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0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国家地理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是关于哪一本国家地理书籍的读后感,以及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这样有助于你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了解作者背景:在写作前,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如生平、研究方向、写作风格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和作者观点。
3. 仔细阅读书籍:在写作前,要确保自己已经仔细阅读了整本书,对书中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你才能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书籍结构:了解书籍的结构,如章节划分、论述方式等,有助于你把握整本书的逻辑脉络。
5. 提炼观点: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提炼出书籍中的关键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些将成为你作文的主要论据。
6.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将书籍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注意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8.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9. 引用恰当:
供稿:团中央学校部新媒体工作组 执笔人:徐川
在五四青年节,我们一起谈中国。
最近的几年,我们的视野里突然多了一些概念,比如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自信等等,而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更是随处闪耀。
为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这个定语?
另外,普世价值这个在过去略显中性的词汇现在也被重新审视,我们不再说普世。
为什么?普世究竟怎么了?
道理很简单,普世就是普适,普适就是通用,通用就意味着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问题来了,通用的标准谁来制定?评判的依据谁来掌握?放之四海的责任谁来推波助澜?
答案很明显,谁的话语体系,谁来决定标准;谁制造的概念,谁来确定内涵;谁建构的体系,谁有动机推广到全世界。
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谁的话语体系,就要匹配谁的标准,就要受谁的制约。而在话语体系的融入和模仿照搬的问题上,我们吃过亏,上过当,走过弯路,交过学费。
先讲三个故事,也许看起来跟主题并不相干。
第一个故事,说说《读者》和《读者文摘》的纠纷问题。《读者》杂志我们都无比熟悉,它创造了中国杂志的很多记录,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三,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但是它创刊时的名字并不叫《读者》,而叫《读者文摘》,就是这个名字引发了一场风波。1982年初,美国一本杂志Reader's Digest(译为《读者文摘》)致函杂志社,指出中国版的《读者文摘》是不正当的,要求中国版的《读者文摘》道歉并改名,中美两家杂志社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到了1992年,争论再次升级,美国《读者文摘》再次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最后,这个长达十几年的纠纷,以中国版的《读者文摘》让步和妥协而告终,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事,1993年7月号《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
第二个故事,谈谈语法。我们从小就学语法,但是很多人都有误解,以为中国的语法应该就像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一枝独秀,称霸全球。其实,我们的语法研究比西方晚很多年,只是个新兵,不过百年历史,而英语和印欧语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语法”这个词当然也不是我们的本地货。我们就是仿照西方的语法来建立我们的语法体系的,但是模仿也带来了问题。清末国语运动后,马建忠、黎锦熙、高名凯、王力、张志公等学者仿造西方语法开创语法研究的学问,1898年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在《马氏文通》一书中创造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这是中国语法学的发端。然而,汉语并不同于西方语言,我们的名词没有宾格主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直到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
