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初中生的之友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1 06:41

初中生的之友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初中生之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些核心主题展开,比如对初中生活的感悟、对友情、学习、成长的看法等。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初中生之友》这本书,包括作者、主要内容等,并点明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阅读体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对书中人物、情节的感悟。 - 对书中主题的解读。 - 与自身经历或身边事的联系。 - 对初中生活的反思。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或展望。
3. "内容充实": - 结合书中具体情节和人物,阐述你的观点,避免空洞的议论。 - 可以引用书中的名言或经典语句,增强说服力。
4. "情感真挚": - 表达你的真实感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投入。 - 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 适当运用过渡词,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小学生之友》读后感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我最好的朋友——《小学生之友》。它就象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途。

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找到“奇趣自然”栏目。通过“奇趣自然”我知道了动物也有“消防员”,比如水桶鸟,会把翅膀折成水桶状,再剩满水,去灭火,直到把火扑灭。还有消防象,会驮重达一吨的水,赶往失火地,用长鼻子打开水管开关,水柱就会喷向有火的地方。“奇趣自然”让我认识到了动物的灭火能力,多让人惊叹啊!它让我开阔了眼界,知道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奇趣自然”这个栏目,让我对大自然充满向往之情。

“探索先锋”里面讲了许多发明创造的小故事,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创口贴是谁发明的呢?那是迪克森发明的,那里迪克森在生产外科手术绷带的公司工作,他同事受伤时,用粘在一起的纱布和绷带独自包扎伤口,这让迪克森想到了,如果生产时把纱布和绷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包扎就方便多了。这个小故事让我明白了,在平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多多思考,就能想出别人意想不到的办法,就会有很多发明创造,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

《小学生之友》是我的好伙伴,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生活必不可少的。

李宇轩

湖滨小学 四(5)班

指导老师:孔红萍

新书尝鲜|《梁衡的21堂作文课》:横看成岭侧成峰 文章要有新角度

文/梁衡

苏东坡有一首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从远处看是一座山峰,尖尖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的时候,它就不是尖尖的,而是长长的一条线,横看成岭了。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讲了一个道理,一个事物你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写作也是这样。有的文章为什么不好看,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总是在重复,原地踏步,自己还不知道。全国每年出版的小说、散文集、诗歌不计其数,读者都懒得看。什么原因呢?就是作者老在重复,今天写了一篇游记,明天换了个地方又写一篇游记,今天写山,明天还是山,总是一个面孔。突不破,不出新。

我曾经因此写了一篇短文,《砍的不如旋得圆》。如果你拿一块木头,想把它砍成圆球,一刀一刀地砍下去,肯定会越来越圆。但是你再怎么砍,也不如在车床上几秒钟“唰”的旋一下圆,为什么呢?因为你那个是手工砍的,他是机器旋的。文章也是这样,你总是用同一种素材、同一种手法,等于是在不停地砍。写文章最怕原地踏步式的重复。

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尽量不要和别人重复,别人写过的题材、角度、立意等等,就不要再写了。再一个是不要和自己重复,自己写过的同样题材、立意、角度,等等,也不要再用了。只有克服这两个重复,才能写出最好的东西,我曾有一首谈写作的诗,专讲这个道理:

文章从来无中求,耻踩前人脚印走。

文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

但是有同学可能会问,怎样才能出新呢?最好当然是选新题材,写过去没人写过的。如果遇到了旧题材,我们就换一个新角度。世界石油大会有一年开会,会议的函上有一段话,我觉得对我们写文章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曾经无数次地在新地方用老方法发现了石油,也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发现了石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过石油。

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你不可能用老的题材、老的方法写出一篇新文章。

下面,我用自己的文章举例,来说明怎么换一个角度让文章更新鲜。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夏感》,为什么它会被选入语文课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别人很少写的题材。在写四季的散文中,写春天的最多,写秋天的次多,写冬天的也有,但是写夏天的却很少,几乎没有。因为大家写得少,你写了,当然就很容易选上。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句子。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经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这种描写过去很少见到,我在文章里也说:“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而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别人不写你写,这就是新意。

还有一种情况,旧题材、旧内容,怎么能够出新呢?有一年我和几个作家应邀去江西宜春的明月山采风,主人很想让我们写一些文章,但是看了两天,也没找到感觉。最后很多人都走了,只剩下少数几个人,第三天大家说咱们干脆不坐车了,边爬山边看。回来后我写成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家都觉得有新意,文章里写到了竹子,这也不奇,奇的是很少人知道竹子还分公、母。

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

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似下非下,朦朦胧胧,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我说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

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色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这山原来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开始讲到的竹、竹海、竹浪滚滚都是给人看的,最后突然引出一个能吃的竹子,以及吃竹笋的诀窍。披露了一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旧题材就有了新内容。这里主要用到了采访的功夫。

再看我写的另外一篇文章,《方志敏的最后七个月》。

方志敏是大家熟悉的一个革命领袖。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时,我很想写一篇关于方志敏的东西,当时写方志敏的文章很多了,要找到新的角度才行。我把《方志敏全集》读了一遍,又到他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包括他牺牲的地方走访了一遍,回来以后我找到一个新的角度。从他被捕入狱到最后就义,一共不到七个月。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在近七个月里写了二十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用这七个月来折射他的人生,写成了一篇五千字的长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后来获得首届“方志敏文学奖”。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很多古树,过去我们对古树的观察,一般都是看它的外形,古老苍劲,或者树形长得很怪。那么,古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东西呢?近几年来我在干一件事情,就是挖掘古树身上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树和人的文化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深挖,我写成了一本书,叫《树梢上的中国》,并且致力于创立一门“人文森林学”的新学科。这本书前面有一首序诗,可以看出我研究古树的角度。

在伐木者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堆木材的存储;

在科学家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个气象数据库;

在旅游者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幅风景的画图;

而在我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我在中学时期对数理化是极无兴趣的。那枯燥的公式定理,算不完的习题,一想起就头疼,所以数理化成绩并不好。到后来懂得自觉去学,也就是说有了兴趣时,读书的最佳年龄业已过,真是后悔莫及。我又留心一下,为什么文学能引起一般人的兴趣。一生不做理化实验,不演算高深的习题,这样的大有人在;一生不读一篇小说或散文的人几乎没有。

另外,数理化是逻辑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不同,它没有曲折的故事和生动的形象,自然也就枯燥些。倘若没有专门的目的和压力,人们很难去亲近它。我想,能不能借文学之力培养数理兴趣,变苦为乐呢?于是,我就想能不能用小说的形式,将那些数理化方面的知识写出来。一九八五年的时候,我开始了《数理化通俗演义》的写作,并在《科学之友》杂志上进行连载,四年后出版成书。

这也是一个找新角度的例子,我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针对数理化写一些教辅类的东西,而是换个角度,挖掘每个公式、每条定理背后的故事。要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一部自然科学史绝不比一部社会科学史逊色。这本书自出版至今三十五年来畅销不衰,总销量近一千万册,深受中学生们的喜爱,不知道拯救了多少害怕学习数理化的孩子。

我们来小结一下。上面举到的例子有山水,有树木,有科普,有革命领袖等题材。不管是什么对象,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都可以换一个角度,从而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我不把树当木材看,而当人文记录来看;我不把科学发明当枯燥的公式定理看,而当故事来看。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事物不一样的地方,就能看到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这样文章自然有了新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