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对庄周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3 09:26

手把手教你写《对庄周的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对庄周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庄周的思想、哲学或某个具体事件展开。确定主题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2. 了解庄周:在写作之前,要对庄周及其著作《庄子》有一定的了解。这包括庄周的生平、思想背景、主要观点等。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庄周及其著作,点明你的读后感主题。
b. 正文:详细阐述你对庄周思想的感悟、评价,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或观点进行论证。
c. 总结: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学习和实践的启示。
4. 内容丰富: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庄周的主要思想:如相对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
b. 庄周的人生观: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逍遥游等。
c. 庄周与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关系。
d. 庄周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5. 观点明确:在阐述观点时,要明确表达你的立场和态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a. 直接表达:直接陈述你的观点

《童话庄子》:讲给儿童的奇幻“逍遥游”

《童话庄子·玄珠》,萧袤著,济南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28.00元

萧 袤

你能否想象,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庄子》,有一天竟会与当代童话产生量子纠缠?这部蕴含了华夏大地丰富深邃厚重的人文智慧的经典之作,竟会在天马行空的幻想和天真活泼的童趣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再现庄周梦蝶的奇遇?

中国的传统经典哲学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但是对于儿童来说,那些艰深的哲学内涵和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无疑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峻岭。可是,如果换一种形式呢?比如,儿童文学作家萧袤,就敏锐抓住《庄子》这部典籍的独特论述方式——大量运用譬喻故事即寓言,由此入手,将之与儿童熟悉并且喜爱的童话形式进行嫁接,从而使这部深邃厚重的哲学典籍变得轻盈可亲起来。

《童话庄子》,顾名思义,其童话的构思源自《庄子》,《庄子》里的一些故事和人物也巧妙融入童话之中。《童话庄子》这部作品是由《童话庄子·逍遥游》《童话庄子·屠龙》《童话庄子·蜗国》《童话庄子·鲲鹏》《童话庄子·玄珠》五个故事组成一个大故事的系列作品,而每一分册的结构也是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庄子》中的各种哲理小故事则以幽默的方式化入其中。整个故事的展开以庄周梦蝶为基本模式,譬如在第一册《童话庄子·逍遥游》中,一个陌生小菜园栅栏上的神奇小葫芦,吸引着五年级小学生小惠穿越时空,与两千年前智慧又风趣的庄周老爷爷相遇,随着时空不断变幻,小惠忽而变成蝴蝶、忽而变成小鱼,在这梦境般的故事情境中,庄周老爷爷带着小惠体验了蝴蝶、小鱼们在大自然中逍遥自在、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情景。而一只邪恶的黑色野猫突然出现,将小惠和小伙伴掳走,飞进冰冷的黑暗魔王领地,惊险的旅程就此展开。在《屠龙》《蜗国》《鲲鹏》《玄珠》等系列故事中,小主人公及其伙伴们在上古神话世界与当代社会之间来回穿越,在梦幻的平行世界奇情异境中,作冒险刺激的“逍遥游”,与一心抢夺玄珠的黑暗魔王展开生死搏斗。童话构思格局宏大,想象丰富多彩,故事跌宕起伏,处处惊险又化险为夷。主人公小惠善良、聪慧、坚韧,小伙伴天真烂漫、憨萌可爱,在与魔王的战斗中,聪明勇敢的小惠坚持不懈地从魔王的魔爪中拯救小伙伴;同时,孩子们在与庄周老爷爷的交流中,不断领悟人生,获得身心成长。

作家萧袤匠心独运,在《庄子》与童话之间发掘了一条奇妙的“虫洞”(时光隧道),穿越这条“虫洞”的小惠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庄子》中的形形色色哲理故事,与庄子笔下那些神奇人物共同演绎新的童话,从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庄子》的微言大义。譬如,小惠跟随庄周老爷爷忽而变成蝴蝶忽而变成小鱼,在快乐自在的逍遥游中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和谐、生命平等、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愉悦。又譬如《庄子》中庖丁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壮汉、佝偻承蜩的老者等,纷纷来到想要学屠龙术的小惠和小伙伴们身边,他们持之以恒练出神功的奇异故事令孩子们领悟到,做大事必须从专注做好每件小事开始,要耐得住寂寞。又譬如,小惠和小伙伴们乘坐“幻影号”蝴蝶时光机进入《庄子》讲的“蜗角之争”所在地,即蜗牛左犄角和右犄角上两个互相厮杀的小国家,孩子们被卷入其中,他们救出被绑架的小伙伴,在千钧一发之际制止了超级武器滥杀无辜,揭穿了黑暗魔王的阴谋,两位国王握手言和,幡然醒悟为了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而导致战争灾祸是多么愚蠢。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在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孩子们神游于奇幻的童话意境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庄子寓言的深意。

