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2 0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金蔷薇》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金蔷薇》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情感体验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金蔷薇》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提出你的读后感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4. 主体部分: -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 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 探讨作品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叙事技巧等; -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作品对你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启示。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读后感主题; - 表达对作品和作者的敬意,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避免泛泛而谈:在分析作品时,要具体、深入,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
2. 引用作品原文: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以增强说服力。
3. 结合自身经历:在谈论作品对你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启示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
(发言共计27分钟)
简宜贵维生素C读书会的师友们:
大家晚上好!感恩文学,感恩散文,感恩阅读,感恩遇见。因为文学,我爱上了散文,因为阅读,我“遇见”(文本意义上的)了周晓枫,遇见了《巨鲸歌唱》,遇见了今晚的各位师友。学习文学创作,我最先是从散文开始的。当初我以为散文好写,那是误解。为了把散文写好,我经常买《散文月刊》阅读,也就是在《散文月刊》这本杂志上,我“遇见”了周晓枫老师。她的散文让我着迷,她对世间物事的诗意洞察让我折服,她独具一格的文学叙写让我惊叹!我买过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周晓枫散文选》进行阅读,还买过其他版本的《周晓枫散文》。当《巨鲸歌唱》出版后,我又毫不犹豫就下单买了一本,这本书我很是喜欢。一些书籍,看网络介绍得天花乱坠,买来看了开头就再也看不下去。而这本《巨鲸歌唱》,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每读一遍,精神上就有醍醐灌顶般的满足感,每读一遍,就更加多了一些关于关于散文、关于生命、关于美与哲学的思考。最初读完其中“巨鲸歌唱”这一组章后,我很兴奋,写了一篇读后感叫《从联想出发,抵达生命的本真》,这篇读后感后来发表在《铜仁日报梵净山周末》“深度阅读”版。再后来,我就欣闻这本散文集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去年年底,贤春社长让我给维生素C读书会分享一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就分享了这本《巨鲸歌唱》。没想到这本书经过网络投票进入了维生素C读书会今年的阅读书单。3月初,维生素C读书会会长徐琛老师告诉我要在本月的读书会上进行分享发言时我又读了一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读一本书,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感悟。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读书感悟,是从文学的角度、散文的角度来进行分享的。