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形式逻辑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0 12:42

怎么写《形式逻辑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形式逻辑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形式逻辑这一主题展开。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形式逻辑的理解、感悟以及所获得的启示。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的书籍或文章,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突出自己对形式逻辑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阐述自己对形式逻辑的定义、特点、作用等方面的理解。
b. 形式逻辑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形式逻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数学、哲学、法律等。
c. 形式逻辑的重要性:探讨形式逻辑在提高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作用。
d.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阅读形式逻辑书籍或文章后的收获和启示。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逻辑清晰:确保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具有逻辑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逻辑混乱的情况。
b. 语言简洁: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c. 举例说明:适当运用举例说明

读《博弈论》有感

《博弈论》是很久之前买的书,前段想起大学老师谈过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企业管理问题,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也充满了博弈思维.....

博弈论又称赛局理论,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它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学中的一个支系,如“胆小鬼博弈”·“囚徒困境”, 就需要高等数学中的《概率论》知识。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是否能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另一方面,数学似乎成了博弈论和大部分人之间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面对这条鸿沟,多数人的反应是望而却步;少数人会企图通过高数学习来跨过。但是这两种反应都忽略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同理: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同样可以通过对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正如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

首先,博弈论是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解法过程,而在于巧妙的策略赢得更好的结局。说到底毕竟只是把博弈思维当作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清晰明了的分析简化问题罢了。另一方面,博弈的思维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既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指导生活决策:如还记得上次找老板要求加薪未果吗?可惜你没有学习“胆小鬼博弈”的策略知识;你还记得上次因为迁就女朋友而倍感委曲吗?如果拥有“囚徒困境”的博弈思维,保证你能够和她相处得更为融洽。

约瑟夫·福特曾说: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这话一点不错,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利用博弈论的“花招”,最大限度地在这个被动过手脚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唯物的辩证法:读黑格尔《小逻辑》有感

1. 哲学

科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的客观现象,并试图发现其内在客观规律的尝试。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这两者一起构成客观世界;加上与客观世界对立的人类意识(humanconsciousness)。哲学是研究全部客观世界和人类意识,并试图发现其共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范围是所有科学门类中最广泛的。

科学规律是其研究范围内客观规律的总结,因此任何科学规律都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科学规律在其适用范围内是正确的;离开了此范围,就可能不再正确。哲学试图揭示全部客观世界和人类意识共同拥有的客观规律,这种研究范围的极端宽泛性,决定了哲学规律的极端抽象性。越是抽象的概念,它适用的范围就越大,同时,离单个具体事物的距离就越远。这样,概念越是抽象,它就愈发反映事物的共性,而越少反映其特性;而理解任何客观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认识其特性。因此,哲学规律是所有科学规律中最正确的,同时也是最无用的。

2.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研究包括两个最根本的问题。其一,哲学研究的两大对象,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之间的关系;其二,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的运动规律。这与17-19世纪的近代哲学的先驱,形而上学(metaphysics)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

1)存在着什么?(What is there?)

2)它是什么样的(不论存在着什么)?What is it (that is, whatever it is that there is) like?(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20/entries/lewis-metaphysics/ )

存在着一定的但不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形而上学,包括其名称及考察的对象,又源自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集,因此,近代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它包含对哲学两个根本问题的如下: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人类本身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类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产物;客观世界产生并决定人类意识,而不是相反,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第一性”。通过视、听、嗅、味和触五种感官(Sense),人类意识可以正确的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上观点了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间关系的问题,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部分。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处在不停歇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现实存在的一切事物,其存在,都是暂时的,如黑格尔所说的“万物皆过程”;对立统一,或者说矛盾,既是一切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还是不同客观事物间联系的关键,更是推动客观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的路径,由各种矛盾推动,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通过不断否定自己,其中特别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最终达到发展的结果。上述观点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的运动规律的问题,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部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形成辩证法的三大定律。

