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2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教什么读后感作文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
在阅读完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籍《教什么》后,我深感作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剖析和对教学实践的细致指导。以下是我在撰写读后感时,认为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总结书中的观点,还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感悟,或者是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确目的有助于使文章更有针对性。
二、梳理书中的主要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要准确梳理书中的主要观点。这包括作者对教育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只有全面了解书中的内容,才能在读后感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在撰写读后感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书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这有助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能体现读后感的实际价值。
四、注意文章结构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2. 主要观点梳理:概括书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
3. 结合实践谈感悟:谈谈书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
4. 总结:总结全文,强调书中的观点对自己的意义。
五、
胡辣汤、烩面、螺蛳粉,这是跨越1300余公里的早有预谋。2022年盛夏,我背上行囊从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乘坐南下的列车向山而行,到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活。
“加油宇哥,教育是最美好的相遇”“一起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照顾好自己”……朋友圈满屏的点赞和祝福给初到异地的我莫大的鼓励。从一方书桌,到田连阡陌,再到三尺讲台,在这里我有了新称呼,每一个称呼的背后是一个新的转变、新的身份、新的使命。
“不错啵小赵,适应得很快。”岗前培训结束后,我积极参加“向文秀学习”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行动,进行一个月的驻村锻炼。从听不懂方言,到慢慢猜词达意;从不适应的食宿条件,到慢慢融入其中;从工作无从下手,到得到大家的夸赞;基层一线的不易,党和国家为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所作的努力,我有着真切的体会。
“赵老师,你是文科,给你安排八年级政治可以吗?”融水镇中学教务处吴主任问道,我欣然答应并着手备课。谁料临近开学,数学组急需老师,起初我想推脱,但“学校缺什么,让我教什么,这正是支教的意义所在,我应该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去哪里”。于是,我又连忙投入数学备课中,寻找教材、请教经验、制作课件、撰写教案,一切紧张而又有序。
“同学们好,我姓赵,接下来将由我带咱班的数学课……学生们对我陌生的面孔和口音感到好奇,“老师你是刚毕业的吗?”“老师你不是本地人吧?”你一言我一语,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了,于是我们畅聊了一节课,没有想象中的害羞和尴尬,更多的是热情和融入。
也许是第一节课相聊甚欢,此后的几节课有了落差感。一些基础的知识点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懂。在备课会上,我的疑问得到了解释,乡镇中学的生源质量不太好,首要工作是控辍保学。
“老师,我不是不想学,我是学不会。”这句话我记了整整一年,之后我开始注意摸排班里整体情况,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放慢进度、降低难度、夯实基础,引导学生们认真听讲,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班级平均成绩进步五个位次,也第一次出现了及格的学生。
“赵老师,大学是什么样子啊?”“能让我们看看你的大学吗?”支教这一年,扶智更在扶志。志愿者是种星星的人,我常常在教学之余给孩子们讲我的故事、讲我的大学,也讲别人的故事、讲别的大学,时不时讲讲山外的大千世界、时不时也讲讲多样的人生选择……
由于缺乏师资,每个月我都会被流动着安排晚自修,针对学校控辍保学和升学率的情况,我在体育班讲应征入伍,在音乐班讲艺术培训,神州十六发射的时候讲航天报国,职校招生的时候讲掌握技术的重要性……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寻找、去追逐、去见证,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支教不是简单的邂逅,而是双向的奔赴。在教学之余,我还会组织参加“暖融”工程——用爱温暖苗山留守儿童活动。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通过“六点小课堂、希望阅读、微心愿、七彩假期”等一系列活动,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我希望在温情陪伴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孩子们更多帮助,以星星之火,点亮微光。
“我们将不忘期望和嘱托、不负青春和韶华、不辱使命和担当,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想法去探索、带着知识去实践,让理想在支教育人中升华,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这是我在出征仪式上的发言,而今回首,我问心无愧。
责任编辑:张晓盈,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当下的学校,几乎都崇尚这样的办学追求:质量立校、特色显校、科研兴校。毋庸置疑,教育科研,已逐步走下神坛,走出象牙塔,成为学校和教师的一种追求,成为不少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那么,怎样让一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实质、体会到教育科研的魅力,走上这一条教育幸福之路呢?
从“无”到“有”,意识先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科研喻为“幸福之路”,但要让一线教师体会到这种“幸福”,何其艰难!不少教师认为:我是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行了;只要学生喜欢家长支持就可以了,不需要搞什么教育科研。若要引导这些教师的惯性思维,切忌“大跃进”式的“硬来”,而要“温水泡茶”式慢慢地启动教育科研的“安装程序”。
一要注重制度设计。全校集体约定职称评比、评优晋升的评选细则,设置一定的教育科研权重,让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科研是职业的需要使然,虽然没有硬性指标、具体任务,但也得做。
二要注重理想驱动。精选通过教育科研实现理想目标的教师成功案例,让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科研无疑是开启教育创造的“按钮”。
从“薄”到“厚”,行动跟进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是要亲近实践,进行“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和“适度的理论研究”。问道行动,原则有两个:
一是倡导多元。行动研究运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性的,可以是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研究;可以是观察法、反思法,亦可以是尝试法、实验法;呈现的方式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可以是课题、论文、报告,也可以是案例、随笔、教学后记等。
二是亲近叙事。教育原野每天都在给我们提供带着露水的“绿色素材”,这些素材就存在于我们的校园中、课堂教学中,是最为真切的。案例分析为教育叙事的常态,要引导教师把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把发生在一线的故事讲述出来,把生成的问题与思考展示出来,用激情书写成长,用理性探究规律。
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师们对此的态度常常是:畏惧、隔膜、担忧。事实上,课题也可以这样生成:由困惑凝聚成问题,由问题升华为课题。只有这样,课题才是“亲生的”、“亲切的”,课题研究才能与一线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走近并积极地拥抱课题。在多年的教海弄潮中,我切身体会到“不要在云端舞蹈,而要贴地行走”(维特根斯坦语)。我非常钟爱那种“贴地式”“贴身式”的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基于实践,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困惑;不需要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不需要固守三或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给自己结题了。“十二五”“十三五”以来,尽管我肩负好几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了二十多项“微型课题”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教材中可以提炼哪些小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何利用作业本中的评语与学生、家长进行对话”……正是这些小课题的研究使我真正达到了“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的较高境界。
从“软”到“实”,发展保障
教育科研的发生,除了意识到位,行动得力外,更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研究”方式。“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所、立教之本。平凡缘于此,创造也缘于此。特级教师于漪先生倡导的“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绝非煽情之辞,更不是美丽的传说,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无他”的备课,可以让个性理解、创造想象充分彰显,使自己的教学充盈着“我”的风采;“有他”的备课,则可以检视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的优点,使他人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在自己的课堂里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反思性备课”则是方法的总结、思想的凝练和境界的升华,可以使自己的教学不断精进,育人质量持续攀升。
反思是教师科研的“自觉”方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中曾告诫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起着关键性作用。当下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如火如荼、一片繁荣的景象,但也诞生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主张,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面对这些,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与价值认同,做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特眼光的智者。日本东京大学著名学者佐藤学提出“反思性实践家”的命题。他说,称得上“反思性实践家”的资深教师的思维方式有五个特点:一是应对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即兴思维,二是对于问题情境的主体式的、感性的探究式参与,三是问题表象中的多元观点的统整,四是问题表象与解决中的背景化思考,五是实践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建构与再建构。“反思性实践家”是对“技术性熟练者”的转型与超越。教师的反思正是因为成功地完成这一转型,才会有新的提升。
(作者周卫东系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21日第8版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