第三个故事,说说“封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封建”的定义存在着严重的误解。我们自己的历史上就有“封建”,但是并不是西方社会的“封建”或者马克思的“封建”。战国以前,西周、春秋就是封建制,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侯”或者“封邦建国”,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各路诸侯进行管理,诸侯的土地叫封地,诸侯在自己的封地上有治理权,诸侯再分给大夫,以此类推,逐层分封,形成众星拱月式的国家治理结构。“封建”社会由大秦帝国终结,秦和秦以后实行的是郡县制,从此“百代皆行秦政治”。而马克思所定义的封建社会,指的则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跟我们自己的封建不是一个概念。问题是很多马克思的忠实粉丝严格落实马克思的历史观点,比如马克思说社会形态是线性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很多人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之后,认为中国历史就必须按方抓药,所以秦朝之后必须是封建社会。这就好比先做成一个模子,不管你合适不合适,硬套进去。于是中国就有了“封建社会”之学说。套进去后,发现西方的模子不合适中国,因为秦朝根本不实行分封制,于是又赋予了封建社会新的定义,提出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
故事讲完了,再看开篇的问题。
三个故事角度不尽相同,有版权的纠纷,有定义的问题,有概念的偏差,但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也是易懂的,就是当别人建立了一个体系在那里,你要想融入,就必须改变,变成别人可以接受的模样,或者别人希望你变成的模样,否则,你就是有问题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使用别人的话语体系,只要你使用别人的标准,也就意味着要使用别人的词语,别人的定义和别人的概念,别人也就同时拥有了肆意指摘和评头论足的权利。秦始皇为什么要车同轨,书同文?就是为了建立统一的标准。如果说硬件技术的统一标准是为了对接的便利和融合的进程,那么本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如果也强求统一,那就将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吵和批判。而且,当你使用别人的标准来映照自己的时候,突然会发现自己很多的不适应甚至不正确,于是,对自身的怀疑和自我否定也就随之而来。
比如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很多年,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武林中还是没有名号,西方还是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或许等到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时候,才有资格重新定义市场经济)。同理,用别人的体系和坐标来映照,中国的语言是有缺陷的,你看这么多东西用“语法”都解释不了,汉语根本就不符合语法,竟然没有单数复数和主格宾格,那汉语必须要改;中国的社会制度也是有问题的,你看中国的“封建”都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定义,你说这个国家有多奇葩,连个标准意义上的封建社会都有问题;中国的社会治理当然也是有问题的,你们竟然有城管,你们的民主竟然不是一人一票?中国肯定也不算是民主国家,因为按照西方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的标准,必须完全具备“选举产生官员、自由定期选举、言论自由、多种信息来源、独立社团和公民参与”的六大要素才能叫民主国家,你成功了也不行,你国家治理的再好也不算,别的国家无论南斯拉夫、东欧、苏联、第三世界,只要具备六要素即使崩溃了也是好国家;中国的医学当然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你们不符合西医标准,你们竟然靠刮痧,竟然用针灸,竟然讲脉络,竟然练气功?在别人的手电筒照射之下,你经常是被批判的,这是不合理的,那是不合法的,这些又是不合情的,你们这样不是自由,你们这样不是民主,你们这样是侵害人权,你们必须要改。问题还不止于此,别人还拥有话语和体系的解释权,就是别人可以修改,可以偷换概念,偷梁换柱,可以指鹿为马,指桑骂槐,可以双重标准,可以双重人格。
话语体系的建立者,近代以来毫无疑问是西方,现在毫无疑问也是西方,但是未来,不能毫不犹豫认准西方,或者不应该只是西方。
所以,我们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一样的国家。如果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国土面积、人口密度、历史传承、地理环境跟别的国家统统都不一样,凭什么思想、道德、伦理、文化、制度要一样?或者,又为什么要一样?
所以,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还因为我们的祖先不在西方。我们过去有自己的模式,将来也必须有自己的模式,尤其在虚心学习别人之后的中国模式。我们有几千年的治理经验,我们有自己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自己亘古不变的炎黄尧舜。过去我们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其实没有仲尼,我们还有孟子老子墨子韩非,万古也并不如夜。同样道理,这个世界永远不是只有一盏灯可以照亮通向未来的道路。在轴心时代,这个世界上同时拥有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基督耶稣和释迦摩尼,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将来也一定是百花齐放。
强调中国模式和中国定语,还有一个现实的国情问题。我们需要虚心学习,但不能是没有标准、没有原则、没有坚守地盲目学习。看看现在,我们眼睛里只有西方,我们的电影看西方,经济学西方,科技跟西方,技术仿西方,节日随西方,甚至语言我们都在学西方。看看我们周围学英语的疯狂,即使我们知道中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哑巴英语”患者,即使我们知道中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我们还是不知道躬身自省,还是不知道及时调整,还是忍不住从中学开始学英语,从小学开始学英语,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开始学英语。你可曾见过世界上还有哪个奇葩的国家如此醉心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尤其是学了也白学、学了也不用以及学了不会用的情况下?