同时,作家以这种创作方式,揭示了先哲的思想并非专属于高深学者的书斋学问,其思想精髓其实是涵盖天地万物包括凡夫妇孺的。《庄子》中的很多思想皆是借助于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故事来体现的,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大道至简、辩证视角、生命的至高境界是回归自然等思想,可以说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人类幼童期的万物有灵心理与庄子寓言的意境很容易达到浑然一体。

作者:汤锐

来源: 中华读书报

痛苦的人生能逃避吗?来自庄周、屈原和鲁迅的

屈原热烈,庄周冷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鲁迅身上融合起来了,他从庄周学到透彻的批判,从屈原学到韧的战斗,而又都有所发展,了人生的哲学难题。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关心人生,先秦诸子都是希望从哲学高度来解决人生问题的。

战国时代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人生态度。《庄子·盗跖》和《楚辞·渔父》,一为庄周学派所作,一为楚骚后学所写,它们却都是庄、屈两种思想的交锋。庄派说:“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屈原却面对渔父的“莞尔而笑”,严正地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两种思想看似对立,其出发点却同样是救世,都是对人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关切,不过屈原显得热烈,庄周显得冷峻而已。然而前人早已指出,庄周正是一幅极热心肠,“思以其道易天下”,才会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的。

《庄子集释》 (资料图/图)

庄周的人生态度表现为最透彻的批判。他要以人的自然性取代人的社会性。他极端憎恶人的社会性。其社会批判之所以透彻,即因他站在哲学的高度,把人的社会性(善与恶)彻底看破了。要无恶,只有无善,因为善、恶是统一的矛盾,相反相成。而要无善只有纯任自然,或者说回归自然,做到“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是非不得于身”(《德充符》),这样就能无争了。“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人间世》)庄周简直要毁灭诸子百家的学说,因为那都是社会性的“知”,是“争之器”,是为君权服务来残害人性的。所以,真正的逍遥游是无待,即取消对立面,取消矛盾。

然而这种超脱的态度是不可能的,荀子批评他“蔽于天(自然性)而不知人(社会性)”(《解蔽》),真是一语中的。人的社会性是不可能消灭的,这点其实庄周也知道:“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间世》)于是无可奈何,只有“安时而处顺”,使“哀乐不能入”(《养生主》)。

这种人生态度有积极的一面,即和统治者不合作(朱元璋“不为君用者杀无赦”正是庄学的积极影响所引起),做到“独善其身”,决不为贪求富贵而出卖灵魂(庄周拒楚威王聘就是明证)。其消极性则是无害于统治势力,甚至以后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装饰品,如所谓“充隐”(冒充的隐士),而庄周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

和庄周这种人生态度相对立的是屈原式的。屈原坚持改革,决不妥协。其所以能如此,是一心为公,毫不顾一己利害。他懂得人的社会性是客观存在,无法取消的。他一再叹息:“哀人生之长勤”(《远游》),“哀民生之多艰”(《离骚》),民生亦即人生,长勤、多艰即痛苦。痛苦的人生能逃避吗?屈原的态度是决不逃避,而是认准了“美政”的方向,一往直前,义无反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他坚信实行“美政”,一定能“国富强而法立”(《惜往日》),具体的描述则在《大招》中:“尚贤士”,“禁苛暴”,“诛讥罢”,这样不但“国家为”(为犹治),而且“诸侯毕极”(皆以楚为归极而来朝),“尚三王”(凌驾禹、汤、文、武)。

庄周、屈原都是浪漫主义者,因为他们都追求着自己的理想。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龚自珍全集》第三辑《最录李白集》)其实李白所继承的庄周思想已经变了质(因为李白追求明君,而庄周根本不需要君主),所继承的屈原思想,浓度也淡得多。他的“并之以为心”,实在是所谓“儒道互补”,亦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成为正统的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概莫能外。

鲁迅继承了庄、屈积极的一面,而抛弃了庄的消极而和屈的局限性。 (资料图/图)

可是发展到近代中国,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反动统治的态度是:用之不行,舍之不藏,而是斗。说鲁迅是代表,即因他有确实继承了庄、屈积极的一面,而抛弃了庄的消极而和屈的局限性。

