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莫言作品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0 08:12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莫言作品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莫言作品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莫言及其作品": - 研究莫言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创作背景。 - 熟悉莫言的主要作品,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等。
2. "明确读后感的目标": - 确定你的读后感是要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还是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 明确你的观点和立场,是赞美、批评还是中立评价。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莫言及其作品,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主题分析":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历史背景或文化内涵。 - "人物刻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 - "情节结构":分析作品的结构安排、情节发展等。 - "艺术特色":评价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 - "结尾":总结你的观点,强调作品对你的影响或启示。
4. "内容要点": - "深入分析":避免泛泛而谈,要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 - "观点明确":明确表达你的观点,支持你的论点。 - "论证充分":运用作品

以《红高梁》震动文坛 莫言用灵性激活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1986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梁》,震动了整个文坛。小说以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壮怀激烈的民间抗日故事,赞颂民族大义,弘扬民族精神。这部小说是强悍的生命力和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小说的主人公——“我爷爷”“我奶奶”身上迸发出的蓬勃生命力和自发的爱国热情,令无数读者震撼、感动。《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也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它不仅为莫言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埋下了伏笔,也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打了先锋。

莫言题写的书名《红高粱家族》

1985年秋,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的莫言与几个当时同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学员一起,去北京西直门总政招待所参加了一个军事题材小说座谈会。正是这次座谈会促使他在3个多月后拿出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抗日题材小说,这便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红高粱》。

这个题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军事题材小说座谈会与以往的座谈会略有不同,既为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也意在促使军事文学创作出现更多的大作品。会上,一批老军旅作家对中国军事文学创作现状甚为担忧,他们拿苏联的战争文学与中国的作比较,说苏联的卫国战争虽然只打了4年,但是反映卫国战争的文学层出不穷,孕育出了5代描写卫国战争的苏联作家,而我国有着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争历史,却没有产生多少战争文学,更没有出现像《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样的文学经典。而中国的新军旅作家更是面临着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问题,这影响着军旅文学创作的发展。

老军旅作家们对经验断代的担忧不无道理,然而莫言颇不以为然,“我当时就说,我们固然没有见过日本鬼子,但我们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解决。我们虽然没有亲自打过仗,这种间接经验还是有的。我们毕竟当过兵,也搞过军事演习。没有亲手杀过敌人,但看过杀猪、杀鸡的,都可以移植到我们这边来。”一些老作家对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这让年轻气盛的莫言憋着一股子劲。

莫言能够很快拿出一部令老军旅作家信服的战争文学作品来,容易让人归功于其天才的创造力。其实,《红高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莫言青年时期的工友张世家为他提供的发生在家乡的抗日战争素材。

《红高粱》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

莫言在《〈红高粱〉与张世家》一文中首次披露了《红高粱》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细节。1983年的春节,莫言回老家山东高密探亲访友,与旧时的工友张世家喝酒。张世家否定了莫言此前的军事文学创作,“根本就不行”,并质问莫言:“咱们高密东北乡有这么多素材,你为什么不写,偏要去写那些你不熟悉的事?什么海岛,什么湖泊,你到过吗?”随后,他向莫言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公婆庙大屠杀”的历史。张世家是公婆庙村人,他的一个亲属在那次屠杀中受了伤,对这一事件了如指掌——“1938年3月中旬,游击队在孙家口村大桥头埋下了连环铁耙,伏击了日本鬼子的汽车队,经过浴血奋战,打死日本鬼子39人,其中还包括一个少将中冈弥高。几天后,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前来报复,但被指错了方向,没包围孙家口,却包围了公婆庙,屠杀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一百余口,整个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这则悲惨的抗日战争故事,最初并没有引起莫言的创作兴趣,直到几年后他考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军事题材小说座谈会,这则故事猛然撞击了他的灵感之钟。

莫言对“战争感觉”的准确把握也协助其完成了这部并非来自自身战争经验的作品。莫言1976年参军入伍后一直没有得到上战场的机会,对于战争氛围的铺垫可谓无从下手,然而莫言想起了他在黄县当兵期间,一次雾中检靶时差点被误伤的经历。靶场上的他栽倒在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就从这次雾中打靶的经历,我进入了战争的感觉。所以《红高粱》里一开笔就是一场大雾”。