在此之前,我想先向各位汇报一下我目前对文学这个东西的理解,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以前我以为文学,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我以为散文就是像散步一样像拉家常一样随便,以为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后来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当文字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如果以这句话来看我以前写过的散文,读过的一些散文,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散文,我觉得那根本不叫散文。因为那不是文学的。长久以来,散文一直被我们误解着,它甚至有脱离文学范畴的危险。我们的很多写作者包括一些名家都将散文当成了记录个人日常生活的工具,记录情感的工具,而鲜有深层次的思考,少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我对比阅读过一些中国名家的散文作品和一些外国名家的散文作品。我的总体感觉是,中国名家的散文,尤其是现代以前的,就像宋词以前的诗歌一样,更加注重的,是“意境”的营造,将送别、思念、纪念、闲适、歌颂赞美等抽象的情感进行具象地表达,但普遍缺乏思想的硬度,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很有思想性,但读起来感觉就像议论文,缺乏文学性;外国名家的散文,更加注重的是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叙写,有点硬,甚至读起来显得有些枯燥,缺乏中国散文文字里散发出来的温润、苍凉等让人回味的东西(这或许与翻译人的文学素养有关吧)。那有没有将这两者完美融合的散文呢?有!周晓枫、张锐锋等这一批新散文作家的散文作品就兼具文学的意境营造和思想观点的深度表达。再说得直接一点,散文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它就是诗的东西。没有诗的内质,它就不叫文学。诗歌是,小说是,戏剧是,散文更是。诗的语言、诗的思考,它不是诗歌的专利,它应当是所有文学体裁的通用语言和通用的思考方式。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在两种情况下,词可以显得生气蓬勃。一是词的声音力量(声能)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另一种情况是,词被置于旋律悦耳的诗行中。”他还认为:“散文一旦臻于完美,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诗歌了。”(出自《金蔷薇》,这是一本谈论文学的散文集,有《人间词话》《袁枚诗话》的味道。其论述有诗性、很具象。)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我永远也弄不清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在哪里。”他说:“理想中有胜于现实的地方,现实中有胜于理想的地方,唯有将这两者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完美的幸福”(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洞察世界的艺术》)为了学习散文中的诗意营造,我集中读过一段时间的诗歌——古体诗与现代诗。(对比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我现在都认为:李白是以诗在写诗<他的诗空灵曼妙,有神来之笔>,杜甫是以诗在写散文<他的诗歌有当代散文经常涉及的铺陈与议论>,白居易则是以诗在写小说<琵琶行长恨歌都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后来我确立了自己的文学理解,也可以看做我的文学观——“文学有界,而诗无界!”所以我认为,《巨鲸歌唱》给我的感觉是文学的、诗意的,她的散文多以组章为主,读起来让人觉着——“诗意丛生”!周晓枫的散文,有着“黑夜的深度”。读她的散文,不可走马观花,只能慢慢细品。在她营造的绵密意象里,在她对事物阐释的深度里,任凭自己平时积累起来的理解与感受一点一点地沦陷,像吃一锅掩藏在深红辣子里的重庆火锅,大汗淋漓,全身通透!她的语言彻底颠覆了传统,她的思考挤开虚无的表象,直达生命的本质!她用独特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思考和发现表达到了极致!以第一个组章为例——组章《巨鲸歌唱》由《序曲》《潮汐》《壳》《海鸟》《鲨》《乌贼》《鱼群》《深黑》《逝国》《巨兽》这十个短篇组成。这些与海洋有关的篇章,每章可单独成篇,而又与其余篇章严丝合缝地构成一个完美的立体,组成了《巨鲸歌唱》这个蓝莹莹球体的立体空间。(读她的散文,我曾经萌发过一种结构上的假想:事物有什么样的形状,文章便有什么样的结构?我们想发现某一个事物的奥妙,是不是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在《序曲》中,她从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动作出发,用手做成贝壳状捂在自己的耳朵上,就能听到嗡嗡嗡的声音。