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成长与成功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0 12: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成长与成功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成长与成功的关系。思考成长在成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2. 选取合适的书籍或文章:选择一本关于成长与成功的书籍或文章,确保内容具有深度和启发性。这样可以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的书籍或文章,点明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正文:围绕成长与成功的关系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成长对成功的重要性:分析成长在成功过程中的作用,如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等。
- 成功对成长的意义:探讨成功如何推动个人成长,如增强自信、拓宽视野等。
- 成长与成功的相互作用:阐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如成功带来更多成长机会,成长助力成功等。
- 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主题,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4.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严密,观点明确。避免出现前后矛盾、论述不清等问题。
5. 语言表达:
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人民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党员干部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
扎根学习,汲取理论的力量。俗话说,空无一物的袋子立不起来。理论素养对党员干部而言,有之则为“硬核”,缺之则成“硬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年轻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面对各方面工作越来越强烈的理论需求,面对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趋势,只有自觉投身“学海”里,像植物扎根一样探求哲理,像海绵吸水一样增长真知,才能更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理论学习的功夫要下在平时,养成潜心钻研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让理论武装逐渐丰厚起来。
扎根岗位,汲取实践的力量。有理论之书,也有实践之书,二者需要结合起来读。岗位锻炼,是获取实践给养、深化理论认知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习。要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沉下心来用情用力,扑下身子履职尽责,善于总结思考,善于笃定钻研,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真才。
扎根基层一线,汲取群众的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也是最好的老师。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写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这样描述那段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尤其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向群众学习的大课堂,作为磨练意志品质的大熔炉,作为创造工作业绩的大考场。要经常走基层、问民生,倾听群众所想所盼,掌握基层真实情况,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谋划工作,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大地,用厚重的感情深入群众,必会受益终生。
扎根艰苦领域,汲取奋进的力量。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越是艰苦处,越发见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扶贫干部走过最险的山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向下扎根,到艰苦领域、艰苦地区施展个人才干,书写的是向上绽放的精彩人生,成就的是群众交口称赞的大我价值。艰苦领域、艰苦地区相比而言发展禀赋差、工作条件差,但最能锻炼人的品行和能力,对有志者而言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不怕苦、能吃苦,不畏难、战艰难,必能跑出成长的“加速度”。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任何巍峨高山之下都有不可撼动的坚固基石,任何光彩成功背后都有不计其数的辛苦付出。扎根祖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共产党员的力量便是无穷的。
周美琴: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编者按:“师者,人之模范也。”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于日前揭晓,获奖教师涵盖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他们潜心育人塑楷模,牢记使命做榜样,成为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值此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人民网教育频道特别推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系列报道。图为周美琴与学生合影。“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周美琴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35年的特教生涯,周美琴肩负着“守护”特殊儿童的使命,甘当孩子王,勇做排头兵。她用无私之爱体恤特殊儿童的悲喜,用专业智慧帮助特殊儿童获得融入社会的各项能力。周美琴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园丁奖、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最美校长等荣誉。不忘初心的特教“守护者”“我弟弟也曾是特殊儿童,弟弟的成长,母亲的不易,家庭的艰难,我从小看在眼里。因此,1987年我从上海浦明师范学校毕业,聋哑辅读学校希望我加盟时,我心动了。母亲也告诉我,这个工作你一定要接受,好好培养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减轻这些家长的压力,为家庭和孩子造福……”正是这份初心,让周美琴无论走多远,碰到多少挫折与困难都始终甘之如饴。走进辅读学校的那一刻,周美琴开始每天面对神色呆板、行动笨拙、反应迟钝、生活自理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行为失控的孩子。一名患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时不时怪叫、四处藏匿、趁人不备逃出校门……周美琴时刻注意着他、陪伴着他,实行一对一帮教。为了拉近距离,周美琴让孩子坐在自己腿上给他讲故事,可冷不妨孩子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她脸上。生平第一次被人打耳光,年轻的周美琴顿时眼眶模糊。但一想到这是学生的非常态反应时,她强忍痛和泪,压下委屈继续与孩子沟通。此后,周美琴对这个孩子的关心更多,不仅变换方法与他交流,还时常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帮助他成长。渐渐地,孩子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乐于听她的话,有了可喜的进步。曾被智障孩子推倒甚至动手打过、曾为了帮聋哑孩子排节目累倒过、曾因细致关爱孩子而被称为“周妈妈”……特殊教育学校“择差”守护——这,就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选择了“守护”特殊儿童的使命,周美琴一做就是35年。特殊儿童成长的“研究员”特教的价值是什么?曾几何时,残障孩子被歧视,被认为是“社会包袱”。特殊教育学校也被认为是暂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在教育中难有一席之地。但周美琴通过不懈的努力为特教重新“定调”: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周美琴帮助残障孩子社会化,打开封闭的心灵,支撑起他们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希望。文化知识是正常人谋生的手段,但在周美琴看来,对残障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康复。“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特教的理念。为此,周美琴为集听障、智障、脑瘫孩子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勾画宏伟蓝图——走“医教结合”的道路,构建以脑瘫孩子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她还从专业康复理疗学院引进了十几位专职治疗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训练。孩子们在老师和康复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应自己的康复项目。在学科教育课堂上,针对残障儿童的特点,周美琴大胆改进教学模式,提出生活与学习相结合的目标,设置了两位教师同时作为教学主体的授课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历时10年探索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捧回了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创了国内基础教育之先河。特殊教育领域的“拓荒牛”脑瘫孩子也能集中教育?残障孩子也能与正常孩子一样出色?特殊教育也能国际化?这些听上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周美琴手上都变成了现实。有一年,比利时王妃来上海访问,特地指定要到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看看。原来,曾有一位来自比利时的脑瘫女孩斯坦芬妮。刚进校时她大吵大闹、拒绝进食。在周美琴的帮助指导下,养护部的老师对她细致关怀、科学康复,慢慢地,斯坦芬妮说话顺畅了,卷曲的右肢也能够伸展了。这个故事吸引了王妃,当王妃实地参观后,感叹道:“中国的特殊教育很成功,丝毫不亚于发达国家,令人赞叹”,并在第二天《比利时日报》头版刊登了王妃来校访问的新闻及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成果。2002年5月成立的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除了接收听障、智障孩子外,还接受了招收脑瘫孩子入学进行集中教育的任务,此举开创了全国先河。从学校筹建时被调入的周美琴,成为中国脑瘫孩子教育的前行探路者。脑瘫孩子的集中教育一无课程,二无教材,三无师资,周美琴带领教师从引进智障教育教材到“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再到实行“医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这套行之有效的脑瘫儿童康复与教育学校模式,最终登上了全国教科研成果评选最高领奖台。熟悉周美琴的老师和家长都说:“周老师一旦投入工作,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铁娘子。”正因为这份拼搏,周美琴与学校不断拓展特殊教育的服务领域,让更多儿童和家庭受益。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超过百万人,其中残障儿童8000多名——周美琴对他们“如数家珍”。前几年,有一名脑瘫学生通过评估坐轮椅参加中考,考场按中心要求,考卷由教师帮他翻页、每半小时扶动一下身体,孩子最终考进了区重点高中。“挫折时,我感受着无尽的关爱。逆境中,无数双手将我扶持……”学校一名残疾学生毕业时写下这样的诗。“老师略微夸张的口形,演绎出震撼心灵的声音;老师熟练优美的画笔,描绘出缤纷美丽的天地;老师丰富灵动的表情,奉献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这是一首献给特教教师的诗篇,也是周美琴的真实写照。她用大爱,温暖着一群人、温暖着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