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听听那冷雨 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0 13:1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听听那冷雨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意图。了解作者余光中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思考。
2. 选取合适的角度: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角度: - 主题思想:从作品的主题思想出发,阐述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作者、主人公等,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 情感表达: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等,分析这些情感如何打动你。 - 语言风格:分析作品的写作风格,如散文、诗歌等,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有以下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标题、体裁等,引出你的观点。 - 主体:从选取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并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 - 结论: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提出对作品的新认识或个人感悟。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严谨性: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避免主观臆断。 - 生动性

读叶嘉莹诗论有感:隔帘望月,蕉窗听雨——探寻古诗词的传情之美

来源: 艾默儿 悦读写作

01

叶嘉莹在《说诗讲稿》中列举了三首《玉阶怨》,来解析什么是好诗。



(1)玉阶怨(虞炎)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2)玉阶怨(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3)《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以《玉阶怨》为题的诗,大都是写闺中女子的思怨之情。

虞炎诗用了紫藤、黄鸟、青枝等词语展现色彩鲜丽的景象,点出了思念的主题,但是景与情并无关联,叶嘉莹认为这不是好的诗歌。

谢朓诗描画细腻,夕殿,珠帘,飞来飞去的流萤,烘托出寂寞清冷的氛围,长夜难眠、缝制罗衣的动作,更是将女子的思恋刻画得非常生动。景情相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叶嘉莹认为这算是好诗。


她最欣赏的是李白的《玉阶怨》。全诗没有一个“苦、思、叹、泪”这样直抒“怨”情的词,但是女子的渴盼思怨之情却无处不在。此诗之妙在于:

意境烘托得妙。

玉阶,白露,水晶,玲珑,秋月,都是洁白凄冷、荧光皎洁的。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凄清、幽长、寂寞的意境,将“怨”烘托得层层深入,令人读之生寒。

几个动词运用得妙。

“生”和“侵”,表现了时间慢慢消逝,闺阁女子因思慕至深而浑然不觉——不觉长,不觉湿,不觉冷。这是用外物客观变化来衬托她的痴情。

“下”和“望”,是女子主观的两个动作。夜深露重,思而不得,女子只得回屋,“却下水晶帘”。“却”,一个转折词,把她不甘心、放不下的细密心思写活了。她是怎样多情的人啊!隔着玲珑剔透的帘子,继续遥“望”明月,遥寄相思。

情感的寄托也很妙。

女子遥望的月是高洁光明的,她思念的人也暗含着高洁光明的品质,那么,她的思念也具有高洁、光明、深远、幽静之美。“李白的这首诗,已经从写实进入到一种象喻的境界,已经把这个女子思君的怨情从现实提高了一步。(《说诗讲稿》)”

通过三首诗歌的比较,叶嘉莹认为,好的诗歌有如下特征:

(1)能够将形象和情意结合起来;(2)诗人能够结合自己的喜怒哀乐,将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感动人心的力量来;(3)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仅是人类普通的情感,还能达到更高远、更深厚、更磅礴的境界,才是上品。


02

“我们要批评、欣赏诗歌的好坏,是可以从它的传达、表现,它的用字、造句,它的形象,它的整个的章法、结构来判断、来感受、体会的。”——叶嘉莹《说诗讲稿》

叶嘉莹的诗论告诉我们,诗词之美在于传情。美好的情感要与遣词、用句、绘形、造境浑然相融,才能打动人心,成为经典。

不妨来读两首“听雨”的宋词,试着品味诗词的传情之美。

古诗词中的“听雨”和“望月”一样,是常见的意象,蕴含无限情思。如——

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杨万里的“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纳兰性德的“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雨声,一点一滴,滴在诗人心头,化作万千思绪。


(4)虞美人·听雨(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听雨词流传甚广,我们看看它在遣词用句、绘形造境上如何传情。

词人的裁剪功夫了得。

少年时热闹、欢愉,壮年时漂泊、孤寂,暮年时萧瑟、落寞,漫长一生的辗转波折、境遇变幻,就浓缩在三幅听雨图中。

选取的场景也很考究。

词人为何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场景?歌楼是青春欢乐的象征,客舟和僧庐是寂寞无依的隐喻。按照陈邦英的解析,歌楼是反衬客舟和僧庐的:“有了这样一个显示青春与欢乐的画面,才使后面的画面显得更加凄凉、萧瑟。(《宋词鉴赏辞典》)”原来,欢愉是短暂的,凄冷才是人生的主色调。

以“听雨”来串联一生颇具匠心。

雨,本就是多情的景致。如余光中所说:“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听听那冷雨》)”听雨,便具有清冷、悲凉、寂寥的意味。歌楼听雨,让少年的欢愉打了折扣;客舟、僧庐听雨,映衬出听雨人的心境更加凄清。

情感层层递进蕴含深意。

“悲欢离合总无情”。随着三幅画面的切换,由乐至悲至无情的情感变化层层深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任”,仿佛是放下了,一切皆空、万念俱冷、波澜不惊;但结合词人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家破国亡的经历来看,他的“放下”是更深层的痛苦和悲凉。

以前读这首词,被词中蕴含的流年逝水、无尽悲凉深深打动。现在,读了叶嘉莹的诗论,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听雨”的意境,已经从个人的悲叹上升到亡国的遗恨,这是更深远宏阔的家国情怀。


03


(5)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的一首听雨词。

这首词的情感委婉曲折,丰富细腻。

起句就是质询、埋怨:“窗前谁种芭蕉树?”接着,描写芭蕉的枝叶舒卷、绿荫清心,这分明是赞美啊。然而一阵晚来风雨又引起愁思:这点点滴滴的雨打芭蕉声,让故土难回的北人“不惯听”,愁怨更深。

原来,对芭蕉的赞也是怨:怨芭蕉长得这么繁阴喜人,怨蕉叶承接的雨声这么滴答烦人,怨种芭蕉的人这么不懂人心!

其实,熟读易安词就会明白,这哪里是对芭蕉的怨呢?这“怨”就是易安词中一直流淌的“愁”——

是“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的流年之叹;是“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的孤寂之苦;是“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的亡夫之痛;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亡国之恨。

04


蒋捷词截取一生中三个经典画面,寄情抒怀;李清照词精选朝夕间的心情变化,传递愁思。“听雨”就是他们融情造境、打动人心的媒介。

阅读古诗词会发现,像玉阶生凉、隔帘望月、蕉窗听雨这样情景交融的意象很多,如:碧纱秋月、梧桐夜雨、杜鹃斜阳、平沙落雁、寒江独钓、高楼闻笛……这些诗意的图画是古典的,永恒的,中国的。

叶嘉莹说:“读诗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人心不死。我们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心死了,没有比这更大的悲哀了。诗就是诗人把他内心的感动写下来,传达出去,而且可以引起千百年后的人的感动,有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当我们品味古诗词时,眼前仿佛看到了诗中景致,油然而生或悲喜、或感喟、或辽阔的情怀,隔着千百年的时空,与诗人共鸣。

同时,因为我们热爱诗歌,也感受到被诗歌浸润的生命是美丽的,鲜活的,值得珍爱的。

——我想,这就是诗歌打动人心的魅力。

万物萧瑟,秋风冷雨有感

刘昕尘

秋风冷雨满重楼,银霜白露染陌垄。

雁鸣已绝蝉声匿,凭阑赋诗添新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