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1 17: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道教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探讨的道教主题,比如道教的哲学思想、宗教仪式、历史渊源等。确定主题有助于你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2. 理解道教核心思想:在写作之前,要对道教的基本理念有深入了解,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加深入、有见地。
3. 分析文本内容:在阅读道教相关书籍或资料时,要注重分析文本内容,找出其中的亮点和观点。这些内容将成为你读后感作文的支撑。
4.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悟,使文章更具个人色彩。例如,你可以谈谈道教对你生活、工作或思想的启发。
5.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道教背景和你的读后感观点;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阐述你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力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
7. 逻辑严密:确保文章的逻辑严密,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在论述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
2022年由澳 中联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著名医者孙振寰老先生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从医期间,围绕十几个病案展示了中医的神奇深奥,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的《序》是由山西著名作家闫荃生先生所作,现摘录其中部分内容与读者共享,以期对传统中医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虽说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有无数的东西永远地沉没到了时光的深处,但有些人有些事是不该被忘却的,尤其是不该被忘却得这样迅疾。——比如说国医圣手、旷世奇才孙振寰大夫!
五十多年前,一代国医大师孙振寰大夫像天空中的一束烟花那样,灿烂过后就寂然消失于苍茫人世。虽然他救治过的有些人还活着,虽然他的那些笔记和著作还在,虽然他的医疗传奇还偶尔在个别当事人的口中流传,网络上也还能间接地搜罗到关于他的一些蛛丝马迹,毕竟在时间的无情稀释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稀薄了。
好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孙振寰大夫的后人,用几年的时间整理研究他留下的笔记和著作,访问健在的长辈和当事人,在记忆中搜寻、复原他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查找和翻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倾注作者对孙大夫的无限深情和对中华医学的无限热爱,著成了这部煌煌数十万言的大作《医道》。由《医道》始,一个个业已消失的生命和故事,又重新回到人间鲜活了起来。
《医道》一书的写作宗旨,作者在“写在前面的话里”用短短几句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亦是“真实地反映父亲践行医道,再现老人家道行一生曾受众万千,传流百世于辉煌乾坤的足迹。”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根源,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一个医者一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就是遵从和追求医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具体到医学领域,就是从医之道。医之道,同样幽远难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振寰大夫一生的从医实践,就是在追寻医道的道路上,矢志不移,坚韧不拔,越走越高,越走越远,达到了一个医者的最高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孙大夫认为,医道就是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技和高明的医术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而以医德最为重要。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振寰的眼里,只要有求医者走到他的诊所,无论贫贱富贵,一律是他的病人。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大夫,就要有父母之心,病人有没有钱都要医治。几十年来,他胸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所有的病人,坚持自己的诊断结果,表明自己的明确态度,斩钉截铁,毫不优柔寡断,毫不委屈顺从;他同时又嫉恶如仇,对飞扬跋扈者和嚣张蛮横者,坚决给与冷眼和蔑视,体现了他做为一个身怀绝技的医者的傲然风骨。
