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领导发言 讲话》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3 06:15

精心挑选《领导发言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领导发言或讲话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领导发言的核心内容,即讲话的主题和目的。 - 分析讲话的背景和场合,理解领导发言的语境。
2.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领导的基本信息、发言场合和背景。 - 主体:分段阐述领导讲话的主要内容,包括观点、论据、案例等。 - 结尾:总结领导讲话的要点,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
3. "内容准确": - 准确引用领导的原话或核心观点。 - 对领导讲话中的政策、数据、事实等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4. "语言风格": - 使用正式、庄重的语言风格,符合领导的身份和场合。 - 避免使用口语化、随意化的表达。
5. "逻辑严谨": - 确保文章的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清晰。 - 使用恰当的过渡词或短语,使文章流畅自然。
6. "重点突出": - 突出领导讲话中的关键信息,如政策导向、工作部署、激励鼓舞等。 - 可以使用加粗、斜体等方式强调重点内容。
7. "情感表达": - 根据领导讲话的语气和情感,适当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研究室主任讲课稿:如何写好领导讲话?讲稿语言干练、干货满满!


同志们: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敞开了聊聊一个咱们“笔杆子”天天打交道、又常常犯嘀咕的事儿——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我干这行年头不短了,酸甜苦辣都尝过,深知这活的分量。它不是简单的码字儿,而是替领导发声、为事业立言。写好了,能点燃一把火,推动工作;写砸了,轻则味同嚼蜡,重则误事误人。结合我的体会,跟大家掏掏心窝子,说说怎么把这活儿干得更好、更实、更对路。

第一,要“吃透两头”,别当“二传手”。

写讲话稿,最怕的就是“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那不是你的本事,那是偷懒。

一头要吃透“上情”。 领导讲话,核心是传达精神、部署工作、统一思想。上级的决策部署是什么?最新的政策要求、会议精神、领导指示是啥?你得门儿清。不能光看文件标题,要钻进去,琢磨透背后的战略意图、核心要义。就像咱们常说的,“关起门来当领导”,你得先把自己摆到那个高度去想问题:中央、省委为啥这么定?想解决啥问题?要达到啥目标?把这些“魂”抓住了,你的稿子才有高度、有方向,才不会跑偏。

另一头要摸清“下情”。 光有上情,那是“空中楼阁”。讲话最终要落到地上、见实效。你服务的领导分管啥领域?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最棘手的问题、基层最迫切的呼声是啥?你得下去跑、下去听、下去看。蹲点调研也好,开座谈会也行,翻翻基层报的材料也罢,总之要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摸活。掌握了鲜活的一手材料,你的讲话才能“接地气”,才能讲到点子上,才能开出管用的“药方”,而不是放“空炮”、说“正确的废话”。记住,“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

第二,要“精准画像”,别搞“千人一面”。

每个领导都是独特的。讲话稿不是你的“作文”,是领导的“声音”。写得不像领导,再漂亮也是白搭。

摸准领导的“思维路数”。 有的领导喜欢大开大合,先讲形势、定调子;有的喜欢单刀直入,聚焦具体问题;有的擅长理论阐述,逻辑严密;有的偏爱用数据、事例说话,生动具体。有的讲话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有的则似“小桥流水”,娓娓道来。平时多留心领导在各种场合的即兴发言、脱稿讲话、批示意见,甚至聊天时的关注点,捕捉他的思维习惯、关注重点和表达偏好。多听、多记、多琢磨,时间长了,你就能摸到他的“脉”。

贴近领导的“语言味道”。 语言风格是领导最鲜明的标签。有的喜欢引用经典古语、诗词歌赋,显得厚重;有的善用群众语言、大白话、大实话,甚至网络热词(用得恰当),听着亲切;有的讲话句式工整,喜欢排比对仗,有气势;有的则崇尚简洁明快,干净利落。有的习惯说“我再强调几点”,有的爱说“我讲三个方面”。你得“投其所好”,努力让你的文字“说”出领导的味道。别让你的“文采”盖过了领导的“本色”。记住,“文如其人”,稿子要像领导这个人。

