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历史文化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3 18: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历史文化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针对某一部具体的历史文化著作,还是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明确主题有助于使文章结构清晰,观点集中。
2. 阅读原著:在撰写读后感之前,要确保自己已经充分阅读了原著,对原著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提炼观点: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要善于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观点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个人价值观的关联。这些观点将成为作文的核心内容。
4.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原著的作者、内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等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述;
b.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确保文章格式规范。
6. 论证充分:在阐述观点时,要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40篇重要文稿,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读罢受益匪浅。
从“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牢记政协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回望过去奋斗路,我们党之所以能从一叶红船发展为巍巍巨轮,是因为我们走得再远也没有忘记来时的路,没有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要在学习党史中找到历史经验、坚定初心使命,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始终围绕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建言资政,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从“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中突出政协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这种“革命到底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这不仅是对共产党人的时代要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进行薪火接力。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新征程为重庆作出的战略谋划、精准定位,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把准政协性质定位,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以及全市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等中心工作协商议政,切实转化好建言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綦江政协智慧和力量。
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中展现政协作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我们将努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立足新时代人民政协新要求,用好用足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持续创新理念、革新方法、完善机制,变革重塑政协工作机制,完善形成权责清晰、程序规范、关系顺畅、运行有效的地方政协工作体系,用新思维新方法提升政协组织现代化水平;以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为契机,扎实开展“奋进新征程·喜迎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主题实践活动,系统做好“‘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再创建、学习能力再提高、议政建言质量再提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再深入和政协自身建设再加强”5篇文章,在强基固本中放大政协优势,推进綦江区政协工作全流程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不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綦江政协实践。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深化“履职为民”工作,力戒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引导委员经常俯下身子深入群众察民情,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诉求,集中人民智慧,督促委员把作业写在綦江大地上、写到界别群众的认可里,让各项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接地气,以更多实招良策更好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做到献计出力解民忧、春风化雨聚民心,积极营造万众一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揭秘中国古代名门望族的密码 || 《世家记——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兴衰》读后感
编者按: 唐昊先生撰写、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家记——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兴衰》是一部专门研究世家文化的专著,作者从政治、社会、历史三个维度,对世家的概念、文化及内涵、传承与迭代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全方位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存续与兴衰的密码。 本书按照历史的脉络,将中国出现的世家分为先秦贵族世家,两汉武德世家,南朝门阀世族、隋唐“五姓七望”,宋元明清科举世家,近代善财世家五大类六部分,加以介绍和剖析,并借此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所在。 历史上的世家已然远去,未来也许会有新形态的世家出现,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世家望族的发展都必须与国家的发展同行,对社会奉献真情,同时国家也需要以法律法规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引领和谐社会的建立。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和谐、昌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尽早实现。