《医道》一书从孙振寰大夫学徒出道写起,一直写到孙振寰大夫去世,前后跨越新旧两个社会三十多年的时光。但本书并没有平铺直叙,也没有呆板地堆积资料和数据,而是选取了孙振寰大夫在从医的一生中发生的十几个精彩医案,来表现孙振寰大夫的医道。这些故事把你引到了群山万壑之中,环环相扣,曲径通幽,一个高峰过后是另一个更高的高峰,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不是在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一台功能强大的录音和录像设备,把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理活动,都完整地保存和再现了出来。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像一颗颗奇异而闪烁着瑰丽光泽的珍珠项链。《医道》一书,让人们看到了孙振寰大夫医德的高尚,医技的高超,医术的高明,鲜明地展示了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神奇和无穷魅力,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学习中医、相信中医、传承和光大中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医是一座远远未被认识和开发的富矿,很好地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就能够为我国人民和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道》不是一部小说,但胜似一部精彩的小说。生活比想象更精彩,从《医道》可以得知。作者描写孙振寰大夫治病,像弹琴,铮铮淙淙;像起舞,翩翩婉婉;像弈棋,娴娴静静;像赋诗,吟吟哦哦;像魔术,隐隐绰绰;更像是斗法,幻幻奇奇。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有极高天赋的孙振寰也是这样。
《医道》里多次写道孙振寰求知若渴的场面。他每天除了学医看病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泡在了书馆里。看书之外,不是练习针灸手法,就是练习气功。到北平的旧书摊上淘书,是他最上瘾的一件事情。他在书馆里看书,是去的最早的一个,也是走的最晚的一个。凡是能够找到的医学典籍,孙振寰就要刻苦研读,非要达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程度才要放手。
《医道》一书告诉我们,孙振寰大夫是一位在国际上传播中华友谊的使者,中华医学和他的高超医术是其中重要的媒介。孙振寰在受毛泽东主席的推荐后,很快在北京为米高扬治好了折磨他几十年的慢性病。随后,在卫生部的安排下,孙振寰参加针灸专家代表团,到苏联讲学及医疗学术交流。在 1959 到 1969 的十年间,孙振寰大夫每年至少一次到越南为胡志明主席治病。1961 年应吴奈温主席的请求,孙振寰到缅甸为其治病。1963 年,柬埔寨王太后患病,在法国医生治疗四个月不见好转的情况下,被孙大夫治愈。
上世纪60年代孙大夫〈前右一)与胡志明主席合影
孙大夫(左)在越为胡志明治病期间与越南领导人握手
《医道》一书,对孙振寰大夫的傲然风骨,通过生动的事实,做了多侧面和多方位的反映。面对竞争对手的恶意报复;面对欺压百姓、作恶多端的侦缉队人员;面对一位老首长的孙子在自己面前的恣肆蛮横、颐指气使,孙振寰大夫从容面对,一一化解。
《医道》一书在谋篇布局、情节设计、故事讲述、悬念制造、氛围烘托、人物刻画、正写侧写、化入淡出、时空穿越等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上,都十分娴熟老练,有如官止神行、庖丁解牛。在文字的处理、材料的选用和情节衔接与过渡上,看不出丝毫的迟疑和胆怯,更看不出他是一个业余作者。
《医道》一书的写作初衷,是作者为其先父的从医生涯作传,不至于让几百万字的笔记化为尘土,不至于让其先父的辉煌业绩湮没于时光。但怀念一个杰出的中医大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使之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却不是作者一个人的私事、家事,而是大家的事,全社会的事,全民族的事,全体炎黄子孙的事。
开卷有益。
《医道》可以开阔你的眼界,见识中华医学的汪洋大海,见识中医领域的英豪俊杰;可以拓展你的知识,可以改变你的认知。书中许多真实的事例告诉你,中医可以治大病,治急病,包括西医也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可以更新你的观念。所有一切关于中医是落后的、过时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说中医落后、过时,一种源于无知,一种源于偏见,一种源于恶意。中医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岁月,始终在护佑着炎黄子孙的生命健康,她的体系博大精深,至今难于尽窥其堂奥。如果说西医是靠仪器和指标说话的科学,是分科的、断离的科学,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科学,中医则是另一种科学,是系统的、辩证的科学,是现有的科学手段还不能够完全解释和说明的科学,是强调以强身健体、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为主,是强调调息养气、意念统领、顺应自然界四季和昼夜变化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如果说西医是一条江河的话,中医就是一座高山,江河永世奔流,高山万古耸峙。江河与高山相互映照,互为风景,福佑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对中医的自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对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创新创造力的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心,我们就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创出中华传统医学在新时代里的新局面、新境界!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上帝造不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医道》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白璧微瑕。