摆正领导的“身份角色”。 同样一件事,党委一把手讲和政府一把手讲,角度、分寸、用语肯定不一样。正职讲和副职讲,侧重点也不同。在本系统内部会议上,可以权威一些,分析形势、引经据典;向上级汇报或兄弟单位交流,就得谦虚务实,多讲做法、成效、体会和问题。站位要准,不能“有失身份”,更不能“越位代言”。

第三,要“搭好架子”,别成“一锅粥”。

好文章是设计出来的,讲话稿更是如此。结构混乱,听众就晕,效果就大打折扣。

主题要像“明月当空”。 一篇讲话,必须有一个鲜明、突出的核心主题。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所有内容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像众星捧月一样。开头就要开宗明义,点透主题,避免绕来绕去。结尾要呼应主题,收得有力,让人记得住、有方向。

逻辑要像“顺藤摸瓜”。 思路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常用的结构就那几种:要么是“并列式”,几个大块平铺开讲(比如,一讲认识、二讲任务、三讲保障);要么是“递进式”,层层深入(比如,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要么是“总分总”。不管用哪种,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过渡要自然,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听众跟着你的思路走,不费劲。

重点要像“刀刻斧凿”。 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要懂得取舍,聚焦最关键、最紧迫、领导最想强调、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浓墨重彩地写,讲深讲透。次要的、大家知道的,一笔带过甚至不提。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让人印象深刻。就像打仗,兵力要集中在主攻方向上。

第四,要“说人话接地气”,别玩“花架子”。

讲话是给人听的,不是自我欣赏的。让人听不懂、不愿听、记不住,就是失败。

语言要“干净利索”。 力求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少用长串的修饰语和复杂的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所以…”尽量少)。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拿破仑要求秘书“要清晰!要明白!”,就是这个理。避免半文半白、生僻晦涩的词,更别说那些自己都搞不懂的“新概念”、“洋名词”。

表达要“生动鲜活”。 平实不等于平淡。在准确的前提下,要努力让语言有味道、有温度、有画面感。善用比喻(比如“领头雁”、“老黄牛”、“啃硬骨头”)、引用群众语言(比如基层反映的生动说法)、恰当的数据、鲜活的事例。就像炒菜,光有盐不行,还得有点葱姜蒜提味。但切记,生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不是为了炫技,不能油滑、轻浮。

对象要“心里有数”。 对机关干部讲,可以适当讲点理论、逻辑性强点;对基层群众、企业代表讲,就要更朴实、更具体、更口语化,多举他们身边的例子,用他们熟悉的话。“遇见秀才能说诗,遇见老农能说猪”,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心里装着听众,才能讲到他们心坎里去。

第五,要“千锤百炼”,别想“一遍成”。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领导讲话稿尤其如此。指望一稿过关,那是痴人说梦。

自己先要“死磕”。 初稿出来后,别急着交。放一放(哪怕半小时),再回头大声读几遍。感觉拗口吗?逻辑通吗?重点突出吗?废话多吗?数据事例准吗?标点符号对吗?像“洗脸”一样,反复洗,洗掉灰尘污垢。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理不服人死不休”的劲头去推敲、去打磨。删繁就简,沙里淘金。

不怕别人“拍砖”。 把稿子拿给同事、相关部门的同志看看,虚心听意见。别觉得“文章是自己的好”,别人动一个字都心疼。讲真理不讲面子,只要说得对,就改!有时候“旁观者清”,他们能发现你深陷其中看不到的问题。集体推稿更是学习提高的好机会。

最终要“对表领导”。 根据领导的修改意见,认真琢磨:为什么这里要改?领导想强调什么?风格哪里没对上?这是领会领导意图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过程。把领导的修改稿和自己的原稿对比,是提高最快的“捷径”之一。记住,“文章是在攻击中长大的”,经得起打磨,才能出精品。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条:要“肯吃苦有担当”,别想“走捷径”。

写材料是个苦差事,清苦、艰苦、辛苦,有时还有点“心苦”(没油水)。没有点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干不好,也干不长。