揭秘中国古代名门望族的密码《世家记——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兴衰》读后感文/张炜近日,认真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家记——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兴衰》,颇多思考,也深有感触。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世家文化的专著,作者从政治、社会、历史三个维度,对世家的概念、文化及内涵、传承与迭代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全方位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存续与兴衰的密码。
所谓世家,就是世代相沿,有着明确的家族管理体系,并且至少连续三代有出色的精英子弟的家族。按照中国历史的脉络,作者将其分为先秦贵族世家,两汉武德世家,南朝门阀世族、隋唐“五姓七望”,宋元明清科举世家,近代善财世家五大类六部分。
先秦贵族世家
周灭商后,周文王分封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最早的贵族世家就此形成。这些世家诞生于商周更替之际,崛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彻底消失于秦末楚汉战争之中。为了稳固分封制的社会基础,建立皇族与世家和谐共生的局面,吐哺握发的周公,以家族宗法秩序为基础,制定周礼,用以规范诸侯贵族的行为。周礼的内容包括调节统治阶级政治关系的分封制、规范贵族行为的礼仪、养成贵族精神的礼教三部分。
先秦贵族是以礼传家的,以礼为教,以乐为教,涵养精神。按照“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对子弟进行教育,以培养他们经世致用的能力及信念坚定、英勇不屈、理性节制的贵族精神,目的是使其成为能够以礼治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制订礼仪,规范言行,养成规矩,以“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作为家族的行为准则。对内以礼法维护家族的秩序,对外以礼法处理与王室的关系,从而确保家族的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们渐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错位,贵族礼制传统和分封制日渐衰落。加之世家内斗,尤其韩魏赵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更是奏响了埋葬周朝800年国祚和世家衰落的最强音。接下来,秦统一战争、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战争,让先秦贵族世家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两汉武德世家
秦末长期不断的战争或战争威胁,几乎消灭了所有的先秦贵族世家,但也催生了一批武德世家。顾名思义,武德世家注重“武德传家”,所谓“武德”,指的是武和德两种传统,强调只有文武兼济,才能让家族长久发展。
秦灭六国战争中的王翦家族和蒙恬家族,西汉的卫青霍去病家族、陇西李氏、上党冯氏家族,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和扶风马氏、窦氏、耿氏、班氏家族,等等,在秦灭六国战争、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荡平匈奴的战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秉持:1.以武修炼身心,培养英雄气概;2.以武伸张正义,德在武先;3.文与武融洽,文武相济;4.以武保家卫国,家国一体的武德原则,成为民族的精神脊梁,彰显了家国一体的天下情怀。
两汉时期,官员实行察举制,从文官阶层崛起的门阀士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而武将地位至上的制度设计,使得以战功论贤形成趋势。由此,造成了三方面的后果:一是尚武轻文,穷兵黩武,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武德家族拥有了自己的声望、地位和权势后,常常拥兵自重,直接威胁皇权,导致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战乱;三是武德世家与门阀士族的矛盾越来越深,直至水火不容。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加之和平年代,“文治”成为刚需,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残酷博弈,借助皇权的支持和特定的选官制度,门阀士族最终凌驾于武德世家之上,由此开启了中国家族史的新时期。
门阀世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动乱和分裂之中。随着武德世家的衰落,以经学教育为家族传承核心的门阀士族隆重登场了。这些家族以儒家经学传承作为家族文化的特点,以世代做官去支撑名门地位,在两汉承平时期就已经发展壮大起来,在大分裂时代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所谓经学,原本泛指先秦时期各种学说的要义。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专指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乐》失传,只剩下“五经”,成为公认的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战争等变乱,使中国古典文化传承遭遇了重大损失,书籍成为难得的资源,知识成为家族最核心的秘密。一些劫后余生的大家族,成为典籍的保留地。汉武帝时期,“明经取士”的用人导向,使这些家族易于通过知识的垄断来达致对贵族地位的垄断,逐步成为“以经传家”的门阀士族。
当然,门阀士族的传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汉武帝时期实行以“举孝廉”和“举明经”为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为门阀世族的形成创造了优越条件。这些家族在变成簪缨世家后,除了传承经学,培养族中子弟经世致用的能力外,还通过彼此联姻,结成同盟,相互支持。如此,世家子弟人才辈出,垄断权力,自然成为大概率事件了。
两汉时期,经学得到极大发展;东汉、三国、西晋时期,门阀世族在与武德世家的博弈中逐渐占了上风;至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董仲舒家族、弘农杨氏、颍川陈氏、东鲁唐氏、河间司马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等等,名门望族灿若星辰。永嘉南渡后,中国即步入了门阀政治的巅峰期。
然而世家的发展总是潮起潮落,经过南北朝的大动荡、大洗礼,由于长期把握权柄的世家子弟整体没落、皇权剪除世家、世家的相互倾轧与内斗、士族与寒门及平民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以及平民起义和战乱等原因,门阀世族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河阴之变”和“侯景之乱”,更是重创了南北方的门阀世族,终使门阀世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隋唐大一统过程中,武德世家与门阀世族得到了恢复,诞生了“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这些世家大族为国家的统一和开创大唐盛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皇权对世家的限制、科举致仕的制度安排以及唐末的战乱等原因,这些世家大族,或转型为科举世家,或湮没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宋元明清科举世家 出于强化皇权的需要,隋炀帝时期开始推行科举考试,朝廷选官制度,从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转变为科举制,中国的精英阶层,也从先秦的贵族、东汉到隋唐的门阀士族,经唐宋的革命性变迁后,转变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士子,文官政治成为社会大趋势。由此,出现了一大批以创造文化和文明成果为家族使命,且在几代人的时间内形成系统的文化传承链条的科举世家。