用一个极其常见而微小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看似复杂的理论。

“我们以大麦粒为例。亿万颗大麦粒被磨碎、煮熟、酿制,然后被消费。但是,如果这样的一颗大麦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条件,落到适宜的土壤里,那末它在热和水分的影响下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发芽;而麦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生长起来的植物,即麦粒的否定。而这种植物的生命的正常进程是怎样的呢?它生长,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大麦粒,大麦粒一成熟,植株就渐渐死去,它本身被否定了。作为这一否定的否定的结果,我们又有了原来的大麦粒,但是不是一粒,而是加了十倍、二十倍或三十倍。谷类的种变化得极其缓慢,所以今天的大麦差不多和一百年以前的一样。如果我们以一种可塑性的观赏植物为例,如大丽花或兰花,我们只要按照园艺家的技艺去处理种子和从种子长出的植物,那末我们得到的这个否定的否定的结果,不仅是更多的种子,而且是品质改良了的、能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的种子,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提高了这种完善化。”(《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十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

恩格斯用种子的例子来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但这颗毫不起眼的种子,同样可以说明其它的辩证规律。种子,不论大麦的还是兰花的,都是种子,而不是大麦或兰花本身。当它被种入土中,浇水,施肥时,种子的内部已经在发生变化了,然而,它依旧是一粒种子,因此,这时发生在种子内部的变化,不是根本性的,这种变化就是量变;而当种子发出第一根嫩芽的时候,根本性的变化到来了,种子成为了幼苗,成为了大麦或兰花,质变发生了,而这种质变,是以先前种子内部的量变为基础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引起种子产生各种变化,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重复否定自己的原因,如果不是其自身的各种矛盾,又是什么呢?一切生物,不论是通过消化,还是光合作用,或是其它方法,都必须不断吸收外界营养,储存能量,这是同化;另一方面,生物又不停分解自身组成物质,释放能量,这是异化。同化和异化,既是完全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相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就是对立统一;而这对矛盾,就是推动种子发芽、生长和成熟的动力。成熟的植物结实,产生新的种子,而由于遗传和变异的原因,新的种子既同之前的种子很相似,又同它不完全一样,一代代如此传导下去,新的、更高级的物种,就有出现的可能。物种的进化和发展,就是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推动的结果。

如果再进一步的分析,种子的整个生长过程,是遵守其生长规律的,就是说,是客观的;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客观世界先于人类意识。

在人这方面来说,人类有能力认识,并实际上已经认识了种子的生长过程。这样,人类就可以遵循此规律,首先,给种子提供适合其生长的外部条件,然后,在提升了的认识的指导下,在更高的层面上影响这一过程,达到人类期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可见,世间无数默默无闻、不起眼的种子,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忠实而伟大的代表!

3. 两类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中最复杂和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1)理性的对立统一与感性的对立统一

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矛盾,如:电池的阳极和阴极,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而另一类矛盾则不同,其对立统一的双方都是抽象的结果。我称第一类矛盾为感性的对立统一,第二类为理性的对立统一。相比于第一类,第二类是更具特点的。

常见的理性的对立统一包括以下各对:

本质←→现象;内容←→形式;全体←→部分;内部←→外部;

理性←→感性;必然←→偶然;可能←→现实;原因←→结果;

普遍←→特殊;抽象←→具体 ……

这里以本质和现象为例进行说明。人的感官所能接触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都是现象,本质是无法感觉到的,而只能通过现象推导得出。现象是一手的、现实的;本质是隐藏的、可能的。尽管相对于本质,现象是一手的、感性的,然而现实世界中只存在无数个具体的现象,例如:100摄氏度的水在1个大气压下会沸腾,这是一个物理现象;氢气和氧气一起燃烧,会产生水,这是一个化学现象,而在本质←→现象这对矛盾中,现象是一种抽象,一种类的概念。因此,现象作为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抽象。这同阳极与阴极那样具体的矛盾,是不同的。