《医道》一书,谁读谁受益。
2022.5.23
读书会:中国道教首部百万字全景式历史传记,《创道记》读后感
作者:《华闻之声》特约撰稿/彭晓斌
主要资料来源:公众号/李海湖之声(ID:lihaihuV)
▲上图为《创道记》公众号首发封面
最近,中国道教首部百万字全景式历史传记——《创道记》正在作者个人公众号“李海湖之声(ID:lihaihuV)”首发连载。虽然刚刚刊发“内容简介、前言、导读、序幕”部分的八篇文章,但是因为个人关系,有机会提前阅读了已经完成样稿的全本内容,感触颇深。现获作者授权,为大家提前剧透,做简要介绍如下:
▲上图为《创道记》公众号首发目录链接截图
纵览样稿,全书以老祖天师张陵创建道教开始,以1981个年头的历史记录,以十二章、二百五十八回、超百万文字,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一个神权世家的真实故事。也以宗教的观点,书写了另一部大写的中国历史和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在《内容简介》中,作者写道:作为中国唯一原生宗教,和世界识别中国的三大文化符号(龙、孔子、道教)之一。中国道教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华文明和历史孕育的产物。而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教团,“天师道(初称五斗米道)”的创业史既是自身的历史,也是中国道教的开创史。这一创业过程,既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受中国历史所深刻影响。
因此,全书是以天师道领袖、历代“张天师”的创教历程及他们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关系为线索,由建武十年(公元34年)中国道教创始人“老祖天师张陵”的诞生开始,通过近2000年客观、中立的历史还原,依次记录了“天师道”、历代“张天师”及相关高道大德,与封建王权之间共生、共荣,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关系。同时,还有他们在大革命时代的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遇见的时代和观念的变迁。
▲上图为《创道记》样稿封面
在“内容简介”和有关“天师道、天师府、张天师、老祖天师张陵”四篇解释性导读(天师道、天师府、张天师、老祖天师张陵)后,全书以《序幕》开篇,以全球历史上三位伟大宗教领袖的出生为背景,引出中国道教第一个有组织教团(时称“五斗米道”,后称“天师道”)创始人——老祖天师张陵非同平凡的出生。
作者在《序幕:古中国分崩离析、光武帝得陇望蜀》中写到:
也许每一位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人物的出生,都会依托于一个宏大和剧变的时代。特别是那些作为人类精神导师,引导人类精神信仰的领袖们。
……
在王莽代汉的新朝(公元8~23年,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末年,因为王莽首开“摄政”和“篡位”之历史先例,并且他在高涨的反莽浪潮中又急于求成,不仅政令频出繁琐,并且又经常性的朝令夕改。
此时,古老的中国烽烟四起,神州大地分崩离析。而在此群雄争霸的天下大乱中,王莽的革新统治也在深陷于不可自拔的泥沼后即将失败。
……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当时身为汉高祖刘邦皇帝九世孙、汉景帝刘启皇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但却是一介布衣的刘秀(公元前5~公元57年。东汉开国皇帝)审时度势后,也于群雄四起中会同他的大哥刘縯(公元前16年~公元23年)以“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于家乡舂陵(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乘机起兵反莽。
……
建国伊始至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初,刘秀皇帝经过连续六年东征西讨,已经基本控制了除陇西西和巴蜀之外的广大中原腹地,初步统一了中国的东方。与割据西北的“朔宁王”隗嚣(?~公元33年)、据西南立国的“大成皇帝”公孙述(?~公元36)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
此后四年时间里,刘秀皇帝首先与隗嚣拉锯交战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北地(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西城(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和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城区)一带。
……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正月,隗嚣在屡战屡败的拉锯战中因兵败忿恨病死后,他的幼子隗纯(?~公元42年)于风雨飘摇中被部众拥立继任“朔宁王”。 此时,刘秀皇帝即将“得陇望蜀”,一统天下。而中国道教也将迎来一位开创式的伟大人物……
在《第一回:汉留候后裔隐居、天目山星降神童》的开头,作者写到:
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初春,差不多是刘秀皇帝率部击败陇西隗嚣的同一时期:在古称“浮玉”、“天眼”,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道教第三十四洞天——浙江天目山(位于浙皖交界的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分为东、西两山),迎来了一位自号为“桐柏真人”的隐修方士:他就是西汉“谋圣”、“留侯”张良的一位后裔——沛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张翳(生卒年不详。字大顺,张纲之子,老祖天师张陵之父)。当时,张翳正携他的夫人林氏一起,双双隐居修炼于此山西峰(现称为西天目山)之下的狮子岩。
