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李自成 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2 08:13

如何写《李自成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李自成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对李自成人物形象的看法、对其历史功过的评价、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等。
2. 选取角度:根据主题,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从李自成的个人品质、政治才能、军事策略、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
3. 理论依据:在作文中,要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可以引用相关历史资料、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作为支撑。
4.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李自成及其相关历史背景;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注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主观臆断的词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李自成生平事迹、历史事件或相关文献资料,以增强说服力。
7. 评价客观:在评价李自成时,要尽量保持客观公正,避免偏激和主观臆断。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认识到其不足。
8.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李自成所处的历史时期,探讨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使文章

唏嘘不已——读《李自成》有感

在2024年火辣滚烫的高温来临之际,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早上、中午间隙,终于也只能是草草看完了姚雪垠作家的长篇巨著《李自成》。该丛书是首届茅盾文学奖6部获奖作品之一,是一部长达330万字10本装订的皇皇巨著。从李自成潼关被洪承畴围剿兵败躲进商洛山开始,直至李自成兵败在九宫山被杀害,高夫人率领余部反清直至康熙年间被清军彻底消灭为止。

读《李自成》小说的时候,我时常会将李自成的大顺军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相对比,情景有何其的相似,但结果迥然不同。大顺军从商洛山的几千人马发展壮大到六十万大军,攻陷北京,逼死崇祯皇帝,可以说一路开挂,但一手好牌,仅仅在北京呆了43天。原因何在,掩卷细思,让我唏嘘不已。

民心向背是胜利的关键。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才是胜利的关键。李自成的大顺军潼关兵败后,躲进商洛山,缺兵少粮。但那时的李自成宁可兵士少吃军粮,还赈灾救济灾民,每攻陷一城池,首选就是发放赈灾粮食,因此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反观明朝官兵对老百姓烧杀抢掠,明朝官兵所到之处,老百姓闻风而逃。大顺军进城,百姓夹道欢迎,并且通风报信,提供有效信息,军民和谐,公平交易,大顺军顺风顺水。但是,当李自成建都西安、攻陷北京后,老百姓得不到胜利的好处,大顺军中反而出现了烧杀、奸淫妇女行为,失去了民心,以致在兵败和清军对抗中,老百姓反戈相向,帮助清军击败大顺军。

根据地的无比重要性。李自成在商洛山和牛牯岭驻军,军民各不相扰,大顺军还帮助当地百姓剿灭匪寇、打败明朝官军,大顺军招兵买马,队伍得以壮大。但是攻陷洛阳后,军师李岩上书建议设官理民,虽觉有理,但认为不是头等大事,后来建都长安,攻陷北京,李岩再次建议,均置之不理。乃至兵败山海关,节节败退后,竟无城可守、无处可去,兵马粮草更是无处可招、无处可买。当年,共产党就是靠着根据地的建立,当地群众的支持,队伍才得以掩护,最后在淮海战役中,老百姓用独轮车打败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如果,李自成听从李岩建议,在河南设置官员,帮助百姓恢复农桑秩序,暂缓进攻北京,历史就会重新演绎,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兵败如山倒。士气高涨,攻城不克,所向披靡。但士气低落,军纪败坏,就会兵败如山倒,根本无还手之力,喘息之时。大顺军悬军远征山海关,讨伐吴三桂,遭遇大清军队入关,重要将领战死疆场,讨伐军队遭遇打败仗。若论人马,大顺军的大部队还在,若论财富,当时搜刮的金银财宝比清军过之不及,但是因为进入北京城后,将领只想着升官发财,部队军纪败坏,无心恋战。当遇到训练有素的清军部队,当各地明朝旧部纷纷反抗时,大顺军一败涂地,一退再退,从山海关后竟然没有取得一场胜仗,阻止颓废败退的势头。

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前期的李自成低调沉稳,善于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召开军事会议时,都是下属将领先发言,李自成在耐心听取每个人建议后,审时度势,做出最终决策。并且,马夫王长顺、军医尚神仙等虽无职务但老资格的人员,都可直接当面向李自成提出意见。随着军队的节节胜利,李自成身边被明朝的降臣所包围,听到的都是歌功颂德,心态随之发生悄然变化,慢慢听不进不同意见,近臣提建议,也需先观察李自成的脸色,根据喜好、态度,婉转进言献策,更别说听到来自底层、民间的真实情况。出行警跸、净街,隔开的不是君臣、君民的距离,而是人心的距离。如此,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喜怒不形于色是好领导的基本功。勤奋敬业绝不是成为好领导的关键,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决策不够英明,反而越勤奋越敬业,失误失策越多,前程葬送的越快。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勤奋敬业,但喜怒无常,刚愎独断,猜忌心又重,使得朝中重臣不敢直言献策。李自成在后期也同样犯了此病,随意下决策、随意杀人。做为一名领袖,喜怒不形于色,不为旁人所左右,沉稳淡定是起码得基本功,否则一旦让身边人利用,取巧逢迎,则肯定不能成为一代明君。

当然,读《李自成》的感受心得远远不止这些,如刘伯温对朱元璋提出的“广积粮、缓称王”,也同样适用于李自成,称王之后,,虽极大提升影响力,但也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不急于攻陷北京,清军入关,那主要矛盾就是明朝官兵和清军的对抗,大顺军可坐收渔翁之利。反之,大顺军成为清军和明朝旧部的主要对抗力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换,成为影响最终胜利的重要砝码。