如果光有战争新素材的获得与战争感觉的把握,莫言的《红高粱》还是难以完成对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五老峰”的逾越。“五老峰”即老题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题、老手法,在教条主义影响下,军事文学创作一度呈现出历史战争题材单一、主题思想浅显、艺术手法陈旧的创作倾向。《红高粱》的成功还得益于莫言对战争文学创作观念的重新理解。莫言发现,“文革”前大量的小说都是写战争的,但当时小说追求的目标是再现战争过程,往往是从战前动员写到战役的胜利,衡量小说成功与否的标准通常也是是否逼真地再现了战争的过程。莫言意识到,新一代作家如果再这样写绝对写不过经历过战争的老作家,“即便写得与老作家同样好也没有意义”。他认为,“战争无非是作家写作时借用的一个环境,利用这个环境来表现人在特定条件下感情所发生的变化。”作家营造一个战争的环境,再把人物放进去进行试验,这就是所谓的“人类灵魂实验室”,这也是莫言对战争文学创作观念与手法的重新理解。

“那你就给章仲锷打电话,帮我把稿子要回来,你的态度必须明确!”

莫言对战争素材的提炼、对战争感觉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战争文学创作观念的重新理解使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非常顺利,“只用了一个星期,我就写出了初稿,又用了一个星期,抄改完毕”。小说在1985年年底经历两周的时间完成,本该刊发于《人民文学》——一直紧盯莫言创作的《人民文学》编辑朱伟在《红高粱》创作之初,就向莫言下了“订单”。然而手稿意外地被《十月》的编辑章仲锷半路“劫”走了。

以《红高粱》为首篇的系列小说《红高粱家族》1987年5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朱伟与莫言的相识缘于莫言刊发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朱伟看后很喜欢,“至今仍认为,这是莫言写得最好的中篇小说”。因为这篇小说,莫言接到了《人民文学》在1985年夏天举办的青年创作研讨会的,朱伟与莫言由此相识。此后,朱伟就开始向莫言约稿,“从1985年到1986年年底,我骑着一辆凤凰牌破自行车,就这样经常跑军艺,莫言当然是最重要的追踪目标。他给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是《爆炸》”。《爆炸》刊发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12期,从这部中篇小说,朱伟看到了莫言叙事中那种“令人恐惧的发酵能力”,由此也更加看重莫言的创作。

在《爆炸》发表后,莫言与朱伟首次谈起他想以家乡高密为背景,创作系列小说《红高粱家族》的构想:“高密家乡有太多精彩的土匪传奇,高粱地为土匪出没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朱伟听到后,对这个创作话题极感兴趣,就预先向莫言“订货”,叮嘱他,“第一篇写完了一定要先给我”。鉴于上世纪80年代初各大编辑部之间抢稿事件时有发生,朱伟隔三岔五地去看莫言,但又不敢过多询问莫言的写作进度。一次看望莫言时,问他写完没有,莫言说他刚写完,但稿子被《十月》的编辑章仲锷拿走了。朱伟当场就急了:“我们事先已经说好的,怎么能写完就给了他呢?”莫言也很无奈:章仲锷是文坛伯乐,《十月》杂志的创刊人之一,他提出想看看稿子,“坐在那儿看完了就一定要拿走”,“他那么好的人,我实在没有办法”。朱伟当时就生气了,对莫言说:“那你就给章仲锷打电话,帮我把稿子要回来,你的态度必须明确!”

朱伟又自己给章仲锷打了一个电话,在电话里很严厉地说:“老章,你是前辈了,这稿子是莫言说好给《人民文学》的,你怎么能不讲道德就把稿件拿走了呢?如果文学界都这样,那还有信义吗?你马上给我把稿子退回来。”事后,朱伟说,亏得章仲锷老先生雅量,在电话里并没有和他争辩,过了两天他就收到章仲锷退回的稿子,《红高粱》最终得以顺利地刊登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

小说刊发前正值春节,莫言在高密休假,收到了《人民文学》编辑的信,信上说《红高粱》得到了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王蒙的好评。

英文版《红高粱》

《红高粱》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红高粱》讲述了高密东北乡“我爷爷”余占鳌组织民间力量,在孙家口村大桥头设立伏击圈抗日的故事。在小说中,莫言塑造了从“土匪头”转变为“抗日英雄”的余占鳌形象。

“我爷爷”余占鳌原是一名轿夫,在送新娘子到十八坡李大头家时遇到劫匪,他奋勇救下了新娘戴凤莲,同时爱上了她。余占鳌与戴凤莲在高粱地相爱,从而让戴凤莲成了“我奶奶”。余占鳌因生活所迫经常在高粱地杀人越货而落草成土匪头。然而,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余占鳌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成就民族大义这一边:

