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知足 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1 17:57

精心挑选《知足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知足》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主题": - 首先要确保自己对《知足》这本书有深入的理解。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即知足常乐、珍惜当下等。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写作目的是分享你的阅读体验,还是从书中汲取教训,或是启发他人。
3. "结构清晰": - 作文应该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作者,以及你为何选择阅读这本书。 - 中间部分应详细阐述你的阅读感受,包括书中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及这些内容是如何影响你的。 -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你的观点,并可能提出一些行动建议或思考。
4. "具体事例": - 在阐述你的观点时,使用具体的事例或引用书中的原文来支持你的论点,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具说服力。
5. "个人感悟": - 除了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表达你个人的感悟和体会。这些感悟可以是关于生活、工作或个人成长的。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 -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或生僻的词汇,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
7.

《心》: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

从根本而言,无论是人类整体还是个体,其生存状态都由两大因素决定。其一是存在于外部的客观环境,其二是存在于其内部的主观意识。也可以说是内心状态或思维方式,用稻盛先生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秉持的是怎样的一颗“心”。

稻盛和夫

被誉为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1932年出生于日本,1955年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

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历任社长、会长,1997年起担任名誉会长;52岁创办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1984年个人出资设立稻盛财团,担任理事长,同时创设国际奖项“京都奖”,于每年11月对那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同年创立盛和塾,帮助中小企业家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著有《活法》、《京瓷哲学》、《干法》、《心法》等著作。

他笃定居人上者,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他坚信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积极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之事的人并有一颗利他之心。

心之力带来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犹如电影放映机将影像投映到屏幕上一样,内心描绘的景象,会在人生中如实再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感觉有些人的运气特别好,而有些人的运气就有点儿差强人意,而所有的种种人类又总结出了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来证实这些现象。

墨菲定律,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这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在《心》这本书里,稻盛先生就列举了自己许多亲历的体验来证实“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灵塑造现实,心灵驱动现实的可实现性。

稻盛先生很小的时候,在鹿儿岛的老家有二个叔父和一个叔母都死于肺结核,整个家族都笼罩在结核病的阴影中,他自己很害怕被传染,所以每次经过患病卧床的叔父房间时,都捏着鼻子飞快地跑过去;但他的父亲和哥哥则毫不惧,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为没有那么容易感染病毒,所以舍身忘我地照顾病人。而结果却是,父亲和哥哥都安然无事,只有稻盛先生被病毒击中,而也是从这件事中他才在书中看到这样的内容:“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人只会遇见和自己性格相符的事情”,只要人格发生变化,内心所抱的愿望就会变化。由这种愿望所产生的现实,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在《心》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看到稻盛先生提及一些会让周围人感到惊讶的许多事情,但他却认为理所当然,一起来看看这位“背着太阳行走”的人遇到的“奇迹”:

因工作需要去到日本各地或是海外时,在到达之前那一刻还是风雨交加,但当他到达后却转而为晴空万里,连一丝云彩也没有。在他逗留的几天都是阳光灿烂的好天气,但等他到了机场上了飞机,飞机一升空,天空就暗云笼罩,很快就下起大雨或大雪,这样的情景多次发生。(这个“魔法”仅在工作时才应验,如果是旅游或其他私人外出的时候就完全无效。)

还有,就是乘坐汽车时,不管道路多么拥堵,总能不可思议地避开堵车,顺利到达目的地。有一次为了赶40分钟后起飞的飞机,由于高速公路堵车,所以普通道路也都堵了起来,出租车司机师傅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平日里需要30分钟的路程,40分钟是不可能到达的,但稻盛先生说了平时不说的话:“先不要那么说,请开车吧,当我乘车时,道路就会通畅起来。”结果,只用了20分钟就赶到了机场。

我们不难看到既有诸事顺利度过人生的人,也有凡事都不如意的人。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心中描绘什么,抱有怎样的思想,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这些都是决定人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心态,周围的境况也就焕然一新了。


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拥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就能开拓与之相应的丰富、精彩人生。

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时候牺牲自己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这样的心,用佛教的语言,就叫“利他之心”。

