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结业典礼上讲话》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3 20:44

如何写《结业典礼上讲话》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结业典礼上的讲话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讲话的主题,通常包括对毕业生的祝福、对过去学习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等。
2. "了解听众": - 考虑听众的身份和年龄,确保讲话内容适合他们的理解和兴趣。
3. "尊重和感激": - 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表示感谢,表达对他们支持和帮助的感激之情。
4. "内容安排": - "开场白":简洁明了地介绍自己,表达对参加典礼的喜悦。 - "回顾过去":简要回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强调他们的成长和成就。 - "肯定成就":表扬学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鼓励他们继续保持。 - "展望未来":对学生的未来提出期望,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追求梦想。 - "结束语":以鼓舞人心的话语结束,留下深刻印象。
5. "语言风格": - 使用正式但亲切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 使用生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使讲话更具说服力。
6. "情感表达": - 表达真诚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你的热情和关怀。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7. "时间控制":

从大学到“大学”,终身学习!校长金力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来了

6月20日,复旦大学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和研究生毕业典礼分别于上下午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典礼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向2025届毕业生们送上了毕业寄语——


终身学习 自主发展

——在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6月20日

六月梅熟,又是一年毕业时。今天,3588名本科毕业生将带着复旦的百廿芳华奔赴世界各地,开启人生新篇章。我代表学校,为同学们送上最深挚的祝福,并向悉心培育大家的师长和帮助年轻人成长的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025届是具有特别涵义的一届毕业生。四年前,同学们踩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鼓点,开始了大学生活;四年后,伴随学校第三个甲子新起点的号角,共赴复旦人新的强国征程。能踏着这两个节点顺利毕业,同学们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一代”“百廿一届”,祝贺大家!


看着在座各位,不由想起当年的我们。转眼间,我们1985届已经毕业40年了。这40年是苟日新、又日新的时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跋涉。回顾旅途,最想与大家分享四个字:终身学习。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复旦人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找到彼此,能拥有持续创新的底气和能力,首先因为我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学习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复旦人从小学到大,还将从大学到老。不同的是,进大学之前是“被教育者”,学会读书、学会考试,顺利进了复旦;本科阶段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完成从受“教育”到会“学习”的转变;本科毕业,意味着纯粹意义的学生时代结束了,从学生到学习者,往后的学习离不开探究和应用的融合、兴趣和实践的契合、外部需要和内在驱动的结合。


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懂得学习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学习,我们葆有自主发展的权利。


学习,解放和保护人的主体性。卓越的大学教育,培养“自主的人”,而非“工具人”。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始终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大学四年学习的内容,很多将被淡忘。复旦赋予大家最宝贵的东西,不是知识,更不是名校光环,而是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选择的态度。


面对百年变局、科技大潮、社会变革,面对未来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同学们难免彷徨和焦虑。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复旦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讲透了以学促知、知行合一的道理。终身学习、自主探究,是我们点亮人生价值的灯,是摆渡到理想彼岸的船和桨。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不断进步、持续创新的信念和实践,而不是安稳的状态。


复旦人不甘于“被定义的人生”“被设计的未来”,即便不能创造剧本,也会选择书写自己的台词;不急于展示 “会什么”,而是喜欢多问一句“是什么”“为什么”;不愿意复制已有答案,而是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成长会积攒起更坚实更持久的力量,让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远,让人生渐入佳境。


通过学习,我们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是认识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本科阶段,大家都接受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和方法训练,但现实世界不是由学科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需要解决许许多多实际问题,既有科学和技术问题,也有社会和思想问题。这两年,复旦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倡导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培养理念,去打通学段、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立交桥,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跨越从专业到现实世界、从知识到解决问题的鸿沟。


终身学习的普遍场景,是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奋斗体验,是把握变化、改造世界的曲折过程。复旦人坚守专业精神,但绝不会固守专业领地,而是按照国家需要、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去建构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矩阵。大家听过许多学长破界成才的故事,刚才又听到很多很好的故事,也见过许多身边同学跨界生长的案例。复旦人不应被惯性和成见所束缚,而要为更美好的世界,去探索未知、跨界破界、创新创造、追求卓越。只有舒适区之外,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地方。


通过学习,我们让生活之树长青。

曾有荷兰学者研究表明,经常用脑的人拥有更长的健康寿命和平均寿命。树木需要阳光雨露才能常青,人则需要学习保持心灵的活力。如果停止学习,容易陷入思想僵化、情绪低迷、动力不足的状态,像一颗缺乏营养的树,走向枯萎。


复旦人渴望拥有自强的翅膀和有趣的灵魂。复旦人的长青树,源自学习带来的精神自由和富足。学习不仅为了解决问题,更是贯穿人生的态度;不仅是投资未来,更是价值追求。只要学习,就会有成长;只要成长,便不会老去。期待大家保持兴趣、保持好奇、保持热爱,让平凡的日子不断闪亮,既能欣赏天上的月亮,也能弯腰捡起六便士。


