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冼星海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1 16:26

写作《冼星海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冼星海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对冼星海的音乐才华的敬佩、对他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创作的精神感慨,或是对他生平事迹的感悟等。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冼星海生平事迹和音乐成就中的重点,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3. 结合自身:在表达对冼星海的敬佩和感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感染力。
4. 逻辑清晰:文章的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5.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同时,注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6. 引用资料: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生平事迹等资料,以增强说服力。
7. 情感真挚:表达对冼星海的敬佩和感悟时,要真挚感人,避免空洞的说教。
8. 结尾总结:在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你的观点,使读者对文章留下深刻印象。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1. 开篇点题:简要介绍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和音乐成就,引出你的

“代替着大众在呐喊”——聂耳是如何写歌的

作者:张新光(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研究员)

人民音乐家聂耳除了谱写《义勇军进行曲》,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群众音乐作品。短暂的生命留下耀眼的成就,除了源自他个人的音乐天赋,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深入群众、深入社会生活最底层的音乐实践。聂耳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聂耳心怀贫苦大众,特别关爱儿童。在聂耳一生创作的37首歌曲中,有6首是为儿童写的。《卖报歌》就是为一卖报儿童而写的。1933年的冬天,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的聂耳经常看见一女孩在霞飞路(现淮海路)上叫卖报纸。这个小女孩身体瘦弱,在来来往往的行人里叫卖:“卖报!卖报!今朝的报纸真正好呀!买吧买吧!”声音颤抖、稚嫩,却像银铃般清脆。聂耳了解到这名十岁的小女孩姓杨,没有名字,人们都叫她“小毛头”,由于家境困难,她只能靠卖报糊口。“小毛头”的不幸遭遇引起聂耳的同情,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对“小毛头”说:“干脆我帮你写一首卖报歌吧。这样,别人叫着卖,你可以唱着卖,一定会比别人卖得多的。”他把“小毛头”的遭遇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后来成为田汉夫人的安娥,安娥马上就写出了歌词,聂耳也一口气谱了曲,并且把这首歌教给“小毛头”唱。“小毛头”高兴极了,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在卖报时,她唱得格外带劲,吸引了许多顾客,报纸卖得更多更快了。后来,在聂耳的介绍下,“小毛头”在田汉剧作《扬子江暴风雨》扮演报童,并演唱《卖报歌》。《扬子江暴风雨》在上海公演后,深受观众欢迎,《卖报歌》也很快传开了。直至今天,我国的少年儿童几乎都会唱这首歌曲。

音乐需要从大众丰富的斗争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聂耳正是遵照这一原则进行创作的,这在《大路歌》的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1934年,电影剧作家孙瑜完成了一部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新剧本《大路》。剧本中的筑路工人,为了修护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军事公路,昼夜不息,艰苦奋战。孙瑜在写《大路》电影脚本时,构思并创作了一首颇为满意的主题歌,命名《大路歌》,谁来谱曲呢?他毫不犹豫地找到聂耳。聂耳问:“这首主题歌要写成哪样的情调和节奏?”孙瑜想了想:“我希望《大路歌》带一点俄国《伏尔加船夫曲》那样悲壮的调子。那是一首表现拉纤工人的劳动歌曲。这首《大路歌》是表现拉铁磙工人的劳动歌曲。他们都是劳动者,挣扎在死亡线上,都向往着自由和解放。这两首歌内容、情调都有些相近。”聂耳思考后,认为《大路歌》不仅要有《伏尔加船夫曲》的悲壮,还应表现筑路工人满怀热忱的激情和胜利乐观的信心。为了直接从生活中熟悉劳动者的声音、了解工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在创作中聂耳特意前往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听他们唱劳动号子,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

1934年夏秋之交,聂耳随《大路》摄制组到无锡拍外景。当时,驻地附近正在修筑一条环湖公路。聂耳头戴草帽,脚穿草鞋,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和工人们一起拉铁磙,跟工人们齐声应和劳动号子。淋漓的汗水浸湿了土地,锋利的石块磨破了脚跟,但大家毫不在乎。在劳动中,聂耳感受到工人们的钢铁意志和乐观精神。他把这种感受融入《大路歌》的创作中,使歌曲真实表达了工人阶级的心声,尤其是歌中所穿插的号子声,更增添了震撼力。

