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爱格 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2 07:42

爱格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爱格》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读后感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的感悟,或者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所获得的启示等。
2. 介绍书籍背景:《爱格》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都要简要介绍,让读者对书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概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爱格》的主要情节,让读者对故事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4. 分析人物形象: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如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等,阐述人物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挖掘主题思想:分析《爱格》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情、亲情、友情、成长、梦想等,阐述这些主题思想在故事中的体现。
6. 结合自身感悟:在分析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7.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通顺、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b.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适当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增强说服力。
8.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

残雪无缘文学诺奖,然后呢?

· 这是第5447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韩水土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2023年残雪无缘诺奖,已成板上钉钉的事实。然后呢?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

尘埃落定

这个月上旬挺热闹。杭州亚运会进行得如火如荼,8号晚上完满闭幕。又逢诺奖获得者名单公布,9号下午终于尘埃落定。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意料之中,本年度的诺奖获奖者全部来自异国他乡,没有本土中国人,也不见外籍华人。

较于亚运会中国运动员获得201枚金牌,总排名位列第一,我们这次的诺奖成绩着实不堪入目。

回望2012年以及2015年,我们曾创造奇迹:四年两获诺奖,在世界舞台上锐气十足。如今两个四年匆匆而逝,昔日风光转瞬不再,使人心生落寞。暌违数年,难道当初我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昙花一现?接着,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是偶然的梅开二度?相信很多人会生出同样的疑问和感慨。

当然,最令人唏嘘的还是作家残雪,算上这次,她已经四度陪跑诺贝尔文学奖了。虽然陪跑不是什么坏事,也能帮助作家提高知名度,更多的读者涌现出来。不过,今年文学奖被挪威作家约恩·福瑟拿到手后,大家又不关注残雪了,有股“人走茶凉”的冷清。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如果中国作家只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可能,那就是残雪”

不少人读过残雪的作品,我也翻阅过她的小说,比如短篇《黄泥街》和《茶园》,还有长篇《激情世界》,其情节之怪诞如同走进另一个世界。

有文学评论家说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变形记》几乎准确预测了今天这个时代:现代社会把人异化了,也把社会异化了。如今,很多人被金钱所奴役,被时间奴役,近乎麻木。

就像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阐述的那样:二十一世纪是功绩社会。何为功绩社会?大家都太忙了,只讲效率,只看成绩,似乎不太关心生命本身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无为而治失效了,人们被不知名的力量催促着:歇一歇会感到可耻,休息一段日子被嘲笑为“躺平”“咸鱼”,似乎必须成为工作狂,才值得被尊敬。

这不是异化是什么?

残雪的确有卡夫卡的气质,不过她给我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残雪的作品里不少次流露出“看问题不能看表面”的哲学观点,很有启示性。她的文字也具有异质性,试图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比如说她在小说《建在山上的居民小区》中写:“我吃完后便站起来感激他们,可他们两人都说我弄错了,不应该感谢他们,因为吃东西是我的权利。”

残雪在打破经验,重新审视普遍的价值。人生而平等,吃喝拉撒本就是天赋人权,不需要把感恩戴德挂在嘴边……这看似冷漠,又蕴含哲理。

其实这也符合诺奖的口味,至于残雪能不能获诺奖,何时获奖,确实无法猜测。

渔者不可忘筌

时代变化太快。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叠加新媒体伺机而动,长中短视频平台各自为营,你方唱罢我登场。纸媒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细数曾经风靡五湖四海的杂志,很多已经办不下去,比如《爱格》杂志,前两天突然宣布停刊了,一时间大家感慨颇多。

回忆在时间里穿梭,那不仅是一本杂志,也是很多人的青春:青春是被这本杂志在学习的缝隙间见证过的

电影,电视,手机屏幕上各大App称霸市场,逐渐代替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时移物变,文学式微,属于文学的黄金时代似乎过去了。

知识碎片化的今天,可以热火朝天谈论文学,文学的拥趸者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奢侈且珍贵。欣慰的是,热爱文学的读者朋友从未消失。我倒是觉得,残雪无缘诺奖似乎不是作家本人的遗憾,更多是喜爱她、认可她的读者们的遗憾。

当然了,也是身为中国人的作家群体,在国际文学场域上竞争惨败,最终痛失诺奖的遗憾。毕竟,我们对于诺奖的期待,旷日已久了。

那么,遗憾之后呢?

