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白门楼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2 18:26

白门楼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白门楼》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历史背景的探讨等。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白门楼》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 主体: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命运等,评价其形象塑造是否成功。 b. 情节分析:解读故事情节,探讨情节的合理性、逻辑性,以及情节对主题的体现。 c. 历史背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故事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探讨作品的历史价值。 d. 主题思想:阐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国主义、人性、命运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作品的总体评价。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语病。 - 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4. 观点明确

为京剧艺术的的守正与创新赋能添彩——观北京京剧院小生名家包飞演出《周瑜》有感

盛世华诞,荣耀中华。2024年的金秋十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举国欢庆,国泰民安。首都北京的文艺舞台百花争艳绚丽多彩,好戏迭出星光熠熠,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北京京剧院小生名家包飞领衔主演的骨子老戏《周瑜》,在国庆期间再度光荣绽放。包飞作为当红的小生京剧名家,常演常新、精益求精,让这部濒临失传的小生剧目焕发出恒久的艺术光彩,俊朗帅气的扮相、精湛的做表和华美的唱腔,尽情展示了京剧小生行当的艺术之美,为小生行当的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再添薪火与荣光。

京剧《周瑜》虽是一出京剧小生的代表剧目,但濒临失传已绝迹舞台多年。据史料记载,1944年6月18日晚,以叶盛兰为主的育化社,在北京前门鲜鱼口华乐园(后曾改名大众剧场)首演了《周瑜》,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叶盛兰先生主演的《周瑜》全剧分为“凤凰台”“龙姑庙”“周郎顾曲”“斗剑斩贼”“大乔小乔”“惊丑惊美”“鲁肃问卜”“孔明过江”“舌战群儒”“激权激瑜”“周瑜挂帅”“水战曹兵”等情节。叶盛兰塑造的周公瑾既风流倜傥,又智勇过人,令观众叫绝。他因此有“活周瑜”的美誉。包飞作为北京京剧院小生行当的主演、剧院的艺术中坚力量,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恢复一些小生的优秀剧目,一方面是为丰富表演剧目,给广大戏迷观众奉献更多的艺术精品,另一方面作为是为小生行当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小生艺术能够赓续艺脉再创辉煌。在剧本的整理和复排工作中,不仅得到了院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更得到了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孙元喜先生的鼎力相帮。在复排整理的过程中,既充分尊重原作,尽量保留原作的艺术精华,以全面展现叶派小生的艺术特色,又结合时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去粗存精、量体裁衣,对故事结构、表现手法和唱腔安排,均进行了微调和修改。经过艰苦的艺术创作过程,克服重重困难,终将这部失传已久的剧作重新立了起来。新改编的《周瑜》主要讲述的是舒城龙姑庙里的龙姑连年显圣,每年进献两个美女,但总是有去无还。是年乔玄的二个女儿进献龙姑,乔玄为避灾祸,买来两副假面具以防不测,被仆人识破。乡绅蒋绅因周瑜精通音律,故请他前来,听其声,辨其人。周瑜不知其中原故,听罢二乔所唱凤仪曲,便悟出二乔乃国色佳人,因此二乔必须献出。乔玄气急找周瑜拼命,周瑜方知真相,勇于担当,和盟兄孙策夜探龙姑庙,斩水贼擒妖婆,为舒城除一大害。乔玄见周瑜、孙策年少有智有勇必成大器,将大乔许配孙策,小乔许配周瑜,成就美满姻缘。调整后的剧本在故事上更加清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在艺术特色更加突出,使得这部叶派小生经典剧目迸发出全新的艺术活力。该剧全新亮相于氍毹后,一直受到观众的关注与好评,成为一出好听、好看,具有保留和传承价值的小生优秀剧目。