聂耳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歌。正如冼星海所说,聂耳“以他满溢的才华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谱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1933年初,聂耳经田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聂耳不仅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音乐才华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国民政府罔顾民众疾苦和国家危亡继续施行“不抵抗”政策,聂耳深感愤怒,他废寝忘食地将心中情感寄托于作曲。贫困的少年时代、家乡百姓的痛苦、恩师被捕的冲击、被火车碾压的捡煤渣少女、在日军炮火下惶恐逃跑的人们……那一幕幕受尽压迫的情形浮现脑海。他把强烈的革命热情化为一个个音符,以铿锵有力的旋律迸发出来。《义勇军进行曲》以振奋人心的旋律“为抗战发出怒吼”:“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喊出了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呼声,全面抗战不久就随着歌声展开。

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中聂耳总结说:“音乐和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着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作曲家的新的态度。”他对当时流行的靡靡之音非常不满,认为新兴音乐应该“编出革命的、同时保持高度艺术水准的音乐”“代替着大众在呐喊”,而不是用靡靡之音麻醉、腐蚀人民的心灵。

自古以来,优秀的文艺家必然是人民的代言人、时代的乐手。真心实意为人民发声,急人民之所急,爱人民之所爱,诉说人民的悲欢。正如聂耳曾以“黑天使”为笔名,在《中国歌舞短论》中写道的那样:“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喂!努力!那条才是时代的大路!”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7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臧克家:始终为人民而跃动的诗心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臧克家诞辰115周年】

作者:刘增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期刊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臧克家论稿》《臧克家作品欣赏》等)

1905年诞生于山东诸城的著名诗人臧克家,2004年病逝于北京。新华社电讯稿称其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文艺界则有人誉称“世纪诗翁”。

臧克家1930年考入创办伊始的国立青岛大学,成为闻一多诗教下的及门弟子。1933年在闻一多、王统照等资助下,自费出版了第一部新诗集《烙印》,茅盾、老舍等纷纷著文推介,臧克家于是一举成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烙印》风格的诗,也被誉为“《烙印》体”或“臧克家体”。

臧克家

1988年,臧克家在《诗歌》社主办的“诗歌一日”上。左起:艾青、臧克家、冯至、卞之琳。资料图片

1987年9月30日,臧克家、郑曼夫妇拜望叶圣陶先生(中)。资料图片

臧克家给大女儿臧小平录自作旧体诗《老黄牛》手迹 资料图片

1、《老马》《三代》:半生专为农民发声

所谓“《烙印》体”,一般指擅长取材于生活现场,执着于现实生活的本真,在诗艺追求上又强调凝练含蓄、隽永深邃的风格。一卷《烙印》,最为人称道的非《老马》莫属: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是以闻一多的《死水》为艺术范本苦心推敲的优秀成果。全诗八行,分为两节,每节的字数、行数,都是完全相同的。首节四句的字数,按八八九八的格式排列,末节则按九八八八的模型构建。每行都由三个音节组成,但每个音节的字数又不尽相同,于是形成以三字句为基本单位,以三、二、三为基本形态的体例,二字与四字音组灵活地穿插其中,打破了呆板与单调,显示出总体上整齐划一而又参差错落的音乐美感。《老马》采用ABAB式的交叉韵脚,回环错落,隔行扣接,变中有序,朗朗上口。“够”“下”“命”“面”,都是比较压抑低沉的音调,和全诗的题材、基调铢两悉称,相得益彰。这首诗摒弃了“新月诗派”高蹈云端与社会现实隔膜的人生态度,而尽量保留其关于格律美的艺术追求,从而把诗歌的一字一句都像螺丝钉一样扭紧在诗行中,用沉重的节奏和低抑的韵律去敲击读者的心弦,一向被誉为诗人早期诗作的代表,以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翘楚。

《老马》影响广远,曾被作曲家冼星海选中拟配曲寄往法国。但这一重载鞭笞下的老马,究竟象征什么,却是仁智各见。有的说是诗人自喻,有的感觉是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有的认为寓体广泛,举凡当时在生活的重压下苦苦挣扎的人们,都是老马意象的对应。笔者认为,最切合诗歌内涵的,应该描述的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不幸而又无助的贫苦农民。纵观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史,鲁迅、茅盾、王统照、叶紫等优秀的小说家,都曾经以自己饱蘸浓情的艺术笔触,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农民的生存境地。我们从闰土、祥林嫂、老通宝、奚二叔、云普叔等人物身上,清晰地看到“老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况,而在新诗领域里,以这样的思想深度和感情浓度为农民发声的诗人,也许只有臧克家一人。