这个动作,不知多少人做过多少次。用手指并拢成窝状。用漱口缸。用饭盒。用其它具有盛装空间的器皿。我们的耳蜗是不是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才能听到这个世界发出的各种声音?然而她听到的却是生命的潮汐,是“血液流过头部微血管的声音”,那是大海的潮汐“储存在记忆里的声音”。其理由是:“血,有海水的咸度。”原来,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大海的声音,澎湃着大海的潮汐和咸味,像她的另一篇散文的标题——《你的身体是个仙境》。于是她进一步阐释:“所有的生命都起源于海洋,我们的祖先也置身其中”,理由是:“酸甜苦辣咸,人生诸味中,我们的肌体唯一离不开的是盐。味蕾上的咸,带来大海之味,我们得以返回古老的家园。”这一发现,与后来有科学家提出的“人是由鱼进化而来的”论证何其相似呀!水母,这大海里及其简单的生物,长得很“抽象”,没有“体积感”。可周晓枫却发现它的的运动“如心跳”,它的飘游“如灵魂的样子”,“看起来是最具诗意的精灵”,“像开放在水里的樱花......轻盈,飘逸,有幻觉之美。”许多会放光的水母聚拢在一起的时候,“让大海有如一个充满萤火虫的童话之夜”。简单的生命原来如此之美!它的游动如大海的“律动”,“像一片树叶模仿整棵树”。而大海,亦如一只巨大的水母,“伸出海浪的触手,俘获猎物。”小中可以见大,大中同样可以见小,何等新颖的思考方式,何等新奇的联想!(《水母》)在《潮汐》中,我更惊异于她对月亮牵引潮汐这一科学论断的联想和诗意阐释:“相当于说蝴蝶用翅膀吊起了桶里的水”,“气质孤楚”,“带了一点病态温柔”的月亮,“缥缈、微凉、静若处子”,“纸一样薄”,却能“搅动遥远之外海洋的暴力”!如果再进一步联想,联想到人,联想到女人的月事,这亦是人类生命的潮汐啊。《黄帝内经》称女人的月事“三旬一下”,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也称“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月亮、潮汐、女人的血液,这是多么微妙的天地和生命法则啊!《壳》中,周晓枫将贝壳的刚与柔阐释得淋漓尽致,贝壳“对称中的严谨”,无力反抗的“艰难和疼痛”,“内在的其实也是被迫”接受“频繁、轻易或过度的侵犯”的宗教情怀,让我想到了一个自相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句子:坚硬的忍者!这是自然界的辩证法、也是生命的辩证法!她说《海鸟》“白衣胜雪,接近理想”,它们飞起来的时候“像歌声一样”美。这些形容,无不动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理想、歌声具象化了。据说由恐龙进化而来的海鸟由庞大而变得轻盈,因为轻盈,它们“无往不至”,“懂得形而上的诗意哲学”。这样的发现,是有着长期观察和深度思考的发现。在《鲨》中,通过对虎鲸京剧中曹操脸谱一样的虚伪和奸邪的铺垫后,作者直接写鲨鱼的杀戮。那是一种具有王者之气的懒得渲染和铺垫的冷漠,如武侠片中大侠的霸气十足,“这种坦荡的爱好令人生畏”!作者无意宣扬恶,她只是尊重真相,鲨鱼的这种杀戮“只是自然的生理需要,因而显得反倒干净;不像人类社会,能把杀死他者进化到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倒让人类自身感觉让人虚伪到呕吐的邪恶。而鲨鱼“接近优雅的暴力和摆脱束缚的从容”,在自然法则面前也具有它的合理性,就像管理羊群的狼。她说乌贼是海洋的魔法师,海洋里永不凋谢的花,自己布景,自己舞蹈(《乌贼》);她说聚集的鱼群是“经典的海洋景象”,“天、地、海。神,人,兽。更大的自由没有界限。”(《鱼群》);她说深海的黑暗里,虽然是水手们的公共墓地,但也有海蜇、鳗、盲鱼、管水母等生物承受了比自身质量大无数倍的海水的压力,“万物优雅,散发出迷人的光源”,在黑暗海底燃放焰火,“深海里,也有节日”(《深海》);她说“人类从海洋的子宫里掏取它为数众多的孩子”,“掏空肉质,留下贝壳。掏空大海,留下盛水的场馆。掏空感情的肉,留下华丽、脆质的回忆的壳”(《逝国》);她说“鲸,世间最大的孤独者,没有生活在其他哺乳动物中。也许这是普适的真理,人间亦如此,那些伟大的灵魂,从来,远离同类”(《巨兽》)......《巨鲸歌唱》这组散文,呈现给我们的是关于海洋的各种生命状态,这关乎人类,关乎我们存在意义的价值思考,关于我们生命的来源与何去何从,关乎怎样好好活着的哲学智慧。这些,都是文学和诗歌思考的问题。今年是蛇年,我还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她对蛇的深层思考与描述:在《蛇的僧侣生涯》中,她认为蛇的光头是“它剃度”,蛇的表情“有出家人的悲悯与冷漠”。蛇的蜷曲,是“无人能比的瑜伽”。在神话中,蛇是“伊甸园的先知”,是智慧的隐喻,因为它是神界的揭秘者,被罚到了人间,蛇有着一张被“暴力击碎的脸”,身体也被简化,除却了四肢,但是它却带走了“毒牙般的真理”。