庄周在《庄子·外物》中写“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用来比喻事情成功后就忘掉本来依靠的东西。本次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如果说诺奖是鱼,那么文学就是筌。然而进行文学写作的人单纯为了获奖吗?即便如此,那么“得鱼”之后呢正确之道在于:无论是否“得鱼”,都不可“忘筌”,“筌”是重复博弈的工具。

渔者不可忘筌。奖不奖的,这次没拿到,或许下次就能拿到,以后能拿到,但不能丢了拿奖的“工具”。做人做事也是这样,失败了没关系,积蓄力量,别把前行的家伙丢了。

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他在《老人与海》中也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从这个意义上讲,眼下我们谈论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是要谈论文学,应回到文学的意义的轨道上,而不该仅仅谈论一个作家是否获得奖项。或许,我们能够以本年度残雪无缘诺奖为契机,重新理清今天所处的时代:文学与阅读的关系,文学之于个体人生的意义,文学对讲好中国故事所能起到的作用。

没有阅读,何谈文学与诺奖?

说实话,比起残雪获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获不获奖,我更关心国人对于阅读的态度。作为人口大国,十四亿中国人里有多少人喜欢读书?每年读多少书?读什么类型的书?整体的阅读氛围如何?这似乎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关注。

2012年,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十年过去,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鼓舞”下,国人的书籍阅读量得到显著提升了吗?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3本。2021年则分别为4.76本和3.3本。

很显然,十年间我们的国民阅读量并不乐观,呈停滞态势,几乎未见增长。

还有一条信息: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达12万亿元,而实体书店不断受到冲击。这也是不好的信号,越来越多的书店做不下去,背后与人们的对书籍的态度有很大关联。普遍的,人们不爱看书,没有需求,书籍市场就做不起来。

书籍重要吗?阅读重要吗?我觉得很重要。

同样有数据显示:法国每年的人均读书量为20本,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数量最多的国家是法国。我们常常法国是浪漫的国度,其实它更是文学圣地。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被法国女作家安妮·艾尔诺斩获,我阅读安妮·艾尔诺的《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以及《一个女孩的记忆》,有一种现实感,她所谈到代际之间阶层的问题,也存在于我们中国社会

很多农村孩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随之走上和父辈不同的人生道路:思维,认知,学历,阶层,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跃迁。只不过,这既是突围,又是一次“背叛”。

再谈阅读。美国和日本也是爱读书的国家,他们每年的人均读书量都有几十本。相应的,美国是全世界获得诺奖数量最多的国家,而日本则是亚洲获得诺奖数量最多的国家。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阅读与获得诺奖之间的耦合关系,越爱读书的国家越能在各领域取得成绩。

通常来看,阅读最主要的功效有三点:增长知识,锻炼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知识增多,量变引起质变;锻炼思维对于扩展认知有很大帮助,比如诺贝尔奖,它指向的就是“扩展人类认知的研究”;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更不待言,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艺术形式创作,审美很关键。有审美能力,好与差一目了然,立见高下。

谈到作家余华,人们动辄谈他的代表作《活着》,很多读者朋友只在读后感叹一句:太苦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评价。《活着》的确是太苦了,但这句评价太单薄。《活着》畅销是因为太苦了《活着》这本书的伟大,则不只是“为写苦而苦”,里面夹杂着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只有不断阅读,才能提升审美能力,窥探人性的幽秘,理解历史的命运。如果我们中国人阅读不够多,整体审美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只有那些见过好作品的人,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推而广之,创作电影,好的戏剧,好的音乐……莫不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去了电影院,总会说“烂片”,为何烂?很可能因为观众的审美水准,跑到编剧和导演前面了。

文学滋养人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文学

好的文学会滋养人生。陈忠实《白鹿原》,胡赛尼《追风筝的人》,钱钟书《围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依旧占据各大高校图书馆。

