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2 09: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玉米人》读后感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确保你理解《玉米人》的核心主题,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2. "明确个人观点": - 在读后感中,明确表达你个人的观点和感受,而不是仅仅概述故事情节。
3. "结构清晰": - 作文应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玉米人》及其作者,以及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包括你对故事情节、人物、主题、风格等的看法。 - 结论部分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对未来的思考或影响。
4. "具体分析": - 不要只是泛泛而谈,要具体分析故事中的细节,如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象征意义等。
5. "情感真挚": - 你的感受应该是真挚的,无论是喜爱、厌恶、同情还是思考,都要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6. "引用恰当": - 如果需要,引用书中的具体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但要确保引用准确且适量。
7.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口语化或过于复杂的表达。 - 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8. "批判性思维
老舍曾说: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自己的旋律,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风头正盛的他,却在之后数年,没有推出新的作品。
“江郎才尽”“不过如此”等非议四起,但莫言依旧不慌不忙。
直到8年后,一部小说集《晚熟的人》走进了大众视野。
这本书,莫言以第一人称叙述着乡亲朋友的人生故事,在生活的方寸之间,暗藏着晚熟的智慧。
人生的路上,必然历经山河,也将跨过千山,守住自己的节奏,才能获得真正的人间清醒。
原来,成熟是结果,等待成熟才是馈赠。
来源:全景视觉委屈时,守住格局
人生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
受到委屈,是自我救赎,还是哀叹抱怨,决定了一个人的将来。
开篇《左镰》中,田奎是个聪明且调皮的少年,而“我”是铁匠家不爱干活的顽皮小子。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和二哥,还有田奎等一众孩子,在村南的池塘边戏耍。
刘老三家的傻儿子喜子光着身子跑了过来,他的妹妹欢子抱着衣服,在后面追。
不知谁喊了一声:“挖泥打傻瓜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打起了喜子和欢子。
晚上,刘老三怒气冲冲地来到我家,为儿子闺女讨说法。我和二哥害怕极了,连忙将所有过错都推开,异口同声:“挑头的是田奎!”
刘老三气哼哼地去了田家,田奎爹怒火中烧,“咔”的一下,剁掉了儿子的右手。
田奎没了右手,只得拿着一把专用的左镰,日日在坟地里割草。
那坟地阴森恐怖,还有蛇出没,别人都怕,但田奎不怕。他说:“自从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也不怕了。”
故事的最后,村里的媒婆给田奎说亲,女方正是寡居在家的欢子。因为“克夫”没人敢娶,而田奎则说:“我敢!”
幼年的田奎,因为一场不占理的嬉闹,以及我与二哥毫无依据的“推卸”,承担了所有。
他失去了右手,代价残酷又沉重,曾经学习成绩很好的他,放弃了学业,干起了农活。
但他没有抱着满腔仇恨,让自己活在委屈痛苦里,而是接受现实,努力生活。
田奎苦练左手挥刀,成了割草能人,在那个记工分的时代,有着令人羡慕的劳动成果。
不仅如此,他也没有怨怼刘老三,最终还娶了刘家闺女欢子,有了自己的家庭。
生活中的不公太多了。
工作中努力了很久,却被后来者居上;别人的婚姻都是钻戒和鲜花,而我家却日日与温饱挣扎;自己拼了命想要抵达的终点,却是别人生来就有的日常......
面对不公,有人选择抱怨,有人选择收拾心情再出发。
路遥在《人生》中写过:“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
人人都有苦与泪,若执拗地守着过往,便会错过来日的美好。
生命无法重来,自怨自艾才是最大的不公。
放下委屈,接纳当下,走好以后的路。
来源:全景视觉愤怒时,守住情绪
对着烂人发怒,只会让自己身心疲惫。
《斗士》中有一个人,名叫武功,长相丑陋,出身不好。
他是村子里远近闻名的“不好惹的人”。
曾经,村书记方德名看上了武功手里的一副象牙棋,硬要买过来。武功急眼了,直接用塑料棋盘兜着棋子,全部扔进了河里。
方德名觉得自己被轻视和挑衅,气急败坏地叫嚷着:“武功,咱们走着瞧!”