……
在此隐居修炼期间的一天晚上,林氏梦见一位高丈余,穿着华丽锦缎绣衣的神仙由北斗魁星(道教中掌管文章兴衰的神)飞降面前,送给她一束蘅薇(道教仙草。学名杜衡,别名杜葵、马辛、马蹄香、土卤等)香草后告诉她说:“吾始居方山,今奉上帝命来降汝家。”意思是说:“我原先住在方山,现在遵奉上天之命下凡降世来到你家。”林氏因此感应而受神孕。同时,在此之后长达数月之久,她所穿衣服、家居用品及所居室内外皆异香扑鼻,萦绕不息。
第二年,也就是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夜,林氏于天目山狮子岩隐修之所生下了一个男婴。此婴也就是后来因开创“五斗米道”而被中国道教尊为创始人的“老祖天师张陵”。
……
据说,老祖天师张陵呱呱坠地时,所处之处祥瑞突现:室外黄云层叠笼罩、紫气连绵翻腾盈庭,室内光华灿烂如五彩日月、似神光照耀。并且大家也都再次闻见了蘅薇香草的气味弥漫纷萦,和林氏于梦中受孕后所遇见的一模一样,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消散。据说,这也是自老祖天师张陵出生之后,第一次有史籍记载的神迹显现。
……
此后,作者以十二章、二百五十八回、超百万文字,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中国道教由“汉魏创教”,经“两晋转型”,在“南北朝完善成熟”后,再经历“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民国”的跌宕起伏直至新中国,先后经历十二个阶段的发展历史。以此展现了中国道教作为“最早掌握世界真相的少数群体”,“不唯心,不唯神,但唯从善如流”的“科学宗教”观。 以此向中国道教研究、中国历史研究及读者,提供和留存了一份“以一个巨大缩影读懂中国道教和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因此,作者在《内容简介》中说:以“天师道”1900余年的创教过程来看,其跌宕起伏的岁月是由历代“张天师”、众多高道大德和帝王将相所共同书写。籍此这部中国道教创业史的记录,希望读者在管窥“天师道”这一如史诗般光辉组织的诞生、传承和宗教思想时,也能籍此出场最多帝王诸侯的一部书籍,了解历代帝王将相的执政精髓,和古代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规律。
▲上图为2017年国际道教论坛之文化论坛图片
在西方文化世界,《圣经》在《创世纪》中说:“神创造了天地,他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由此,西方人知道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和他受难的历史。而《正统道藏》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也说:“盘古开辟了世界,元始主持天界。”华人也由此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原始天尊为万物之神”的故事。
不过,就算是在中国,现在仍有很多人对原始天尊“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这一神学思想的母体——中国道教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有不少人对道教的真实历史,还疑惑在神话或传说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让普罗大众得到耳熟能详的宣传和了解,也因为长期以来缺少一份资料,将道教,特别是其创始教团“天师道”——这一代表华人广泛原始信仰的宗教起源,作完整而通俗易懂的介绍。
因而,作者认为,读懂“天师道”,也就是以一个巨大的缩影,读懂了中国道教和中国历史。也能在创业时代的大潮中,籍此了解一个悠久组织的发展内涵和精髓。
正如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皇帝在700余年前所感叹:“朝代更易不知其几,而天师剑印传子若孙!”对于一个连封建王权都如过眼烟云般变迁不定的中国历史来说:“天师道”自创立1900余年以来,始终由“张天师”一脉承掌的事实,有很多是值得我们了解、借鉴和深入学习的。
并且,对于“天师道”的评价,就连那位开国领袖也说:“汉中有个张鲁(?~公元216年、245年或259年),他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人,在饭铺吃饭吃肉都不要钱。他搞了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这有种社会主义的作风,我们的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
以上,领袖所说的就是“天师道”第3代掌教——“系师”张鲁。当时,他以“天师道”教团为群众基础,建立了封建时代具有“道教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权。这在某种方面来说,与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异曲同工。
由此书,普通读者可以读到历史故事,哲学家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宗教人士可参阅道教科仪,医药学家可以领略中医元神,企业家可以读到组织建设,家族领袖可以参考前赴后继,政治家可以感触风云际会,军事家可以领略图谋天下……
所以,通篇首阅后个人认同作者观点:“读完此书而感觉没有收获,那一定是不可想象的!”
▲上图为《创道记》公众号截图
另,据作者在公号内说明:“此书2017年11月原发于百度阅读,连载十七回后由于不知名原因被和谐”,现在经修改后发布于公众号!百度阅读检索后好像也是“下架”了!真是搞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伟光正”的历史作品也会和谐呢?
▲上图为《创道记》百度阅读封面截图,但刚刚发布不久就被“和谐”了
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道家和道教历史有兴趣,就跟随作者,抓紧收藏、阅读吧!
但愿不要哪天又失踪不见了!祝福!
▲上图为张天师行法图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