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读后感1400字》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2 04:41

写作《读后感1400字》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后感1400字作文,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还是为了对书籍进行评价,或者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
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籍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一本书的内容、风格和主题应与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相契合。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三、了解书籍的基本信息
在写作之前,要对书籍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如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主题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在文章中提及,使读者对书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梳理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些感悟可以是关于人物、情节、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在写作读后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人物形象: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命运等,以及这些人物对自己的影响。
2. 情节结构:探讨书籍的情节安排、起承转合、悬念设置等,以及这些情节对自己的启发。
3. 主题思想:分析书籍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友情、亲情、人生哲理等,以及这些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4. 写作手法:研究作者的写作手法,如语言风格、修辞手法、

诗心廉魂——读刘禹锡诗词有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初夏时节,在美丽的柳叶湖畔,我欣然登上司马楼,细细品读唐朝朗州司马刘禹锡的诗词,不觉心旷神怡,思绪万千:诗人的诗心是什么?诗词中缊藏的清廉的灵魂又是什么?

诗心,就是理想,是人民,是态度。

理想,是诗和远方。

刘禹锡,从年轻时起就怀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忧国忧民。针对唐朝中期的时弊,立志改革图强,报效朝廷,关注百姓。“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朗州十年,他却意志坚定,光明正大,不负桑梓,用一生的立身行事,写就了“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神长歌。

“功利存乎人民。”刘禹锡根据多年在基层治理的经验,早在1400多年前就提出了响彻古今的施政箴言。他主张政治清明,关心百姓疾苦、赈济灾民、减免赋税、罢除官市、惩治腐败。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态度,是人生思考。

刘禹锡经历政治挫折之后,对人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哲学思想逐渐成熟,他在《天论》三篇之中提出了“天人相胜还相用”的天人观。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共进,强调了人的积极作用,将千年来的天人关系推进了一大步,更加坚定了自己豪迈乐观的人生态度。

因此,他站在朗州大地上,高唱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来对待贬谪的艰辛与苦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诗豪”。

廉魂,就是风骨,风格,风范。

风骨,是浩然正气,也是逆境人生的铮铮铁骨。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体现了他的心智,也体现出了他那种刚正不阿、甘心清廉的风骨精神。他不会去跟别人盲目攀比,他也并不觉得住在陋室中有什么不好,只要自己的心智还是正直的,那么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刘禹锡摒弃一切杂念,不计较名利得失,修炼出空灵清澈的心境,是多少人难以企及而又不舍追求的崇高境界。

风格,是人品格调。刘禹锡的风格特征表现为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不与权贵妥协的勇气,豁达、乐观的个人品质和格调。

刘禹锡在被贬官到朗州的日子里,没有悲观失望,而是抱着一种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起起伏伏。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出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彻和达观。

风范,是清廉风气。

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刘禹锡才华横溢,一身正气。既有诗人的内在气质,又有为官的清廉品性。

刘禹锡“筑清风台”。教书育人,身正为范。传播追求真理,像屈原一样,“吾将上下而求索。”倡导廉洁清风,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

清廉是做人之本,为官之道。反腐倡廉同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思考的课题。“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说明了腐败就会亡国的道理。

诗心廉魂,就是点亮人生,开启未来。

正如梁衡在常德唐诗墙——柳叶诗韵序中写道:常德唐诗墙至少给我们三点启发,一是经典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久不衰;二是经典需要传播,要经常请出来擦拭擦拭,以重放光芒;三是经典要回归生活,反哺民众,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当此人心浮躁、文化淡忘之时,立唐诗墙于碧水之岸,振诗心于名利之时,诚为一大善事。

湖水荡荡,杨柳依依,当游人信步柳叶湖畔,偶一回首,读到了墙上的哪一首诗或哪一句话,也许会心有所悟,点亮他的人生,开启他的未来。

《关 联》一一《中国军人在援越抗美前线》读后感 作者 铁七团 樊哲学


《关 联》

一一《中国军人在援越抗美前线》读后感

作者 铁道兵七团 樊哲学

作者照片

  《中国军人在援越抗美前线》这本反映中国军人援越抗美的纪实图书,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官方账号的“今日”及“铁道兵文化”公众号连载,在铁七团微信群转载收官了。