如果只要自己好就行,心胸狭隘,甚至为了自己得利,不惜踹落别人,持有这类邪心的人,他们哪怕获得了一时的成功,最终必将没落。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感叹,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付出了这么多,人生却总无转好的迹象,稻盛先生说,他应该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叩问自己是否还有一颗正直的心。以利他为动机发起的行动,比起利己的私心行为,成功的概率更高,有时甚至会产生远超预期的惊人成果。

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思考一下这个决策是不是对世人有利?是不是利他的行为?凡是能够确信是基于利他,发自“善意的动机”的事业,最后都会获得成功或是好的结果。

《心》中述说关于稻盛先生重建即将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JAL,日航)时,就是出于善意的动机才做的决定。当时政府和企业再生支援机构提出他出山伸援手相助的时候,他以年事已高,又是航空业的门外汉等理由多次婉拒,但在再三请求之下,他不得不思考:这项工作包含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参与这项工作是否出于“善意的动机”,最终意识到这项工作为了日本经济的重建、为了三万二千名员工的工作、为了日本国民的便利,决定接受请求就任日航会长。

在稻盛先生的领导下,他们干净利落地颠覆了日航二次破产的悲观社会舆论,在着手改革的第一年,日航的业绩就迅速恢复,甚至还多次创造最高的盈利纪录。在破产的两年半之后,日航成功实现了股票的再次上市。

稻盛先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而所有善意的动机都将会引导事业走向成功。

只要以利他精神为根基,不忘谦虚,不忘和谐,努力成长,那么宇宙就一定会给予援助,成功和发展就能持续。


稻盛心学,提高心性

500多年前,中国有“阳明心学”;400多年前,日本有“石门心学”。稻盛先生是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但他终生追究的问题也是心的问题。

稻盛先生年轻时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经营企业,更是需要高度的现实主义或叫唯物主义精神,但是,从年轻时他就意识到,比起科学技术 ,比起经营战略,人心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提出并贯彻“以心为本”的方针,时时审视自己的心态,净化自己的心灵,同时洞察他人的心境,千方百计、殚精竭虑,努力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人生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提高心性,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人心中有本能的欲望,有感性的冲动,有理性的算计,还有灵魂的污垢。如何净化,如何抑制?需要日常的修行。如何修行?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全身心投入工作,精益求精,从中获得乐趣,就能抑制怠惰之心。同时,聚精会神,专注于工作,私心杂念就会自然消退,这是最有效的修行。

2、要谦虚,不要骄傲

努力工作获得了成就,特别是掌握权力以后,人就会傲慢起来,这简直是历史规律,连伟人也难免俗,因此,抑制傲慢心、保持谦虚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修行。

3、要每天反省

即使很勤奋,但人有时还是会偷懒,即使告诫自己要谦虚,也会有人奉承,人还是禁不住傲慢,有时还会发脾气。坚持每天反省,就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坏。这条修行必不可缺。

4、活着,就要感谢

人若认真反省,意识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得益于周围人的支持与帮助,就会生出感谢之心。另外,如果把挫折和灾难看成磨炼心志、增益能耐的机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并更加努力的话,就是非常卓越的修行。

5、积善行,思利他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善似无情,小善是大恶”。分清大善和小善,真正为他人好,真正得他,才是有效的修行。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人毕竟是烦恼的动物,特别是遭遇失败、打击和委屈时,难免痛苦烦恼,这个时候,以理性抑制烦恼,把精力投向新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修行。

只要坚持修行,心性就能提升,事业就能成功,人生就能幸福。把心安顿好了,一切都会好的。



以强大心灵成就未来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关键在于,当遭遇前所未见、如同绝壁一般的巨大障碍时,在那一瞬间,能不能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敢不敢想“是我的话,一定能攀登”。

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踌躇和犹豫导致无法攀登,即使过后拼命给自己打气,也只能是马后炮。就这一步之差,命运就迥然不同。所以,坚定地相信自己能行,相信光明的未来必定到来,同时迎头碰击困难这一壁障,不气馁,不放弃,正面对抗。