要坐得住“冷板凳”。 “清灯孤影苦思寻,字斟句酌撰公文,暑寒饥渴浑不顾,错把晨曦当黄昏”。这份寂寞和专注,是基本功。要舍得花时间学习积累,吃透政策,储备知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都得懂点),建立自己的资料库。“磨脑水(髓),喝墨水,流汗水”,是常态。

要当得“活字典”。 领导随时可能问情况、要数据、谈想法。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多想。领导关注的“兴奋点”、即兴讲的观点、批示的要求,都是宝贵素材,要及时记下来,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要胸怀“大局观”。 写稿子不是机械劳动,是参与决策、服务发展的过程。要时刻想着中心工作是什么,大局需要什么。你的笔下有政策导向,有工作部署,有万千期待。这份责任,要求我们必须极端负责,一丝不苟,力求“零差错”。有人说“不犯错误是天使的梦想”,但写领导讲话稿,我们必须以“天使的梦想”为标准!

同志们,写好领导讲话稿,是门学问,也是门艺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用心、用情、用力,在“吃透两头”、“精准画像”、“搭好架子”、“说人话”、“反复磨”上下功夫,再加上那么一股子肯吃苦、能担当的劲儿。我相信,只要大家沉下心、俯下身,多实践、多总结,就一定能越写越顺手,越写越有底气,真正成为领导信任、事业需要的“一支笔”!

我就讲这些,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谢谢!

刘强东讲话全文!首次阐释决策逻辑,信息量巨大!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近日在一场分享会中,深度剖析了京东做外卖的核心逻辑——本质是做供应链,同时谈及了公司战略发展的6字诀:体验、成本、效率。


刘强东透露,京东未来最重要的一个战略是国际业务。他强调,京东的国际业务不走跨境电商模式,而是坚持本地电商,本地员工、本地采购、本地发货。


新浪科技梳理了刘强东内部分享全文,略有删改:


京东集团每隔三年会有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来,我们一直保持,当然最近这五年,京东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很遗憾。最近五年可以说是京东失落的五年,是走下坡路的五年,可以毫不留情地这么说,没有创新,没有成长,没有进步的五年,应该算是我创业史上是最没有特色的、贡献价值最少的五年。未来每年都会有一个创新项目,现在已经有包括稳定币在内的6个创新项目在陆续推出。


所有业务都围绕供应链展开


2007年,我们做了第二个公司——京东物流公司,之后每三年出来一家新的公司,后面就出来京东金融、京东工业、京东健康、京东产发。当然,京东集团所有的业务,我们只围绕着“供应链”展开,如果跟供应链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碰。现在几乎做到所有业务,100%都是围绕着供应链来做。


所以,我这一辈子,或者说整个京东集团,都一直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我们并不是一个所谓多元化的公司,看似我们有很多公司,但其实所有的公司都服务于供应链,包括我们今天做的外卖,也是为了服务生鲜供应链。


大家看到的是跟兴哥(王兴)的外卖之争,老百姓点餐,但其实我们做的是背后的生鲜供应链,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前端卖饭菜我可以永远不赚钱,我靠供应链赚钱是可以的。


我们现在有40%交叉销售,用户会去买我们电商的,所以我们亏的钱也比去买流量划算,是这么个逻辑。


品牌商创造的价值比零售商高得多


2009年,我们又做了一个很大的决策,就是进入大家电。跟2007年进入物流一样,当时所有的投资者都反对,因为亚马逊也没做大家电,当时还有强大的国美、苏宁,大家觉得我们体量太小。


但是为什么我觉得能做成?核心的逻辑是,2009年整个中国家电品牌商行业的净利润不到2个点,只有1%点几,包括美的、海尔、格力全部算在内,整个中国家电产业行业净利润是1点几,但两大零售巨头(国美、苏宁)净利率高达6%,苏宁最多的时候是6.5%,毛利率17%、18%。


我算了一下,如果我们在线上卖家电,可以把成本降到6%,意味着我毛利率做到8%就能赚钱,我可以让利给消费者10个点,当然我不是全让利给消费者10个点,因为我坚持认为品牌商创造的社会价值比我们零售商高得多,品牌商冒的风险、做的事情比我们零售商高得多。


