅读,才能写出有深度、有见解的读后感。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5.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出版信息、内容概要等; - 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期待或兴趣; - 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
6. 正文部分: - 分析书籍的主题、内容、风格等,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进行阐述; - 举例说明书籍中的观点、情节、人物等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 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如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 注意论述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 - 表达对书籍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 可以提出
作者:洞见CC
人为什么要读书?
莫言说:“读书,是为了以后不在碌碌无为中周而复始,不在柴米油盐的计较中磨灭希望。读书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捷径。”
林语堂说:“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余秋雨也曾坦言:“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
这些作家的话,都指向一个答案:
读过的书,终会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人民日报的这6张图里,也说透了阅读的意义。
读懂它们,你便能摆脱无知和平庸,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1黑塞曾说: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读书,其实就是一次向内的滋养。
你读过的书,在短时间内,也许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改变。
但坚持下去,你学到的知识,会一点一点滋养你的心性和灵魂,进而让你成长,让你觉悟。
史铁生年轻时,命运就给了他一记重击,让他变成了终身残疾。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之中,甚至几度想到了自杀。
然而最终,还是读书,把他从绝望的边缘拽了回来。
他读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从中找到了阅读写作的意义;
他读刘小枫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一改之前的悲观消极,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崭新的态度。
可以说,是读书滋养了他奄奄一息的灵魂。
也是读书,让他在苦难中成长,从一个羸弱的病人,蜕变成了思想上的巨人。
人如果不读书,生命注定是一片荒芜。
但一个经常读书的人,哪怕他的人生的起点再低,哪怕命运给他再多苦难,
他也能像一朵倔强的野百合般,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2春秋时期,闵子骞非常仰慕孔子的才华,于是便拜孔子为师。
他刚来到孔子这里时,面色蜡黄,形容枯槁。
可过了一段时间,他不仅气色渐好,整个人也变得神采奕奕。
孔子见状,惊讶不已,便问他原因。
子骞答道:“来到这里,受到老师的教化,常常读书,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学会了如何辨别是非美丑,遇事心平气和,脸色自然红润起来。”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
正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一个不读书的人,哪怕皮囊再美,但他看世界的眼光是迷茫的,面对时间的变化是慌张的。
一个经常被知识浸染的人,却能从容地应对岁月的磨蚀,优雅地走过漫长的光阴。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些读过的书,终将会化作一个人的气质和风骨,让你活成最好的模样。
3林语堂曾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无知且固执,恰如井底之蛙,盲目自大;
而另一部分,则是活得无比迷茫,遇事没有主见,做事没有想法,总是人云亦云。
因此,惟先读书,而后可以谈人生,观世界。
每一次阅读,都是在不断地拓宽你的认知边界,让你看清世界,明白自己。
罗翔曾是一个有着地域歧视,并且对身边人也很冷漠的人。
但后来,他却通过不断的阅读,窥见了自己的偏见与狭隘,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和三观。
在《罪与罚》中,他直面内心的幽暗,对于宽恕和关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复活》中,他学会了赎罪与慈悲,更知道了如何爱身边具体的人,而不是爱抽象的人。
读书,让他走出了自我的狭小,摆脱了世俗的偏见。
有句话说得好:
你越阅读,越是站在知识的巅峰,你望尽天涯路,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让思想觉悟的过程。
当你读的书足够多,见过的世界足够广,就算前路茫茫,你也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4很多人总是惆怅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走遍世界。
却不知,读书,才是最低成本的旅行。
在书中,我们可以拥有千般经历,万种人生。
正如尼采所说:“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
比如,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你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陕北气息,了解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朴实与坚韧;
读莫言的《红高粱》,你也能切身体会到东北高密乡的风土人情,以及那个年代的人身上的蓬勃生命力;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你也能跟着她的文字一起,去到那片广袤荒凉的沙漠,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你可以去见那些你或崇拜或喜欢的人,与今人交流,与古人对话。
通过阅读,你也可以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看长河日落,看星辰大海。
不读书的人生,浅薄且单调;读书的世界,丰富且多彩。
当你静下心来读书,你就会发现:
一本本书,就像一台台时光机,翻开它们,自能穿越到你想去的世界。
5很赞同一句话:你把时间花在哪,人生的花就开在哪。
你把时间花在娱乐消遣上,得到的自然是一个庸庸碌碌的人生。
但你若把时间用于读书,你所学到的知识,都会化作一层层台阶,把你送到生活的高处。
俞敏洪曾在演讲里,讲过他的经历。
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造化弄人的是,他接连经历了两次高考,都没考上大学。
同村的人都劝他放弃,他却不肯认命,反而更加发奋苦学。
终于在第三次高考时,他考上了北大。
然而大三那年,他又不幸患上了肺结核。
一开始治疗时,他还会忍不住唉声叹气。
过了一阵子,他发现抱怨对他的病情于事无补,于是便开始认真学习。
在住院的一年里,他读了200本书,背了一万个英语单词。
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让他独具慧眼,找到了从商的途径。
