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0 0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2000字名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这个主题可以是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情节、主题思想或者写作手法等。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名著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为全文奠定基调。
主体部分:根据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人物分析: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2)情节分析:分析名著中的关键情节,探讨其对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和作品整体结构的作用。
(3)主题思想:阐述名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体现你的阅读感悟。
(4)写作手法:分析名著的写作手法,如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探讨其对于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阅读感悟,并提出对名著的总体评价。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使用词汇:尽量使用准确、生动的词汇,避免口语化表达。
(2)句子结构: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避免单调重复。
(3)段落衔接:段落之间要有
文 | 王安之
一本书,一部剧,犹如一面镜子,反射着已经过去的日子,映照着正在经历的日子,衍射着即将面临的日子。
今年,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人世间》,在壬寅虎年春节期间引发热议,犹如猛虎一声长啸,平静的山林变得喜庆热闹。人们述说着,议论着,点评着,猜想着……,身临其境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着现实世界的生活变迁。
热播剧《人世间》是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追剧固然好,有声光电影的多维呈现,看着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剧中人,听着一个个角色的诉说和对白,通透而传神。为了更好的体味电视剧所呈现的时代背景,感知剧中人言行举止的精神养成,读原著则必不可少。
三卷本的《人世间》一百一十五万字,真可谓大部头,皇皇巨著。用三个周末的时间读完,掩卷沉思,脑海深处蓦然间跳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标语,随着小说展现出来的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史,理解越来越清晰,感悟越来越深刻。
世间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人是这个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最大变量。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摩擦和不同的解决方式,成就了不同的人世间。
战争,贫穷,猜忌,伤心,悲惨,是人世间。
和平,富裕,友善,快乐,幸福,也是人世间。
人世间是一个宏大的具像,而每一个人都是在这个宏大具像中的某一个具体时间段里和某一个具体的空间环境里进行角色演绎。梁晓声的《人世间》,呈现的就是黑龙江哈尔滨这个区域里,跨越五十余年的时间里的人生百态。而这人生百态又是通过周家三个儿女、家人朋友以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相关的人铺陈开来。
从空间上看,小说描写的情节,有我熟悉的地理环境。我作为北方的山东人,对东北的环境有切身感受,特别是对于冬天的寒冷。
如果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游客,行走在松花江畔,徜徉在中央大街,惊喜并享受着冰雪世界的童话之美。天空是湛蓝通透的,就像青春少女的眼眸;白云是质感立体的,就像柔荑凝脂的肌肤;江水是温柔静谧的,就像雄壮和善的驯鹿;冰凌是灵动轻盈的,就像调皮可爱的精灵。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同,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这别样的美好都是由曼妙的雪和凛冽的风造就的。
而造就这人间美好的寒风和冰雪,在那个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年代,却是残酷的。风,凛冽如刀;雪,厚重如山;冰,坚硬如铁。住在光字片土坯屋里的人,在寒冬里,没有暖气,如果连烧炕的煤也买不到的时候,对冰雪,就不是赞美,而是悲惨和恐怖了。被冻病甚至冻死的老人和孩子时有发生,人人都渴望着雪中送炭,期待着送温暖,但在天寒地冻中,亲朋虽忧心忡忡却束手无策,友邻更是心有戚戚却爱莫能助。下岗工人肖国庆的父亲,一名肉联厂的老工人,在冬夜里为了取暖,却被淹埋在了炉灰堆里,缩成团的躯体被倾倒而下的炉灰烧成了一个再也无法抻展而开的肉球,火化前竟然无法洗脸净身,无法换一套新衣。这风雪冰封了大地,凝固了时光,身体和灵魂也都被这寒冷浇铸成坚不可摧的恐惧。
从时间上看,小说描写的情节,绝大部分是与我的成长同步的。从改革开放、工人下岗潮、住房货币化、商品房、城市拆迁建设、私营企业兴起、反腐倡廉等,都有切身感受。
看完《人世间》,最大的收获不是与自己成长经历重合类似的部分,而是通过这本书中展现出来的我们不太熟悉的父辈,甚至祖辈的生活记忆,特别是生活理念和为人处事原则这一代沟的弥补。通过书中展现的百姓生活也渐渐的能够明白,为什么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是那样的,让我能更加理解他们了。如周志刚作为大三线的革命工人,是第一批工人阶级,他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一生为善,正直勇敢,再苦再累也从不曾抱怨一句。