没有品牌,经济永远没有质量


在产业链分工的时候,京东有“三毛五理论”,我们希望零售商只能拿三分之一的利润,三分之二应该给品牌商拿走,这样才能促进品牌的发展。


因为没有品牌,咱们国家的经济永远没有质量,如果这个国家永远靠垃圾货、白菜货,这个国家的经济永远不可能好。因为生产垃圾货的工厂,老板也赚不到钱,他得拼命地压榨员工。把产业工人压得根本没有钱消费,他只能买垃圾货,这样整个经济就恶性循环。


一个富裕的国家、真正强大的国家,必须把经济带到正循环上去,就要靠品牌,让品牌商多赚钱,品牌商赚了钱之后就投入研发,生产更好的、质量更高的商品,然后有更新的商品。品牌商就拼命地给员工涨工资,格力也涨工资,美的也涨工资,海尔也涨工资,工人收入高了,他也去买有品牌的商品,然后零售商、品牌商、消费者、产业工人,大家都是双赢。


所以,今天京东在家电行业绝对是第一大,国美、苏宁两家加起来都不到我们的五分之一。但是你看,中国家电品牌商净利率超过10%,三大家电企业美的、格力、海尔净利润都超过10%。京东在家电领域的净利润大概是3~4个点,就是“三毛五理论”,也就是品牌商的利润是我们的两倍。当年国美、苏宁的利润是品牌商的三倍、四倍,这就是我们做家电的逻辑。


为什么我们觉得能够成功?不是说冒进地过度自信,是分析了产业的经济利益的分配、行业的成本,成本高达15%。


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


京东之所以能够站到今天,没有死掉,我分享一组数据大家就会知道了:我们在中国大陆就有1600多个物流中心,自营商品数超过1000万种,我们库存周转天数是30~50天。就这一组数字,只要干过零售的,懂零售行业的,就知道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所以,京东走到今天,外界对京东的各种各样的形容其实都是外行,内行看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看我的成本,这是跟Costco和Sam‘s Club一样低,零售的综合成本只有10%,因为我还做了物流。看我们的财报,毛利是17%、18%,其实里面有广告费,有物流收入,都是分子、分母放着,我们整个自营的零售费用率只有10%。


10%在零售行业里面意味着什么?全世界能够做到成本只有10%的,全世界只有五家公司,一个是costco,一个是Sam‘s Club,一个是ALDI,一个京东,一个亚马逊,只有这五家能够把自营的所有的成本加起来是10%。传统的商超需要20%,国美、苏宁需要15%。所以,京东走到今天,其实背后是我们的成本、效率和体验,支撑着走到今天。


汶川地震时捐出12万元,写好“遗书”便赴灾区救援


2008年5·12大地震时,我在5月13日就决定要去灾区,当时我家里正好有12万元个人的钱,我把钱捐完之后又睡不着觉,于是打电话给认识的一帮越野的朋友,约了几个人从北京一直开到汶川地震中心附近的平武县,帮助救援。


去之前,我还给全体员工发了封类似遗书的信,说明了如果我回不来怎么办。当时我们整整干了14天,到14天后所有路全通了,所有社会车辆、SUV都能进去,不需要我们了,然后我们才回来。


回来后我定了一个规矩,以后我们国家任何地方发生灾害的时候,就近的库房仓储经理有权而且必须把货物捐出去。从2008年到现在为止,我们捐了20多次。可能物资不怎么值钱,大概相当于几千辆卡车物资,但是令我欣慰的是,我们国家从2008年之后再发生的所有自然灾害,我们京东的救援物资都是第一个到,最快的时候救援物资4个小时就到了。


京东没有把利润当作第一大追求,任何时候都敢说这个话


到去年,我们第三方平台交易总额是4万多亿,集团净收入11588亿,我们的净利润只有400多亿,我们发的工资是1161个亿,我们给兄弟们交的五险一金是180亿,我们从2007年到现在18年的时间,我们五险一金交了一千多个亿,这些东西都可以合法地成为我刘强东的财富,可以成为我们京东的净利润。这不是废话,因为在中国,外包员工是合法的,但我们京东从来没做。