说说美国。美国是挺好,但不是自古以来一直好,也未必从今往后一直好。在过去,辉煌和荣耀都不属于美国,人类荣耀的历史上镌刻着希腊罗马,镌刻着泱泱大中华。中华在很长的时间里就是世界第一,美国是否能够延续千年超越他们的光辉时刻?恐怕也只能拭目以待。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没有也不会有第二个美国,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重现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国通行价值也实行了这么多年,可有第二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国出现?
美国又允许么?
总结一下。国际之间和文化之间,无所谓普世,更无所谓使命,如果是使命,谁之使?谁之命?基督教好不好?伊斯兰教牛不牛?如果都好、都牛、都神圣,那该听谁的?既然都是一神教,是否允许别人的神和自己的主平起平坐?说起来好像也只有中国的寺庙里能够同时看到儒释道、三教九流,各方神仙能在同一屋檐下和睦相处,这不是世界文化的融通所需要的大格局、大平台和大智慧么?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能有一种文化。我们的未来就是要打造中国模式,坚持中国道路,培养中国自信,涵养中国气质,宣扬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特色的才是优质的,所有一味模仿却不知为我所用的邯郸学步,都只能踩在别人的巨大脚印里,也只能卑微地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我们的未来,注定不可能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通过模仿和复制而找到出路。
说中国其实是为了说青年,谈未来目的是为了靠青年。国家和人一样,国家不能成为别人的附庸,青年也不能复制任何人。国家和青年都要做唯一的自己,而不是第二个别人,如果眼睛里老是看着别人,也就迷失了自己。
寻找属于我们的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的命运,也是所有青年的责任。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最触动内心的中国青年宣传片《你好,青年》!
———————————————
原创 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
四条线路发现昌都
当路况好、里程短、安全系数高的青藏线和青藏铁路开通时,我们还有必要选择从东面的川、滇线入藏呢?
或许下面一组照片,可以你的问题。
这里,有奔腾咆哮的大江。
有高耸入云的雪山。
还有粗犷、宏伟的冰川。
和冰川脚下能够复刻美景的湖泊。
更不要说,这里还隐藏着古老象雄文明的遗产。
文成公主与茶马古道在此处相遇。
上面的所有美景,都来自于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西藏的东大门、康巴腹地——昌都。入藏,如果不是为了到达终点,而是为了路途中的风景,那么上面那些理由,足够了。
G214昌都段:重走茶马古道
起终点:芒康县木许乡-类乌齐县伊日峡谷
特点:纵贯昌都,一线串联多样景观,人文景观浓厚
标志景观:古盐田,干旱河谷,伊日峡谷
建议自驾周期:7天
纵贯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是摆在滇、藏、川三地居民间的天然屏障,古代,川、滇地区的商人要想把货物运进藏区,都只能顺山势而行,他们走出的路,就是大名鼎鼎的茶马古道,也就是今天214国道线路的基础。
214国道穿行在澜沧江峡谷间,这些峡谷是高原的温室大棚,峡谷两侧陡峭高耸,阻挡冷空气进入谷地,谷底海拔低,气温高,氧气充足,大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冲积出地质稳定的缓坡地,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开垦、屯种,塑造了一个麦浪翻滚,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
峡谷不仅为人类送来粮食,还带来了生活所必须的盐。历经千年的盐井是澜沧江峡谷最为精彩的人文景观,远远望去,如同上帝打翻了他的调色盘。
澜沧江的水,和他念他翁山一起,引导着茶马古道上的商队一路北上,直到曲流密布的邦达草原,但或许就是因为茶马古道的存在,肥美草原养育出的,不是牧羊人,而是豪商巨贾。