记得我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故事里老汪六岁的女儿灯盏淹死了,老汪当时没哭,我也没哭。当老汪看到窗台上的月饼,发现月饼上留着闺女小口的牙痕,这个大男人哭了,“心里像刀剜一样疼”,作为读者我也不禁泪流满面。文学在此刻走进了现实。

据说,路遥的《人生》陪伴了马云,也激励过电影导演贾樟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更无需多言,千万青少年受此作品影响,树立远大理想,熬过无数艰难困苦的日子。

最典型的是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他曾数次翻阅《平凡的世界和迟子健《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些文学名著伴其度过教培行业最黑暗的时期,也塑造了他的价值观

身为工程师、化学家的诺贝尔也特别喜欢文学,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歌是他的最爱三年疫情时期,诗歌也给了许多人力量,我印象最深的是雪莱《西风颂》里面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今疫情早已结束,再去回味雪莱这句诗,还是会很温暖,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萦绕于怀。

普通人的命运也被文学滋养。保姆范雨素在业余时间读书创作,期间写出《我是范雨素》和《久别重逢》,走上文学道路。外卖诗人王计兵,送外卖间隙创作诗歌,出版诗集《赶时间的人》。

还有余秀华,快递小哥胡安焉,煤矿工人陈年喜,“宁要痛苦,不要麻木”的农村女性刘小样……底层百姓靠文学救赎的例子数不胜数。

也能看出,无论哪个群体都需要安放灵魂,找到精神寄托,而文学是不错的选择。

几天,洪榕先生在秦朔朋友圈发文《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投资》,文章提到:“讲好故事,小到对一个人,大到对一个行业或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我深以为然

在今天这个时代,既应该把事情做好,也要把事情讲好。讲好故事,关于未来有愿景。故事讲好,彼此之间才可能会达成共识,结成命运共同体,奔着共赢而去。

讲故事最擅长的还是文学。不仅可以虚构,添油加醋,还可以非虚构写作,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从最初的《诗经》《山海经》,到后来的《红楼梦》《聊斋志异》,它们其实都是在讲故事,让人从中接受洗礼和熏陶,懂得为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讲故事的重要载体,想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中国文学。著名作家阎连科在《作家们的作家》一书曾提出“事绪”与“心绪”,也就是说,文学不仅由事而发,有时也由心而发。

讲好故事要走心。当下最畅销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讲故事的作品,而最好的作品,必定既讲故事,也谈人心。今天我们在大荧幕或者电视上看到的经典影视剧,几乎都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成影视剧,非常精彩。每次我电视剧《红高粱》主题曲《九儿》,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高粱熟了红满天”……高潮迭起,家国大义,民族血性……九儿用牺牲言志,何等壮烈

文学常在。熬过娱乐至死,踏过物欲横流,可能会迎来精神文明的高歌猛进。

  • 作者:自由撰稿人,小说写作者。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tougao99999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

保时捷的目标竟是生产“大众车”!

保时捷这个品牌已经成了跑车的代名词,可谁又曾想到保时捷创立之初的目标却是生产普通老百姓能买得起的“大众车”。

第一代:实现生产大众车的梦想

1875年,保时捷出生在奥地利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水管工,母亲是家庭主妇。保时捷在学校里成绩平平,直到1889年,陪同父亲前往一家地毯厂修水管时,第一次看到了电灯,充满好奇,从此开始钻研电力学。一年后,他制造出家中的电力系统。

1893年,保时捷前往维也纳,任职贝拉爱格电子公司。三年中,保时捷从一名基础工人晋升为实验部经理,他开始接触汽车。在此期间,他经常在下班后,到维也纳科技大学旁听课程。1897年,保时捷进入Lohner车厂担任电力车部门首席设计师,在这里他显示了出众的才能,直到1906年他深感自己发展和创新受到限制,随即离开Lohner。

在保时捷最初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专业”完全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做出了具体成果。在电力公司的钻研,使他发明了轮毂电机。

那个时期,内燃机技术落后,行驶里程短、故障多、维修困难,远不及电动车。保时捷研制了两个前轮,装备轮毂电机的电动车,因此他被冠以“电动车之王”的称号。他的认真、执著与彻底求知的精神,加上创新力,都显示出他日后成为汽车大师绝非偶然。