以上各对理性的对立统一,右侧的一方是一手的、感性的、人类感官可以接触到的;左侧的一方是隐藏的、理性的、需要推导得出的。其左侧,本质、内容、全体……抽象,可以进行类比,同样,其右侧,现象、形式、部分、……具体,也可以类比。这就是说:现象是偶然的、特殊的、具体的、形式上的、现实的等等;而本质是必然的、普遍的、抽象的、内容里的、可能的等等。这种类比关系,对以上理性的矛盾左侧一方的任意一个,都是成立的;对矛盾右侧,也是如此。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的根本内含,是从对立统一中已知的一端推测出未知的另一端,因为矛盾的两端,必然是对应的,发现和了解了其中一端,就必然可以推导出另一端。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是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当黄盖伪装成粮船的火船靠近曹操的舰队时,曹操的谋士程昱发现了不对:“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这是一处精彩的逻辑推理。“粮在船中”←→“船必稳重”,装运粮食的船,必然稳重。前者是原因、内容和本质;后者是结果、形式和现象。程昱察觉到,来船“轻而且浮”,这不是装粮的船只应有的现象、结果和形式,因此,他推断到,作为矛盾另一端的“粮在船中”不存在,船里装的不是粮食,而是其它东西。

逻辑推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从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到黑格尔改进了的三段论等等,但所有这些方式,说到底,都是从矛盾已知的一端推理到未知的另一端,这是逻辑推理的根本。

4. 真理与实践的关系

在哲学上,真理不过是客观规律的别称。客观规律属于第3点中讨论的理性矛盾中左侧的一方,这就是说,客观规律是本质、内容、全体、内部和原因,它是理性的、必然的、可能的、普遍的和抽象的。因此,客观规律只能是可能的,而不是现实的。

现实的行为,就是实践。实践是对应于客观规律,或者说真理,在理性矛盾中右侧的那一方。实践是现象、形式、部分、外部和结果,它是感性的、偶然的、现实的、特殊的和具体的。

真理只能是可能的。这等于是说,客观规律只能存在于理性推理中。这个论断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它对应的另一端实际是:实践的局限性。

自此阿基米德在浴盆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之后,我们知道,任何实心的物体投入水中,密度高于水的会沉下去,低于水的则会浮起来。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至少我们认为它是,那么我们把一块石头或者一块金属扔进水中,它们下沉的事实,可以证明这条定律的正确性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实践是无穷的。自然界中的物体有无数的物理和化学构成,有无数的形状,如果我们想通过实践来证明浮力定律,那就必须把所有形状和成分的物体全都浸入水中一遍,而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实践是验错的手段,是证伪的手段。任何被认为是客观规律的理论,如果同实践得出的结果不一致,那它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但不能说,实践同理论一致就可以绝对保证理论的正确性。确定某个理论的正确性,它是真理的方法只能是:1)它在理论推导上具有完美性和连贯性;2)到目前为止的实践结果没有否定此理论。

尽管实践不停的来敲门打扰,真理却永远朦胧的漂浮在理性世界中。

5. 当代哲学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认为,随着其理论系统的奠基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哲学这门科学达到了其成熟的形态。与这个理论系统的其它分支(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科学共产主义等等)一样,以上结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必然受到其它哲学流派和思想的持续挑战。这种来自外部的攻击,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必要的。

理论必须和不断扩大的实践同步。对于把全部客观世界都置于考察之下的哲学而言,这意味着在两个维度上的扩大。一方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研究的自然界明显扩大了,这是实践在广度上的增加。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其结构更加复杂和多样,这是实践在深度上的发展。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的考察范围随之而扩大了。在新的领域中,辩证法是否还适用呢?

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证明了微观粒子既有粒子的性质,又有波的性质,只是在不同外部条件下的表现不同而已。波不同于粒子,波不是粒子,然而微观粒子既是波,又是粒子,那这不是微观世界的一对矛盾,又是什么呢?量子世界似乎也是辩证法的忠实拥簇。

人类探索和发展的进程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人类的视野同样不会停止扩展,在新的探索领域中证明自己,是唯物的辩证法在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任务。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