我不是吹嘘自己,因为这就是我自己创业时梦想,就是要合法赚钱,必须赚钱,企业不赚钱太可怕,企业不盈利谈不上责任,失败的企业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没有把利润当作第一大追求,这一点京东敢说,任何时候都敢说这个话。


有人会说你是装,没关系,如果哪个企业家能舍弃一千亿的真金白银,大家都装也挺好,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


全职外卖小哥超过12万名


我们3月1日进入外卖,截至目前已经超过12万名全职的外卖小哥,我们每天都有3000到4000人入职,最主要的是人力HR不够,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对我们HR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是我们不想招更多全职的骑手,而是这需要时间,HR确实不够。


从这个角度大家能够理解,京东创业21年以来,为什么要那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跟人家反着做?我们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卖弄自己,都是从创业第一天开始就想好的。


就像京东总部在这里,而不是在市中心一样。因为大企业就不应该在市中心,想一下,今天京东集团已经6万人,如果6万人在朝阳或者海淀,我们一家企业就把周边四五个街区全给堵瘫痪了,严重影响一个城市正常的运营和老百姓的生活。


京东六字战略:体验、成本、效率


我们京东能够赢,能够走到今天,我们的战略就是六个字:体验、成本、效率。体验做到最好,成本做到最低,当然最低的成本绝对不能建立在压榨员工的基础上。


我也毫不客气地讲,如果没有京东自营优势的话,如果是纯平台模式的话,京东早就死了。就是因为有自营,获得了无数用户的信任,大家信任我们京东自营,在吃老本。


我不想压榨员工,但是我们行业正常的拼搏精神要有,那我一点办法没有,但是我会给兄弟们涨薪。当时我就说,我知道非常辛苦,比以前过得更辛苦一点,但是现金收入我会不断地涨,涨了七次,一年半的时间,你问问所有的兄弟们,现金收入再差的人也都涨50%,P5以上的员工基本上就是翻倍。


2023年我重新回京东上班,现在京东战略完全恢复过去了,体验、成本、效率,大家应该能感受到,我相信这段时间,京东的购物体验其实比以前好很多,我们也每个月看这个数字,体验感一点点提高。


成本方面,我们在逐步加大优惠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持续不断地降低成本,我们的库存周转天数,坚定地认为可以优化到20天到25天。


对于京东来讲,优化一天,未来就是100亿的现金流,五天就可以出来500亿的现金流,是真金白银。我们的账期59天,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非常高的效率,不会去压榨我们的供应商,不需要拖到90天的账期、120天的账期。


京东国际业务不走跨境电商模式


未来最重要的,一个是国际,我们在欧洲干了三年,现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还不够,还得再干半年,干到今年年底,明年才能开始营业,但是距离欧洲营业我们已经干了四年,京东的商业模式不好的地方就是很慢、很苦、很累,你得干好几年的基础,才能做生意。


京东的国际业务不走跨境电商的模式,我坚定地认为跨境电商的模式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此外,跨境电商只能卖便宜货,便宜货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形象。


很长一段时间,Made in China已经变成了高品质的代表,30年前,Made in China,欧美人一看Made in China就开始害怕,不敢买。大家想一想,从2010年开始,全世界见着Made in China就觉得好。


所以,一句话,我的国际业务战略是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我们已经超过2000名员工,然后本地采购、本地发货,只卖有品牌的货。


当然我们的战略跟亚马逊不一样,如果我跟它做一模一样的,我跟亚马逊相比,京东没有任何优势。所以,我们在国际上初期签订了1000个中国品牌,我们的定义是让中国这1000个品牌成功,我们京东就成功了,因为这1000个品牌亚马逊也没有,当地的零售商也没有。如果我们卖的货都跟亚马逊一样,全都是本地的欧美的品牌,京东真的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所以,接下来我们可能还得要五年的时间,这1000个品牌要一个一个谈,要给他们做合规,要做当地的认证,要做大量的工作,又得干五年,可能才能把这1000个品牌全部带到海外去,然后整货柜地运过去,当地报关,当地卖。


