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春秋故事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9 21: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春秋》故事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春秋》故事中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人物形象、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春秋》故事的基本情况,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人物形象分析: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人物性格、品质、行为等方面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注意结合具体事例,避免空洞的描述。
4. 历史背景介绍:在分析故事时,要适当介绍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可以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环境、文化特点等。
5. 思想内涵挖掘:从《春秋》故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内涵,如忠诚、仁爱、智慧、勇敢等。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这些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6.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和句式。同时,注意文章的文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7. 观点明确:在结尾部分,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观点要具有针对性,与文章主题相符。
8
我们曾经春秋过──《失败者的春秋》观后感
人类文明进入到轴心时代的时候,中国叫春秋。那是孔子求道老子的时代,我无数次地憧憬着那个恨不能至的场景,在憧憬里它自然霞光万丈,穿透万古。尽管他们的谈话内容无有记载,但想到道儒之始有此一晤,足以令两千年来的我们哪怕在文明凌夷的黑暗里,仍能够心有微光,绵柔温暖。在老子孔子以前,我们的文明是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神乎其技而不可考,据说来自昆仑山的史前文明孓遗。因此商周流传至今的,多是占觋用后千年不化的龟骨。老子孔子分别是周、鲁的史官,史官本身有祭司的算卦功能。但尽管孔子把《易经》归入儒家经典,自己却“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承认“非知生焉知死”。可见春秋之际,远古的神性在哪怕孔子这一层面都难以为继。所以春秋,在我眼里是人类的神性渐灭,并只好摸索离开神性的日子后怎么办的精神求救期。神性后遗症们带领着人性的欲望在地球上撒欢,所以我觉得春秋人活得很有意思。武王伐纣,分封天下———这个天下和禹分天下为九州出入好大,真的只沿着黄河中下游以及偏北一点,扬州、益州、荆州、凉州都不是周的地盘,所以大禹九州之说是中华文明扩展以后的后世穿凿附会还是周朝对西方、南方力有不逮,我存疑于此——在被灭掉的殷商故地,封出一个宋国留给纣王儿子,杞国则是给更远的夏朝后人作封国。而宋国的爵位还不低,是第一等公爵,相比之下帮武王打天下第一功的姜子牙封的齐国,也才是第二等侯爵。而且宋公的地位今天读起来吓死人,周王祭祀用的胙肉,必须要留给宋公一份的;周王驾崩,将即位的准周王还必须给来吊唁的宋公行拜礼。这一场景在我眼里简直就是董卓司马昭穿越上岗。这说明在那时候,带有神性的等级制度极为讲究,对前朝后裔的血统不能也不敢不恭。这种等级自觉是维系周的国家伦理的根基。所以时间都快到战国乱局了,晋楚之战时,晋军统帅看到对方领军的是楚共王,还立即下车免冠趋碎步向楚王行礼,楚王则赏赐他一张弓回礼,等他回军后两军继续开打。再来一段简直可以被当时贵族气氛活活闷死的战事。齐晋开战,也是晋军将领面对齐顷公,晋军胜而齐侯逃。晋军主帅韩厥战前梦到自己不能在战车中居地位最高的右位,齐顷公又是神射手。戏剧性场面就是韩厥追击齐公,齐公的车夫发现追击车里有个不在领导位置的气宇不凡,肯定是大嘢啊,老大你赶紧射死他。齐公说你都说人家都是君子了,那还怎么射。于是只射死了韩厥车上另两位。但毕竟自己是败军,仍被追上。齐公车夫让齐公和自己换位子,被追上后使唤齐公去打水,自己代齐公受俘。韩厥那边则恭恭敬敬备好礼物上来和“齐公”讲礼貌,说自己不得不作战勇敢,如果自己怯懦,则令自己的晋国很没面子,战场上也会令和懦夫打架的齐公很没面子。更有教养的话是说自己的国家没有其他合适人选,只有他自己亲自来追击齐公。那时候贵族之间对白据说必须以《诗经》章句来赋比兴开头的,你看这开打两家对白,没博士后混不来。再说逃掉的那个齐顷公。他自己越想越窝囊,于是找到自己的队伍又冲回敌阵要救回车夫。而敌阵里那些晋国的小国盟军,看到对方是国君,不但不追杀,要么绕着走,更有甚者还拿盾牌帮他打掩护的。自然齐公最后啥事都没有回到胶东老家。这就是神仙打架吧。所以今天我们嘲笑让楚军列好阵势才开打而败的宋襄公,我们赞赏击鼓三次就不出击的曹刿,一个是有底线的贵族,一个是利用对方贵族底线的市井。两千年已降,胜者为王的功利中,黄钟瓦釜易也。有贵族原则在,所以春秋的战争,并不以歼灭对方人员为目的,有时候甚至连土地都不要,就是要讲个道理或要对方承认我是老大。对比再往后几百年战国时期的灭国战争,你都不会觉得是同一种族干的事。