经历过抗战烽火,转战过鲁苏皖鄂豫,臧克家终于在重庆歌乐山下安顿了疲惫的身心,他再度为农民发声。1943年他出版了新诗集《泥土的歌》,其中的“压卷之作”应该就是著名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诗人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为农民生活史上的三个阶段剪影,构成三个紧密贯穿、互为因果的意象。三个意象之间的一切转折、过渡、交代,概予删除,如同蒙太奇一样大跨度组合在一起,是写了一家三代的生活状况,又是一切旧中国农民走过的生活道路的浓缩,生动具象地再现了几乎所有悲剧型农民的共同命运模式。它没有年代、季候、地域、姓氏,是生活的高度抽象,但它分明又是洗澡、流汗、葬埋这样极其具体的生活画面——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在诗人对农民生活的透彻理解和深挚关注下,无间地融为一体了。含蓄凝练,深沉厚实的诗风,与《老马》前呼后应,组建起中国新诗史上值得重视的系列。

2、《兵车向前方开》:擂起响亮的抗战鼓角

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大多数知识分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示了可贵的家国情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也将永远被后辈称颂和缅怀。臧克家就是这类知识分子的一位杰出代表。

1937年7月19日,臧克家创作诗歌《我们要抗战》,旗帜鲜明地亮出在大是大非关头自己毫不含糊的民族立场。次年4月23日,诗人在赴汉口车中,写下了名篇《兵车向前方开》:耕破黑夜,/又驰去白日,/赴敌千里外,/挟一天风沙,/兵车向前方开。//兵车向前方开。/炮口在笑,/壮士在高歌,/风萧萧,/鬃影在风里飘。

第一节作鸟瞰式描写,突显的是兵车的动态。第二节则选取几个特写镜头,横向展示大军的精神风貌:报国有路,大炮仰天长笑,欣喜即将一偿素志;热血沸涌,壮士高歌赴敌,要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战马嘶鸣,长鬃猎猎,犹如云间电闪林间风啸飘动飞扬!几个极富战地特色的特写镜头,叠印在读者心间,将时代的氛围、将士的浩气渲染得如此鲜明浓烈,再配上风声与歌声一起在云天之际交响回荡,真令人恨不得即刻倚天抽长剑,小试身手补天裂,净洗胡沙补金瓯!

3、《有的人》:对标鲁迅精神,叩问人生真谛

1949年10月,诗人写下了广泛传颂的名篇《有的人》。

这首诗的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实际是以鲁迅精神为坐标,以激情与哲理的互补共生而自然形成的艺术张力,深沉地叩问人生的真谛。《有的人》以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以及各自不同的结局,呈现出一种严峻深刻的辩证法则。两种人生追求,两种人生结局,是短暂与永恒矛盾又统一的历史规律。同时,诗歌摒弃了某种具体的人与事,而以“有的人”抽象化、特质化,使读者从个别中领略到一般,从具体人事的认知中升华到对深层哲理的探求。又以强烈的对比度,把肯定与否定、短暂与永恒、一己愿望与历史结局写成相反相成的格局,引发人们对人生真谛的长远思考,在强烈鲜明的对比中构成爱憎分明的情感与艺术的张力,引导不同时代的人们向往真善美的人生,拓展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正路大道。

在晚年,臧克家曾经多次自谓他一生写诗万余首,但真正可以传世的,也就五六篇,再扩大一些,也不过一二十篇。这当然是自谦之词,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他长期生活、战斗在戎马倥偬的战地前沿,要求每一篇章都字斟句酌恐怕是远于事理的苛求。像许许多多老一辈文化人一样,他从那么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走来,要想不沾染一些历史的灰尘,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但臧克家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俯首为基层百姓发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挺起胸膛,高唱正气歌,颂扬英勇战士以血肉之躯构建新长城的历史功绩;当和平建设时期,他又对标鲁迅精神,向所有人严肃地叩问生与死的价值与意义。

文学前辈的一切贡献与局限,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增人)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30日 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