1906年,保时捷跳槽到戴姆勒奥地利分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他设计出了多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型。1923年,保时捷加入斯图加特的戴姆勒发动机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兼董事。1926年,该公司与奔驰公司合并为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以至于保时捷的儿子费利曾说:“我父亲换工作,都会引来媒体大肆报道,成为报纸上的新闻,在当时,这是绝无仅有的。”

保时捷一生钟爱赛车,多次驾驶自己设计的赛车参赛,他认为唯有在极端的考验下,车辆的瑕疵才会显现无遗,而赛车场是考验车辆设计是否完美的最佳实验室。自他踏入汽车界,就自己驾驶Lohner电动车赢得1900年登山赛锦标。在戴姆勒奥地利分公司时期,他以总工程师身份,驾驶“马哈”及“亨利王子”型赛车驰骋于赛车场,风靡欧洲。他设计的“沙卡”赛车,横扫各级赛场,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在1925〜1927年间,保时捷设计出了赛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型车,如S、SS及SSK,使得奔驰公司在此期间参加的27项比赛中摘得21项冠军。久而久之,汽车界逐渐得出一条真理——保时捷在哪家公司,哪家公司必然会问鼎赛车冠军,即保时捷意味着冠军。

保时捷一直有一个梦想—生产人人都买得起的大众车。由于奔驰只注重发展大型车,对小型车不感兴趣的理念与保时捷一向认为的“性能不一定要用汽油来换得”的理念不合,公司不同意他研制小型车,保时捷一怒之下离开了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保时捷虽然名声远扬,但由于性格直爽、坚持理想,经常和公司意见相左,争执不断,在数度更换公司后,几乎把德奥主要汽车业者得罪殆尽。保时捷曾告诉儿子:“我为一家公司提供一项设计,靠那项设计他们可以活十年,可是我不能这样,而且我实在没道理继续为他人做嫁衣了。”1930年,56岁的保时捷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事业,与儿子费利在斯图加特创立了保时捷设计公司。公司成立时正遇全球经济大萧条,未找到合作对象,在单纯的理想和嗜好驱使下,他开始着手设计自己梦想中的“大众车”,这辆车命名为“12号计划”,正是最原始版的“甲壳虫”。

由于经济低迷,保时捷遍访德国汽车业者,始终未找到愿意合作生产“12号计划”的厂商,整个计划只好搁置。在此期间,保时捷也在酝酿他的梦幻赛车。1934年,他以全新角度设计出了具有16缸增压式发动机的第一辆保时捷赛车,并以7.5万美元的价格将图纸卖给了德国汽车联盟。这辆外形新颖、性能优良的赛车在以后举行的多次比赛中表现出色,先后打破了8项世界纪录,夺得过场地赛、越野赛、登山赛等各项赛事的冠军。德国民众虔诚地将这辆赛车取名为“银箭”,表达了他们对它的无限敬意。由于它的出色表现,“银箭”造型确定了自那以后的国际环形赛车场地用车的基本外形。

设计和制造赛车的巨大成功,并没有使保时捷忘记自己生产“大众车”的梦想。他拜访了NSU摩托车公司,NSU颇为欣赏他的设计,给予财务支持,进行原型车研发。保时捷夜以继日地修改设计,恢复气冷式引擎,并于1933年制造出NSU原型车,它的结构和造型更接近日后的甲壳虫车。命运多舛,随着NSU与菲亚特汽车公司签约合作,NSU不得不中止与保时捷的合作,导致“12号计划”一直未能投产,不过保时捷坚信这款车绝对是性能优异的好车,只是没有合适的展现舞台。

1933年,德国政府提出兴建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并提出汽车在普通百姓中普及的“国民车计划”,保时捷自然捷足先登了。新的“国民轿车”设计延用了NSU原型车的思想,只是体积缩小,价格更低。由于新车是后置发动机,又采用了流线型造型,扩大的散热窗口几乎占据了整个车背,无奈之下保时捷只好取消了车子的后窗。通过反复测试及不断改良后,保时捷设计组终于研发出一个功效卓著的散热风鼓,足以在密闭的引擎室内抽取大量气流,解决气冷式引擎的散热问题。这项改良终于恢复了后窗,油箱得以安置到前端;车门也改成前开式,避免行进间车门弹开;而且加大了边窗。这些改良就是“38系列”。后来,“38系列”被批准为定版生产型“大众车”。1936年,德国政府在下萨克森州赫斯宁根村附近建立了全新的厂房,预备生产,战后这里改称沃尔夫斯堡(狼堡)。