喜欢历史,喜欢思考政局的你,不妨抽空读读长篇小说《李自成》,分享你的心得感悟。

读姚雪垠的《李自成》有感「一」

上初二的时候,有个同学从家里拿了一本被翻得已经有些破旧的书,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刚好之前断断续续地听过电台里的曹灿讲的评书《李自成》,由此看了起来。

听评书听到的更多的是曹灿那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对李自成以及农民军的褒扬,对腐败朝廷的憎恨,对官军屠村灭户、杀良冒功的义愤。当然还有鞑子的残忍,文人的无耻,朝堂上的阴谋算计,但说实话,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土壤来说,实在是有点高深了。

那时的我无法理解“我大清”,无法理解朝堂上衮衮诸公,无法理解所谓的各方利益,只是觉得李自成好伟大,他扶危济困,杀贪官,诛恶霸,打土豪,分田地,带领农民闹革命,所有的反动派看似强大,实际上都是纸老虎,只配在闯王脚下簌簌发抖,统统要被打倒!

但是我终究不能保证每天坐在收音机前准时准点的收听曹灿叔叔,于是便读起了书。

看到书,其实更准确的说更像是看一幅画卷,我可以自由的解读,自由的释放自己的想象空间,随着这幅画卷的展开把自己送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时而化身光辉伟岸的李闯王,壮烈赴死的卢象升,智勇双全但还带着一点自持的李岩,甚至梦中还变成了那个深夜间批阅奏章,长吁短叹的消瘦而孤单的身影。。。。。。

然而,姚雪垠先生并没有写完,我看到的版本应该是第一卷和第二卷,印象中是到红娘子救出李岩,李岩向闯王举荐牛金星就结束了,是的,这本书太监了。

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姚雪垠先生也早已过世,据说他晚年因为疾病缠身已无法再执笔完成著作,只能根据大纲和口述由后人整理,最终《李自成》成书五卷,从崇祯11年清兵入关劫掠到崇祯17年满清入主中原,共300余万字,称得上是长篇巨著,也是老先生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有很多人把这本书拿出来评论,有无数的“明粉”激烈抨击这本书,他们往往一张口就是“我大明立国300年,得国最正”“我大明,不割地,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称《李自成》没有文学性,篡改历史,媚上,“革命文学”,甚至拿它与浩然的《金光大道》相提并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一下它的创作背景:

1957年,姚先生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场改造,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开始偷偷地创作《李自成》。各位可以想象一下,没有网络,没有参考资料,当然更没有知乎、百度、小红书,一个人在牛棚偷偷摸摸,战战兢兢,仅凭着一股执念开始写作这部至今看来都可以称得上鸿篇巨著的历史小说,没有足够的历史功底,没有博闻强记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能做到吗?

而且期间创作出来的作品被打为“毒草”,动不动就被有心人揪出来批斗一顿,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遭到了巨大的摧残,甚至连书稿都险些被焚毁,这些情况现在那些明粉能想象到吗?

即使是这样,姚先生依然顽强的完成了第一卷的创作并于1963年正式出版,但他遭遇的迫害却并没有终止,直至1978年拨乱反正后才有了稳定的创作条件。

应该讲,《李自成》的主线创作在80年代以前已经完成,后来便是漫长的修改完善,直到去世后才由后人最终整理完成。

我想问一下大家知道那个年代吗?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讨论是如何形成的,但没有现在这样的言论自由是肯定的。那时出现了很多模式化的文艺作品,比如样板戏,比如之前提到的《金光大道》、《李双双》等等,姚雪垠先生身处那个年代,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干预,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不那样写也许这部小说当年根本无法面世,他不为农民起义推翻反动政府欢呼,难道要为满清鞑虏占我汉家江山,灭我华夏衣冠,实现“伟大的民族融合”而叫好吗?

我们再说一下他的文学性,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两个目的就是塑造形象和抒发情感,这两个目的达成了就是好的文学作品。

小说塑造了大量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勇敢坚定的李自成,善良贤惠的高夫人,敢爱敢恨的红娘子,包括刘宗敏,郝摇旗,李过,田见秀,双喜,小鼐子,老神仙。。。。。。各个形象鲜明,跃然纸上。

另一条主线的人物也是栩栩如生,如皇帝,为了他的中兴梦想,宵衣旰食,克制得像处于清规戒律中的和尚,然而他的江山却像一个破了洞的筛子摇摇欲坠,能感受到,姚先生对这位末世皇帝是充满着深深的同情的。杨嗣昌,卢象升,洪承畴,各怀肚肠,对他们的描述也不是简单的忠奸好坏。

所以说《李自成》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再说情感抒发,姚雪垠先生擅长烘托气氛,整部书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崇祯是悲剧,李自成何尝不是悲剧;卢象升是悲剧,其实洪承畴同样也是悲剧;


李岩无辜惨死是悲剧,牛金星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郁郁离去,不知所终。。。。。。

读到卢象升在只剩下6个人的时候举着大刀冲向虏寇的时候,我哭了;读到官兵屠灭村庄,奸淫掳掠的时候我怒了;读到贪官的恶毒,酷吏的残虐,我恨了;闯王杀掉残害百姓的土豪劣绅,我拍掌笑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