同时,卖的虽然是中国品牌,但都像美的、海尔的品质,说实在的,我们中国好的品牌品质真的已经超过欧美了,创新更比他们强,比如小家电,全世界所有的小家电的创新全部在中国,98%都在中国。所以,我们就希望把这些品牌带出去。


所以,国际业务一句话,京东所有的商业模式,我们都没法三年、五年干成,可能都是十年、二十年干成。但企业就是这样,如果我们坚定地认为要做自己正确的事情才能够走长远。


要坚持每年都有创新


刚才提为什么做外卖,外卖其实背后我们要的是生鲜供应链,因为京东集团是服务供应链的。老实说我跟兴哥是很好的朋友,当然这段时间估计他可能对我多少会有点意见。前几天我还在问,我说能不能618期间请兴哥喝喝酒,当中一个哥们儿对双方有点熟悉,他说建议你等一等,现在不是最佳时刻,我觉得有道理。


我认真的,我是非常尊重他,很认可他。但是市场很大,我认为市场很大,而且再过一个月之后,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能看到,我们外卖其实很快就出来一个跟美团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从做第一天开始,已经在做很多项目。


允许我卖个关子,一个月之后跟大家见面,我们也期待这种商业模式能够真正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能让消费者买到高性价比的又安全的食品、食物。


我们这一年半的时间,集团大概还有6个创新项目。


我们还有稳定币,我们希望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都申请稳定币牌照,通过稳定币牌照能够实现全球企业之间的汇兑,能够把全球的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效率提高到10秒钟之内。希望有一天大家在全世界消费的时候,京东稳定币可以作为全球的支付手段。


我想说的是,未来我们还坚持每年都要有创新,虽然这么多创新项目不可能都成功,终究有些项目会失败的,为此损失一些时间和钱,但是企业就是这样,你不去承担这些风险,永远不可能做出成功的东西,所以每年我们都会有一些新的创新项目。


新的模式不容易再做了,因为我们的供应链已经布局七八个了,供应链环节我们都做了,我们不准备再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们会把现有的七八个,围绕着供应链为核心的这几个商业模式做深、做强、做成国际化业务。


以上就是我跟各位兄弟们分享的,谢谢大家!


互动交流部分:


问:在进外卖之前,你跟王兴、程维、姚劲波吃了顿饭,是意味着你分别要进入外卖、网约车、酒旅、到家服务吗?


刘强东:谁说我要进入网约车?


问:那为什么请他们四个人?


刘强东:因为老姚和程维跟我比较熟,跟王兴也很熟,我那天主要是请王兴,但我希望找两个我们彼此都很熟悉、信任的兄弟在旁边能够做个证,我就说得很直接,我说“兄弟,我要正式进入外卖了。”


问:会做到家、酒旅吗?


刘强东:酒旅要做,已经公布出来了,明天宣布。


问:你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


刘强东:酒店背后有庞大的供应链,而且很杂乱,成本很高。我们先干的是便利店,已经150万家了。第二个就是餐饮,我们做外卖。第三个就是酒旅,背后都是供应链。我们定义的体验就是产品、价格、服务。这与京东集团只做供应链这一件事情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我们的逻辑。


第二,消费者。像你们有点餐的需求,有差旅的需求,你已经在我这里买了东西,是购物的用户,你的差旅我也可以给你提供服务。


问:你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现在更扁平吗?


刘强东:对,到今天为止我跟快递员,就是跟最基层的员工,我只隔了五层,这是我定死了的规矩。好多公司到了几千人,公司六层、七层都有,我们到今天为止是五层。


核心是要组织扁平,要充分授权,比如我们的营业站长,好多权限他自己就有,不需要层层审批。


高层就是制定战略,就是战略把控、文化、系统流程,这都是我们高层。中层干部是做管理,管理的核心是选人,你得把那个站长选对了,你得把仓储经理选对了,这是中层干部的事情。


问:无论是您个人身上还是您的企业,都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您是怎么把它传承给您的几十万的员工的?


