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1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丁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丁玲及其作品背景: - 研究丁玲的生平、作品风格、创作背景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 - 了解丁玲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她在文学界的重要贡献。
2. 确定读后感主题: - 根据自己对丁玲作品的阅读体验,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如: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丁玲的人道主义精神、丁玲作品的艺术特色等。
3. 分析作品内容: - 从情节、人物、主题、手法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 结合具体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结构进行写作,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丁玲及其作品,引出读后感主题。 - 正文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丁玲作品的喜爱和敬意。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文学性。 - 注意语法、标点
作者 | 槐荫书话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1942年3月9日的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刊登丁玲的随笔《“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是3月7日应陈企霞的约稿赶写出来的;文稿末尾附注:“三八节清晨”。
丁玲是五四运动后走上文坛的新女性。她早期的代表性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母亲》,主要内容就是女性的社会身份和情感生活。在延安,她看到妇女参加革命后,因性别遇到的各种问题;碰巧延安刚发生几起离婚事件,女性的切身问题在革命队伍中引起轩然大波,而中国人又特别对男女之事感兴趣。因此,借三八妇女节,她“有感”于姐妹们的烦恼和现实处境,发表了一通情绪化的意见。
文章开头,她就发牢骚:“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在解放了的新女性丁玲眼里,“妇女问题”?本身就是问题。当因性别不同在争取一种貌似公平的社会地位时,其本身就暴露了不公平。这篇率真的随笔,直指刚刚出现的等级制,从女性的结婚、离婚、生育入题,尖刻地揭露批评特权,为她的姐妹们鸣不平。她提出的问题是,女性要结婚,结婚后要生小孩,但是,小孩由谁带呢?自己带,影响工作,成了“回到家庭的娜拉” ,“而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高级领导干部的孩子有保姆,普通女干部只能自己生自己养。女人生的孩子的地位和待遇,是由男人——孩子爸爸的地位来决定的。
“有感”发表后,刺到被批评的少数,在延安引起很大的争论。因文章的片面性,当最高领导找她谈话后,丁玲曾作检讨,这篇文章也成为“问题作品”,作者不愿收入文集。1981年出版《生活•创作•修养》才编入,留下延安时期作家的一段“学案”。
《“三八节”有感》发表一个月后,周恩来建议重庆《新华日报》转载,但只转载文章后半部分,把揭露批评部分删去了。《新华日报》在编者按中说:“解放日报发表了丁玲同志的《“三八节”有感》一文,因限于篇幅不克全部转载,兹将她对姐妹们的希望转载本刊,以飨读者。”次年,周恩来回延安,告诉丁玲是邓颖超让删去批评部分的。李向东、王增如的《丁玲传》,专门有一节谈文章发表的前因后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读。
明天是三八节,我学习周总理的作风,在《槐荫书话》转载文章的后半部分,祝贺读者姐妹们节日快乐!我转载这篇80年前发表的旧文,是感到丁玲对妇女提出的希望还没过时。
《“三八节”有感》节录
丁玲
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无节制的生活 有时会觉得浪漫,有诗意,可爱,然而对今天环境不适宜。没有一个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没有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幸些。只有它同你最亲近,好好注意它,爱护它。
第二、使自己愉快。只有愉快里面才有青春,才有活力,才觉得生命饱满,才觉得能担受一切磨难,才有前途,才有享受。这种愉快不是生活的满足,而是生活的战斗和进取。所以必须每天都作点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读点书,都能有东西给别人,游惰只使人感到生命的空白,疲软,枯萎。
第三、用脑子。最好养成一种习惯。改正不作思索,随波逐流的毛病。每说一句话,每作一件事,最好想想这话是否正确?这事是否处理的得当,不违背自己作人的原则 ,是否自己可以负责。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后悔。这就是叫通过理性,这,才不会上当,被一切甜蜜所蒙蔽,被小利所诱,才不会浪费热情,浪费生命,而免除烦恼。
第四、下吃苦的决心,坚持到底。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不悲苦,即堕落。而这种支持下去的力量却必须在“有恒”中来养成。没有大的抱负的人是难于有这种不贪便宜,不图舒服的坚忍的。而这种抱负只有真正为人类,而非为己的人才会有。
1936年冬,结束了国民党三年牢狱生活的丁玲投奔了解放区延安。