而如今,他早已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成为著名的“文化商人”。
从俞敏洪经历我们可以看出:
其实读书,就像一场投资,一次播种。
你现在读的书,铺的是以后的路。
终有一天,你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会开花结果,丰盈你的整个世界。
所以,一定不要觉得读书无用。从你读第一本书开始,书便已在改变你的整个人生。
6杨绛先生曾收到过一封读者的来信,信中多处抱怨社会浮躁,人心难测。
杨绛看罢回他:“你的问题主要在于书读太少,而想得太多。”
书读得太少,眼界难免受限,阅历难免浅薄。
遇到一点问题,就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困,久久出不来。
而一个人要是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就可以轻易地从前人的经验中,找到困难的破解之法。
一本好的书籍,如同一位良师益友。
你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去书中寻找答案。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熬过人生的低谷,不妨多读一读名人传记。
比如《苏东坡新传》《曾国藩传》《富兰克林自传》……
他们的人生经历,将会让你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足以与艰难对抗。
如果你对人生感到很迷茫,也可以读读哲学类书籍。
比如《人生的智慧》《沉思录》《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也许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人这一生,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产生数不清的烦恼。
但80%的烦恼,都可以靠读书治愈。
人多读书,便可以不盲从,不迷失,不焦虑。
哪怕人生处处险滩,你也能找准自己的航向,乘风破浪。
▽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曾问李健:
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
李健笑了笑,温柔且坚定地:“书中自有everything。”
每一本书,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你读的每一行字,看的每一句话,都在无声中,给予你滋养;
你从书中体会的每一个观点,明白的每一个道理,都将带你去到更加高远辽阔的地方。
点个赞吧 ,让我们一起翻开手中的书,铺开脚下的路,去与更好的自己迎面相逢吧。
【课本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课本中,怎么会缺少阅读者的身影呢?那是沉湎思想和酝酿创造的重要时刻。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忆读书》,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读书一事被冰心戴上了快乐的冠冕,但对她来说,这不仅是一时一刻的快乐,而是整个人生的收获。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图为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阅读的读者。光明日报记者郭冠东摄/光明图片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读了许多书,冰心尝到了读书的乐趣,“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忆读书》)所以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儿童刊物要冰心给小读者写指导读书的话,她只写了九个字,却成为高度凝练的读书指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有人说,阅读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图书馆和书店就是人身心休憩的地方。
“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上图书馆》,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诗人、翻译家王佐良把清华大学图书馆当作自己的“恩师”。更重要的是,去图书馆成了他的习惯,因为偶遇一本书,也是生活的奇趣。
对于外国作家来说,阅读中国的典籍也是一场奇遇。翻阅《论语》就曾给德国诗人黑塞带去满足。
秋窗读书图(中国画)刘松年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读书:目的和前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次与中国典籍的偶遇,制造了一种长久陪伴,“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减,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读好书还是一种修养,其益处是润物细无声的,正如黑塞所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若要评点出意志力最强的读书人,清代政治家曾国藩一定榜上有名。“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古人谈读书》,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曾国藩曾在致弟弟的家书中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曾国藩强调读书要“有恒”,是出于其作为士大夫之杰出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他为古今读书风景里增添了一份豪迈之情。
谈起读书的方法,许多人可以脱口而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却常常忘记这句话的下半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著名的新闻记者、评论家邓拓就以马南邨为笔名分析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内涵。
儿童图书馆(油画)李天祥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不求甚解》马南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邓拓认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如今,我们可以轻易获得书籍这种“精神营养品”,假如作家林海音看到今天这份“富足”,一定会道一声“羡慕”。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走我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柳荫读书图(中国画)丰子恺
林海音学生时代,街上的书店一定是不允许读者随意翻阅图书的。她在放学后跑到书店里偷偷看书,怕被老板赶走,有时一本书甚至要跑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窃读记》)林海音的代表作是小说集《城南旧事》,里面有许多北京南城的童年记忆。时光流转,当她回忆往事时,当年苦中作乐的读书生活成了一份美好的记忆。
作家学者们总喜欢记述自己的阅读经历,其中,有趣事,也有苦恼;有读得索然无味的书,也有读到豁然开朗的书;有的人能在书中看到先贤的背影,有的人会在书中发掘新的自我。其实,无论是怎样的阅读经历,都会化成生活中难忘的回忆,因为阅读就是生活本身。
重九读书图(中国画)程十发
囊萤夜读(课本内页)资料图片
书籍是知识的窗户(宣传画)张安朴
晨(油画)徐文华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5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