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艾伦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3 21:11

艾伦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艾伦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对艾伦的敬佩、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艾伦这本书或人物,包括作者、出版时间、背景等; - 提出你的观点或主题,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4. 主体部分: - 分析艾伦的人物形象,包括性格特点、成长经历、道德观念等; - 结合故事情节,阐述你对艾伦的敬佩之处,如勇敢、善良、智慧等; - 分析艾伦在故事中的成长与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你的启示; - 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经典语句或情节,增强说服力。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 - 表达对艾伦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 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期望,如希望艾伦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等。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啰嗦的表达; -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读起来流畅; - 避免抄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7. 修辞手法: - 适当运用比喻、

电影没看明白?《沙丘》漫画为什么值得一读

被称为“最难改编的科幻片”《沙丘》,在国内上映后受到了不少的关注。《沙丘2》也将于明年7月18日开机拍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说:“《沙丘》是一个很庞大的故事。要尊重它,我觉得至少得拍三部片子,这是我的梦想,能拍完保罗·厄崔迪的故事线会是很棒的。”在评价一部电影改编是否成功之前,不如先读读由知名插画家配图的《沙丘》漫画。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沙丘》漫画(第一部)

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原著)

布莱恩·赫伯特 / 凯文.J.安德森(改编)

劳尔·艾伦 / 帕特里夏·马丁(绘)

译者:刘勇军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21年10月

作者简介:

弗兰克·赫伯特(1920-1986年),美国科幻作家,最出名的作品是小说《沙丘》及其五部续集。赫伯特没有从大学毕业,但他创作了出色的科幻小说,因此闻名于世。《沙丘》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幻小说。这套系列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其后所有科幻小说的原型。

布莱恩·赫伯特,弗兰克·赫伯特的儿子,写了一本关于他父亲的感人传记《沙丘上的梦想家》。布莱恩还因与作家凯文.J.安德森的合作而闻名,他们二人一起为他父亲 1965 年里程碑式科幻小说《沙丘》撰写了多部续集和前传,这些作品都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凯文·安德森,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著有五十多本畅销书。他为《星球大战》、《星际争霸》和《X 档案》写 过衍生小说,并与布莱恩·赫伯特合著了《沙丘》前传系列。他目前和妻子住在科罗拉多州 国家纪念公园附近。

劳尔·艾伦,画家兼导演,居住在西班牙的巴拉亚多利德。艾伦曾与马特·法拉克辛、杰夫·勒米尔、马特·金特和皮特·米利根等作家一起为漫威漫画、勇士漫画和 DC 漫画工作。作为一名插画 家,艾伦曾与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花花公子》、《滚石》、《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合作。

帕特里夏·马丁,一名漫画填字员、漫画家和插画家,多次获得哈维奖提名。在过去的四年里,她与史蒂夫·奥兰多合作过《神奇女侠》,与杰夫·勒米尔合作过《喋血战士:重生》,与马特·金德合作过 《忍者 K》,还与画家劳尔·艾伦和作家埃里克·海瑟尔合作过《秘密武器》。她住在西班牙。

评审员 001

小丛冢雉

这本漫画为什么吸引人?

来自一位插画师的阅读体验

我是一名自由插画师,偶然在新京报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关于《沙丘》漫画版的赠书活动很是心动。很幸运能成为书籍受赠者之一,收到书籍后便很激动地开始阅读起来。作为一名插画从业者,我会从画面的构成方式、画面人物的动态情绪、故事内容的画面呈现方式等方面来记录一下我的读后感想。

首先,这是一本有重量的书。他的重量感体现在每一页使用的都是比A4纸张略小一点的全彩印铜版纸印刷而成,全书正文故事部分一共有163页,纸张的尺寸和重量恰到好处地使得我在阅读的时候任意翻开某一页时书页会自然地摊开,让喜欢趴在床上看书的我解放双手,不需要一直压着书页。

然后,关于该书籍整体直观的感受是在版式的设计上非常简约,没有多余的装饰,书籍封面、卷首、致谢、卷尾等等功能性页面的插图都很意象化地用到一些抽象的场景和笔触来铺垫主题内容中的环节,没有复杂烦琐的绘图,只有让人在翻开书本之前及合上书本之后所产生的无限的沉思。