“我们的血液一旦被它灌输有毒的真理,必将成为迅速而必然的牺牲品。”在《弄蛇人的笛声》中,她发现了蛇吃饭不用咀嚼,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因为它要的是“整体”,一个活物的“全部”;她发现蛇在弄蛇人的笛声中翩翩起舞,她将弄蛇人吹出的乐曲想象成了“缠绕的旋律”,但是她被自己的想象蒙蔽了。蛇没有耳朵,听不见音乐,让蛇起舞的,是弄蛇人随着节拍移动着的脚和笛子,蛇,对那些移动着的模糊影子着迷。弄蛇人懂得了蛇的真理,所以可以借这个真理暗度陈仓。周晓枫善于联想,精到地发现,并用独特的表达将事物的真相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她的散文,有思想的硬度、哲学的深度、甚至逼近科学的探寻与追索,但在表达方式上又是东方的文学的诗意的,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值得你慢慢咀嚼。她紧紧抓住某一个或一领域的物像,伸长了诗意的触须,极尽描述之能事,将她的发现,真诚地分享给你。好了,我的阅读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也期待大家从不同角度分享自己读了这本书后的感受。最近,看了一部谍战剧《红蔷薇》,这部剧相比于《潜伏》《悬崖》等大牌谍战剧来说,显得有些小众、冷门,主要是剧中的主要演员知名度底,观众不熟悉,与相近时段朱一龙、王志文饰演的《叛逆者》及靳东、王欧、宋秩饰演的《伪装者》无可比拟。该剧2017年在江苏卫视上映后并未引起多大反响,2019年在天津卫视重播继续不温不火,随着2021年另一部谍战剧《叛逆者》热播,该剧彻底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我认为,一部好的谍战剧关键在构思、在剧情、在演技,用精彩的情节和精湛的演技来打动观众、赢得口碑,而不是依靠一些出名的大牌明星撑场面。《红蔷薇》无疑就是前者,看后感觉很带劲、很过瘾、后劲也很足,作一个大男人,我竟然在追剧过程中多次流泪,甚至看完整剧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其实,我在看《叛逆者》的时候也有相同感受,只不过《叛逆者》中的朱怡贞扮演者童瑶的演技拉垮了剧情,感受没有《红蔷薇》深刻。
该剧讲述了不经世事的千金小姐夏雨竹,主动投身革命浪潮,与爱人肖君浩并肩战斗,共同为民族复兴奉献青春,逐步成长为一名拥有坚定革命信仰的中共地下党员的故事。该剧剧情设计与其他的谍战剧差不多,但我认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夏雨竹、顾霜菊主仆二人,从情同手足、生死与共的姐妹,到反目成仇、拔刀相向敌人的过程中,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她们以前那段深厚感情的。
从亲密无间到形同陌路
该剧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真实自然,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特色个性,既然体现时代特征,又彰显个性特点。
剧中主要有四条人物线,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交集
第一条人物线:夏雨竹、肖君浩这对坚定的中共革命地下情侣,为了心中的理想和革命信念,他们矢志不渝、坚定信仰,共同奋战。然而在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之际阴阳两隔,未能实现他们幸福团聚小目标,这是观众内心的一大遗憾;
第二条人物线:顾霜菊这个与夏雨竹情同姐妹的夏家仆人,从小在夏家长大,与夏小姐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在夏家败落后,在跟随夏小姐投身革命的风云浪潮中,逐步走向国民党阵营,成为军统的杀人机器,由誓死保护夏雨竹安全到公开与夏雨竹为敌,最后,夏雨竹在台湾被捕后就是她签署执行枪决的命令;
张三条人物线:肖成碧、宋光这对夫妻,一直追随汪精卫而逐步沦为汉奸,但他们为了个人利益和荣誉坚决不悔改,继续倒行逆施,还冠冕堂皇地表示自己是为了中国的和平。最后,二人被国民政府以叛国罪处死;
第四条人物线:陈得道这个见风使舵、趋利避害的反派人物,他早期是参加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战士,在将介石发动“4.12”反动政变后,他立即投向国民党阵营,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上海后,他又倒向日本,充当日本人的走狗;在日本即将战败时,他又抓住时机转投国民党,并担任要职;在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即将发动渡江战役之际,他又积极向共产党靠拢,最后被顾霜菊设局杀掉。
这四条人物线的前三条在故事发展前期是交织在一起的。