20世纪初,邦达仓(意为邦达的家族)从这里走出,依靠出口羊毛和进口茶丝,成为了藏区的首富。重信重义是藏区商人不会改变的原则,抗战时期,邦达仓提出“以商抗日”,在日本的战略封锁下,他们从印度采购大批物资支援抗战,总计金额高达1.5亿美元(当时整个美国的援华金额也就约19亿美元),践行了民族的大义。
如今,西藏地区的交通已经十分畅通,古老的茶马古道早已失去了往日商贸集散地的风采,就连邦达仓的故宅,如今也变成了民宿客栈,但也正是这份举重若轻,为这片世外桃源蒙上了一层超凡脱俗的面纱。
▲ 茶马古道所辐射的地区。制图/Paprika
走过邦达,214国道重新进入峡谷之间,每年的6-8月,万物复苏,伊日峡谷被花海点缀得色彩斑斓。从峡谷到峡谷,我们都是从自然而来,到人间走一遭的过客,但一路上的风景,真的值得我们涉水跋山。
G317昌都段:揭秘古象雄文明
起终点:江达县岗托村-丁青县色扎乡
特点:朝圣之路
标志景观:强巴林寺,孜珠寺
建议自驾周期:8天
世界上有一本推荐餐厅的书,叫做《米其林餐厅指南》,其中能够被标为最高级别3星的餐厅,意为出类拔萃,值得专程到访。
如果米其林也出一本藏区景点指南的话,那么昌都丁青的孜珠寺,必然会是3星,哪怕花上8天横穿317国道,只为去一趟孜珠寺,也是值得的。
许多人都不知道,藏区最早的文明不是吐蕃,而是传续千年的象雄王朝。象雄王朝的领土分为内、中、外三个区域,昌都丁青的孜珠山,就是当时外象雄的中心。
象雄王国的宗教,是雍仲本教,象雄被吐蕃所灭后,吐蕃王松赞干布趁势引入佛教,本教在这次有名的“佛本之争”中节节败退。最后,昌都孜珠山的孜珠寺,由于与世隔绝、远离政权中心,成为了这种古老宗教的避难所,这里保存着藏地最为完整的本教仪轨和象雄文献,而象雄文化的核心智慧,就隐藏在这些古老的遗存中。
孜珠,藏语意为“六座连峰”,孜珠寺就坐落于六座山峰的山坳之中。孜珠寺再偏、再远,也挡不住信徒们的步伐,一步一磕头的朝拜,从未间断。每逢鸡年的神舞法会期间,这里甚至会聚起数十万信众,他们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此地,只为拜一幕仅存于孜珠寺的、蕴藏着千年智慧的神舞。
在孜珠寺两层的金色大殿四周,另有许多僧人修行的小屋散落在山体的岩壁之上,这些小屋是僧侣闭关修行的地方,每间屋子仅有不到9平米的大小,做饭、吃饭、诵经、睡觉,都在这里,他们像狮子一样,在僻静的高山上孤独地苦修。
当然,317国道上的宗教魅力远不止于孜珠寺,藏东第一大寺强巴林寺也坐落于道路沿线——昌都市卡若区内。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在强巴林寺担任住持,此处僧侣众多,纪律森严。
每年藏历的正月十五,强巴林寺都会举行盛大的酥油花灯节。酥油花是用酥油做成的彩塑。因为酥油的熔点比人的体温还低,所以僧人在制作时酥油花时,需要把手侵在冷水中降温。反复多次后,才能将极易融化的酥油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动物、法宝。当天夜里,酥油灯花在灯火通明的夜里通宵展览,天明后就会融化、消逝,其间蕴含着万物皆空的道理。
G318昌都段:重新定义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起终点:芒康县金沙江大桥-八宿县然乌湖
特点:三江三山,大自然的大造化
标志景观:怒江72道拐,然乌湖,来古冰川
建议自驾周期:3-5天
318国道,是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景观大道”,318国道的昌都段,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大前线,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和达玛拉-芒康山从西向东皱褶隆起,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沿南北向奔流,三江三山并流并行的格局,呈现出了一篇大自然的宏大叙事。
金沙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上游,澜沧江,在流出国境后,便成了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湄公河,经流过昌都的水,不知滋养了多少土地。
过了澜沧江,就要直面他念他翁山的挑战,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山口,是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路段之一。