带着这样强大的心灵不断前进时,逐渐就能看到以前完全无法看到的前进道路,理清走向成功所需要的种种线索,曾经看起来远在天边的成功,不知不觉就变得垂手可得。

大自然教给我们知足的生存方式,为了生存,动物需要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但是让欲望过度增加,动物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行为,它们都具备知足的本能,它们不会肆意捕杀猎物,因为如果导致猎物的减少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存。

爱己之心、私心、利己这些对于自我的执着才是人类欲望的真实面目,经济是以欲望和利己为杠杆发展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能源问题等等,随着人类欲望的增长会导致恶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明是以“还要更多”这种欲望为原动力,是时候再次学习并掌握“知足”这一思维方式了。

上天赐予的财富和才能要回馈社会。基于得他之心生活,就是祈愿他人好,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心尽力,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为。

认真磨炼灵魂,心灵变得清澈美好,那么,我们周围的人心灵也同样会变得美好。远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不与他发生连接,对那些恶意的声音,一概不要去听,不把它们当回事。因为如果有反驳那些诽谤中伤者、要战胜他们的想法时,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就被玷污了,只要不去对抗他们,他们不久就会静静地离去。

拥有强大的内心就可以成就美好的未来。

写在后面

心从里到外,由真我、灵魂、本能、感性、理性这五层组成。核心是真我,就是真善美 ,具体来说,就是坦诚心、上进心、谦虚心、反省心、感恩心、知足心、利他心、乐观心、勇猛心等等。

《心》,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

为什么前人文章味道十足,现在反而寡淡无味

汉字,我们再熟悉不过,乃至到了忽视的地步。

文字的重要性其实不必多言。波兰诗人、1980年诺奖得主米沃什精通法、俄、英三种语言,但流亡美国后坚持用母语写作,因为在彼时境况下,波兰语已是他的精神支撑,是故乡;俄国历史学家格奥尔基·费多托夫则说,俄罗斯所有不幸都源自它选择斯拉夫语而非希腊语作为其教会语言,因为选择斯拉夫语的俄罗斯被西方国家长期孤立。上述两种,一个侧重个人,一个侧重国家,从不同层面表明了文字的影响之重。一种文字,拥有的不仅是沟通的具体功能,还承载着极重要的文化意义。以中国来说,汉字在中国文化存续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也许不必过多考虑如此宏观的层面,但从日常使用来讲,每日与之打交道的文字,我们真的认识吗?这问题乍听几近荒诞,但如深思答案则未必那么确定。

何谓“认识”?简单为认,复杂为识。我们自然知晓一个字在当下的用法,但对它的来龙去脉却未必清楚。而这种“未必清楚”造成的问题大概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相信不少读者有如下疑问:为什么前人的文章味道十足,而如今的则多寡淡无味?个中原因复杂,但说到底,是作者对文字的领会程度不同。前人如鲁迅、周作人等,虽用白话文作文章,但旧学底子深厚,有“文字学”的训练,了解文字传统,运用起来更自如,也更贴切,而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堂文字学。

文字学是传统的小学课或训诂课。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因此“训诂”即把握一个字的来龙去脉。缺少这堂课的我们,往往不知一个字的字根意义,不了解它的演变过程,就远谈不上运用自如了。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人用“粗鄙”形容眼下的文字生态,也许有些偏激,但非全无因由。相对粗鄙化的文字生态,容易造成思维的粗鄙化,常识匮乏、人云亦云,而“狂热分子”和“乌合之众”的生成,首先即是一套语言范式的生成。此类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难以逃避的现实。如何破除,恐怕还是要从文字着手。

因对上述痛点的思考,原《新周刊》总主笔、文化研究者胡赳赳写了《赳赳说千字文》,讲解《千字文》中每个字的诞生与演变,从考据(科学)、义理(哲学)、辞章(美学)三个角度剖析每个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意义。作者作“说字”本是“想让孩子对文字学扎下根来”,但他发现家长的热情更高,其中透露出的问题更是值得反思。

胡赳赳,历任《新周刊》首席记者、主笔、副主编、总主笔;出版有随笔集、评论集、诗集等著作多种,现为多家机构文化顾问。2017年任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访问学者,将汉字文化传播到北美地区。

“如果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国”

新京报:你是出于何种原因和希求,开始着手汉字研究的?

