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1 0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邓稼先课文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要仔细阅读课文,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以及他的精神品质。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写出有深度、有见解的读后感。
2. 确定主题:在写作前,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邓稼先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等。主题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课文内容,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论证充分:在论述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的事例、名言、数据等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拓展和引申,使论证更加有力。
5.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应简洁、流畅、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注意句式变化,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6. 情感真挚:在写作过程中,要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以及从课文中所获得的启示。情感真挚的文章更能打动读者。
7. 避免偏题:
邓稼先(1924.6.25—1986.7.29),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10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邓稼先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求学报国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是其六世祖,父亲邓以蛰先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是著名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邓以蛰为儿子取名“稼先”寓意在于:禾之秀实曰“稼”,预示着根植、秀实和成熟于中华大地,并造福民众。从5岁起,邓稼先就跟着父亲在北平读小学,后考入北平崇德中学。除小学课程外,还要读四书五经,每天背诵古诗词,后来又苦读英文,专攻数学。父亲的严格教育为邓稼先以后学习研究打下了全面的文化基础。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强迫中国学生举旗上街庆祝“皇军”的胜利,正在读高中的邓稼先怒不可遏,将日本国旗扯碎,踩到脚下。父亲担心邓稼先遭到迫害,安排他前往昆明,临行时叮嘱:“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邓稼先牢记父亲嘱托,立志科学报国。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知名教授。在大师云集的学术环境中,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激昂校歌声中,邓稼先在学术上思想上都获益匪浅。1945大学毕业后他到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教数学,并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6年夏受聘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同时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邓稼先为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考取了留美研究生,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他表示:“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由于邓稼先的天赋和勤奋,不到两年他就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即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并于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邓稼先以身许国,决心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1958年8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深知这个“大炮仗”意味着什么,刚满34岁的他欣然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在接受研制核弹历史重任的那天夜晚,他对妻子许鹿希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他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对年轻大学生动员说,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也不能发表论文。
此后28年间,邓稼先深藏身与名,全身心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要么在科研院所里耗尽心血,要么冒着酷暑严寒到蓬断草枯飞沙走石的大漠戈壁,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上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大漠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岁月的车轮碾过戈壁,在他的脸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邓稼先虽然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但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在我国进行的前32次核试验中,他一共指挥了15次。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危险时刻,邓稼先一直坚持与操作人员一起工作。这种不怕牺牲不惧风险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科研人员。1979年的一次氢弹试验中,飞机空投下氢弹,降落伞却没有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正在现场指挥时任九院院长的邓稼先不顾阻拦,“你们谁也不要去,这是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是白受污染”。他冲进试验场,希望第一时间找到原因。他明白弹头里装的钚239的辐射有多厉害,但他也知道,这一颗弹头的造价有多高,国家投入有多少。他心里没有自身安危,只有国家利益,把国家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氢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不正常,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白细胞内染色体已经呈粉末状。但邓稼先仍坚持工作,又回到基地继续指挥核武器试验。
铸剑护国
贫穷,没有限制他的想象力。封锁,也没有限制他为国防未来布局的战略眼光。邓稼先确立了“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念和目标。
解决理论计算数据问题是进行核弹爆轰试验的前提。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并断言“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来原子弹!”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邓稼先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原二机部部长刘杰曾打过一个比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理论部。”邓稼先可以说是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龙头”。邓稼先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与其他年轻科研人员一起运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等最原始的工具进行夜以继日的繁重数学计算。选对主攻方向,使“龙头”昂起来,是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作出的最重要贡献。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1962年9月,邓稼先领导完成的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关键性难题,被数学家华罗庚称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两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为之欢庆,举世为之瞩目。随后,他又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按照他和于敏提出的方案,中国第一颗氢弹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邓稼先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周光召合写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这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发挥着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和条件如此差的情况下研制成“两弹一星”,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质疑是不是在外国科学家的帮助下研制的。1971年8月,当杨振宁从邓稼先来信得知“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时,他一时无法控制震撼感动的心情,顿时热泪盈眶,可谓“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丹心耀国
