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0 04: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后感的传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读后感的主旨: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读后感的中心思想,即自己对传记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个主旨应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2. 选取合适的传记:选择一本与自己兴趣、价值观相符的传记,有助于激发写作热情,使读后感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3. 深入分析传记人物:在写作过程中,要对传记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通过分析,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为自己的读后感提供有力支撑。
4. 结合自身经历: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传记人物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5. 重视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简洁、流畅,避免冗长和啰嗦。同时,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结构合理: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传记内容,主体部分分析人物特点、价值观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7. 适当引用原文: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传记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
□ 李钊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老人,留给世界的,是他一生追逐并将传承下去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是姚昆仑以大量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和杂交水稻知识所撰写一部传记。该书作为“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创新教材”,回顾了袁隆平传奇而独特的成长经历,呈现杂交水稻研究脉络,反映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和心系天下苍生的精神世界和高尚情怀。
袁隆平走上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非偶然。他出生于书香家庭,原本人生可以有另一种选择,但他从小产生的学农志趣,让他不听父母的劝阻,执意报考农学院,选择做一颗扎根大地的种子。即便他可以选择成为空军飞行员和游泳运动员,心中的信念也从未动摇。在农学院学习期间,因为经历过饥饿,也见过农民吃不饱饭的袁隆平更是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他的“逐粮梦”由此开启。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十余年的梦想追逐,他基于先前文献,向专家求教、与农民为友、以大地为师,虚心求教,孜孜探索,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经过与团队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74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全国性协同攻关选育完成后,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增产效果明显,极大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飞跃,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这个过程中,他的研究曾在特殊时期被打断,提出的设想遭受过质疑,寻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一波三折……然而,挫折和阻碍从未让他停下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和梦想,一直鼓舞着他,风雨兼程,只顾向前,在杂交水稻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路上永不满足,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一直奔跑在路上,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从未停歇。2000年,袁隆平团队培养出“两优培九”,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一串串数据在“禾下乘凉梦”的指引下,经过袁隆平和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不断在向前延伸。袁隆平逝世的当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一组数据成为他追逐“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的最好注解:杂交水稻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因为他的育种成果填饱了肚子,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生活十分简朴,住的是十分普通的房子,把政府给他的别墅也当作研究基地,身上穿的是几十块钱买来的衣服,手上戴的是260块钱的手表,开的是一辆5万多的小汽车……然而他却将80%的时间花费在农田里,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时常能看到他在烈日下走进试验田的身影,而在今年3月,91岁高龄的他仍奋斗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他为人低调谦和、平易近人的态度,风趣幽默、妙语迭出的语言让人领略到无双国士的风采,他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追逐梦想的精神更是感染了无数人。
袁隆平将一生浸在稻田里,用一粒种子书写波澜壮阔的稻田史诗,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将功勋镌刻在广阔大地,印在百姓心上。斯人已逝,而他留下的精神“种子”必将代代相传,用不懈奋斗书写新的璀璨华章。
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洛克菲勒是谁。整本书读下来之后,我百度了一下洛克菲勒,感觉这个家族太牛了。其实我细细想来,中国近代类似的家族应该是曾国藩家族。(我的认知有限就知道曾国藩,欢迎大家补充)
在书中洛克菲勒回忆了自己的朋友及创业的整个过程。说实话,读他创业这个过程中,我不觉得他很牛。
因为我脑海中把时间转到1890几年的时候,我想那时候的美国是创造真“鱼”高峰期,他只不过是碰上了好运气罢了。用现在的话说,碰上风口了。雷军不是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是能长久不衰的人,不只是有几把刷子的人。
好吧,我承认,是我浅薄了。用洛克菲勒的话说,内心虚弱的人,最喜欢胡说八道。一百多年前的人居然是如此先进,进化的如此完美。不可思议亦可思议。孔子老子的有一些思想在今天不还是很适用吗?
真正让我转变是看了洛克菲勒给他儿子的信件后。我才觉得,这个人太了不起了,真正的王者。
他教育他的儿子要认真看待工作。他说“工作对于工作者来说,收入只是工作的副产品,理想的薪水总是在做好该做的事情,出色完成你该完成的工作时,不知不觉的倒来。”“无论天堂还是地狱,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如果赋予工作意义,那么无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如果是工作为乐趣,那么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视工作为义务,那么人生就是地狱。”
他教育他儿子如何看待失败。“每个人都想要成功,那么成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在我看来,成功不是以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学历或者家庭背景为决定性因素,而是由这个人思想大小决定。我完全可以说,思想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这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要看重自己。”“一个人人格的核心,就是他的自我观念,你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百年后武志红出了本说《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有一些人把一次失败当成最终结局,从此一蹶不振;而我们却把失败当成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吐出来的是精神。”“好比逆水行船,如果静止不动,就一定会退步,而要前进,则必须敢于做决定和冒险。”“千万不要畏惧失败,一旦避免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那么你就会变得畏首畏尾。”“害怕失败就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会错失眼前的机会,而失去机会则可能被人吃掉。”“懂得向失败学习,可以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成功的真谛”“人始终要保持活力,永远坚强,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我读到以上这些话,我内心一直在流泪。因为我活了三十几年,我一直不看重自己,轻贱自己。虽然我常说自己要爱自己,可是我到现在才明白我为什么无法做到爱自己,因为我总是觉得自己不重要,觉得自己人微。这样的我怎么跟人比?啥也没有发生就倒在自我消耗中。我给自己画了一个巨大的牢笼。
明明是一个企业家,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依然是非常在行。教育他的儿子要同自己的弱点对抗;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要善于思考;要如何与人相处等等,恕我不能细述大家可以直接去看《洛克菲勒自传》这本书。
跳开这本书,可以比照《高效率人士的七个习惯》和《原则》。我们会蓦然发现,这几本书,有很多共通之处。《高效率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双赢思维,知己解彼等的七个习惯参照洛克菲勒,你会发现这个人怎么做的怎样好,要知道,在洛克菲勒这个时代这本书还没有呢!
在说一下,洛克菲勒与《原则》共通之处。极度冷静,头脑极度开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遵照原则办事,不给自己设限制…
不得不佩服这样的人,真的是为伟人。我看见自己的渺小,是因为我允许自己这样。我希望我打破自己的限制,解放自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