夏雨竹哥哥夏恒煊为掩护共产党员任致远慷慨赴死,留下妹妹夏雨竹与仆人顾霜菊相依为命,走投无路的夏家主仆投奔了夏恒煊女友肖成碧家中。“7.15”宁汉合流后,作为父亲与汪精卫有故交的肖成碧,也由武汉来到上海担任国民党宣传委员。在肖成碧家里,夏雨竹得到很好的照顾,并被安排到国民党党务调查科上海办事处工作,这个办事处就是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之一中统,单纯善良的夏雨竹根本不适应这份工作,但碍于肖成碧的身份,别人也不敢欺负雨竹。后来,肖成碧又推荐雨竹进无线电学校,雨竹却把机会让给了和她生死相依的霜菊,而正是这个机会让二人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分道扬镳,夏雨竹加入了共产党,顾霜菊加入了国民党。
同样身在国民党中统的夏雨竹为什么会走上中共地下党的道路呢?原来,被哥哥夏恒煊以死相救的共产党员任致远来到了上海,在联络点被端、其他同志牺牲后,身受重伤的任致远被夏雨竹偷偷带回肖成碧家地下室养伤,也就是这个时期,夏雨竹被任致远革命乐观主义和舍生取义精神所感染,对人生意义有了新认识,开始心向共产党。后来,二人频繁接触,并坠入爱河,不久夏雨竹怀孕并为任致远生下儿子(这段情节发展感觉有点牵强,不太真实)。
夏雨竹救助共产党人任致远
不过,这段情节中有两个人物刻画还是非常真实、符合人性。一个是顾霜菊,她已从无线电学校毕业分配在电讯组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深得她的上司——特派员陈得道的赏识。这时的顾霜菊思想还是单纯的,还是一门心思护着她的小姐夏雨竹,当得知共产党员任致远有危险时,她竟用电讯组电台给共产党通风报信;当夏雨竹被黑帮绑架,她不顾一切地跑到任致远住所,让他营救夏雨竹。要知道,她作为国民党中统一员,这样多次帮助共产党,让陈得道知道是要杀头的,但她为了自家小姐安全全然不顾自己生命危险。这段时期,她一直全身心地帮助夏雨竹,特别是夏雨竹因共产嫌疑被陈得道用刑并关进监狱时,她利用陈得道垂涎自已美色而向他献出贞操,换来夏雨竹的无罪释放,她甚至为了更好地保护夏雨竹,不惜嫁给自已最讨厌的陈得道。
另一个是肖成碧,当她在自家地下室发现共产党员任致远时完全可以枪毙他,或者把他押送给陈得道,毕竟他们是不同阵营,而肖成碧又那么热衷于事业!但她没有这么做,我想一方面任致远是她男友夏烜煊的老师,他们之间多少有点情义;另一方面也是给夏雨竹一个面子,毕竟人是她带回来的。以至于后来得知夏雨竹爱上任致远并为他生孩子,肖成碧也没有为难她。这就是人性的善良。
然而,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打响、上海南京先后失陷,人物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夏雨竹以共产党人遗孀去了根据地,而顾霜菊不愿跟此时已投靠日本人当上警察局副局长的陈得道,自已带着孩子逃往重庆。在国民党担任要职的肖成碧、宋光(肖成碧的仰慕者,也曾帮助夏雨竹家,同情共产党,后与肖结婚)夫妇也被迫牵往重庆。三条原来交织一起的人物线就此分开,独立发展。正如夏雨竹所说,我们的人生是被命运裹挟着前行的。
肖成碧、宋光夫妇来到重庆,由于汪、蒋不和,他们不受蒋及同僚们的待见,一气之下,他们去南京投奔汪精卫,此时的汪精卫已经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汪伪政权。其实,宋光在去南京前是犹豫的,他知道走出这一步将意味着什么。但一心想当官追求个人成就的肖成碧决心已定,他没有办法。他对肖说:“跨出这一步就没有回头路了。”
中共地下党员肖君浩
夏雨竹到根据地受到重用,组织将她培养成特工、代号“蔷薇”再次潜回到汪伪政府肖成碧身边,继续为我党获取重要情报。这里要提一下另一重要人物肖君浩,他是肖成碧的弟弟,早年留学日本并秘密加入共产党,在回上海期间多次掩护夏雨竹为我党做很多事情。上海南京沦陷后,他以日本特派员身份再次来南京继续从事我党地下工作,与夏雨竹同为南京中共地下党情报小组成员。肖君浩的出现应该是该剧残酷的地下斗争中的一抹亮色,他阳光帅气,他明面上是花花公子、玩世不恭,私底下是我党优秀特工,沉着冷静、睿智敏捷,他和雨竹从开始误会、不理解到革命友情,再到亲密无间的爱情,让观众感觉很欣慰,浪漫中透着温情。只是结尾肖君浩在上海准备迎接新中国成立,着手筹划他们的幸福生活时,却传来夏雨竹在台湾被捕牺牲的消息,让观众扼腕叹息,心情沉到了谷底。
顾霜菊带着孩子逃往重庆后,却因为丈夫陈得道是汉奸遭到中统的追杀,她带着孩子九死一生逃过追杀却发现儿子得了脑膜炎,为了给孩子治病,身无分文的她只好卖血。然而,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孩子不能说话。正在她无路可走万念俱灰时,国民党另一特务组织军统收留并重用了她,从那一刻起发誓为军统效忠到底。不久,她跟随站长孙天普来到南京。
观众也许会有疑问,顾霜菊、夏雨竹情同姐妹的主仆二人关系非常亲密,都称对方是自已的另一半,亲密到都可以为另一个人去死,从该剧前期许多情节可以看出。那夏雨竹为什么不劝说顾霜菊加入共产党呢?
