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0 0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昆虫记》的读后感,500字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比如你可以从昆虫的生存智慧、法布尔的观察方法、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具体描述你在阅读《昆虫记》过程中的感受、思考,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4. "语言生动":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 "引用得当":在阐述观点时,可以引用《昆虫记》中的具体内容,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6. "观点独到":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将这些观点融入读后感中,使文章更具深度。
7. "注意字数":确保作文在500字左右,不要过多或过少。
以下是具体写作时可以参考的要点:
"引言": - 简要介绍《昆虫记》的作者和内容。 - 表达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和感受。
"主体": - 描述昆虫的生存智慧,如蚂蚁的分工合作、蜜蜂的采蜜技巧等。 - 分享法布尔的
《昆虫记》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更是他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赢得读者声声的惊叹!
作者法布尔用人性化的方式观察虫子,向我们展现了昆虫的生活。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这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
作者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都源于他的仔细观察,让我惊叹的是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有没有恒心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我仔细观察了,这是我感兴趣的事,由此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刘松陌
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我们的“远亲”——昆虫,每天从我们身旁走来走去,但很少有人去观察、研究它们。然而有一个人耗尽了他一生光阴来观察、研究它们。那个人就是著名作家法国的法布尔,《昆虫记》的作者。
在《昆虫记》这部巨著中,作者没用到华丽的辞藻和热烈的激情,但那种朴素的笔墨恰恰就成了一部严肃而优美的散文。整部书的故事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且诙谐。
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想,美术家一般的审美,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书写”。在《昆虫记》中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充满爱意地描绘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在法布尔眼中,昆虫性格各异,个个是能工巧匠:蜘蛛是织网的能手,黄蜂是凶悍的猎人,蟋蟀是建筑专家,禅是向往光明的歌唱家。法布尔观察他们的出生、成长历程、习性以及婚姻与死亡。
法布尔描述他的“昆虫”朋友时,笔下充满了生动趣味,同时他能敏锐地发现文学作品的错误,并告诫人们不要想当然的褒贬任何一种昆虫。这样的巨著只有对昆虫生活有着亲眼观察、亲身体验的人才能写出来。
法布尔是昆虫世界的一名最佳导游,把人们引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昆虫世界,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出一部生命的乐章。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依据毕生经历和研究成果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的作品。这本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的完美结合的典范。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文/中国网小记者 刘松陌
指导教师/朱丹丹
来稿/陕西省榆林市小记者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