二战后,狼堡恢复生产,并改名为大众车厂,开始加紧生产由保时捷先前设计的“甲壳虫”汽车。由于该车占领了平民车这个最大的市场,故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累计产销2100多万辆。

1950年,75岁的保时捷身染重病,有感于自己时日无多,要求儿子带自己回到他梦想的发源地狼堡。在途中,费迪南德每看到一辆甲壳虫都欣喜不已,像个孩子一般数着来往的甲壳虫车辆。“看!又来一辆!那边也是!”1951年初,一代汽车大师费迪南德•保时捷病逝。他的杰作,特别是不朽的甲壳虫,永远留在车迷的心中。

第二代:把甲壳虫压扁 荣登“跑车之王”

保时捷之所以成为跑车的代名词,最关键的人物则是保时捷的儿子费利•保时捷,正是这个“一出生就接触汽车的人”把保时捷设计公司发展成为赫赫有名的保时捷汽车制造公司,被称为“保时捷跑车之父”。

1909年,费利出生于维也纳。11岁那年圣诞节,保时捷亲手为他制造了一辆最高时速60km/h的玩具汽车,费利立即驾驶着去了公园,这让保时捷大吃一惊,原来费利早在工厂里偷偷学会了开车。13岁时,费利迷上了赛车,驾车本领越来越高。这让保时捷心生警觉,他阻止费利参加赛车竞赛,担心自小喜欢开车的费利不当汽车设计师,而去当赛车手。他告诫费利:“我手下有许多赛车手,但我只有一个儿子。”

明白父亲的期望后,费利放弃了赛车手的梦想,开始全心全意为迈向汽车设计师而努力。19岁时,费利被保时捷送去博世当学徒。1931年,保时捷设计公司成立,费利回到保时捷身边,从事基本设计工作,是公司最年轻的一员。

一直以来,保时捷除了有生产“大众车”的梦想以外,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制造以自己名字为品牌的跑车。德国政府的“国民车计划”让保时捷无暇分身,于是他把跑车的设计工作交给了费利。“由于找不到我理想中的梦幻跑车,所以我自己制造一辆。”费利如是说。

1947年,费利决定使用甲壳虫零件制作一款性能优异、外形优美的跑车,以实现父亲的“保时捷跑车”之梦。当年7月完成了设计稿,保时捷只提出小部分意见。这辆车被命名为“保时捷一号356”,采用中置引擎,重量585kg,功率35hp,极速135km/h,它低斜圆顺的车头成为日后所有保时捷跑车的共同特征。1948年,第一辆悬挂“PORSCHE”标志的跑车“保时捷一号”356-001跑车终于问世,在瑞士伯恩车展上,好评如潮。在费利的努力下,保时捷设计公司质变为汽车制造公司。为充分打开市场,保时捷与大众达成协议,保时捷取得造车零件,扩大自己的销售服务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保时捷汽车制造公司成立之初,就极其注重品质和性能。保时捷曾告诉费利:“我所设计的跑车绝对不会为变而变,即使是一根螺丝,它的调整也必须是为了让这辆跑车能更快,性能上更实用完美。”356的车身采用手工打造,铝片由瑞士进口,车体厂对每辆356都严格把关,过程繁琐,令人佩服。所有车身钣件制作完成后,先逐一安装至全车完成,接着修正所有接缝,以厚薄规丈量确保一致的3毫米,经验丰富的钣金师傅使用榔头修正曲度,达到对称完美,然后将车分解,对每一片车体进行精细的双面涂装,最后再度组合成车。

战后初期的德国,民生凋敝,百废待兴。356像一阵疾风骤雨,驱走了灰色阴霾,给民众带来生活的激情与喜悦。20世纪50年代,保时捷车供不应求,旧车纷纷涨价。当时,车坛流行一句话:“拥有保时捷是一项投资,不是购买。”

