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谁是对的人》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3 19:26

3招搞定《《谁是对的人》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谁是对的人》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焦点,是关于主人公的性格、故事情节、作者写作手法,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 "深入阅读": - 在动笔之前,要充分理解《谁是对的人》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谁是对的人》的作者、出版背景、主要内容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根据你的主题,详细阐述你对这本书的感悟,可以分点进行论述。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展望对这本书的理解对个人或社会的意义。
4. "论述观点": - 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论证你的观点。避免空洞的论述,要具体、生动。 - 引用书中的语句、情节,增强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语句通顺,避免语法错误。
6. "注意细节": -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使观点之间有清晰的过渡。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个人感悟": - 在读后感中,融入你个人的观点和

品读茅奖37:读王火的《战争和人》有感

品读王火的《战争和人》,如同触摸一部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抗战史诗。这部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巨著,以160万字的磅礴体量,通过国民党高层法学家童霜威与儿子童家霆的十年浮沉,将战争碾碎个体命运的悲怆与人性在绝境中的觉醒娓娓道来。以下从四个维度解析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核: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

一、血火淬炼的创作史诗:文本之外的“战争与坚守”

王火的创作历程本身便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壮歌:

半生焚稿,涅槃重:1950年代完成的120万字初稿在“文革”中被批为“为国民党树碑立传”,付之一炬;1980年代思想解冻,他毅然重写,耗时十年重构这部精神丰碑。

以命换文,失明续笔:1984年,王火为救坠沟女孩撞击头部致左眼失明。仅凭右眼完成后续两部,常“累至虚脱,眼前白光闪烁”,仍以“苦行僧”之姿坚持书写。

这种身魂俱燃的创作精神,使作品浸透生命质感,成为“民族记忆的活化石”(评论家李敬泽语)。

二、战争镜像中的人性实验室:主题与人物解析

小说以“小切口、大框架”的叙事策略,将宏观历史溶解于微观人性实验:


1. 童霜威:知识分子的灵魂挣扎史

他是国民党法学权威,却深陷政治泥潭:既厌弃官僚腐败,又贪恋身份特权;既敬佩前妻柳苇(共产党员)的信仰,又恐惧革命风险。其人生如钟摆般在“经世致用”与“隐居避世”间摇摆,成为战时文人矛盾性的缩影。

直至被囚禁于日伪监狱,面临死亡威胁时,才在绝境中完成良知觉醒——这一蜕变揭示:崇高需以苦难为砧,脊梁需以生死铸就。


2. 童家霆:青春成长的“去浪漫化”叙事

从南京潇湘路玩鸽少年到投身革命的战士,其成长伴随战争对纯真的系统性摧毁:初恋欧阳素心(中日混血)因身份政治被逼疯;家仆金娣惨死、尹二夫妇殉难…这些“非战场死亡”戳破“安全岛”幻象,揭露战争对日常的全面异化。


3. 女性命运:战争伦理的试金石

欧阳素心的悲剧(被侮辱致疯)直指战争对个体的绞杀;庄嫂原型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身中72刀不屈),王火以记者视角将历史伤痕转化为文学震撼,控诉侵略反人类本质

三、文学技法的突破与局限:史诗书写的双面性

-时空交响的结构创新:

编年体+游记体双线交织:时间上从西安事变(1936)延伸至国共破裂(1946);空间横跨南京、武汉、香港等十城,以地理位移折射时局变迁。南京大轰炸、重庆雾瘴、孤岛上海等场景,成为战争美学的空间注脚。

宏大叙事的审美代价:

大量民俗掌故、历史考据虽强化真实感,却拖慢叙事节奏;政治表达直白削弱艺术留白(如柳忠华等共产党角色符号化)。这些局限部分导致其知名度逊于同届《白鹿原》。


四、历史记忆的当代回响:和平年代的战争启示录

在俄乌、巴以烽火未息的今天,《战争和人》的命题更具紧迫性:

对“遗忘机制”的批判:黑格尔箴言贯穿全书:“人类从未从历史吸取教训”。小说中南京沦陷后的民心溃散、河南1942大饥荒,警示历史循环的悲剧性。

“爱具体的人”的生存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箴言被嵌入叙事——当童家霆放弃灵魂伴侣欧阳素心,选择能助其政治道路的燕寅儿时,个体情感终向时代逻辑妥协。这促使我们反思:在宏大叙事中,是否遗落了鲜活的生命?

