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1 16:11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向往读后感作文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
读后感是一种对阅读材料的个人思考和感悟的书面表达,它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总结,更是对作者观点、情感和思想的深入剖析。撰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悟。这个主题应该与书籍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深入阅读": - 在写作之前,要确保对书籍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这不仅包括故事情节,还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
3. "结构清晰": -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情况,如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等,并引出你的主题。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悟,可以分段讨论,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主题,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对未来的展望。
4. "观点独特": - 尽量避免千篇一律的观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去解读书籍,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5. "论证充分": - 在表达观点时,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这些论据
李刚(德阳)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8年7月,由作家刘裕国、何竞著,天地出版社出版,全面反映“幸福罗江·百姓故事”的47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向往》面世,这恰与新一届罗江区委提出“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愿景高度契合,我想这绝非偶然。作为一个生于斯生长斯地地道道的罗江人,《向往》里的每一名主人公都让我感到熟悉而亲切,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感到:勤劳朴实的罗江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正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心中的幸福。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广泛。新时代赋予幸福生活新的内涵:它不等于欲望的即时满足,更不同于资源的无限占有,而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生活;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生活;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罗江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同时,也懂得“推动‘移风易俗’的历史车轮”。幸福其实很简单,但却不容易。
罗江,过去是一个农业小县,纯朴的罗江人都和种粮大户罗中海、幸福老农黄远裕一样,有着深厚的土地情绪,有的经历过“豪门”女婿易大勇、养殖大户何淑先那样的困难,有的有着刘孝东、刘复东类似的经历,但是,他们又都有着唐清才那样为梦想坚持的精神,一边将汗珠洒进热土,一边默默承受着压力与风险,像李景华、刘助国那样要让果子挂满枝头,让经济林木种满山坡,让粮食满仓垒“金山”。“脏、乱、差”早已不是农村面貌的代名词,生活富裕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文明创建同步跟进,像杨辉群那样的后妈可以很美丽,兰育德那样的残疾环卫工成了“爱净如命”的真君子,王立琼、李缝碧那样的普通农村妇女也可以成为“四好村”的典范,男妇产科医生杨帆能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城里乡村更多了像李又鑫那样会盘算的热心人,城里乡村呈现出一派迷人的风貌。罗江人,拿走锄头搞“一产”,放下锄头搞“三产”,“提锄放锄总关情”。农民已经不再是单一而抽象的身份,“陈驼背”也会迎来春天,不再握锄柄的尹华顺、开茶楼的曾天贵、80后“鸡皇后”曾晓蓉,他们是新时代罗江农民的缩影。他们不离乡土,怀着对幸福的向往,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幸福道路,赋予罗江“农民”崭新的意义。
幸福不仅是物质的充裕,更是“心的体验,情的感悟”,是“近邻友善赛远亲”。严艳捐肾给丈夫皆因爱太深,那些闲不住的吴秀琼、李维和、舒道文、金利琼们忙活在邻里乡村互助会,把“邻帮邻,亲帮亲”的传统美德发扬,他们认真地诠释着幸福的定义。
罗江人,不满足于物质生活,他们用“历史文化扮靓山山水水”。罗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赖安海,一位执著于打捞罗江碎影的人,几十年如一日,挖掘和研究罗江本土文化,传播和弘扬调元文化,被誉为“罗江人文历史活字典”;曲不离魂,歌不离口,持之以恒从放牛娃成长为音乐家的周贵绵,为罗江群众文化做出突出贡献;漆艺大师王明富,做大枣文章的米运达、张瑞清,从篾匠到木匠到高级农技师刘自义,恋上老手艺的80后舒强,将范氏家风永传承的范仲淹后裔范荣明,做足“金面子”的金剑锋、尹秀芳夫妇以及在“乐途”寻梦的黄瑞……他们承续着罗江历史文化,扮靓了罗江的山山水水,滋养了浅丘低壑,盛放芳香馥郁的幸福花朵。这样的幸福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人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是罗江人追求的幸福生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作者:清欢
近期,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新一季的播出再次引发了观众对远离都市、怡然自得“慢节奏”生活的无限向往。数千年来,人们都在做一个田园梦,期待远离喧嚣,到一个世外桃源之地,过上归园田居的理想生活。可这世间,哪里又有真正的桃花源呢?追寻,是人类生存的一大母题,赖声川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便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究与诘问。
《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剧组碰撞出来的一出别样戏剧,这两个剧组被一个管理混乱的剧院安排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排练,中间还夹杂着一个疯女人寻找刘子骥的故事。多个故事在同一个舞台上发生,却又能意外地对上台词,悲与喜的交织表现出人生况味,自1986年首演以来,一直为喜爱戏剧的人们所称颂。
话剧《暗恋桃花源》
《暗恋》剧组演绎了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相识、相恋,一次离别后因战争失去了联系,多年后两人都辗转到了台北,却互不知情,40年间杳无音讯的故事。直到江滨柳垂老病危之际,为了弥补心中遗憾,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心中一直惦念的“白色山茶花”,两位老人时隔多年才得以再次相见。《暗恋》是一出时代悲剧,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个人感情成为了牺牲品,最终只得带着遗憾走向孤独。
《桃花源》剧组演绎的是武陵人渔夫老陶因自尊受挫、妻子春花移情别恋房东袁老板,不得已去上游打渔,意外发现桃花源,在桃花源过了一段悠闲怡然的生活。由于老陶心中一直挂念着春花,便选择离开桃花源回到家中,却发现春花已与袁老板生活在一起并有了孩子,于是老陶按照返家途中做的标记重回桃花源,却始终找不到桃花源的入口。与《暗恋》的悲剧基调相对,在《桃花源》中,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三人因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导致的笑料包袱随处可见,人物的动作、台词设计得浮夸且滑稽,情境也显得十分荒诞。
同一个舞台上,《暗恋》倾述情深义重、一生追寻的悲剧,《桃花源》展现误入世外桃源、难忘旧情终不得再入的喜剧,古今悲喜的戏中戏,于是有了《暗恋桃花源》。尽管《桃花源》是一出喜剧,表现的却是悲剧性内容,老陶事业失败——打不到大鱼,婚姻不幸——妻子移情别恋,再次回到家中目睹春花与袁老板充满各种家庭危机的生活,婚姻悲剧再一次重演。本质上,《暗恋》和《桃花源》的故事内核都是悲剧,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诠释着“追寻”这一主题。
《暗恋桃花源》全剧里,还有一个每一幕都出现的疯女人,苦苦寻找着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刘子骥”,她戴着夸张的假发,穿着时尚,和所有人都格格不入。话剧最后,两个剧组都排练完毕,疯女人独自走上舞台,撒着纸币并扔掉了假发和外套后离开。这一行为意味着她放弃了一直追寻的“刘子骥”,摆脱了之前的一切束缚,放下了所有的求而不得。
如果江滨柳和云之凡当初没有因为战乱而失散,而是走到一起,未免不是老陶、袁老板和春花的结局。无论是过去的美好,还是未来的期待,若过度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执着于无谓的幻想,这一生便注定是悲剧。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悲喜交融的《暗恋桃花源》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追寻的意义。活在当下,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心有桃花源,则生活可以是桃花源。(清欢)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