在奔向非神性的大道上,那些狗血的事也是发大条神经病才能做的,比如诸侯大夫有时候为了女人打得像群公狗。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和宋公同一血统,本是宋国高官,因为老婆太美(原词是“美而艳”,“艳”字的本意是身材修长,就是说孔子的太太太奶奶脸蛋身材都是极品),被另一高官华父督在街上看到并震慑,那结局就和西门庆见到街边潘金莲一样,华父督回头就带家兵围攻1.0版本的孔府——不是现在神圣一族的那个——杀得孔父嘉只身逃亡鲁国,自然,孔丘的太太太奶奶就归别人了。然而另一出公狗斗我觉得是有人类以来天下独步了,可以把《特洛伊》甩很多街的故事。陈国国君大小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蔡、息两国国君。小女儿途径蔡国时,蔡侯对小姨子怀了不齿想法,于是其连襟息侯大怒。但他很有创意的报复办法是跑去南方向楚国出主意说,大王你好啊,你假装来进攻我啊,然后我向蔡国求救啊,然后我们一起打他啊。你说楚王将会多有兴趣啊。果然,蔡国被楚息两国灭掉了,真的就这样被灭掉了。还没完,蔡侯得知原委后太特么不甘心这么个亡国理由了,于是和楚王说大王你好啊,息侯老婆那个漂亮啊……楚王遂动心,灭息。真的就这样被灭掉了。这是最让我深夜吐血床可漂橹的一段。
这本书还解开了我多年一个疑问,就爵位等级而言,楚王、吴王和越王这些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周的实力不及南方,封不过去,所以南蛮百越们霸王硬上弓就是称王,而且实力也不俗,吴国还敢和霸主齐国开打,楚国更不用说,把今天河南湖北交界的小国都收拾完了,得让晋国南下跨过黄河保护小弟。那些小国的名字也好记,多是今天河南南边的县城,把“国”字换成“县”就好了。而楚王夺得新的地块之后,考虑到实际利益,并没有像周那样把地块分封出去,而是直属了。原来君主集权的小发明,不是商鞅啊。
最后强调一下,所谓“中国封建社会”到秦统一为止,皇帝集权,不再封国。后来的都叫中央集权朝代,别再老说什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你都不当古代啊?
再谈鲁迅的文章,有感而发
再谈鲁迅的文章,有感而发
小时候自然是从课本上知道鲁迅的,在初中、高中的时候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不少。当时我的印象中的鲁迅,就跟民国里的旧照片一样,他是一个灰白两色的人;他的文章透露出一种悲凉无助,鲜血等令人反感的气息;对比来说,毛泽东的革命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李白的浪漫主义诗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写实色彩诗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的豪放派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那些催人奋进的文章,更对学生们的胃口。 高中的时候买了一本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这部小说其实是鲁迅改写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个人感觉到文笔很一般,故事很一般,一点都不好看。甚至文章中还夹杂了一些英文单词。看来中文已经不能完全表达鲁迅信中的情感,所以用了一些英文单词来特别标注。如果在今天的话,这种文章的许多方式应该叫做鲁迅@江一燕体。正好江一燕是演员兼建筑师,鲁迅是作家诗人兼医生…… 电影方面,中学时期老师带领着全班同学去看了一个鲁迅的电影《祝福》。当然了,个人觉得非常不好看。跟同事一起看的电影根本不能相比。《大决战》系列,虽然当时根本看不懂,但是好歹能看个热闹;《血战台儿庄》倒是能看懂一点儿,电影情节很简单,日军攻台儿庄,我军防守台儿庄,但是也仅止于此,不过还能看个惨烈;而《祝福》的祥林嫂,真的没有什么好看的!长大以后对了鲁迅的文章的感觉依然没有什么变化,不喜欢终究还是不喜欢看,但是对于鲁迅的诗词确实喜欢起来了。个人把鲁迅称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位古典诗词人之一。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出另外那位是谁?对了,就是毛泽东。 鲁迅的经典诗句,跟中国历史上诗人相比也毫不逊色——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在初中学鲁迅的诗,学的是这首关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也算是鲁迅的经典,写的是军阀混战、残杀进步青年。而那首鲁迅的最经典之作《自嘲》,课本却只学了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到时候没有网络,老师让学两句的,我们学的、背过的也就是这两句了!直到很久以后才知道这首诗的全文,其实看这首诗的全文就知道为什么这首《自嘲》没有入选语文课本,因为最后鲁迅的意思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虽然鲁迅写的是作者无所畏惧、韧战到底的决心,但是学生们肯定认为诗中表示的是不问世事,躲进小楼看书打游戏的作者。所以,这首诗无论开头还是结尾,对学生来说过于消极了。所以我们学的都是一些比较积极的诗词,最差也是写景抒情的诗词,消极和学生难以理解的诗词很难进入课本!我们学的诗词是这样的: 例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宁死不屈的革命斗志; 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高尚品格 例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的大无畏革命气概 例如排除千难万险,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愚公精神
鲁迅文章在课本上越来越少,象征着中国成熟了;象征着鲁迅所批判的时代已经渐渐成为历史;象征着过于消极的鲁迅思想的渐渐消散,而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最强音。最后用李煜的一次诗词表示鲁迅的文章在教科书中的消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