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个评价也同样适合邓稼先。
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作风民主、讷言敏行、怀素抱朴,“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作风民主,他担任领导职务,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让同志们称其为“老邓”,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提高,培养和带领出一支有高度事业心、作风严谨、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科技队伍。邓稼先谦虚低调,“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邓稼先淡泊名利,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在生活上却从无要求,廉于取名,菲于奉身。邓稼先朴实无华,平时穿一套灰色咔叽布的中山装,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给他配的专车,除了工作需要,从不使用。
长期从事核试验工作,使邓稼先的身体受到严重辐射。1985年7月,他被检查出患了直肠癌,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住院363天,动了3次手术,一直疼痛不止。即使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忍着病痛和核物理学家于敏共同书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临终前,邓稼先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1986年7月29日,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邓稼先具有纵死不悔的抉择和对祖国无限忠诚的情怀:“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邓稼先“生如闪电之耀亮”,他将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爱化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邓稼先所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已熔铸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他的不朽英名,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的卓越功勋,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的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科研人员不懈奋斗。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一本集合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书。
这些故事包含了“传奇人物”、“创世神话”、“造物神话”和“战争神话”四大体系,包括了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仓颉造字”、“嫘祖始蚕”、“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的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美好想象和朴素纯真的愿望,还反映了人类的伟大智慧,从中可以知道更早期的历史影子,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神话是人类早期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形式。《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辈生存发展及征服自然的历史,看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其中《精卫填海》和《神农尝百草》这两篇神话,《精卫填海》这篇神话讲的是: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很喜欢玩水,有一次去东海玩,不慎被海浪吞没了,但她的灵魂并没有散去,化做成了“精卫”鸟,它每天都衔石头、树枝来投入东海,想把海填平,不让海再吞没其它生命。
精卫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它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打动了我。就像我们现实世界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音乐家贝多芬,就算双耳失聪但仍坚持不懈创作了很多钢琴曲。还有科研人员邓稼先数年如一日的投入到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当中,后被称为“两弹元勋”。
《神农尝百草》中提到:在远古时代,世上有很多野草,有的有毒,有的没毒,人们经常因为食物中毒而死,神农为了大家的方便,决定自己一个一个尝,再记录下来。
神农这种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就像在疫情防控中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他们都是冒着自身被感染病毒的危险来帮助大家。希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吧。
神话虽说是故事,但也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相似的人和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精华,将它传承和发扬,把好的变成现实,那些神话中不可取的就当作故事听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悠悠五千年历史积淀着深厚且瑰丽的文化。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神话》,穿越到千年以前和古人一同感受神奇的自然世界,一起放飞想象的风筝,在有趣多彩的世界里探索外界的各种现象。
《中国古代神话》中从世界起源,到中国早期人类发展,又由民间奇异故事,再到想象中的神灵故事。有充满力量的古神盘古,有法力无边的女娲,有造福百姓的神射手后羿,还有许多先祖对中国人民发展的指导……在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神话故事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夸父追日》。
在北方的一座大山上有一位耳挂黄蛇,手拿黄蛇的巨人,名为夸父。一天,夸父在晒谷场翻晒谷物,他干得十分投入以至于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太阳向西边慢慢下沉,而夸父的谷物还没有晒干,于是他大声对太阳叫到:“快停下!快停下!”可是太阳仍然向西边落下。于是夸父提起手杖,向着太阳迈开大步。夸父跑得飞快,很快就接近了太阳,但是离太阳越近就越热,夸父在路上把黄河水和渭河水喝了个精光,但还是不够,在前往大泽的路上,夸父就因口渴而倒下了,他死后的身体变成了大山,手里的手杖则幻化成了一片竹林,他相信以后还会有追日的人,于是变出桃林为人们解渴。
读完故事,我不禁感叹到古人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居然把自己对自然的想象编写成如此感人的故事,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好奇和对无穷力量的渴望。其中的夸父不仅身强体壮、身材高大,而且还有这常人难以达到的坚定意志,他舍己为人、顽强不屈、永不言弃的精神让我无比的感动和钦佩。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做任何事要专心致志、有始有终,面对挫折时也要不卑不亢,胜不骄败不馁。我也要向夸父学习他那无上崇高的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生存发展以及征服了自然的历史,记录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这些故事流传千古,从《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到《羿射九日》,这些动人的故事将带你走入瑰丽多彩的神奇世界。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远古时代,天和地没有分开,宇宙像一棵巨大无比的鸡蛋,时光飞逝,这个大鸡蛋孕育出了一个叫盘古的神灵,后来盘古撑开了天和地,盘古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散向天空化成了满天星斗,点缀着美丽的夜空,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清风薄雾,汇成了美丽的人间风光。
以前,我做事遇到困难时,总想逃避,逃得越远越好。自从我读了《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以后,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勇气和坚持下去的决心,只有有所追求,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再遇见困难时,我总会认真想办法去解决,坚持把事情做好!我也享受到了克服困难的喜悦!
《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精彩,每个故事都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有空你也看看吧!
