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3 0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校园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本书或哪篇文章展开。是关于校园生活的,还是关于教育理念、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确定主题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
2. 突出重点:在文章中,要突出书中的亮点和对你产生影响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这些观点是如何触动你的,以及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启发。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或文章的背景,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力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5. 观点独特:在众多读后感中,你的文章要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观点的独特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分析书中观点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实际案例,论证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解读书中的内容。
6. 举例说明: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事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
7. 适当引用:在文章中,可以适当引用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纪录电影《大学》即将上映。
影片开始,字幕“《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别误会,这不是一部讲古籍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清华园里4个活生生的人:高三毕业生严韫洲、博士研究生宋云天、留美学者蔡峥、大学教授钱易。
在一次点映时,有观众提出了犀利的问题,既然拍的都是清华的人和事,片名为什么不干脆叫“清华大学”?
导演孙虹解释,影片中文名“大学”,英文名“The Great Learning”,“大学”意为“大学之道”,“虽然以清华为拍摄对象,但更想通过清华的个例,去窥探大学精神的一隅,去阐释大学精神对个体的影响”。
导演王静说,大学有3个含义:一是空间,即大学校园,是学生奋力学习、偶尔摸鱼的地方,是青春发生的地方;二是时间,念大学的那些年;三是生命历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价值观、学着走向社会的一段重要人生。
4位《大学》的主人公,在片尾时头衔发生了变化——他们分别成为在读本科生、基层选调生、青年教师、荣休院士。他们都跨过了自己的一个人生转折,这,就是《大学》。
人生转折
《大学》的拍摄历时3年,素材超过1000小时,最终成片时长110分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母校对三位导演的影响的产物。
孙虹说:“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大学是塑造和定义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每当我反思自己当下生活的时候,都会深刻地体会到毕业后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有着来自大学时期的烙印。”
于是,孙虹开始对大学好奇,它究竟是怎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当代青年人的?影片没有选择更为大众关注的“明星人物”,来自清华大学的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记录普通师生的日常,来寻找答案。
“在开始拍摄之前,我们就有一个大致设想,希望拍摄一些正在经历人生转折的人。因为每次进入新阶段,人们都需要抉择和适应的勇气,而这背后会透露出个体的价值观和大学给予个体的影响。”孙虹说,“大学由‘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因此我们对人物的设想是一名新生、一个毕业生、一位即将入职的新老师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
有了这样一个初步框架,导演们开始寻找。严韫洲是王静发现的,也是片中第一个确定的人物。
“开拍是2018年4月底,临近高考,学校怕对学生心理造成干扰,推荐了一些不仅成绩好心理素质也好的学生,严韫洲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他身边拍,他该学学、该玩玩。”王静透露,当时同时拍摄了十来个学生,后来证明,剧组的眼光十分精准,这些孩子最后全部考入清华。
寻找正在求职清华的青年教师的时候,蔡峥进入了孙虹的视野,哪个导演能拒绝“仰望星空”的科学家的魅力呢?“在拍摄中,我们才知道进行天文观测是很孤独的,但他们所坚持的这个事业,代表了人类对于宇宙和未知的探索。”
对导演柯永权而言,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回望母校、回顾过去,但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帮助自己选择未来的道路,“我相信这对其他青年人也是有意义的,一同通过电影去思考大学的使命,探寻大学对社会、对青年人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为影片拍摄带来麻烦,原计划拍到2020年年中,因为疫情不得不中断。但同时,负责影片校园风物部分的柯永权捕捉到了大学的另一种情景:空荡荡的教室,只有老师对着直播设备上课,没有学生,老师的认真和热情却丝毫不减;空荡荡的校园,大雪覆盖了一切,很少有行人的脚印,但一切似乎都在等待新的生机。
大学之道
从客观条件来看,跟拍蔡峥去夏威夷观测,是《大学》拍摄过程中最艰难的。参与观测的人都要靠吸氧维持工作状态。摄制组要边吸氧、边扛设备,还要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拍摄星空延时。