---

结语:烽火余烬中的永恒光焰

《战争和人》的伟大,正在于它拒绝简化战争为英雄史诗,而是俯身拾起历史裂缝中的血泪碎片:童霜威的挣扎、欧阳素心的凋零、金娣的无声死亡…这些微小个体承载了战争最本真的重量。王火以半生坎坷、一目失明的代价,为民族存照一部“肉体与灵魂的受难史”(施战军语)。在硝烟散尽的今天,这部巨著依然如炬——它照亮的不只是过去的深渊,更是我们如何守护当下、抵达未来的路径。

用战争赢取和平——读《战争和人》有感

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晨读时间,粗略看完了作家王火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战争和人》。该系列分为《月落乌嘀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三个单行本,多达五十六万余字。

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更何况我写的是那个令人压抑痛苦的一去不复返的时代,进入创作时,许多悲惨故事使我时分激动、沉重。心理反过来又影响了生理。”我在看书时,也深深的被书中描述的那个年代的悲惨所震撼,为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而忧伤,为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而愤慨,也为共产党人始终奔腾向前的精神所感染。

该书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起始,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闭幕,推翻国共重庆“双十协定”结束。以国民党中央司法部行政秘书长、中央惩治委员会秘书长童霜威全家的政治、生活、思想、信仰转变历程为轴线,徐徐展开描写了日寇侵略,抗战八年的社会百态。

主人公童霜威是留学日本归来的法学专家,国民党高官,在南京潇湘路建有公馆,生活优越,为人正派,爱国,思想左倾,因前妻柳苇加入共产党,后被逮捕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对共产党抱有成见。日本侵华后,南京遭受空袭,国民党中央党部搬迁至重庆,童霜威虽有才学但因是中间派,无背景靠山,遭受排挤,党部搬迁时无官无职。只能靠着当时办案时徇私的富翁县长江怀南,逃离至江苏南陵县。随着南京的沦陷,童霜威携妻子、儿子、女佣一家四口,开始走上颠沛流离流亡之路,先至武汉,看到国民虽抗日情绪高涨,但政府乱序无章,一心想谋求职位,却终不得志。然后从武汉到香港,期待等战争结束后再回南京,火车途径广州时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女佣金娣身亡。

寓居香港虽暂无日寇炮火,但童霜威缺少了生活来源,妻子方丽清忍受不了孤寂的生活,独自回到上海娘家。自己交友中又遭遇军统和日本间谍的笼络利诱和威胁。在1939年,逃离香港回到沦陷地魔都上海,然而,日本特务机关、伪政府和以妻子为代表的上海方家并没有放过童霜威,再次威逼要求其出任职务,童霜威在儿子童家霆和柳忠华的鼓励帮助下,装病辗转周折逃离上海,冲过封锁线,千辛万难至重庆。

千里奔袭重庆的经历和来到抗战大后方重庆的见闻,让童霜威再次认识到国民政府的腐败,上层的法西斯统治、特务横行、手段肆无忌惮,高官的灯红酒绿生活,军官的腐败贪污,谎报军情,官商勾结大肆倒卖,贫苦百姓饿殍遍野。让童霜威逐渐对国民党政府丧失信心,在身边友人的影响和引导下,走上了呼吁和平、民主建国之路。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人人向往的。但如果战争来临,因为残酷而拒绝战争,那么亡国奴背景下的和平更是可悲、可怕的。日寇攻陷南京,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沦陷区的扩大,抗战胜利的无望,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政府提出了“和平建国之路”,企图以和谈解决战争,但和平不能靠祈求和恩赐,不能不加选择地从敌人手中去接受诓人的和平。幸好,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诸多的劳苦大众是不愿接受亡国的和平之路,用自己的方式奋起抗战。如庄嫂、尹二、刘三保等普通民众;如童军威、吕大鹏等热血爱国军人;更有下江学院的章老师、施永桂等信仰共产主义的先驱,宁愿献出生命,也要抗击侵略,明知此去阴阳两隔,但无怨无悔,义无反顾。

战争是带来残酷、流血、死亡的怪物,它是人类最大的痛苦。但一旦不幸发生了战争,用正义的战争去消灭非正义的战争,换来和平是必经之路,共产党人深知这点。但许多事实说明:有人在战争中用消极出世的态度去逃避战争的残酷,显然“此路不通”。书中的欧阳素心是个悲剧人物,和童家霆两人情深意笃,郎才女貌,但因具有母亲日本人的血统和对战争、和平的认识偏差,结果被强行加入军统,最后精神错乱,疯癫身亡。

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迎来抗日胜利。沦陷区的汉奸、伪政府头目又摇身一变成了地下工作者,甚至地下工作者证明在军统明码标价,如此的颠倒黑白,已为国民党政府的最后垮台埋下伏笔。抗战胜利之时,已是内战危机之时,虽然大家对战争已经厌倦之极,但为了长久的和平,给民众一个长期的清明的政府,战争已经无法避免,战争已经来临。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