包飞作为一名颇有成就的京剧小生名家唱念俱佳、文武兼备,其在演唱和表演上的优势,在《周瑜》这部戏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全面彰显了个人的艺术风格,更为小生行当的守正创新与传承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这一点上尤为难得。《周瑜》在人物造型上,遵循京剧的艺术规律,采用传统的扮相,沿用传统的服饰,严格按照人物的行当来进行妆扮。在舞美置景上亦是如此,传统的桌椅、现成天幕背景,一戏多用、美观大方。这样,既省去了因添置行头、舞美道具而产生的支出,又能好学好演、降低运营成本。该剧在唱腔安排上匠心独具精妙设计,依据人物的需要安排了【西皮快板】【西皮南梆子】等多种小生行当的经典唱腔板式。包飞的嗓音条件好,刚健隽永明净圆润,高低自如游刃有余,行腔流畅平稳,润腔细腻婉转、情绪饱满。包飞不仅运用声腔完美塑造了剧中人物,更是一场小生艺术的视听盛宴,尽展小生艺术的声腔。他将剧中的多个经典核心唱段,演唱得酣畅淋漓、生动传神、流畅清新,高处穿云裂帛金声玉振,低处行云流水泉响叮当,悦耳动听余韵绕梁。包飞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的精彩唱念,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响堂的叫好声和震耳的掌声时时响彻全场。新整理的京剧《周瑜》不仅唱功繁重,武戏的段落更是特别出彩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根据周瑜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在武戏开打部分运用了极少见于舞台的带剑袍双剑开打,新颖别致亮点频现。艺无止境,勇攀高峰,包飞虽然在同辈中已算是颇有见树,但为了刻画演绎好剧中人物,出色表现“周瑜”智勇过人、文武全才的英雄气概,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在练功房里抛洒着辛勤的汗水。演出现场,包飞将一对带剑袍的双剑舞动得变幻莫测异彩纷呈。一对双剑上下翻飞、闪转腾挪,似蛟龙出海鹰击长空,配合上多个繁难技巧,如串翻身,探海等身段完成得干脆帅美,彰显英雄本色和过硬的艺术功底,令人目不睱接击节叹赏。在当天的演出中,包飞的含蓄深沉、刚柔相济、不浮不躁的表演风格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娴熟的技艺加上自信演绎,刻画出的人物栩栩如生鲜活灵动,既儒雅潇洒,又不失英雄气质,与观众心中的“周瑜”有着高度的契合感。

京剧《周瑜》故事跌宕、人物众多,行当齐全,且皆有亮点,均有展示的机会。不像现在很多的新编戏是累死主演,其他人皆为陪衬,无任何戏份,其实并不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该剧一是基础好,二是在挖掘整理时改编时,孙元喜先生尊重戏曲的艺术创作规律,满园春色花团锦簇,给每个角色都安排了适合的戏份,增加整部戏的可看性,提升了整体的艺术水平。优秀青年演员周美慧饰演的小乔、穆雨饰演的乔玄,陈张霞饰演的大乔、李根饰演的孙策,曹阳阳饰演的七七儿,黄臣饰演的姜顺和李扬饰演的蒋绅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显示了良好的艺术底蕴,精彩的唱段、过硬的武功、出色的表演,均为此剧的成功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包飞历经四十余的艺苑洗礼,早已褪去青涩已成为当今京剧小生行当的翘楚。近些年来,更是焕发了勃勃的艺术生机,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不仅陆续上演了多部经典传统剧目《罗成》《吕布与貂蝉》《白门楼》《群英会》《奇双会》。还成功排演了《万里封侯》《三气周瑜》《状元谱》《庄王求将》《虎牢关》等挖掘整理的经典剧目,更是甘当绿叶、扶持后辈,为青年人搭戏助演,为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倾尽心力、不辞辛劳,赢得了业内同行、专家和戏迷观众的高度肯定和称赞。多演戏、演好戏,是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衷心期望,包飞这一代艺术工作者呈上启下、奋楫笃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再创佳绩、再谱华章。(本文作者:李红根 中国教育电视台科教思政中心主任;摄影:丹丹彩虹)

向毛泽东学工作方法——“只唱一出《香山记》”

编者按: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方法,特别是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毛泽东的一生,无论负责何种工作,都非常讲究方法。他关于工作方法的许多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形象地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过河”即工作任务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而“桥或船的问题”即工作方法往往具有超时空的示范作用。

“只唱一出《香山记》”

在毛泽东看来,众多矛盾之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繁杂工作之中,必有一个是中心。因此,开展工作首先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或关键,以带动其他。在阐释这一方法时,他多次引用过两句戏文。1958年6月21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他说:“打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后,我就把军队工作推给彭德怀同志了。我做工作就是单打一,搞那么一件事就钻进去了。我也提倡这个方法。有本书叫《香山记》,明朝有一个以佛教故事改编成的剧本,叫做《观世音修行香山记》,后人简称《香山记》,说的是一个女子妙善不想嫁人,因而受到其父妙庄王想方设法的刁难和折磨,后缘于佛祖庇佑,不但安然无事,而且在香山修成正果,并且不与父亲计较,暗中治好了他的病,最终妙庄王幡然悔悟。佛祖有感于妙善之义举,遂封她为观世音菩萨。讲观音菩萨怎么出身,别的我都忘记了,头两句叫作‘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我就采用这两句作为方法,这几年是不唱天来不唱地,就是只唱一本别的戏,军事,我就没有唱了。这个方法是不坏的。你唱《打渔杀家》不能唱《西厢记》,你不能两个戏同时在台上唱。”

1963年5月8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应该抓主要工作时,又说:“就是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这是描写妙庄王女儿的一本书,头两句就是这样。事物是可以割断的。天也不唱,地也不唱,只唱妙庄王的女儿如何如何。比如看戏,看《黄鹤楼》,天也忘了,地也忘了,其他的戏如《白门楼》也忘了,只看我的同乡黄盖。你们中央局就开这样的会,不唱天,不唱地,只唱《香山记》。”1964年3月28日,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向他汇报,“只唱一出《香山记》”的办法传达后,效果很好。毛泽东说:“我四五十年前看过这本书,开头两句是‘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唱这个戏,别的戏就不唱了。就像你们河北唱《劈山救母》一样,不能什么都唱。这个方法要普遍运用。”