剧中交待过,顾霜菊虽然是贫苦出身,但她讨厌农民,认为他们低下、卑劣,好吃懒做,只知道索取。在发现和任致远一起的中共地下党衣衫褴褛时,她就责问任致远为什么要和穷人来往;在夏雨竹上街被乞丐拉着要钱时,她拉小姐走开,她说:“如果给一个人,他们一群人会围上来向你要的”。顾霜菊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看到父母贪得无厌、爱财如命、为了钱把自已卖掉给她留下不好印象的。在这种思维左右下,顾霜菊是不会加入共产党的,这一点夏雨竹应该很清楚。
其实,观众最关心的是夏雨竹、顾霜菊这对姐妹花,在第二次见面后如何相处?顾霜菊来到南京,被军统安排到汉奸陈得道身边,获取汪伪政府情报。虽然她万分不愿意,但还是带着孩子回到了陈得道的家。而夏雨竹回到肖成碧身边后被安排在南京的一家日本报社工作,二人表面同为汪伪政府的人,私下却为各自的组织做事。这一期间,顾霜菊还多次利用关系帮助夏雨竹,甚至只身去营救被绑架的夏雨竹儿子任和平,这让雨竹非常感激。
两姐妹关系出现裂痕是因为一起暗杀事件:国民党一中央委员梅德仁投敌叛变,军统决定除奸。梅德仁曾是夏雨竹哥哥的老师,执行任务的顾霜菊利用夏雨竹的关系成功刺杀了梅德仁,连同他的妻子和两未成年的孙女一同杀害。这一事件引起震动,夏雨竹得知真相时,谴责顾霜菊心狠手辣,滥杀无辜,并对她的冷血和冷酷极度失望。后来,南京的日本报社就这一事件对重庆政府进行控诉,重庆政府迫于压力取消对顾霜菊的奖赏,而夏雨竹就在这家报社工作。为此,顾霜菊认为是夏雨竹对她的报复,二人从此不再见面。
在日本溃败之际,陈得道见日本大势已去,主动向国民党靠拢,把自已掌握的一个共产党情报站信息给了孙天普,向国民党递交了“投名状”。顾霜菊带队去执行抓捕任务,而此时的夏雨竹正按照约定去和情报站负责人周大姐汇合。周大姐提前发现情况不对主动对敌人枪战,提醒即将到来的夏雨竹。当在远处看着中枪倒地的周大姐,且边上站着手中持枪的顾霜菊时,夏雨竹悲愤交加,更加痛恨顾霜菊。
日本战败后,国民党重回南京,宋光、肖成碧夫妇被以叛国罪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这里面需要说明一下,其实宋光作为国民党左派,一直同情共产党,也对抗日救国抱有极大希望,但是他性格温和、优柔寡断,大部分顺从于强势的肖成碧。不过到了南京,看到日本肆意侮辱杀害中国百姓后,他的思想受到了刺激,整日通过抽大烟来麻痹自已,说明他作为中国人良心未泯,但他没有能力改变眼前一切。最后,他为了肖成碧扛下一切领取死刑,也算是做一回真男人。
夏雨竹与顾霜菊真正内斗开始于毛人凤私人物资运送台湾被泄露事件,这时夏雨竹因为江滩集中营营救行动加入了军统,成为安插在军统的中共卧底。由于在这起事件中夏雨竹先于顾霜菊获取重要信息而受到军统奖赏,这让顾霜菊尤为不爽,二人矛盾加深。顾霜菊在逼供一名共产党员时得知军统里有共产党员卧底时,她把怀疑对象直指夏雨竹。
顾霜菊设局让夏雨竹就范,幸好夏雨竹及时发现成功化解,但并没有打消顾霜菊对她是中共卧底的怀疑。随着肖君浩的暴露(他此前一直配合夏雨竹窃取了国民党多次重要情报),肖、夏二人遭到顾霜菊的追杀,肖君浩为掩护夏雨竹中枪坠河,夏雨竹最终逃脱。
1949年,我军横扫敌军如卷席,国民党败走台湾。夏雨竹主动请缨到台湾为我党取回重要情报,在台湾的顾霜菊得知夏雨竹来台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让中间人告诉她赶紧离开,否则是死路一条。从这一点看出,顾霜菊的内心是有挣扎的。
然而,以夏雨竹的个性,没拿到情报她是不会离开的。结果很悲催,情报站暴露了,她和情报站的战友一起被捕。
导演在最后对夏雨竹、顾霜菊这对昔日情同手足的姐妹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极大的渲染,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夏雨竹在被捕后提出要上厕所,顾霜菊帮她打开手铐让她独自一人去厕所,在手下提醒这么长时间还没出来要不要进去看一下的请求时,她严厉拒绝,大吼:女人上厕所有什么好看的!其实她是希望夏雨竹通过上厕所时逃走。事实上,夏雨竹是通过上厕所时选择自杀,后来因为及时抢救自杀未遂。