余司令怒冲冲地骂:“舅子,你打出王旅的旗号也吓不住我。老子就是这地盘上的王,吃了十年胩饼,还在乎王大爪子……”

冷支队长冷冷一笑,说:“占鳌兄,兄弟也是为你好,王旅长也是为你好,只要你把杆子拉过来,给你个营长干。枪饷由王旅长发给,强似你当土匪。”

“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老子去年摸了三个日本岗哨,得了三支大盖子枪。你冷支队不是土匪,杀了几个鬼子?鬼子毛也没揪下一根。”

作为土匪头夫人的戴凤莲,也有响遏行云的豪气,主动扛起民族大义的旗帜:

冷支队长坐下,抽出一支烟点燃。

趁着机会,父亲捧着酒坛上去。奶奶接过酒坛,脸色陡变,狠狠地看了父亲一眼。奶奶往三个碗里倒酒,每个碗都倒得冒尖。

奶奶说:“这酒里有罗汉大叔的血,是男人就喝了,后日一起把鬼子的汽车打了,然后你们就鸡走鸡道,狗走狗道,井水不犯河水。”

奶奶端起酒,咕咚咕咚喝了。

余司令端起酒,一仰脖灌了。

冷支队长端起酒,喝了半碗。放下碗,他说:“余司令,兄弟不胜酒力,告辞啦!”

奶奶按着左轮手枪,问:“打不打?”

余司令气哼哼地说:“你甭求他,他不打,老子打!”

冷支队长说:“打。”

1990年,写作时的莫言。

在小说《红高粱》中,作为土匪头的“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成了抗日的中坚力量,余占鳌率领一支由二十多个村民组成的民间抗击力量,领导了一场悲壮的青杀口伏击战,力战到最后一刻:

夕阳西下。汽车烧毕,只剩下几具乌黑的框架,胶皮轱辘烧出的臭气令人窒息。那两辆未着火的汽车一前一后封锁着大桥。满河血一样的黑水,遍野血一样的红高梁。

《红高粱》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这在1985年前后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中格外抢眼。

小说以大片大片火一样红的高梁地,象征着这方土地上的人民强悍的生命力: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我获得某种艺术满足,就像喝了小说中写到的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畅”

《红高粱》在《人民文学》刊发以后,《当代作家评论》于1986年第4期一次性推出四篇评论莫言作品的文章,一时间,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莫言从1984年的寂寂无名,到1985年初因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而崭露头角,而后继续发力,1985年共发表了5个中篇、8个短篇,还有几篇散文随笔,这一骄人的成绩让文坛记住了莫言,也让莫言顺利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而1986年初《红高粱》的横空出世以及评论界的共同关注,使得莫言这个初出茅庐的文坛新秀一下子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这一年评论莫言的文章有40多篇,对《红高粱》进行专论的就有近20篇。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的莫言

评论家雷达读罢《红高粱》,“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悚和惊异:震悚于流溢全篇的淋漓的鲜血,那一直渗沥到筋肉的真实感觉;惊异于作者莫言想象力的奇诡丰赡,他笔下战栗着、战叫着的半个世纪前的中华儿女,不仅是活脱脱的生灵,而且是不灭的魂灵”。

作家从维熙在《“五老峰”下荡轻舟——读〈红高粱〉有感》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新作“在老题材下开拓出新意”,是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下“忽而荡出一叶小舟”的潇洒之作。李清泉在《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中称赞道:“我觉得《红高粱》是强悍的民风和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驰名的《黄河大合唱》的某些部分,可以和《红高粱》的某些部分在听觉和视觉上相互参照和相互辉映。我获得某种艺术满足,就像喝了小说中写到的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畅。”

《红高粱》受到了文坛评论界的一致推崇,很多重量级的批评家纷纷撰文分析莫言的文本,如李书磊的《文体解放与观念解放——也谈〈红高粱〉》,季红真的《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莫言散论之一》,雷达的《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系列小说的艺术独创性》,陈思和的《声色犬马皆有境界——莫言小说艺术三题》,李洁非、张陵的《精神分析学与〈红高粱〉的叙事结构》等。这些评论文章全方位地对《红高粱》进行了评点,“红高粱”的象征寓意、生命意识与民族精神成了重点关注的对象,就连小说中余占鳌恶作剧地在高粱酒中撒尿而意外地酿出好酒的细节也为人津津乐道。