其实,这个方法,说到底就是工作应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集中精力。毛泽东的一生一直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很快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因而,坚定地在农村进行“武装割据”,“我们在井冈山用什么来激发农民的巨大斗争热情!毫无疑问,这就是分配土地,你没有听见农民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一个时期集中于指挥打仗,一个时期集中于理论创造,一个时期又集中于整顿党的作风。同时,他还反复地向全党强调这种集中精力干大事、要事的方法。

1943年6月1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中,他明确指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一个地区的总负责人,必须考虑到该处的斗争历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无计划,只按上级指示来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的‘中心工作’和凌乱无秩序的状态,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以致引起下级在工作步骤上的凌乱,而得不到确定的结果。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

在一个时期只有一个“中心工作”,首先是一种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互相结合的,思想不对头,工作方法也就不对头”。也就是大脑里应有一根弦,有意识地去寻找它,“任何一级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中心工作”或“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是什么,深思熟虑以后要明确,特别是要告诉下属和自己的团队。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发给彭德怀的电报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一个旅的暂时集中,当然是可以的,但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仗是要打的,但现在是做群众工作,在当时的情势下,强调这一“中心”,不但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给下属明白地具体地指出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就会使之有所遵循。当然,能够“适时”地判定什么是“中心”,则需要独具慧眼。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的任务未了,建设的任务又摆在了面前,百废待兴,千头万绪,诸如肃清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西藏、恢复经济、土地改革、整顿工商业、打破外国封锁等。首先应该抓什么呢?当时,有的人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应当尽快地加以消灭。而在毛泽东看来,财政经济困难能否解决,才是关系到新生政权能不能站稳脚跟的关键问题,因此,党的“中心工作”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他告诫说:“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帝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就孤立了。”也就是说,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都可迎刃而解。但是,不能抓错,抓错了就一定翻跟头。

此后,他还创出了不少“只唱一出《香山记》”的工作实例。1950年秋到1951年,他的工作重心是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春,他到杭州集中精力搞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1955年秋冬,他做的主要工作是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了一百多条按语。1956年春,他用43天的时间连续听取了35个国家部委的工作汇报,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十大关系》。1957年春,他重点关注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8年冬到1959年上半年,他集中思考和解决已发现的“大跃进”运动中“左”的错误问题。

正是这个时候,毛泽东对抓“中心工作”的方法又从另一个方面作了阐述。1959年3月,在郑州会议上,他先是谈到了三国时袁绍决策多端寡要、瞻前顾后而最终导致失败的一些事情,接着说:“我借这个故事来讲,人民公社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端可以多,但是要抓住要点,一个时候有一个时候的要点。这是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不解决,每天在混混沌沌之中,什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什么当驴狗子,什么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稍后,他与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谈话时又讲道:“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所谓“多端寡要”,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轻重缓急,力求面面俱到,什么事情都想做,结果无一做好。

工作要做好,就要分清主次、重点突出。1959年4月5日,在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一开始就强调,“别的事我不讲,只讲工作方法,现在的中心问题是工作方法,要会做工作”。然后,他一口气讲了十几条。其中说到,搞经济计划,要有重点,有重点就有政策。没有重点,平均分配,就无所谓政策。这是很好的经验,跟我们历来搞政治、搞军事相适合。总要有重点,一个时期总要搞个重点嘛。打张辉瓒就打张辉瓒,别的敌人放弃,搞点小游击队去牵制。1961年3月,他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说:“今后不要搞那么多文件,要适当压缩。不要想在一个文件里什么问题都讲。为了全面,什么都讲,结果就是不解决问题。”这就是说,制定政策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向,如果求全求多,没有“重点”,就得不到有效地执行。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关键的紧要的事,即使对待日常工作,毛泽东也主张这样做。比如批阅文件,1973年,他对一位省委书记说,要多读书,对方则文件太多,没有时间。毛泽东饶有趣味地讲道:“文件要分主次,看主要的,无关重要的、与你毫无关系的你就跟着别人画圈好了。其实很多文件,本来是来自下面的第一手材料,很值得一看。可是到了上面已经经过几道关口的修饰了,面目全非,也就没有太大意思了。有的文件,头几页你就别看,没意思,就看中间是什么内容就行了。要是让你批,让你拿主意的文件,就要认真对待了。”

有些人干工作不可谓不卖力,甚至三更灯火五更鸡,但是干不到点子上,就往往事倍功半、穷于应付,如果学一学毛泽东,或许能够做到一通百通,以四两拨得千斤。

节选《向毛泽东学习》一书中,作者:谢春涛,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了解更多反邪教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邪教”、网站秦岭雪“http://qinlingxue.com/”)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