刘强东:我认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战略文化层面,老实说不需要传给站长、仓储经理,就是我这17个SEC成员。站长不能决策上不上五险一金,只有我们这17个人决策。所以我认为只要能够把这个经营理念,我们整个企业的文化能够传给这17个人就足够了。


问:京东现在有72万在职员工,朝着百万大军咫尺之遥。您个人有没有发展的危机感?危机感来自于哪儿?


刘强东:当年想退休,也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人都是老是会怀疑自己。因为我大学一毕业,虽然去的是一个日本企业,但是它在中国也是小公司,北京只有30来号人,我也没学到特别高深的、特别宏观的管理,我也没在国外留过学,把京东带到几十万人的时候,其实自己的自信也会受到怀疑,也会怀疑自己。


自己的英语都说得这么糟糕,就怀疑自己还能不能把京东带到一个国际性的企业。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迷茫、困惑的时候,对自我怀疑的时候,我也会有,因为我也是人。


但是回过头来再来看,我觉得还是要靠一个team,不能靠我一个人,CEO英语也好,她的国际知识建立、生活经历、文化,她什么东西都够了,也没必要非要一个人全都懂,谁也不可能懂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们更强调叫“配合”,我们SEC的成员里面,有人擅长管理,有人擅长战略,有人在国外生活工作很多年。我们更强调SEC这17个人要多样化,大家彼此互补。所以我们现在的打法就是通过团队的配合,互相弥补彼此的缺点。


问:东哥,与其说是战斗的京东又回来了,不如说战斗的东哥又回来了。


刘强东:咱也没走过,只是当时不想干活了。


问:磨难是不是人生的财富?


刘强东:有的时候是一个伦理问题。你说你没经过磨难吗?有很多人确实就是没有对这个世界有敬畏之心,也没有奋斗,也没有创新,他就是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可能不好。但是你说一个磨难来了,一辈子付出这样的(代价),也很痛苦。所以,我觉得对于我来讲,不管是你在高光时刻还是在至暗的时刻,保持一个平常人的心,守住好自己的底线,做你坚定地认为这是有价值的事,一直做下去,不管别人怎么说。


当人一辈子见的事情多的时候,我觉得心态会慢慢变得很平和。现在就是想把京东带好。因为走到今天,老实说它早就已经不再属于哪一个人了,毕竟到二季度末90万员工,对我来说背后是90万个家庭,能把京东经营好了,这90万个家庭心中有希望、活得有尊严就好。


问:刘总,您怎么看胖东来跟永辉的这种模式?


刘强东:一直没跟它深度合作,就很遗憾。我觉得东来的经营理念跟京东一样,它的产品毛利率只加15%,所有的超市都要加20%、25%的毛利率,它只加15%,让利给消费者,然后所有的商品极致做得好,把品质做到极致好,性价比做到极致高,充分信任员工,给员工上五险一金,给员工好的收入待遇,让员工真心地喜欢这个工作,在那里上班不会感到痛苦。


如果你要压榨员工,超市里的员工老是被压榨得实在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忍住这么低的待遇工资,也没有任何保障,没有五险一金的情况下,你觉得他会服务好,保证顾客的体验,你觉得可能吗?我觉得纯粹是胡扯。


东来哥的成功应该跟我们整个京东的理念如出一辙,还是体验、成本、效率的变化。


当然了,确实这几年咱们国家的创新还是很厉害,老实说我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去过,因为京东自营是全世界所有消费品牌在中国的第一大客户,所以每去各个国家,我都会跟当地的消费品品牌的老板见面,跟他们聊天。咱们这个国家,从官员到学者,到学生,到工人,到白领,全国老百姓都能吃苦干活,又聪明,又爱学习,还极具创新精神,这样的民族在全世界很少,我可能不是什么民族主义之类的,但是说实话,有的人比我们聪明,但是没有我们能吃苦。


谢谢大家!


来源:新浪科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