鲁迅受庄周的影响是既深且久的。郭沫若在《庄子与鲁迅》中指出过:“我在日本初读《鲁迅全集》的时候,感觉着鲁迅颇受庄子的影响。在最近的复读上,这感觉又加深了一层。因为鲁迅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有多少庄子的反映,无论是顺是逆。……我们把他早年的文字和晚年的文字并起来看,可以知道鲁迅在早年实在是熟读《庄子》的人,……但到晚年来,尽力想从古人的影响之下摆脱出来,《庄子》是丢生了。”从鲁迅的有关著作可以看出,他最反对庄周的唯无是非观,既在《南腔北调集》的《论语一年》中说:“我们虽挂孔子的门徒招牌,却是庄生的私淑弟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与非不想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梦与觉也分不清。生活要混沌。”又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文人相轻”》中说:“我们如果到《庄子》里去找词汇,大概可以遇着两句宝贵的教训:‘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记住了来作危急之际的护身符,似乎也不失为漂亮。然而这是只可暂时口说,难以永远实行的。……就是庄生自己,不也在《天下篇》里,历举了别人的缺失,以他的‘无是非’轻了一切‘有所是非’的言行吗?”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中了庄周的毒,“时而很随便”(《写在坟后面》),也就是不能时时处处事事都分清是非,坚持斗争。至于 《故事新编》里的《起死》,鲁迅的矛头其实是指向“当代的庄子”,而不是历史上的庄周。

尽管鲁迅晚年极力摆脱庄周的影响,然而终其一生,他对庄周是有所舍也有所取的。他扬弃了庄周哲学的荒谬部分,而接过了庄周那把解剖刀,极透彻地剖析着旧中国的“国民性”。《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深刻性,正是在庄周解剖基础上更深进一层。例如《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们不会联想起“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胠箧》)吗?不会想到“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庚桑楚》),“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徐无鬼》)吗?在中国,除了庄周,谁在鲁迅之前曾这样犀利地剖析过那个人吃人的社会?

当然,鲁迅的伟大,还在于他从西方吸收了先进的学说,化腐朽为神奇。《故乡》末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很显然,这是受到“道行之而成”(《齐物论》)的启发。但庄周是个主观唯心论者,尽管他说的“道行之而成”反映了客观事实,但他说这话的用意是:路是由于人走它而成了路,正像一切物体的名称都是人叫出来的。为什么这些物体有这些名称呢?就是由于人们都这亲称呼。如果人们不这样称呼,它们就不是这些个名称了。(“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乌乎然?然于然。乌乎不然?不然于不然。”)这完全是主观唯心的呓语。鲁迅却从庄周这句话引发出崭新的意思,他是希望水生和宏儿莫再走“我”和闰土的老路,应该觉悟起来,走上革命的道路。尽管这条路当时还没有很多人走,但以后走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辉煌的预言!

鲁迅从屈原所受的影响,不但既深且久,而且极为明显。

鲁迅书法。 (资料图/图)

鲁迅平生作诗不多,而运用屈赋词句很不少。《自题小象》的“灵台无计逃神矢”,以男女之情,比宗国之爱,正是采用《离骚》的手法。“寄意寒星荃不察”,用《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而有所变化,以“荃”指民。结合下句“我以我血存轩辕”,和《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在精神上不正一脉相通吗?其余如《送O.E.君携兰归国》的“椒焚桂折佳人老”,“岂惜芳心遗远者”;《湘灵歌》的“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无题》其二的“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偶成》的“春兰秋菊不同时”;《无题》的“洞庭木落楚天高”,“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悼丁君》的“可怜无女耀高丘”;《无题》的“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报载患脑炎戏作》的“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秋夜有感》的“望帝终教芳草变”,都是运用屈赋词语。另外如《题彷徨》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也使我们想到“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正是同一苦闷。鲁迅在《彷徨》扉页特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北京故居老虎尾巴的书桌墙上挂着乔大壮所书集骚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这些都充分反映出鲁迅所受屈原的影响。

甚至鲁迅屡遭迫害,晚年肺疾严重,都不肯出国就医,仍然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战斗,这和屈原无论如何也不肯去国,不是完全一样吗?鲁迅至死都不宽恕敌人,这也是屈原的“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的思想。

《离骚集传》。 (资料图/图)

至于后期把焦大比屈原,又说《离骚》是不得帮忙的不平(《从帮忙到帮闲》),那是和用《起死》嘲笑“当代的庄子”一样,矛头是指向当时那伙帮闲文人的,不是真的贬抑屈原。

总之,鲁迅是从庄周学到透彻的批判,从屈原学到韧的战斗,而又都有所发展。屈原为什么自杀?是因为找不到支持的力量。他的视野只局限在楚国贵族人物中,因为怀王的疏远,顷襄王的放流,党人的迫害,兰蕙的变质,使他最后只能叹息:“国无人莫我知兮”,只有一死了之。尽管这一死震惊了全楚,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仍然说明当时楚国的预言家还是认为:亡秦的力量靠的是屈、昭、景三族,而不是楚国人民。鲁迅就不同了,尽管“惯于长夜过春时”,他却始终不曾悲观失望,不曾退隐,而是战斗到底 ,其原因就是先进的革命学说使他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无题》:“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几家春袅袅,万籁静愔愔。”次句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三句把希望寄托在革命人民力量方面,尽管力量微弱,但“春”已经到来,新生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它必然日益壮大。

这就是漫长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直到鲁迅才找到了最正确的方面,科学地解决了“人生”这一哲学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 刘世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