不过,真正能够体现出山路之险的,还要数接下来的“怒江72道拐”。通过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口后,便可见到318国道在悬崖峭壁上曲折蜿蜒,似有无数个“之”字来回盘旋,令人眩晕,这里无疑是318国道最适合领略川藏神韵,拍照留念的地方。
谨慎下行后,自由奔放的怒江在前方等待,因为干流上没有修建水利设施,怒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条“自由”的大河。怒江两岸悬崖陡峭,水流湍急,其上全长165米的新怒江大桥,是链接两岸交通的关键要道,堪称318国道的咽喉之锁。
在旅途的终点,有着意想不到的高潮。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伯舒拉岭以西遇到了岗日嘎布山脉,孕育出了粗犷、宏伟的来古冰川。这条西藏最宽、面积最大的冰川,在三座雄伟雪峰的护卫下喷薄而出,就像一条静止的奔涌大河,仿佛时间已被美景所震撼,以至于忘记了流动。
G349昌都段:串联遗迹的古官道
起终点:八宿县夏雅乡-边坝县尼木乡
特点:凭吊古官道的繁华
标志景观:洛隆宗宗政府遗址,硕督宗古城墙,三色湖
建议自驾周期:2-3天
在318和317国道的光芒下,349国道显得寂寂无名,但在历史上,它作为入藏通衢的重要性和战略性远远要高于另外两条国道。
自元代开始,这条茶马古道的干线逐渐发展为内地进藏的官方驿道。在仅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通行的年代,经过邦达、洛隆、边坝西行的到拉萨的路线,行程最短,最为省时,也最安全,349国道在当年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今天的景观大道318。如今,曾经熙熙攘攘的市镇,已归于寂静,唯有一座座孤独伫立的遗迹,在诉说这往日的辉煌。
距离洛隆县城不足40公里的唐沙镇上,昔日的洛隆宗宗政府建筑虽然已经残破,但从庞大的遗址中,仍能一窥当年的宏伟。宗在当年相当于今天的县,洛隆宗被史书记为“入藏孔道”,一个“孔”字,描绘出了道路的狭窄和险要。
过了洛隆,是硕督镇。坐落于山腰处的、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硕督宗古城墙,现长约3000米,墙厚1.5米,高3-5米,依山起伏,气势雄伟,被誉为藏地深山里的“小长城”。
从洛隆县一路往西160千米到边坝县,途中不可错过自然之笔绘就的精华——三色湖。三色湖是三个呈品字形分布的独立湖泊,它们的湖水分别呈黑色、白色和黄色,颜色迥异,却相得益彰。究其原因,黑湖的湖床由黑色岩石构成,白湖是湖底有白色砂石,黄湖则是水中有某种矿物质。
奇特的三色湖,在宗教盛行的藏区,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古人认为,三色湖是文殊、金刚手和观世音菩萨的魂湖,或许是因为人们对此处颇为留恋,旧日达宗的城堡建筑遗迹就立于湖边的山顶之上,日夜与柏树、杜鹃为伴。
什么是康巴腹地?
在藏区的俗语中,向有“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说。与卫藏的“卫”意为中心(拉萨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相对,康巴的“康”意为边地,“巴”的意思则是人,康巴的范围很广,今天的西藏昌都、那曲,云南迪庆,四川甘孜,青海玉树等多个区域,都属于康巴。
康巴藏区面积广阔,但从地图上看,所有的市、州都共同环抱着一个地方,那就是康巴的腹地——昌都,这一个拥有鲜为人知的美景和神秘的本教传承的地方,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块藏地秘境。
昌都的风景,太多,知道的人,却太少,中国国家地理继《入藏八线》后,将目光聚焦于昌都,出版了这一本《康巴腹地》,本书依旧由藏区行走16年,足迹遍布五大藏区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社长才华烨主编,同时到了在昌都地区拥有多年探索经验、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常年合作的作者和摄影师的谢罡、卡布、孙吉、老鱼这4位户外摄影专家担任线路作者,以214、317、318、349四条国道为主线,打造"二花二草、三山三江、四路四桃源”的探秘线路,为您串联秘境中的风景,带您全面领略昌都的魅力。
特别支持:西藏昌都市旅游发展局
编辑丨张雨晨
封图来源丨《康巴腹地》,摄影:宋文君
文章内容来源于《康巴腹地》,有删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