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海拔4206米,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研究场所之一,那里遍布世界各国的天文望远镜,是旅美十年的蔡峥曾经“看星星”的地方。但他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是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机票,他现在更喜欢去青海冷湖的塞什腾山,海拔4576米,2021年5月,一架口径6.5米的光谱巡天望远镜,确定落户于此。
人类离星空更近的地方,蔡峥离梦想更近。
6月27日,《大学》在青海点映。映后交流时,一个小女孩问蔡峥,“黑洞里面有什么”,蔡峥很老实地,“我也不知道”。“那一场有很多孩子来看,他们对宇宙有天然的好奇,问的很多问题,是成人观众不太关注的。只要永远有孩子好奇,我想问题终将会得到答案。”王静说。
三位导演都上过一门钱易开了20多年的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年过八旬的她,全程站着上这门90分钟的课程。她说,能做一点工作还是做一点好,还是要继续上课啊……而钱易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答应拍摄的,原因是“她实在太谦虚、太低调了”。即便在最后的成片中,钱易依然说:“不要拍我,有太多比我厉害的老先生……”
正因为她的谦逊,更坚定了想拍摄她的意愿,去呈现她身上所体现的“行胜于言”的校风。最后,剧组给钱易手写了一封信,向她解释,通过拍摄她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非常自然地呈现许多跟她年龄相仿,甚至年龄更大的老一辈教师。
也许在了3回加上手写信的“加持”下,钱易最终同意了拍摄。观众也得以跟随钱易的脚步,去探望她的老师们——年逾百岁的许保玖、陈志义(2021年过世)。
剧组每次去钱易家中,都发现她家里其它房间的灯都是关着的,只有书房的灯亮着;去湖北出差,钱易的博士生怕老师热,在开会前打开了酒店房间的空调,但等学生一走,钱易就把空调关了。王静说:“她时刻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她教给学生的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许保玖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字画,落款是“学生钱易”。影片的另一个镜头,在人文清华的一次讲座上,钱易的学生集体录制视频感谢恩师,唱了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声并不专业,但绝对真诚。
这大概就是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精神的传承。
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
《大学》的宣传语是“理想与你皆耀眼”。孙虹说:“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这几段故事,告诉我们理想是如何萌发、生长、蓬勃和坚守的,也呈现了个人的理想如何与国家和时代互动。”
严韫洲的理想不仅是好好学习考上清华,更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将来想做的事;宋云天的理想不仅是去当村官“造福一方百姓”,更是“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发展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蔡峥的理想不仅是推动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在中国落地,更是发展中国人探索宇宙未知的设备和技术;钱易年轻时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和做环境保护工作,她用一辈子践行了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和同仁的努力,让“可持续发展”概念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想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对电影里的几位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但是鲁迅先生还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此刻所处的阶段和处境。”柯永权说,“所以,这部电影与此刻的我们有关,与我们此刻的时代也有关。”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这是人生中最青葱美好的岁月;也许你会恍然大悟,虽然他们的高考分数比我高一些,但是大家还是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啊……
王静说:“也许大家不在同一个校园,也不是在同一个时间读大学,但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一段重要的人生。这部电影意义在于唤起观众:如果你觉得生活艰难,那就让曾经那个读大学的你来鼓励此刻的你。”
“我记得大家小时候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大文豪、宇航员……一个赛一个宏大;长大一点,想当老师、医生、警察……眼中也满是憧憬;直到跨进大学校园,谁还不是个热血少年?!踏入社会,理想却似乎成了羞于被谈及的话题,仿佛距离现实生活遥不可及。”王静说,这部电影与当下年轻人最大的共鸣,也许是回到做梦光荣的大学时光,在走出影院后,我们又敢大声地谈论理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位于波士顿剑桥南部查尔斯河的北岸,我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听说过麻省理工这个名字,现在已经记不得为何会认定这是美国一所顶尖的名校,也许是来自于早年读过的一个钱学森故事,那个故事里说钱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人,所以他才能够到美国的MIT去读书。
麻省理工所在的查尔斯河岸地带十分开阔,据说这里是靠把河道填平了才建成的,现在看上去查尔斯河依然很宽,难道这里过去是大片的荒凉滩涂不成?