金月姬和曲老太太对阶层固化和门当户对的反思中说到“我们都是底层人家的儿女,后来我们成了干部,依靠的是百姓,为的也是百姓,怎么到了儿女婚姻上,就不愿意和百姓结为夫妻了呢?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怕和普通百姓结成了亲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读过之后,虽不能说明澈了,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真的像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由于个人的知识、学历、人格所决定的,往往还有国家社会变革的影响。
而整个社会的变革,往往对我们这些平凡的百姓来说,所体现的往往都是切肤的疼痛和喜悦。对于小时候在一些历史书上学到的比较茫然的历史知识细节,也在此书中有着或明或暗的展现。让人发出“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慨叹。
从内容上看,小说描写的情节,让我懂得了换位思考。周家的三个儿女,同一个屋檐下成长起来的亲兄妹,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周秉义从小对自己就有很高的要求,学习自律图强,无论是知青还是从政,都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自己,代表的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真正的为民服务的干部群体。周蓉是思维活跃、敢爱敢恨、性格鲜明的女性,关心国家和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的关系,写了《我们这代儿女》,代表的是时代的新知识分子。
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不同的社会角色,在遭遇着不同的历史考验,但却有着共同的历史使命,那便是在自己的角色中有所担当。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责任认识和承担分量是不一样的,由此造就了各种人不同的命运发展,有所担当的人,即使当时看来生活的很辛苦,但命运最终总不会亏待于他。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人,在人世间走一遭,总要有所追求,追求又无外乎外在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或许是这追求的不同,造成了各自人生的区别吧。
物质上首要的是吃得饱、穿的暖、住的好。秉坤六个好友每到大年初三的聚会,在衣食住行上就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之所以在秉坤家聚会,是因为周志刚在住房上的远见,两大间土坯房,能让好友们有个最起码的聚餐场所。在限量供应的艰苦年代,禽蛋肉奶菜,没钱可买,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越来越活跃,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想吃的东西了,但在东北国企下岗潮的背景下,工人们手中的工资变得朝不保夕,过年能买上2斤肉包个水饺已是不错的享受,秋林的红肠只能是望梅止渴之物。
秉坤出狱后,兄妹三人在秉义大哥家的第一次除夕聚餐,吃得饱已经不是问题,吃好而且不浪费成为餐桌礼仪。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改善,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民以食为天,从吃什么的惆怅,到吃得饱的期盼,再到吃得好的满足,足以管窥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和进步。
解决了吃饭问题,只能让我们活着。而要解决活得明了通透,还需要读书和学习。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面对不同的环境,很多人很多事背后的逻辑总是雾里看花,读书学习可能不会让人洞悉世事,明了天机,就像周蓉的博士生导师汪尔淼难以解答的灵魂拷问“既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人心性的共同的民族精神营养,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真正谈得上有点儿君子修养的国人也就历史上的几位,绝大多数国人的国民劣根性非但没改变,反而似乎还在互相传染?”但读书和学习,对于思考力的养成和命运的改变可能都是强有力的助推。
周秉义的爷爷读过私塾,能背四书五经,还是民间棋王,这种识见成就了闯关东落户光字片的周家的根基。于是,周秉义因为读书成为光字片走出来的唯一一个厅局级高干,周蓉因为读书成为大学副教授,下一辈的周楠、周玥、周聪也都是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每一个中国近代历史变革的节点,都随着梁晓声的《人世间》浮现在脑际。可以说,我随着这部小说重新回望了自己的经历,也回望了自己经历的时代变迁。
梁晓声说,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他想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代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此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帮助。
是啊,今日的我们,不仅仅跨越空间的距离,也调节了时间的流速,让我们的身心在时空里穿梭,天空、大地、星月,眼界、心胸、情怀,在这一刻融会贯通。梁启超说:“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正是以人为本的信仰,成就了今日的国富民强。回忆着过去的岁月,五十多年的巨变,真是翻天覆地;憧憬着未来的时光,生活的发展,定会更将美好。
作者简介:王新靖,字安之,籍贯莱芜,现居济南。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山东金融作家协会理事,齐鲁晚报首届“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兼任齐鲁金穗文学社副主编。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一个教师之所以会成长为有独特思想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与他阅读的书籍极为相关。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成长史,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下面这些书籍可以说是我教育思考的直接源头。