浓郁的民族风格、自由奔放的生命力与高涨的爱国热情相融合,成就了电影《红高粱》

《红高粱》也让影视界对其“虎视眈眈”。1986年夏天,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张艺谋找到莫言,提出把《红高粱》改编成电影,莫言、朱伟与陈剑雨三人共同承担电影剧本的改写。莫言对张艺谋非常信任,“什么要求也没提”,他认为把小说文本交给张艺谋是对其小说最好的交代。

电影《红高粱》剧照,巩俐饰戴凤莲

《红高粱》电影剧本的改编与同名小说差别很大。首先体现在作品的叙事上。小说文本的叙事采用了意识流和倒叙的双线结构手法:一方面用意识流的方式讲述“我爷爷”余司令带领村民在孙家口桥头伏击日本汽车的故事,另一方运用倒叙、插叙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情爱故事,最后两条线交织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民间力量抗日的悲剧故事。电影剧本的叙事则采用了单线结构手法,清晰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我爷爷”“我奶奶”谋划在高粱地里打伏击战的故事,加强了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内容,凸显人物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自由生存方式。其次,电影剧本删除了小说中任副官与冷支队两个人物的内容,把一个复杂的抗战故事变成一个纯粹的民间自发组织抗日的故事。另外,电影增加了余占鳌“肉铺斗秃三炮”的情节,增加了两次《酒神曲》的演唱,使作品变得更加富有民间色彩和浪漫色彩。“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电影插曲迅速传唱开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生动记忆。

《红高粱》电影剧本的改编,使叙事变得更加流畅,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自由奔放的生命力与高涨的爱国热情相融合,成就了电影《红高粱》。1987年,电影《红高粱》完成拍摄并开始上映,迅速打动了亿万观众,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8年2月,《红高粱》在联邦德国上映,一举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在国外电影节获奖的作品。电影《红高粱》的巨大成功反过来又扩大了小说《红高粱》文本的影响,也让青年作家莫言与青年导演张艺谋开始有了走向国际舞台的“野心”。

电视剧《红高梁》剧照,周迅饰戴凤莲

《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

《红高粱》及其后续的《高粱酒》《狗道》《奇死》《高粱殡》一系列作品成就了莫言“高密东北乡”传奇抗战故事。《红高粱》的爆红不但使莫言在中国文坛名声大噪,也让世界文坛的翻译者们对他的作品青睐有加。《红高粱》与稍后出版的《红高粱家族》被翻译成日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希伯来文、挪威文、瑞典文、越南文、韩文等多国语言文字。2001年,《红高粱家族》还被《今日世界文学》杂志评为75年来全世界40部杰出作品之一,也是入选的唯一一部中文小说。

在《红高粱》之后,莫言的创作之路越走越稳健。然而,莫言又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求新求变,接连创作出《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小说,不断向更高的文学殿堂攀登。

2001年,鉴于莫言创作上的突出成绩,中国作协决定将“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颁发给莫言,授奖词这样写道:“莫言以近二十年持续不断的旺盛的文学写作,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虽然,他曾一度在创新道路上过犹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于八十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2012年10月,莫言凭借为其带来巨大声誉的《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可谓实至名归。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3《蛙》

《蛙》

小说以妇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新中国几十年来的生育史。

第一章第一段就给我暴击,魔幻现实文学也是以现实为基础,魔幻是表现手法,这写的是平行世界的现实?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

50年代不是按族谱辈分取名?即便不用辈分,那代人也是建国、保家、卫国、援朝之类的。而小名出于好生养,一般叫虎娃、狗子、狗蛋、水生、石头、顺子之类的,什么时候以身体部位和器官命名了?

第一章第二段又给我暴击:

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

莫言和堂姐

你说吃草根、树皮,甚至是吃土,我都没意见。怎么一堆人吃煤,不要钱的吗?你家种的大白菜去哪了?

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

当然,文学是可以虚构、荒诞的。只是不要打着反应真实历史的旗号,又脱离历史来瞎写嘛。一边说魔幻现实不用当真,一边又说全是真事,不精神分裂吗?

莫言的哥哥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一个能出大学生的家庭,会饿到吃煤?能照相的家庭会饿到吃煤?

我家是在粤北山区,隔壁十公里就是江西,我们这很穷的。我奶奶是1932年生人,生了六个孩子,爷爷疾病缠身,去世的又早,全靠集体支撑那几年。

我大伯二伯都去当兵了,我小叔高中都读不起,也去当兵了。我家那么穷,连照片都没有,也没有吃土,番薯芋头倒是吃得多。我奶奶今年90岁,身体还非常健朗,基本每天都去田里干活,闲不住,哪怕走走看看都好。

第一章末尾又又给我暴击:

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

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

合着日寇不远千里,漂洋过海就是为了送温暖的?那作为礼仪之邦,我们是不是该礼尚往来,送个更大的温暖给他们?