后来,方德名以“偷了小推车轱辘”为名,将武功抓来吊打了一夜。
从此,武功便和方德名结了仇,处处给方德名制造麻烦。
他用农药泡过的馒头,毒死了方德名儿子家的大肥猪;他还到处说方德名“混蛋”,弄得方德名非议缠身。直到方德名死了,儿子们为了多领补贴、秘不发丧,武功还特地跑去县里举报了他们。
不仅如此,故事中凡是和武功较过劲的人,都惨遭报复。
因为武功说王魁家的闲话,王魁气不过便将武功打得半死,后来,武功扬言要毁了王家,还跑去王家放火。
青年黄耗子,因为口舌之争和武功打了起来,之后,武功用镰刀把黄耗子家地里的玉米全给砍了。
一副棋、一场架、一股气,惹出了一生一世的麻烦。
遇到武功这样的人,难免会怒发冲冠。但若硬碰硬,则会引火上身、得不偿失。
生活中,烂人烂事无法避免,但如何应对由自己决定。
就像那句话:“打败一只狗并不光荣,但被狗咬一口却很倒霉。”
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情绪、尽快远离。
不让烂人拨动心弦,不与烂事朝夕为伴。
远离麻烦,不是胆怯,而是放过自己。
来源:全景视觉失意时,守住正途
成熟的人,都忍得了辱,担得起重;而弱者,经风则倒,遇难即困。
《表弟宁赛叶》中刻画了一个从小聪明,但一事无成的表弟。
书中的表弟是莫言姑父的儿子,本名秋生,宁赛叶是他的笔名。
上学时,他成绩很好,但自觉才华横溢的他,并不满足于刻苦学习。
他和同学金希普创办了女神诗社,奈何金希普是个油嘴滑舌的草包,结果不仅诗社没办好,自己的成绩还一落千丈,最终高考落了榜。
事已至此,宁赛叶并没有发现自己用错了力,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为了生存,他的父亲四处求人,给没学上的儿子找工作。
一开始,宁赛叶来到酒厂刷瓶子,他嫌肮脏的瓶子,配不上他高贵的灵魂,直接甩手不干了。
他又来到了供销社当售货员,没两天账面上亏空了100块钱,社里的人碍于面子,没有说破原因,只是批评了几句,他却一脚踢破人家的家门,工作也丢掉了。
后来,宁赛叶又被安排到了锻压设备厂,负责写材料、接电话,但他仍旧不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是和厂里的女青年谈起了恋爱,最后不负责任地不告而别。
再后来,他又想参军,进了部队之后仍旧不好好训练。
熬到复员回乡,他又和金希普办起了小报,利用坑蒙拐骗的手段,发表一些假新闻和烂广告,最后差点进了监狱。
回顾宁赛叶的这些经历,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文化名人,在遭遇挫折之后,固执地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生不逢时,而不是自己没有修炼好本领。
在《培根论人生》中有这样一句话:“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人生漫漫,挫折和失败从不会缺席。
能不能把“失意”改写成“诗意”,取决于如何走脚下的路。
人生,不怕失败,怕的是精神萎靡、误入歧途。
越失意,越要坚守,为自己守住通向真理的道路。
来源:全景视觉正如《菜根谭》中所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生活中,有太多的欲速则不达:
想要在工作中尽快出彩,结果慌乱中准备的材料错误百出;想要孩子成绩迅速提升,报了许多补习班,结果成绩没上去,亲子关系却逐渐冷化;想要挣钱、成名,却静不下心来沉淀和提升自己,结果求益反损、贻笑大方。
细想过程,搅起这风浪的不过一个“快”字。
所谓成熟,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旅途。
要想抵达终点,就要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中,守好自己的节奏。
不因世事无常而乱了方寸,也不为斤斤计较扰了阵脚。
坚持自己,默默扎根,慢慢成长,迟早成为参天大树。
人生所获,或早或晚,皆为寻常。
作者:花久菜。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好书有约”六月好书榜来了。
嘉兴市图书馆“好书有约”专架可借阅。
嘉兴市新华书店“好书有约”专架有售。
看了好书,欢迎写读后感给我们:haoshuyouyue520@163.com,一经选用稿酬和好书双重酬谢。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 丘成桐 史蒂夫·纳迪斯 著 夏木清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年春,清华大学发布“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宣布即将面向全球招收初高中的数学天才少年,培养未来数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无需高考,直接入学清华”的培养计划,曾引发广泛热议。
在数学领域,丘成桐是传奇人物。
《纽约时报》曾将丘成桐盛誉为“数学皇帝”。丘成桐的导师、世界数学泰斗陈省身曾这样评价丘成桐:“21岁(从伯克利)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
丘成桐的一生也堪称传奇,1949年,他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书香世家,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父亲丘镇英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后在香港崇基书院担任哲学教授。母亲梁若琳是梅城最后一位秀才梁伯聪之女,是一位温婉而坚毅的传统中国女性。
8岁的时候,他成绩平平,到了14岁,父亲遽然辞世,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他立志支撑家庭、投身学术;