河边的纪念大道(Memorial Drive)是一条上下行分开的林荫大道,在这里比较容易找到停车位,如果从周边的街道上找不到停车位的话不妨来这里碰碰运气。
麻省理工看起来是一所完全没有历史感的学校,也没有任何的人文色彩,整个校园看上去异常高冷,树荫绿地上几乎见不到学校常见的供师生休闲的座椅,以至于在校园里根本见不到人,难道所有人都只是呆在了楼里?
麻省理工成立于1861年,目标是成立一家为日益发展的工业培养技术人员的polytechnic学院,在欧美的城市里都设有这样的理工学院,类似于如今国内的城市职业学院。麻省理工成立的初衷是以实验室和实习车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非向学生大量灌输科学理论。
不过,麻省理工成立的有点生不逢时,政府批准的宪章刚下来就赶上了美国内战,直到四年后才在波士顿市中心找到一个地方上课,学校运作之初碰到的最大难题是既没钱又没地,于是便被哈佛大学盯上了想将其吞并,在MIT校友、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坚决抵抗下才未能得逞。
1916年后,麻省理工时来运转,从政府获得了查尔斯河边刚填出的一片新地,同时又有一个神秘的史密斯先生捐了一大笔钱,直到1920年才知道这个Mr. Smith就是伊斯曼·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四年里他一共捐了$2,000万美金现金和柯达股票,一下子使MIT站住了脚跟。
麻省理工聘请建筑师威廉·W·博斯沃思(William W. Bosworth)设计了新校园,开始大兴土木搞建设。博斯沃思采用当年最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楼宇采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门字布局,中间主楼扣着一个硕大的穹顶,据说这个造型是借鉴了古罗马的万神殿,顶部中间是透空的。
这组宏大的建筑群与同时期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相比,更接近于希特勒当年推崇的那种“简约古典主义”风格,看起来雄壮但却极不亲切,三面建筑围成的开阔庭院空旷得只有平坦的草坪和排列整齐的数木。也许这正是理工科直男们追求的风格,完全不带任何人文色彩。
麻省理工三十年代开始加强物理、化学等纯理科教学,减少职业培训课程,提升学校整体科研能力。
MIT真正的崛起始于二战期间承担的大量国防科研项目。以联邦国防拨款建设起辐射实验室协助英国开发新发明的微波雷达技术。随后承担了飞机陀螺仪、导航仪、战斗机和轰炸机瞄准器、侦察机高空高速摄影机、飞机黑匣子记录仪等研究,战后又继续承担了弹道导弹飞行控制系统和阿波罗计划等。麻省理工建有美国大学最强大的核反应堆,是当年开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主要参与者之一。
麻省理工战后转向电子芯片、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语言、计算机互联网络、AI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以及生化领域中的生物技术、基因组、大脑认知科学和癌症研究等方面,所有的研究项目都属于最前端的领域。校友和教职工中有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6名图灵奖获得者和8名菲尔兹奖获得者。MIT拥有630余项技术发明专利,通过转让技术获得巨额专利使用费。
麻省理工校园周边建了许多大公司的科研实验室,比如辉瑞制药的研发大楼,MIT从来不缺合作者也根本不差钱,有无数的大公司拎着钱袋子前来拜庙门。202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捐赠基金价值184亿美元,在美国高校中排名第六。尽管MIT校园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显然是个穷庙富和尚的地方,教授们手上有用不完的课题费。
麻省理工是私校但不是常春藤盟校,但在美国大学排行榜中常年都居于五强位置,许多时候仅名列在哈佛大学之后排名第二位。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拥有在校生11,934人,师生比例为:1:3,2022年收到33,240人申请入读本科,录取了1,365人,录取率为4.1%,也是本科最难考的学校之一。MIT真算是牛到了旁若无人的地步,牛到了连校名都不惜的改,仍然还叫理工学院。
接下来我要到波士顿城外的莱克星敦转一转,亲眼见证一下打响美国独立第一枪的地方,未完再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