只有真实,才可能成长
20年前,正在浙江省绍兴县秋瑾小学任教的我,正在做小学语文立体教学实验。不知从哪里弄来朱作仁教授的地址,给他寄去一封信,很快就收到朱教授的回信。随后的几年,朱教授每学期都来学校指导,每次都要听我一节课。
2004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朱教授来学校指导时,赠送给我一本。其中有一篇《语文教改:我的22条建议》,我印象非常深刻。
譬如第一条建议“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本打开,翻到施教的课文处”,就是针对当时课前学生“闭书”现象提出来的。如今20多年过去了,学生课前“闭书”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公开课,上了半节课学生都不用翻书。甚至有的教师刻意不让学生翻书。又譬如“课堂练习规定学生不用橡皮和涂改液,纠正公开课‘斩头去尾’的现象,语文课板书要从实际出发打破求完整重形式的框框”等建议,每一条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很强的操作性。朱教授的22条建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常规。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朱教授的语文教学研究从儿童心理出发。他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教学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实事求是”,一线教学工作要“真实、朴实、扎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不唯心、不唯我”,但要“唯科学”。近20年来,朱教授的“三大实”“三小实”“五不唯”“一唯”这些主张,一直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态度。参加了不少比赛和评比,但从不唯上,从不跟风。写了不少文章,从不标新立异。上了无数公开课,从不设计所谓的精彩台词,震撼导语,坚守真实、真实、再真实。只要真实,就必然朴实、扎实。宁要“粗糙的真实”,拒绝“虚假的精致”。因为只有真实,我们才可能有成长。
汉字之源,民族之魂
说起潘德孚这个名字,语文界听过的人肯定不多。再说《语文学林改错》这本书,估计读过的人就更少了。至少在我近20年的语文教育生涯中,没有遇到第二个读过此书的人。
潘德孚是语文教育界的局外人,是一位中医。我认识潘德孚医生,不是看病,而是因为汉字。2005年左右,我正对汉字感兴趣,上了一节《有趣的汉字课》,评课的专家介绍我认识了潘德孚医生。
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部分标题:《汉语汉字的起源》《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等,这些原本都是语文界应该思考的源头问题,结果遭到语文界和语言文字界的围攻,说潘医生是外行,语文最基本的ABC都不懂。
而我正是读了潘医生的这本书才开始思考:什么是汉字?什么是汉语?什么是中文?汉语与汉字的关系是什么?汉字的特点是什么?中文的规律是什么……
20年前,我开始对汉字感兴趣。我买的第一本汉字书是谢光辉主编的《汉语字源字典》。这本书从汉字字理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1086个常用汉字作了生动的解析,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智慧。从此,我对汉字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目前,家里收藏了300本与汉字相关的书籍。在家里陪女儿玩汉字,在学校陪学生玩汉字。在学校,我开设了汉字课,解读孩子的名字,帮助孩子设计自己的艺术签名。每读一篇课文,都会引导孩子解读作家的笔名。学生给我取了一个绰号——“汉字刘”。
近年来,读汉字、写汉字、玩汉字、研究汉字,成为我生活的一大爱好。我也因此结识了流沙河、萧启宏、戴汝潜、张鹏鹏、黄亢美等汉字研究学者。
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懂一点汉字常识。汉字是语文之魂,汉字是中华民族自信之源。
后现代课程启蒙
2008年,我购买了钟启泉与张华老师主编的“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的《后现代课程观》,坦白地讲,当初花了很大的精力阅读,还是感觉这种纯理论的书籍许多地方读不太明白。即便到今天,还有许多后现代课程理论没有完全读明白。但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硬着头皮阅读此书,唤起了我的后现代课程启蒙意识。
当大家还沉浸在线性、封闭、精准的现代课程思维意识时,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的原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这样的宣言。后现代课程强调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强调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我的日常课堂不再追求完美精致设计,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享受师生课堂的互动生成。
2013年,我的《落地麦田野课堂》一书出版。在完成国家语文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开发鲁迅启蒙教育课程、汉字文化启蒙课程、漂流日记写作课程、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我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一个教师,只有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独立思想的教师。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这是一部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的书。10年过去了,到现在都记得当初彻夜通读时,一个人激动得在书房里击掌叫好的情形。《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翔实记录了钱理群老师带领团队用长达7年时间编写《新语文读本》的心路历程。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语文教育遭遇全民批判时,钱理群老师领衔,凝聚一群国内顶尖的人文学者和语文教学专家联袂为中小学生编写了一套读本。这是一次民间力量融入语文课程建设的大胆创举,他们提出的以“立人”为核心的语文教育主张,开启了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新风气。