胡赳赳:2014年我主持修复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新星社版),这个版本是事隔113年后重现天日的。有了这个基础,加之我长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代的一流作家的文字能力比不上民国二流作家的水准?发现我们的语文教育解放后少了一个课程:识字课。也就是传统的小学课或训诂课。现在也叫“文字学”。结果呢,就造成了某种割裂:文字初义与今义的割裂;传统流变与当下使用的割裂;简体与繁体的割裂。文字虽然是日用品,也是文物,但这个文物的一面,我们并没有擦亮它。我们现在对字的理解,缺少历史纵轴,只有1949年后确定的音、形、义。这也使得文字的使用“粗鄙化”、“当下化”。

如今,许多人只知道汉字的引申义,不知其本来义。一个人有两种意义的故乡:现实世界的,精神领域的。而汉字是我们精神性的故乡,没有这个故乡,人走到哪里都止不住内心的惶惶。如果你对汉字没有相当程度的体认和领悟,不知道汉字是一种“根文化”,你就不会有精神上的“文化自信”。既便有,也不能“心安理得”,更遑论 “吾心安处是吾乡”。

新京报:在你看来,汉字承载的意义有哪些?

胡赳赳: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都和汉字有关。比如,我们认为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断过,原因不在于“车同轨”,而是“书同文”。还有,不管是元、清,还是外族入侵,统一中国时也被中国同化,这个中国国土面积的“一统”不是倚赖别的,而是以共同使用汉字为基。把中国用时空展开,会发现,都是通过“文字“联结的。如果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国。中国是个文化地理概念,而不是个政权概念。政权百代更替,中国千秋未亡;所有的万岁万万岁,都灭亡了,中国还在。

“我们常识太少,偏见太多,思维简单”

新京报:为什么会选择《千字文》成为“说字”对象?

胡赳赳:《千字文》全文共二百五十句,一千个汉字,单字不重复,四字可成句,两组一韵,前后贯通,千字可成文,对仗工整,易诵易记,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不仅是儿童启蒙读物,更是一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所以《千字文》是最适合进行讲解的范本。

《千字文》 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今人对它的了解仅仅是儿童启蒙读物,一起称之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但实际上,这部著作是相当了不起。关于它的传说也很多。有说它是一夜之间写的。有说写完它作者头发就白了的。有说是皇帝为了让皇子读书,让作者将大百科全书浓缩为一千个字的。目前我们看到的《千字文》的确与传说很相印证,它真的用一千个字表达;每个字都不重复(简化前);而且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几乎每一个句子里都蕴藏着典故;通篇又见地、境界很高,有传统文化的魅力。

宋徽宗赵佶书《千字文》(局部)。

新京报:《千字文》属国学,属传统,仅从汉字这一范域看,你认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胡赳赳:一个文字穿越古今而来,有古今之用、变化之道。这个变化之道,我们完全是隔膜的。尤其是简化字又摆了一道,就更加不知道其来有自了。而文字中有造型之源、有义理之源,这个源我们不去找,就相当于面对一个地下矿藏,有基础能源而不去发掘。当年胡适提倡“整理国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由,自家矿藏不发扬光大,徒慕他山之石非学问之基。

自古以来,汉文字是从铁马金戈中、从征服外界中一路拼杀过来的。“认”是从陌生到熟悉,故《说文解字》中说:“认,顿也。”言语迟钝为认,学习的第一步都这样。识,则是习以为常,将熟悉的内容深化为理所当然之事,这就是学习的第二步。《说文解字》说:“识, 常也,一曰知也。”知道常识,即为识。我们现在,就是常识太少, 偏见太多,思维简单,戾气满满。

认字我们都会认;识字可能得要从头学,“识字”是为了回到常识,这一块常识以前割掉了,现在要补回来——知道一个字的历史、 来源,将其转化为常识。这样在应用上,水平自然就不一样了。

“对于一个字的演进过程,你真的不是文盲?”

新京报:文言文是“字”组成的,而白话文是“词”组成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演变?