她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也是最典型的延安文人。延安对于丁玲来说,是一个热情而温暖的大家庭,一个“红星照耀”的新环境。
毛泽东写下著名的《临江仙》,欢迎丁玲来到延安。“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从”文小姐“到”武将军“的角色转变,既是毛泽东对丁玲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之举的极大肯定,也隐含着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道路选择的政治倾向。
此前丁玲虽然是著名的“左翼作家“,并且还受到国民党的迫害,但”左翼作家“还不能算无产阶级,只能称之谓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从昔日”文小姐“到”武将军“,丁玲不仅需要实现政治阶层的跨越,还需要跨越自己的女性性别。
但丁玲,是以一部《莎菲女士的日记》登上文坛的,性别意识不可能轻易地从她的文化心理深层消失,只是暂时蛰伏在那里,如同深埋在土壤里的种子,遇到合适的时机自然会破土冒芽。
1940年代初期,丁玲的创作视野再次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中发生转移,那个初到延安时兴奋欣喜的丁玲,逐渐从晕眩的视角中开始恢复了她惯有的理性思考,再一次睁开了站在女性立场审视男性制度的“莎菲眼睛“。
她随后创作出《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夜》、《“三八节“有感》、《风雨中忆萧红》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丁玲以她的女性敏感,以及知识分子的良知,对解放区妇女问题进行了揭露和剖析,指出旧历史遗迹仍盘踞在革命阵营内部,以革命名义进行的性别压迫和性别奴役实际存在并畅行无阻。
尤其是1942年3月9日,刊登在延安《解放日报》第4版的《“三八节”有感》,被当作”为延安普通革命妇女而写的檄文“——正是这篇文章,几乎毁掉了丁玲。
这篇文章缘起于当时延安的两起“陈世美”式的离婚案件,为丈夫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妻子被丈夫以“落后”为由将其离异,另结新欢。当时随着大批进步女青年涌入延安,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丁玲为此非常不平,遂有感而发。
她在文中分析了延安妇女的婚恋困境。既肯定了“延安的妇女比中国其他地方的妇女幸福”,她们有法律的政治保障、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小米南瓜把女同志们养得红润健康;但民主政权下的新天地并非处处完美,革命的延安虽然消灭了阶级剥削和贫富差别,消灭了知识分子与乡土大众、个人与集体、男女形式之别,消灭了任何一种可能的离心力、反叛力和怀疑心,但革命的男女之间并没有因为平等制度的建立而消除了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三八节有感》立足现实,充满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它的矛头指向性强,当时触动了某些人脆弱的神经。文章一面世即引起了轩然大波。“老子在前方打仗,后方却有人骂我们”、“前方的同志为党、为全国人民流血牺牲,你们在后方吃饱饭骂党!”一时间,丁玲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这篇随感几乎给她带来灭顶之灾,更在未来岁月给她带来无穷灾难。
文艺整风运动随后而来,《三八节有感》被定性为鲜花盛开的广阔原野上万劫不复的“大毒草”。迫于形势,丁玲在会上做了深刻的检查:
“这篇文章是篇坏文章......主要不对的地方是立场和思想,我只站在一部分人身上说话,而没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说话。文章里说的一些,并不占主要的缺点,又是片面地看问题,直指出某些黑点,而忘记肯定光明的前途......我知道,这最多也是一个正确认识的开端,我应该牢牢拿住这钥匙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地走,前边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在等着我呢!”
——果然一语见谶,这篇文章带来的灾难接踵而至。1955年丁玲被打入“反党集团”,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三八节有感》等一批当时在延安受过批判的作品,又被重新送上“再批判”的祭坛,一篇文章就这样扭转了丁玲的命运,从此种下了后半生的苦果,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她的创作中断了二十五年,虽然其间也有零星作品出现,也有女性人物塑造,但呈现出来的,已经完全是一个”政治化“的丁玲。
如今,回顾中国文学现代史,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像丁玲这样关注妇女问题,这样强调妇女的自身解放,这样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的关键;也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像丁玲那样,为了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了妇女的彻底解放经受了那么多磨难。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重温这篇给丁玲带来不幸,也带来荣光的文章,旨在向那些为女性话语权挣扎、反抗的热心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祝姐妹们节日快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