2011年,我组织编写《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时,买来《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送给每个编委,我们要秉承《新语文读本》的编写思想。当我们向钱理群老师发出时,钱老师欣然接受,担任丛书主编。如今10年过去了,《名家文学读本》依然是深受孩子欢迎的“常销书”。
今年我组织编写《跟着名家学语文》丛书,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个编委赠送一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并组织全体编委认真学习。年届80高龄的钱理群老师再次出任丛书主编,钱老师在序言中写道:从《新语文读本》开始的语文启蒙教育试验持续了20年,实实在在继承下来了,而且有了创新和发展。
20年来,我也成为《新语文读本》开启的《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做教育必定少不了一点理想主义情怀,尤其是在物欲喧嚣的时代。也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所谓语文教育,就是带领孩子阅读名家经典,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身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把自然还给孩子
这是一本只有170页的小册子。我记得当时在书店看到《把自然还给孩子》这个书名,就被深深吸引了。站在书店,一口气看完了。我们当下的教育对孩子的自然成长干预太多,改造太多,甚至许多做法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
作者大田尧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他对日本教育从传统“臣民教育”向“主权公民教育”转变过程中的当代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大田尧分析的日本战后“当代教育问题”,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序言中一句“当代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没有选择机会的儿童”引起我的震撼。我们的孩子整天像鸭子一样被赶来赶去,他们迷失在失去自我的境地里。
人要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我们要使孩子在自然的舞台上自由玩耍、自由活动,这样孩子才能在游玩和活动中找到真正的学习。我的课堂上,孩子可以随时发言,有了思考就要表达,这是自然的。每节课下课铃声一响,不管内容是否讲完,我都准时下课。下课的时候就下课,这是自然的。我允许并鼓励孩子带玩具来学校,课间孩子玩玩具、玩游戏,这是自然的呀。但是,这也常常遭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每天中午,我都带孩子到操场打一场篮球,这是孩子生命成长需要的,也是最自然的。
大田尧说,我们要做一个不慌不忙的大人,让孩子有闲暇的时光,孩子才会有自我思考的空间,才会有自然生长的内在动力。虽然我们会失去一些看似很重要的东西,但人正是在失去中获得自然成长的。
把自然还给孩子,对生命始终要给予无限的信赖。这样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已经融入我的生命。
“会生长的语文”
20年前,为了迎接新世纪第一轮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编写出版了一套旨在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这套丛书,对我个人的教学观念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对我的帮助最大。
为知识而教,还是为思维而教?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譬如,过去我们带学生读鲁迅,首要的是读懂鲁迅。为了读懂鲁迅,老师拼命讲,结果讲得越多孩子越糊涂,越害怕鲁迅。后来,我改变策略,读鲁迅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读鲁迅,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读出自己心中的鲁迅。在孩子的世界,鲁迅一下子就活了。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是“求证式”教学,给孩子一个观点,让孩子寻找证据。这样,孩子的思维是被动的,也是封闭的。而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发现式”教学。所有的观点,要来自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这样的学习才是充满挑战和发现创造的愉快思维活动。
这辈子我得感谢鲁迅。作为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唯一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编写的《小学生鲁迅读本》发行超过60万册。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算鲁迅研究专家,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但我是一个特别的小学语文教师。自2005年开始,近15年的鲁迅阅读与鲁迅启蒙教育研究,鲁迅已经成为我语文人生的底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语文教学是从鲁迅出发的。鲁迅的方向,就是我的语文教育的方向。
当然,给我带来影响的还有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201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来这本书,花了很大的力气学习。也圈圈画画,做了不少批注。但很长一段时间,我想不起当时的阅读对我个人有怎样的影响,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甚至有相当长的时间,我都没有再去翻阅这本“伟大的教育著作”。