胡赳赳:蒋礼鸿先生在《古汉语通论》中说:“古汉语是单纯词(字)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合成词占优势。”他认为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出来的。那么我想强调的是,文言文是古汉语中的书面语言,古汉语中的口头语言、民间俗语慢慢发展出了今天的“白话文”,是今天的白话文的主要源流。由于时代的变迁,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承载不了新的发展需求。现代汉语的孕育期,可以上推到13世纪的元代,而其正式形成则要到五四运动。但是需要注意地是,自古至今,那些最基础的词根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可以说其结构相对稳固。

新京报:因当下初等教育对“文学学”的忽视,很大一部分人“认字不识字”,而你提倡对汉字寻求字根意义上的理解,你希望由此读者可以形成怎样的认知,实现怎样的改变?

胡赳赳:我做“赳赳说字”,是有痛点的。痛点在于: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但现在,我们的思维片面化、充满斗争的意识形态,是与我们的语言被遮蔽分不开的,粗线条、上纲上线、大帽子扣人、粗鄙化、语言暴力等,导致我们的思维简单、片面,容易被人利用,时常人云亦云。“狂热分子”和“乌合之众”的生成,首先是一套语言范式的生成。这套语言范式需要破除。

痛点之二是,在对文字的学习上,我们和文盲的区别不大。为什么这样说?新中国成立前,文盲率是 85% 以上。为了解决文盲率,开办小学,教“认字”。能读书看报、写信算账就毕业了。此后,一直沿袭下来,“文字学”没有,仍是教“认字”,而没有“识字”。这就 像“隔壁老王”,你跟他住一个小区,你对他认而不识,他长什么样你知道,叫什么你也知道,在哪儿工作你也知道,甚至有事也会找他打听、找他帮忙。但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一切、他的历史,你什么都不知道。

目前,我们对文字的认识,就停留在对“隔壁老王”的认知水平。

什么是“认”“识”?两个字都是从战争来的,都和辨识武器有关,认短刀为认,认长戈为识;简单为认,复杂为识;陌生为认,熟悉为识。

现在,通过“扫盲”,文盲率只有 8.72%(2017两会数据)了。 传统的小学训诂也就是“文字学”消失不见,仅存于中文系一点余脉。你敢说,对于一个文字的演进过程,对于被割裂的文字学现状, 你真的不是文盲吗?这可能是全民要补的一节课。

新京报:书中对《千字文》中的每个字进行了演变、义理的讲解,这些知识你从何处得来?

胡赳赳:“赳赳说字”是用三个模板来建构对文字的解析的。它分为考据、义理、辞章。 考据就是科学,考证一个字的来源和变迁,没有定论的,给出各种合理的假说; 义理就是哲学,对一个字的字义,其中蕴藏的巨大信息量和智慧,生发为形而上的探讨,这其中就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辞章可看作是美学,古人在诗词典章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个字的,并带给我们审美上的旨趣。假如不懂“秋”和“愁”两个字的来源,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要这样写呢?

一般而言,字书最主要的参照一个是对东汉《说文解字》的各家注解。另外一个是甲骨文发现之后各家对其的研究成果。很多人一听说研究字就认为很难,是个不得了的事,其实没那么难,很多也是字体结构的常识。比如说表示“手”,就有“又”“寸”“共”等多种变形。陈独秀有感于众人畏难,因此编辑《小学识字课本》(遗著),且斥学风“故为艰深,以欺浅学”,使得“原本小学而变为专家之业”。他将小学识字予以梳理,称“作始者或不易,传习者必不难”。

新京报:在对字的解释中,把握了怎样的难易、繁简尺度?

胡赳赳:主要还是立足于常识,要恢复对常识的尊重。有常识,才会去除偏见。比如说“天”之意,新华字典解释是“比地高的地方”。而“天”在说文解字中则有“至高无上曰天”的说法。

《赳赳说千字文》,胡赳赳 著,紫图图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汉字中不仅蕴藏丰富的信息量,且有开慧的功能”

新京报: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如今有人用“粗鄙”形容当下的文字生态,并由此导致思维简单、片面,进而导致一些社会问题。你认为,从字根上理解汉字,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多大作用?