当年我是铁道兵二师随部队从友谊关奔赴援越抗美战场的一名战士,怀着激动的心情收看了所转载的每一篇文章,随着一个个作者的讲述我又回到了那铁道兵“头顶三角板,脚踏钢珠弹”抢建“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激情燃烧的岁月。难以平静的心,谈点读后感责任和义务使然!而真要将感言付诸文字,又觉着力不从心。故夜不能寐。随身携带的两部书翻将起来,看似毫无关联的文字,却令我的思绪走到了一起。

图文并茂,文白对照的《山海经》,是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其《精卫填海》最是脍炙人口。说一只唤作“精卫"的美丽鸟儿,艳冠,白喙,赤足。原本炎帝小女,名女娃。东海兴风作浪吞噬了女娃,于是化为“精卫鸟”立志去复仇填平东海。自西山街来石子树木填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填海不止。天神为之动容,遂使江河助力,泥沙入海,是为黄海,造成滩涂,供人们万世耕作。精卫填海从远古走来,成为华夏族人背负责任,朝既定目标勇毅前行的精神瑰宝。

  作者和战友们在越南

  何年何月王抗林与铁道兵五师转业的女兵段海燕约定要出这一部书,我尚未可知。我所知道的是,王抗林曾经是七团的卫生兵,宣传队员,女兵副班长,退伍后还做过刑警队长。她在军中的飒爽英姿,在公安的传奇故事,都印证了她是责任感、使命感极强,退伍不褪色的老兵。然而两名女兵要集成一部五十多年前参战老兵的回忆录,编撰出版50多万字的大部头书籍,实在是浩大的一项工程,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我曾协助王抗林几经周折在武汉寻找一位当年参战的炮兵。文章要发表了,老兵已是在病榻上。他的家人激动不已,说人都这样不能下床了,也只有荣誉和尊严才是对他最大的安慰。是啊,几十位当年亲历战争的铁道兵、炮兵、海军、工程兵、通信兵、汽车兵等等,或以口述,或以笔录,或以珍藏的照片,参与编撰,以极大的热忱向世人还原了当年那场战争的真实场景和清晰细节。他们在回忆中最不能忘怀的,是他们有1400多位战友至今埋骨在异国他乡。为援越抗美树碑,为参战老兵立传,也许正是编撰者和所有参战军人的愿望和企盼。上古有精卫填海,当今有老兵出书,穿越时空,一脉相承。

作者和战友们在襄渝线

  关联,也有正负之分。告诉你,我看过一个荒唐的小视频。有一位很有一点名气的文化人,在那里大言不惭,他自诩无党无派无信仰 ,并且嘲笑说中国几千年里就没有信仰,病急了信华佗,想生娃了信观音。这番言论 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赞同不赞同。我是无法赞同,也很不喜欢。相信有众多的人也是如此。建议他读一下《山海经》,看一下《中国军人在援越抗美前线》,毕竟他不能无视信仰和坚毅在中华大地的存在!

《中国军人在援越抗美前线》一书,告诫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和平的保卫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永远不能忘记!要珍惜!

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有人前赴后继。

最后,作为援越抗美老兵的我,衷心感谢书的编委们为援越抗美老兵树碑立传,鼓与呼。

作者新兵时的照片

援越抗美从这里出关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樊哲学,1968年3月应征入伍,在铁道兵七团参加援越抗美,先后在三连、团宣传队战士;

1970年7月凯旋回国随部队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团宣传队战士、副队长;

1974年11月—1975年4月铁道兵七团三连副排长。

1975年5月—1998年1月湖北省荆州市邮电局技术员、工程师、局长。

2004年5月一2011年5月任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纪委书记。

美篇制作七团王抗林

编辑:乐在其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