但非常奇妙的是,2019年9月的一个夜晚,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突然发现这本书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这些年的许多教育实践,一切的理论源头都在这里呀。
2005年,我上了一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课,2009年出版了《亲近鲁迅》一书,随后又出版了《小学生鲁迅读本》。2011年,我主持编写出版了《名家文学读本》丛书。从一节课到一本书,再到一套读本。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后面有怎样的结果,但每一次新的结果出来,又与前面的研究一脉相承。我意识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发展不是一种预先的规划,而是一种自然的生长。于是在2019年春,我正式提出“会生长的语文”概念,因为我的语文的确是会生长的呀。
原来我所走的路,证明我正是一个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践行者。“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教育原来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生长。教育要回归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的本位。许多年来,都没有这样遇到知音的阅读快感了。2019年下半年,我几乎用整整半年的时间细细品读了这部伟大的教育著作。
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为目的。教育拒绝“揠苗助长”。生长是生命由内而外的一种本能,是内在、积极的,是不可抗拒的一种生命力量。
“因为我爱你”
这是一个绘本故事。故事很简单。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老木匠特别爱孩子。村子不远处,是一片森林,那里有猛兽。老木匠为了保护孩子,就在村子周围砌了很高的围墙,并且一再告诫孩子不能出去,外面的森林里有猛兽。可是老木匠在砌围墙时却留了一个洞,刚好容一个孩子钻出去的洞。有一个好奇的男孩,果然偷偷钻洞溜出去,到森林里玩耍。虽然没有遇到怪兽,但是天黑返回时,那个钻出去的洞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时才后悔没有听老木匠的话。夜幕降临,阴森恐怖,仿佛怪兽就要来临,小男孩使劲喊救命。听到小男孩的呼救,老木匠赶过来,把小男孩平安带回家。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老木匠明知留一个洞会有孩子钻出去,为什么还要留呢?因为他知道孩子内心的好奇以及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他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让孩子去经历,在经历中成长。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看似也是爱孩子,但为了防止万一,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堵死所有的洞。当孩子问老木匠为什么要留一个洞时,老木匠说:“因为我爱你!”
这样的故事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却令我深深震撼。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要给孩子留一个洞吗?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留一个可以进出的洞。哪怕外面有危险,哪怕洞只能出不能进,依然要留一个洞。这个“洞”的名字,就叫信任、尊重、呵护。
一句话,我们是否懂得孩子的心?
(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教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在鲁迅启蒙教育、汉字文化启蒙、名家经典阅读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亲近鲁迅》《落地麦田野课堂》等教学著作。秉持“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目的”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构建“会生长的语文课程体系”)
十本书书单:
《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
朱作仁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语文学林改错》
潘德孚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汉语字源字典》
谢光辉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后现代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E.多尔 著
王红宇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钱理群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把自然还给孩子》
〔日〕大田尧 著
朱浩东 曾贫 李振溪 译
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教会学生思维》
郅庭瑾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 著
王承绪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朝花夕拾》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因为我爱你》
〔美〕陆可铎 著 海恩斯 绘
丘慧文 郭恩惠 译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9月16日第8版
作者:刘发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