胡赳赳:要回到汉字源头,从字根意义上,重新梳理、解释、印证汉字的流变,其目的不是恢复旧传统,而是温故知新,把字中包含的学问、智慧说清楚。

虽然有论者用“粗鄙”来形容目下的文字生态,多少有些偏激,然而实在是莫大的警醒。我们一心要蜕变为现代人,但随着年岁日增,却又深深眷恋那刻骨铭心的传统,并把那条道路叫作“回家”。

我认为,汉字是一座富矿,其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量,而且有开慧的功能存在,特别适合新一代少年人培育精神,增长智慧,明理懂事。

其实,汉字里一直就根植着强壮中国人精神的“灵丹妙药”和洞察万事万物本性的大智慧。比如“德者得也”,告诉你道德的含义首先是你要“自得”;要“自得”,首先要“自律”。因为,道德是不能去“律他”的,要“自律自得”,自己受用,自己做到,别人才能心悦诚服,此之谓“教化”。所以说,“一字一智慧,字中有乾坤”。

新京报:一种文字的发展往往得益于作家的探究与创造,如莎士比亚对英语发展的贡献,你认为在这方面中国当下是怎样的情况?

胡赳赳:首先语言是活的。只要在使用中,就会有词性的迁移和转归。人类学家斯特劳斯曾说过:“词语是人们自由改造、任意使用的工具,尽管它们清楚地表达了本身的含义。”误用和挪用,也会因约定俗成而具有生命力,也会从本义走反训。如郭璞最早用“治”来解释“乱”(乱有扰乱和治理二义)。

像王朔最早提出了“知道分子”的说法,本义是讽刺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人。但后来词性发生变化,指有传播力的知识分子为知道分子,将知识道出来。而且这个词还在发生衍义:知道分子也特指那些传播智慧的人,这里“道”就是智慧的意思。

由于当代的作家不知道字根的意思,就不敢乱用。比如有个成语叫“乌飞兔走”。胡兰成用过,指代太阳(金乌)和月亮(玉兔)交替运行。“乌”的本意是黑色的鸟,黑得眼睛都看不见了。而现在的作家只敢将“乌”作颜色用,而不敢作鸟类用。

尤其包括我这样写诗的人,都希望将语言使用到其根本义,而这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简化字有功有过,要理智对待”

新京报:说起汉字,不得不提及一次巨变:汉字简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巨变?

胡赳赳:两次简化字方案,一次搞成了(1956),一次没搞成(1977)。简化字有功有过。毕竟当年是民国走过来的专家制订的,大部分简化字都有据可依,比如说从俗字演变、从草书借鉴、从形声字的规律入手。但也有一小部分不伦不类,是大家至今耿耿于怀的。比如说,“爱无心”。然而陈独秀解释为“心有所贪得而行迟”,跟我们想像出来的“爱心”不是一个概念。

当年简化字是想过渡到世界语、拼音字。后来发现行不通。有了电脑后,也有人说汉字不适应电脑,输入不了或效率低,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汉字危机都安然渡过。目前有一个提法叫“用简识繁”,我认为很好。还有一个误区是:汉字在甲骨文时期,都还是简的,后来字越来越多,叠床架屋,由独体字发展到合体字,也就越来越繁了。可以用“简极必繁”“繁极必简”的规律来看待。最好是在对待简体字上,不要煽动,不要有情绪,要客观理性的分析看待。

新京报:文化断层、汉字简化对汉字造成的负面后果,应如何尽力弥补?

胡赳赳:这种修复工作需要时间。只能是一点一滴的进行,“润物细物声”。考古上有“三重证据法”,新闻上有“交叉新闻源”,都是为了求真、求证。因此,面对文化和历史,我们亦要如此,看看今人怎么说、古人怎么说、西人怎么说。这也是面对文化和历史的“三重证据”。

郭沫若有一句话,其实被大家忽略了,我想重申一下其重要性:“识字乃一切探讨之第一步。故于此亦不能不有所注意,且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徵,于社会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这句“尤舍此而莫由”,我想可以说明识字的份量了。

记者

:张进

编辑

:李永博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