宋朝是科举和文化的黄金时期,考试制度的改变,推动形成了“以文取士”的用人趋势,这就打开了平民中有真才实学者的上升通道。明清时期,因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传统的权贵世家再次凋零,加之朝廷进一步降低科举门槛,大力拔擢平民,科举世家再次崛起。这些家族以经学和道义为核心,以“家族兴起—科举及第—进入权力中心”为路径,“以文传家,雅道相连”,让家国情怀通过科举致仕得到了持续的传承。
科举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人才选拔制度,同时也是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一大批平民精英的上位,统治阶层逐渐从世袭贵族向平民阶层演变。唐朝以诗赋取士,迎来了唐诗空前的盛况,还出现了延续千年的河东裴氏世家;宋朝以经义取士,不仅宋词大放光芒,还出现了以晏殊、晏几道为代表的晏氏家族,王安石家族,曾巩家族,欧阳修家族,苏东坡家族,文天祥家族等科举文化世家。明清更强调经学,以八股取士,出现了新城王氏、莆田林氏、合肥李氏、义宁陈氏、德清俞氏、常熟翁氏、新会梁氏等文化世家。
设计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世家,加强皇权。这一制度的实行,一方面促使大量的平民精英走上政治舞台,推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其本质也是“贵族政治衰颓和独裁兴起”的过程,尤其是明清两朝,构建起了绝对的皇权。书中引用了乾隆皇帝的话对此进行注解:“科举既不为选贤任能,也不为教化国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则大清江山永姓爱新觉罗。”因此科举世家已非唐以前的政治诉求较强的世家大族,更多的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皇权对世家持续的防范与侵凌(明清时期频繁的文字狱即是其例)及对知识阶层思想的严重禁锢,科举制度随着清朝灭亡寿终正寝,科举世家也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代善财世家
在晚清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下,各种类型的世家都在时代剧变中经历了改造。传统的科举世家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没落,善财世家应时应运而生。
中国自古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善财世家也深深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善财”,不但指善于积累财富,取财有道,也意味着善于使用财富,散财有道。
在历史上,有依靠权力形成垄断地位的官商,有靠实业积累起家业的商人,有靠抓住商业机遇成就事业的商人等,其聚财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创造财富,在财富传承方面,善财家族基本相同——依靠对家族子弟的培养历练,达到家族繁荣延续的目标。首先是传承,财富家族培养子弟都会强调传承祖辈商业成功经验,包括商业文化、家族规矩、商界人脉、慈善传统,等等。其次是创新,一个家族如果守着固有的创富模式,那么财富必然会被时代摊薄,家族子弟也最终会泯于众人。家族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代代有创新。第三是善用,一个人对待财富的态度,基本上可以决定这个人的境遇和家族财富的命运。所以成功的财富家族不但要知道怎么赚钱,更要知道怎么花钱。归纳起来,即“富而好礼,继创有道”。这也是善财家族延续与传承的路径与密码。
中国历史上影响善财世家兴衰与传承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商帮文化、政商关系、创新之道。以中国历史上四大商——浙商、徽商、晋商、粤商为例,浙商商业文化浓厚,善于把握商业机会;徽商吃苦耐劳,是家族文化传统最为深厚的商帮;晋商长于人才培养、股权设计和产业链思维;粤商敢为天下先,有强烈的开拓、创新、进取意识。至于处理好政商关系,那是明清专制时代大商家必备的条件。相比之下,徽商与朝廷走得最近。但政商关系许多时候都是双刃剑,成也官家,败也官家。浙江沈氏家族、安徽胡雪岩家族等一大批商业世家之衰败与此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除了内部的管理风险、市场风险外,跌宕起伏的政商关系,是商业运营面对的最大风险,这也是商业帝国难以长久、善财世家日新月异的根本原因。
读完唐昊先生所撰的这部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专著,掩卷回味,思绪万千。中国历史上的世家望族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至今依然被津津乐道:周公旦、姜子牙、霍去病、班超、李广、杨震、谢安、欧阳修、文天祥、张居正、林则徐、沈万三、胡雪岩,等等,与他们相关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他们所秉承的文化:诗礼传家、家国情怀;家学渊源、耕读传家;以文传家,雅道相传;富而好礼,继创有道,等等,好像始终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也许就是世家望族留芳千古的原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令人深受感染,将其与当下的社会状况相比照,也有诸多启迪。
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家族传统的传承重在教育,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财富和荣誉都可能是暂时的,但文化却能传承千年。情怀和道义是成为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动力,无论是贵族世家的责任驱动、武德世家和门阀士族的能力驱动,还是科举世家的知识驱动、善财世家的创新驱动,责任和使命都是第一位的。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出彩”,作者在书中指出:“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方式,就是确保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这就需要对自我和世界的双向发现。如果没有这种发现,大多数人在找不到自我时,就只能靠他人的认可来维持人生意义,这是一种无奈的人生。”所以在今天这个既充满诱惑又充满机会的时代,更应注重孩子的人格塑造、精神养成、能力培育,以免他们迷失人生方向。
建立和谐社会是走向高级文明的前提。在善财世家之后,也许未来还可能出现资本世家、科技世家,等等,但是任何世家望族必须与国家相向而行,对社会奉献真情;同时国家也宜以《反垄断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以及规范政商关系等措施,持续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社会资源,确保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和谐共生,引领和谐社会的建立。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和谐、昌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尽早实现。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