最近,我读了《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里有很多迷人的故事,它们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女娲造人》。这个故事说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后,地上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人类。神通广大的女娲一个人走在荒凉的原野上,觉得有些孤单,她想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点东西。她走到了池塘边,在池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模样,便想到要创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于是,她就从池塘里掘出黄泥,掺了水,不停地揉团着,不一会儿,一个娃娃就捏出来了。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娃娃不停地从她的手里捏出来,神奇的是这些娃娃一着地就活了,并且开口叫她妈妈,女娲给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叫“人”。后来她觉得这样太累,于是就找来一根枯藤,在泥潭里一搅,再向地面一洒,就出现了许多小孩。
女娲考虑到人是要死亡的,如何让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于是她就把这些人分成男女,让他们配合起来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一代一代繁衍下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新奇、有趣,还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写作文的时候也试着去创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夸奖,还被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呢。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受益匪浅。我喜欢这本书,有时间我还会继续读。
“中国神话并不是贫乏苍白,而是丰富多彩;并不是残破凋零,而是枝繁叶茂。”的确,中国神话是瑰丽奇异的,是扣人心弦的,更是历久弥新的!这是我读过《中国古代神话》后才懂得的。
《中国古代神话》中收集了许多神话传说,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高辛嫁女……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所说的精卫填海以及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因为精卫和刑天都具有决不向强者屈服的斗争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读完了这本书,我从里面富于幻想的故事中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慈爱善良的女娲、有胆有识的夸父、节俭朴素的尧帝、英勇无敌的后羿、励精图治的大禹、锲而不舍的愚公、勇猛善战的刑天、奋斗不息的精卫……这些人物在我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神话》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高辛嫁女”告诉我:人人对任何事都该遵守承诺。“愚公移山”教导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仓颉造字”指引我:对于难题我们应该一往无前,但也不能骄傲自满……
中国神话是探究华夏先祖的心灵密码,了解中华民族性格的根源。正是如此,才更需要我们中国人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书里面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感动了我,使我也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沉香救母”的故事,沉香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我非常地敬佩他,当他的母亲遇难以后,沉香历经千难万险,劈开华山救回母亲。沉香救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都要像沉香一样,孝敬我们的爸爸妈妈。在他们工作累的时候主动地为他们做一顿简单可口的饭菜,主动地给他们端一杯水,这是我们每一个做孩子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书中还有一篇故事令我感受深刻,那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这段故事讲的是炎帝有一个可爱善良的女儿名字叫精卫。可是突然有一天精卫在大海里洗澡,但没过一会儿大海就掀起了千尺高的巨浪,奔向了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但精卫的灵魂,却因为愤怒化作了一只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日夜夜地衔着西山的石头和树枝去填海……
看到这里,我心里无比感慨,大海是填不平的,但精卫却有恒心把它填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的朝一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这本书还教育我们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勤学苦练,如何不畏艰险……这本书就像我的老师教我做人的道理,又引领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喜欢这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
暑假里,我阅读了《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籍,使我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都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天地很伟大,但在我的心目中,任劳任怨补天的女娲、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和尝尽百草只为挽救生命的神农也格外的让我敬佩。从他们的身上,我也学习到了许多的道理,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未来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种什么感觉呢?对于我而言,每天放学下课之后就是回到家中,在家人的照顾下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体会不到大禹的感受。但是根据书本上面的描写,大禹也有儿女,也有自己的家庭,但是他却选择了舍己为人,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小家,将全部的时间花费在了洪水的治理上面。直到几年之后,在他因地制宜的治理之下,洪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才使他能够回归家庭,去享受天伦之乐。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
书中的神农已到花甲之年,在现代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了。但神农却不愿意停止探索的步伐,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草药的发现上面。在那个时候,医学知识匮乏,能够凭借的也只是那种不怕死的信念而已。每次发现新的草药,神农都会毫不犹豫的亲自尝试,为此几次在鬼门关徘徊。
如果没有大禹治水,那么有多少无辜的百姓会因为泛滥的洪水而失去生命呢?如果没有神农尝百草,那又有多少生病的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呢?而这些人只是这本书的的两个代表人物而已,还有许多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阅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不仅有了许多的感悟,也更加尊敬书本中所描写的人物,更加向往成为像他们那样的英雄。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中国古代神话》。
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七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精彩无比,内容丰富多彩,文字简单易懂,并且具有极深的教育意义,让人读后受益匪浅。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个为我们所熟知的精彩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禹治水这个故事。
大禹他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宁静地生活,不再受到洪水的侵害,他毅然勇敢地带领百姓和搞破坏的敌人作斗争,千方百计想办法,来彻底治理洪水灾害,他用了长达十三年的时间疏通了九条大河,平息了洪水,而最为可贵的是,为了早日治理好洪水灾害,大禹曾经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家门和亲人团聚。正因为大禹这种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百姓的爱戴。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要想做好并做成一件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不怕困难险阻的决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从而获得最后的成功。
对于我们来说,努力了、奋斗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学习,不怕辛苦、勤学、多问、多练,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