20岁,远渡重洋求学,短短两年后即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27岁,经过数年的艰辛研究、屡败屡进,他最终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引起世界数学界的巨大轰动;
30岁,他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
33岁,他荣获“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华人数学家;
38岁,他成为哈佛大学教授,这已是他第三次收到哈佛的。
2018年,丘成桐荣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这是该物理大奖首次颁给华人数学家。自此,丘成桐也成为世界唯一一位包揽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四项大奖的科学家。
丘成桐写这部自传时也差不多七十岁了。
他在书中说:“有人说我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会展示出惊人的坚毅,我相信这部分应继承自母亲。就算在最艰难的岁月之中,她仍然激励我努力读书。”
丘成桐在书中深情回顾了家庭给予自己的支持,并谈到对“天才”的看法:“我其实并不喜欢‘天才’这一说法。我所相信的,乃是坚持的力量;人生最大的荣耀,乃是屡败屡战。”
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到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帝”,他如何克服万难、不断挑战人类智慧极限?为了发展中国基础科学教育,关注和支持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他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心血?《我的几何人生》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最强大脑”,一位顶尖科学家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不愿被称作“天才”的天才人生,以及他所面对的荣誉与挑战。
书摘
第一章 童年颠沛
人生于世,将会何往,将做何事,成就会如何,无人能够预知。对于第一个问题,有的人终其一生,皆局限于其出生地不远;有的人足迹却覆盖广袤,本人即属后者。我在数学和物理的世界中走过了既宽且远的路,在现实世界中亦然。
我是客家人。也许漂泊是命中注定,同时也是家族的传统。客家这族群来自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因多次战乱而被迫南迁,从此向各地流播。
今天,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顾名思义,作客别家,和游牧民族不同,他们的迁徙是为势所迫,为了逃避战争或饥荒,有的也纯为讨生活。客家人在这过程中筚路蓝缕,打造了坚忍不拔的性格。他们当中不少人,初时还梦想回到家乡,但当时机来了,他们也会留在各地,即如我的祖辈,世世代代居于蕉岭,已超过八百年了。
不过,客家人无论在哪里安定下来,他们往往只能分得山上最贫瘠的农地。地面河谷那些肥沃的土地,早已有人开垦耕耘。在比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农夫没法大量种植主要的作物如稻米和小麦,只能种些玉米和番薯,有时连这些作物也种不好。土地的种植条件差,好处是离开时不会依依不舍。由于战乱或其他紧急情况,客家人往往被迫再次流离。
我的一生亦是如此,也曾几度迁徙。小时候为生活所迫,搬了几次家,长大后因工作的改变而迁居,那是学术界常见的情况。我出生于中国南方的城市汕头,时维1949年4月4日,上面有三位姐姐,成珊、成瑚和成瑶,和一位兄长成煜。六个月后,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五人来到香港。
在成长期间,父亲跟母亲梁若琳多以客家话交谈,这种方言今天已很少听到了。父亲和学生沟通时,则以普通话为主。离开了家的范围,我在学校则讲粤语。父亲饱受客家文化的熏陶,以培育英才为抱负。大家都认为必须努力读书,学习出色,才会有机会出人头地。从学问而非财富上说,他自身便是个成功的例子。他是个受人尊敬的学者,著书立说,并教授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和其他科目。
直至今天,父亲在我心中还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我深深地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也曾试图将这种文化传给儿子明诚和正熙。同时,我也喜欢旅行,旅行除了是工作上所必需外,它亦能让我接触到无论是在学术领域内,还是在“象牙塔”外的新事物和新思想,这都是极有裨益的。
父亲严格要求孩子努力读书,他自己小时候即是如此。他生于广东省的蕉岭县,那时读书可不容易。因为家贫,没钱买书写用的纸张,只好到寺庙捡拾拜神用的纸张。他努力学习,成绩出众。
五岁时,他已能默记《论语》中的章节,也能默记《孟子》中的篇章。七岁时,他进了西式学校,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十八岁时,他考进了军校,但不久因健康问题退了学。后来他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二十二岁时拿到硕士学位。