不过后面她父亲死因未知,飞行员男友叛逃台湾,她甚至以自杀来向党示威,说明她可能被日寇‘热情招待’过。

1961年春天,姑姑从王小倜事件中解脱出来,重回公社卫生院妇产科工作。但那两年,公社四十多个村庄,没有一个婴儿出生。原因吗,自然是饥饿。因为饥饿,女人们没了例假;因为饥饿,男人们成了太监。

1961年山东出生人口113万,1980年是101万,80年可没有严格的计划生育哟。是不是很意外,莫言笔下的人间地狱,出生人口居然比80年多?

莫言应该改名叫谎言,一开口就是谎言!这么点文字就如此多明显的谎言,隐藏的更是不知几何。

莫言笔下的人民,好像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就是在整人批斗人。也不知道水利设施,工业体系是哪里来的,我觉得可能是神笔莫言写出来的。是人民窃取了他的成果,不然为什么对人民如此尖酸刻薄呢?

第二部序言:

您的父亲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如果没有战争,如您所说,他将是一位前途远大的外科医生……我将您的信读给我的姑姑、我的父亲和我们这里许多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听了。听罢信后他们都眼含泪水感叹不已。

您父亲驻守平度城时,您才是一个四、五岁的少年,您父亲在平度城犯下的罪行,没有理由让您承担,但是您承担了,您勇敢地把父辈的罪恶扛在自己的肩上,并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赎父辈的罪,您的这种担当精神虽然让我们感到心疼,但我们知道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你有什么资格,代表牺牲的先辈原谅日寇?杉谷义人只是你虚构的老师,现实里日本政府什么时候正式承认错误了?你替他们承认了?莫桑,你滴良心大大滴好!

你说他无辜,那你知道日本军国主义有多疯狂吗?几十万女性自愿充当妓女,用嫖资支援军费。不管什么立场,你看看人家的觉悟。

有二十多名三年级学生,给《北海道每日新闻》寄去一封信和5元钱。在信中写道:“我们把积攒的零花钱送去,老师说我们在这里享受温暖,生活愉快,而在满洲的士兵们,却生活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我们希望不管支那兵何时来,要毫不犹豫地给予最大打击。”

一个叫井上千代子的女子,她为了让新婚丈夫安心出征。在出发的前夜,以短刀自刎身亡,她万字遗书的大意是:“我很高兴能在你出征的前一天,先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你就不会担心以后的事情了,我会一直守护大家,请你也好好为国出力。”

井上千代子

1932年9月,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其罪魁祸首就是她丈夫井上清一,将村民3000余人集中无差别扫射屠杀。

日寇侵华是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支持,并不是你意淫的只是军队的错误,用一句话说‘原子弹下无冤魂’。

他写了一篇散文《煤的赞歌》,发表在大众日报副刊上,在我们东北乡引起很大轰动。听到这些消息我很感慨。我们这些吃过煤的没写出《煤的赞歌》,肖下唇没吃煤却写出了《煤的赞歌》。

我看得也很感慨,我奶奶这代人吃过最多的苦,没写出《煤的赞歌》,莫言没吃煤却写出了《煤的赞歌》。掌握话语权就是好呀,肆无忌惮颠倒黑白。

您的安慰和开导,使我心中豁亮了许多。既然写作能赎罪,那我就不断地写下去。既然真诚的写作才能赎罪,那我在写作时一定保持真诚。

你可别真诚地写作了,你写的每个字词句段,都是刺进祖国锋利的尖刀。鬼话连篇,难怪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放弃了,实在读不下去。下面我说说个人的看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爆发性增长,而土地的承载量又无法满足。按当时的人口繁殖速度,不加以任何控制的话,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更严重的问题。

根据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全球饥饿人口多达8.11亿,约占全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只是印度就将近2亿

印度倒没有计划生育,就是许多人挨饿,莫言最讨厌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强迫流产结扎当然是恶,粗糙执行政策当然要批评,但管生不管养是更大的恶。

任何国家的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计划生育在当时是符合国情的,所以按现在国情就取消了,放开生育有些人都不愿意生。

和稀泥谁都会,为了长远利益放弃眼前利益是困难的,是会得罪人的,但该做还是要做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找准目标,坚持就是胜利。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1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2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