在此之后,保时捷似乎把生产“大众车”的梦想放弃了,反而在跑车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特别是在1983年的法国勒芒汽车24小时耐力赛中,保时捷跑车包揽了前10名中的9名,由此获得了“跑车之王”的美誉。

为遵循保时捷“不断修正,尽善尽美”的造车理念,费利陆续推出了356A、356B、356C,356的性能得到不断优化。数据显示,保时捷7万多辆的356系列,经历半世纪后,半数以上还健在,足见保时捷优异的制作工艺及车迷们对356的珍惜。1965年,为表彰费利对汽车界的贡献,维也纳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保时捷公司成绩显著,但费利没有居功自傲,1972年他决定把家族公司改造成开放型责任公司,自己留任董事长,直至1990年。之后他正式退休,只保留名誉董事长一职到去世。

第三代:不朽杰作911

20世纪50年代末期,保时捷设计群倾向于以356为蓝本,把它改成四座跑车。许多客户抱怨:“连几只高尔夫球杆也摆不下。”费利觉得,一旦四座,就要配上一个全尺寸的行李箱,客户何必买四座的保时捷呢?所以他坚持2+2座。

费利认为自己并不擅长车身造型,于是他任命时年25岁的长子费迪南德•亚历山大•保时捷出任公司造型设计负责人,由外甥费迪南德•皮耶希出任发动机主设计师。

亚历山大于1935出生于斯图加特,童年时期就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部分时间都在爷爷保时捷的工程办公室和研发车间里度过。1958 年,亚历山大加入汽车制造公司,并很快展露出其在设计领域的非凡天赋——用黏土塑造了保时捷 356 车型系列的首款后继车型。此次被委以重任,亚历山大没有辜负费利的期望,设计出了保时捷跑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型——保时捷911。

20世纪60年代初,市场传出保时捷即将推出新车款,世界各地的保时捷车迷们都认为356就代表完美的跑车,何必修改?美国保时捷迷公推代表前往保时捷公司一探究竟,传回“毁了毁了,我们的车被压扁,而且贵得我们买不起”的消息。

没错!就像费利把甲壳虫压扁成356一样,亚历山大把356压扁成911,正面看去像一只青蛙。356造型是否优美至今仍有争议,但911却是一致公认的美。

亚历山大强调包豪斯原则,即“造型伴随功能而来”,911便是内外兼修的不朽杰作。被问及911何以如此成功,亚历山大道:“完美的设计绝对不是追求时髦,其实相反,时髦是完美设计的结果,最好的例子就是我祖父的甲壳虫。”

356大量使用甲壳虫零件,由于甲壳虫是国民车,不管如何加强,终究有其极限。而911是彻头彻尾的保时捷,切断了与大众汽车的脐带关系。Road&Track杂志这样评价它:“从前356那种转向过度的野兽性格已经不见,这辆车行为中规中矩,任何速度下都很容易驾驭,悬挂偏硬,可是对高性能跑车而言,却是绝妙的搭配。”1963年,为满足市场对911的强劲需求,保时捷买下路德车体厂,并与欧斯纳布鲁克大名鼎鼎的卡尔曼车体厂签约,供应911车体。这项合约使356可以功成身退,于1965年完全停产,因为王牌已经登场。

保时捷汽车公司总工程师拉比说:“911算是356的延续,356则是甲壳虫的延续。保时捷祖孙三代以同一项概念各展所长,在汽车史上光芒万丈,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1972年,由于保时捷家族第三代之间的敌对状态不断激化,费利召开家族会议,决定将家族第三代的所有人都撤出公司管理层,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和皮耶希,保时捷公司从此由非家族成员进行管理。亚历山大自立门户,开了“保时捷设计室”;皮耶希任职大众奥迪公司—奥迪的四轮传动及前轮传动就是他的杰作。对保时捷而言,把这些优秀的人才送给对手十分可惜,不过费利认为:“我们这座小森林里容纳不下这么多头精力旺盛的小狮子。”

退出保时捷管理层后,亚历山大始终与保时捷公司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为保时捷跑车的设计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不断为公司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壮大提出宝贵的建议及意见。

(本文来源:《家族企业》杂志,微信公众号:jiazuqiyezazhi,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