母亲则没有父亲那么幸运,中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念下去了,只得在图书馆当职员。(她父亲梁伯聪,即我的外祖父,是受人钦敬的学者,以书画诗词著名,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林风眠便是他的学生。)必须指出,母亲本应升读大学的时代是1930年的后期,那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女大学生寥寥可数。我不能肯定母亲对于上不到大学是感到失望,还是根本没想过。当时社会传统的想法是,不管对或不对,为了光耀门楣,女性都要为丈夫和儿子的成功做出牺牲。
在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非常不公平,而且和男女平等的概念相左。但那是不同的年代,母亲勇敢地完成了她的任务,令人难以置信地把一生都奉献给丈夫和儿女,为此我永远铭记于心,虽然我希望她能和我们一样,拥有学习的机会。
父亲的学术生涯开始得不错,1944年三十出头,即在厦门大学出任讲师,教授历史和哲学。父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介书生,他不懂做生意,缺乏生意头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替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由于办事清廉,得到政府颁发的不少养廉奖金。母亲用这些奖金买了土地、渔船及其他生财工具。我们全家去了香港后,这些东西就都放弃了。父亲以为我们很快便可以返回汕头,但是最终这些财产都没有办法拿回来了。
1949年我家到香港时,父亲和成千上万的难民一样,一职难求。包括他自己在内,一家七人需要生存(还有三名子女将要来临),此外还有一个名叫妹妮的收养的姐姐负责家事。母亲那边还有八位成员,她母亲、三位兄弟、三位姊妹和一位妹夫,要养活的人可真不少。一家之主必须负责全家的生活,这在传统上是无法逃避的责任,所以父亲要照顾的人很多,钱却很少。在困难面前无法回避,在中国,年幼的要尊敬年长的,年长的要照顾年幼的,而所谓年幼的可能是一大伙人。
这便是父亲刚到香港,落脚在元朗西面农村时所面对的景况。他把带来的大部分钱办了个农场,以为这样便可以养活大伙儿。虽然这个想法很好,奈何他是学者而非农夫,农场只办了两年便倒闭了,这意味着他从汕头带来的一生积蓄,差不多都付诸流水了。我们不得不把家当都拿到当铺押了,但仅仅得以应付生活。
现在父亲可说是一文不名了,已无法支撑整个大家庭。一个舅舅回到内地,另外两个在香港找工作,外祖母及姨母都要搬走,以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经营农场失败后,我们家搬到元朗一处叫作李屋的地方。这个居所是和许多家庭合住的,没有电力供应,我们用油灯照明。家里也无自来水,我们只得到附近的山溪担水及洗澡。山溪的水位时高时低,寒冷时洗澡很不舒服,但没有法子。高或低,暖或冻,卫生总要先行,澡总是要洗的。
父亲在九龙和港岛找到一些教书的差事。那儿离家甚远,他每天很早便起来,先坐别人的脚踏车后座到巴士站,然后乘巴士再转渡轮,行程超过两小时。工作和通勤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父亲难以抽时间和我们在一起,有时甚至整天都看不见他。
很不幸,这便是父亲在香港的生活,虽是为人敬重的学者,但从未得到匹配的高薪职位。他不会说英语,因此不可能在和英国有关的学校找到教席,那里的薪水相对较高。他只能身兼数职,常常多至三份,可惜酬金是论钟点计的,都不算高。因此之故,他频频为工作奔波,留在家中陪伴母亲和我们的时间就不多了。
母亲也是由朝到晚地忙个不停,她早上五六点便开始工作。当供应足够时,准备馒头或粥,给我们做早饭。她照顾我们,保证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催促我们准时上学,生病时安慰我们,并看着我们做作业。除此之外,她还要打扫庭院,缝纫衣服,时常忙到午夜才上床。有时更会熬通宵,以完成平时没空做的琐事。
除此之外,她还靠替人缝补、刺绣或做其他针线活来帮补家计。她编织毛衣及其他东西,在枕头或床单上绣上花朵,然后拿到市场去兜售。她也制作塑料花,穿上珠子,再拿去卖。生活如此艰辛,可她从不叫苦,有尊严地熬过来了。然而,她的收入和父亲的加起来,钱还是不够用,全家依然过着饔飧不继的日子。
母亲也养了些鸡,但并不足以成为营养的稳定来源。有时我们从附近教会拿到些食物,那里常常派送米、面粉和其他美国救济品。当教会没东西供应时,我们便找其他救济机构和慈善团体,但这些物资也不是常常有的,住在附近的穷人不少,人人都有需要。
尽管如此,我们兄弟姐妹却努力生活,苦中作乐。客观来说,我们在贫穷中成长,但因没有更好的生活做比较,便不觉其中之苦。生活充满趣味,足以抗衡金钱上的匮乏。我们整天欢笑,一如其他小孩,到处寻乐子。除了穿上平价的鞋子和衣服,贫穷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乃是没有东西吃,隐约的饥肠辘辘的感觉,有时或会成真。
因此,我们常往屋外跑,往往是在附近的田地中寻寻觅觅。我家四周都是农地,收割后能吃的东西,如番薯之类会遗留下,我们便把它们捡起来。我们也翻找附近的稻田,有时会看见荸荠,那是美味的零食。我们也捉田鸡,那很好玩,煮得好时还很美味,尤其是大只的,田鸡也可以用来喂鸡。在稻田出没的水蛭最危险,有时会吸附在手脚上。蛇也是很可怕的,要尽量避开,因为不一定知道它有没有毒性。
我的正规教育是从五岁开始的。首先,每个打算上学的孩子要先通过测验。测验的一部分是数学,这是我一生中第一场数学考试。题目中有一道要求从1数到50,然后把数字按顺序写在纸上。我从父亲那儿看过,以为中国人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到左的;但是我并不知道,书写数字乃是按西方的习惯,是由左向右的。因此,当我用自创的方法书写13时,它就成了31,其他两位数除11、22、33、44外,通通都倒过来了,结果考试不及格。
(节选,有删节)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