学校把服务复旦人的终身学习,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我们将通过校友会、终身教育集团,源源不断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


今天以后,大家是校友了。建议首先开通校友卡,继续与母校的链接;并希望大家经常留下宝贵意见,帮助母校变得更好。无论何时,母校都为大家留一盏灯、开一扇门、备一片温柔的草地,这里有你们出发时的初心和最温暖的支持。


最后,引用一句王长田校友创作的歌词,为大家送上临别祝福:在浮躁拥挤的世界里,带你的心去飞翔;继续闪亮的人生吧,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我们自豪的模样!


祝2025届毕业快乐、青春万岁!


从大学到“大学”

——在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6月20日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个庄重而喜悦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毕业的全体研究生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向爱护支持你们的师长亲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研究生毕业,是人生的一个特殊的节点。大家即将告别校园,走向另一所“大学”——“社会大学”。过去几年,同学们在实验室熬过的夜、在图书馆读过的文献、在学术砥砺中擦出的火花,已经开花结果。从今往后,大家将进入更加广阔、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的“课堂”:现实生活。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把青年时代求索知识人生、参与社会变革的经历和思考写成了自传体的小说,书名就叫《我的大学》。在他笔下,人生的大学不在校园之内,而在于个人和现实生活的每一次砥砺碰撞,在于认识社会、改造世界的奋斗进程。


大学有两个含义,既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境界和追求。《礼记》里论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关乎生命境界提升的终身课题。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大学”,从复旦这所正在建设的创新型大学汇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征程,不仅是从学术殿堂到实践天地的空间转换,更是从学术训练到生命修炼的意义升华。完成研究生学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更深刻学习的开始:在社会这所没有毕业典礼的“大学”,永远葆有使命和热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角色跨越?同学们在复旦求学,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复旦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创新是我们最鲜明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建校120周年贺信中强调“与时代同步伐”,这是一代代复旦人的生动写照。同学们就读期间,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力图改变传统大学相对封闭的模式,探索“开环大学”新格局:从科研创新体系到人才培养模式,都构建起融合创新的立交桥,打破一二课堂的藩篱、学科专业的界限、校内校外的隔阂,充分释放复旦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环”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家完成从学生向学习者、创新者的转变,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面对百年变局、科技浪潮和社会变革,如何把校园里获得的素养能力,转化为应对复杂开放世界的生存智慧?这里提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第一,“知识代谢”与“认知免疫”并重。

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大家都具备了基本的知识架构,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但站在智能社会的门槛上,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先积累后应用的传统认知模式很难应对爆炸的信息量。


所以我们亟需加强两种思维能力:一是“知识代谢”能力,主动快速地更新认知,像更新学术文献一样更新个人的知识库;二是“认知免疫”能力,抵御信息污染,培养对信息过载的抵抗力。两者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紧密协作、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我们认知系统的健康。


第二,“解决问题”与“定义问题”并重。

客观看,研究生阶段的许多创新侧重解决问题,运用专业工具寻找最优解。在学习创新阶段,大家擅长解决定义明确的问题;进入社会后,更亟需发现和定义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当然,定义问题与解决问题相辅相成。定义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而解决问题能验证问题定义的准确性。我们具备完整的问题建构和解构能力,改造世界才会游刃有余。


第三,“专业精神”与“跨界思维”并重。

专业精神是对工作负责到底的态度。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专业精神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而在开放创新的社会里,跨界思维对于打破思维定式、促进融合创新、增强适应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专业精神和跨界思维互为支撑。没有专业根基的跨界,容易流于表面、缺少深度。而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是基于某一领域深刻理解之后的拓展和迁移。跨界能带来新工具、新方法、新问题,推动专业的新发现。


在复旦园里,我们鼓励大家交叉合作和融合创新。进入社会,希望大家既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界的广度;既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又主动拓宽认知的边界。


同学们!从今往后,大家就有两个“终身大学”了。


一个是终身的社会“大学”。作为复旦新一个甲子的首批毕业生,大家将汇入创新大潮、强国征程、时代洪流,发光发亮。期待大家,用创造和担当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模样。


还有一个是精神上的“终身大学”。“复旦人”将是大家一生的称谓。母校永远守望大家、支持大家、服务大家。校友永远是复旦最可靠的力量。无论走多远,记得常回家看看。也请大家持续关心母校、提供宝贵经验和意见,让复旦变得更好。


祝2025届研究生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摄影 | 成 钊

责编 | 汪祯仪

编辑 | 徐佳徽

浙大校长马琰铭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致辞:保持求索的热诚  成就最美的风景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祁航 记者 王湛