后来,夏雨竹是在顾霜竹签署命令下执行枪毙的。因为,顾霜菊知道,夏雨竹是不会苟且偷生的,也正如夏雨竹知道顾霜菊不会听众她而投身共产党的。
在行刑前,顾霜菊为夏雨竹精心地梳洗打扮,让她的小姐能体面地离开。二人边打理边回忆以前在一起的场景,互诉衷肠,坦露真情,彼此眼睛里都擒着泪水,顾霜菊说:"小姐,我们要能回到从前那个样子该多好啊!"夏雨竹说:“回不去了,我们只能往前走。”这应该是该剧最温情、最打动人的场面。
回不去的从前
随着一声枪响,为了理想信念和心中不变的信仰的共产党员夏雨竹同志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了她深爱的、苦苦等待她归来的爱人、亲人和朋友。但她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越挫越勇的斗志犹如一束红蔷薇傲立枝头,独自绽放。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石家锦幛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杜牧的这首《蔷薇花》就是对夏雨竹同志的最好写照。
内心受到震憾的顾霜菊在夏雨竹牺牲后决定辞去职务,回归自已生活。然而,军统没有放过她,在她回到家前射杀了她。俩姐妹花以不同的形式凋谢人间。
纵观该剧,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非血源姐妹情深在时代洪流下的深情演绎。顾霜菊从小在夏家长大,由于夏小姐的善良、温柔、体贴,所以顾霜菊并没有被当着下人对待,这让身为下人的她对小姐心存感激,一直忠心于小姐。这个愚忠思想最终也导致她对军统的忠实(军统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收留了她),让她成为军统的杀人机器;此外,夏家对顾霜菊再好也改变不了她是下人的身份,所以自卑思想也是伴随她的一生,她唯一摆脱的方法就是通过拼命工作得到上司的重用和别人的承认。从这两方面就能解释顾霜菊进入军统后杀人如麻而面不改色了。面对夏雨竹的谴责,她只是说:“我在执行任务。”
但是在面对夏雨竹时,她的愚忠思想发生了冲突,产生了矛盾,所以她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营救夏雨竹,一方面又执行任务不断伤害夏雨竹。但她对夏雨竹的深厚感情让她总是在伤害夏雨竹的关键时刻收住了手,不再对夏进行致命一击。
同样,夏雨竹也不恨顾霜菊,即使恨也没深入到内心,她总是关心顾霜菊的安危,就是在你死我活的危急关头,夏雨竹也只是开枪打中了顾霜菊的手臂,手捂伤口的顾霜菊说:‘我真希望你一枪打死我,这样我就可以解脱了。“这可以看出二人的内心是有多纠结啊!
二是个人名利追逐在时势变化中的选择与坚守。该剧最成功的就是把人性的善良与真诚、贪婪与自私、阴险与狡诈表达的淋漓尽致,把人物内心的挣扎、纠结、彷徨、困惑体现到无以复加。
肖成碧不顾立场是非一味地追求个人名誉得失,还冠冕堂皇地给自已戴上一顶为了和平和百姓免遭苦难的帽子,让自已心安理得,至死都不悔改。
陈得道真是应了他的名字,每一次投诚后他都能“得道”且呼风唤雨,好不风光。为此,他乐此不疲,最后竟然要投奔共产党,真是在白色恐怖下演绎了一段黑色笑话。不过,这个人物性格刻画非常到位,让人难忘。
夏雨竹、顾霜菊这对亲密姐妹却上演了人生的一体两面,在各自的道路走到底,至死没有回头。
这些具有鲜明性格和复杂思想的人物塑造,显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活、更加真实、更有人性、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如果身处乱世,我们将如何选择?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