保持求索的热诚 成就最美的风景

——在浙江大学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马琰铭

(2025年6月20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马琰铭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如诗如画的求是园,在夏木阴阴的六月天,浙江大学又迎来了难舍难分的毕业季。今天,我们齐聚启真湖畔,隆重举行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生送上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各位老师、家长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诚挚的感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像莲叶一样充满着青春的生机与活力,像荷花一样绽放着青春的精彩与魅力。求是园见证了你们的成长和进步,银泉生活区的灯火、北教学楼的铃声、主图书馆的典藏,伴随着你们的学习生活;“启真问学”、SRTP项目、双创竞赛等科研实践平台,引领着你们的创新创造;丰富的社团活动、艺术展演、体育比赛等等,塑造着你们的人格素养。可以说,求是园珍藏了你们最美的记忆,而你们也构成了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青春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昨天,你们从天南海北而来,逐梦求是园;今天,你们即将奔赴五湖四海而去,开启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既是殷切的嘱托,也是深切的鼓励;既是光荣的使命,也是重大的责任。同学们,要在强国建设的壮美画卷中,绽放出最美的青春之花,就必须始终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热情和执着。

希望同学们秉持求是精神,追寻真理之光。专注求是是浙大精神文化的根脉,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格物致知”的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尊崇真理”的理念。竺可桢老校长关于求是精神有许多精彩论述,他强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他还说“明辨是非,追求真知”,他又说“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这些论述如黄钟大吕般引人深思,也启迪着一代代浙大人为此而不懈奋斗。信电学院2002级本科校友、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放弃了短期的商业利益,以超越功利之上的追求,坚守技术创新的理想主义,选择完全开源核心大模型,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普惠时代。你们在浙大学习,深受求是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更能够深刻感受到求是精神的当代价值。面对信息多元泛滥的复杂时代,实证与理性比黄金更重要;面对浮躁偏激的不良风气,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守护内心的稳定与平静;面对利字当头的功利文化,不计利害的取舍是治愈自我的良药。可以说,求是精神是在理想与现实间保持平衡的高超智慧。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求是精神指引下继续前行,尊重事实、反对盲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承认局限、不断精进,在不懈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更高的山峰,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美风景。

希望同学们践行求新理念,追求至善境界。持续求新是浙大精神文化的标识,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革故鼎新”的理念与现代科学精神“鼓励探索”的追求。回顾中华传统,《礼记·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阐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论述了求新的重要性。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唤醒人的内在美德、弘扬人的光明德性,引导民众、革新民心,达到天理与良知完美结合的“善”的最高境界。再看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对既有理论框架的颠覆和传统范式的挑战,往往是孕育重大突破的前奏;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和突破性的学科融合,往往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科学路上的创新实践,也是对个人德性的持续锤炼和不断完善。浙大在各领域的持续创新,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医学院胡海岚教授团队深耕情绪及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领域十余年,成功破译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靶点,为人类最终战胜抑郁症带来了曙光;艺术与考古学院文物数字化团队持续探索“计算机+考古”的跨界研究,自主研发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完成了220余项文物数字化考古工作,让大量文化遗产拥有了数字形态的永恒生命。可以说,求新是内在自我完善和外在价值实现的现实需要。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求新自觉,以交叉性复合型认知为基础,以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为关键,经常反躬自省、涵养良好品德,积极挑战已知、主动探索未知,在自我革新、大胆创新的航程中,欣赏“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绝美风景。

希望同学们弘扬求实作风,追逐强国梦想。注重求实是浙大精神文化的体现,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干兴邦”的思想和现代科学精神中“实证为本”的准则。求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塑造了注重实践、讲求实效的民族性格,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指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唐代诗人王勃在他的名篇《上刘右相书》中写到“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倡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实践导向、基于客观事实、顺应现实需求、采用务实方法、创造实际成效,是求实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代代浙大人治学任事的重要原则。1979年,钱三强校长在浙江大学的首次演讲中说,“有的单位,只做了五分,就说八分;浙大是做了五分,就说五分,有的做了八分、九分才说,这个作风很好”。农学院喻景权院士带领团队扎根西北戈壁10余年,持续推动戈壁设施农业发展,通过开发沙漠无土栽培配套技术,切实解决了西北地区耕地短缺问题,助力了西部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可以说,求实是严谨治学学术精神与赤诚报国担当精神的相辅相成。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实态度,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立足现实、讲求实效,不尚空谈、不鹜虚声,在强国有我、务实担当的征途中,领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绝美风景。

“当你在看风景时,你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同学们,只要始终保持求索的热诚,在求是寻真、求新创造、求实报国的过程中,你将遇到绝美的风景,而你本身也会成为最美的风景。

同学们,前路漫漫亦灿灿,这是母校的祝福;记得常回家看看,这是母校的叮嘱。浙大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最美家园!

谢谢!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