最后就是我们的书籍主题部分:漫画内容。书籍不像视频,它是一个一个静止的画面。如何让读者在观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好地去理解内容、感受画面的情绪,这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很难的部分。而这本书画面的呈现将故事和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想一直看下去,并没从书籍里游离出来。

接下来从具体的列举来说明我为什么会觉得这本书吸引人。

一、通过颜色来区分故事发生的地方。这让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思维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比如说,阿拉基斯星球作者使用的是红橙色系作为这个星球的主色;使用蓝紫色调作为卡拉丹星球的主色。在内容开始的第一页上,作者就使用三个长条的格子来交代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前面两个格子是红橙色调的沙漠星球——阿拉基斯星球,而最后一个格子是蓝紫色调的卡拉丹星球。从漫画的开篇就对这两个即将发生故事的地点进行了大的色调定位,这样让我在阅读后面内容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色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画面中的角色)来对该页发生的地点有一个了解。此外,除了大的星球环境的大色调,在星球中的某些特定地点的色调,作者也是用了对比比较大的颜色来区分。比如:阿拉基斯星球中室外的色调都是采用的黄色,当然这和故事本身的沙漠设定也息息相关,而主角所在的宫殿内的色调采用的是黄色的互补色——紫色。我相信使用互补色紫色调不仅仅是为了区分这两个环境的不同,同时在色彩所代表的含义中紫色也代表着高贵。

二、通过颜色来表现故事当下的情绪。比如:在基迪普莱姆星所发生的一切作者都使用的是红色色调,这就代表了一种恶的杀戮的情绪;而在卡拉丹城堡发生的故事情节似乎都处于一种宁静的蓝绿色系中;门泰特图菲是一名资深的刺客也是保罗的老师,当老师在保罗临走前去看望他的时候,两人相见的场景有一种老故事的胶片感色调,让两人的分离场景显得那么的温馨和挚暖;在亚崔迪公爵举办的宴会的场景里,全篇都采用的是高贵的紫色,让人的情绪一下就得到了抬升;而同样是在这一天晚上发生的另外一个场景,彼时基迪普莱姆星的男爵已经开启了战争,场景一下从紫色变成了血液一般的鲜红色系,这让读者的情绪也跟着紧张起来……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每一次画面色调的改变都是一次情绪的转折,这些强烈的撞击的色彩让这些虽然是静止的画面增加了不少复杂的情绪。

三、通过不同的字体和对话框的形式来区分台词的不同作用。具体区分如下:

常规的单线加粗带指向的椭圆形对话框+黑体=箭头所指的人物的说话内容

常规的单线加粗带指向的椭圆形对话框+楷体=箭头所指的人物唱歌的歌词内容

常规的单线加粗不带指向的方形对话框=旁白/地点介绍/背景介绍

不带边框的彩色方形+楷体=画面中人物心里所想的内容(不同的角色框的底色不同)

黑底白边加粗的艺术字体=带有情绪的魔音

有虚线的方形框=信件/纸条上的文字内容

除此以外,这本书的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绘制得非常细致。不论是人物的表情、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服装设定、宏大的场景的描绘……都非常震撼和吸引人。说一句题外话,我们除了从观赏的角度去欣赏这本书,从学习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拿这本书里的各个分镜角色来进行临摹练习,去学习这本书里对不同人物动态、表情、情绪的表达方式,去学习整体故事里大中小场景的分镜安排,去学习讲故事的画面节奏感……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书,非常期待后续书籍的出版。

阅读评分:10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语笙欢禧城

对比《沙丘》电影和漫画

非常感谢新京报书评周刊馈赠的漫画版《沙丘》。刚打开这本书就被其超高颜值吸引住了,色彩搭配非常有质感,明黄与橙红这样的暖色系作为本书主要背景色调,与插图的冷色系对比明显,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同沙丘星球美好瑰丽的表象之下权力斗争的冷血无情。相比小说版《沙丘》的大段文字叙述,漫画版生动有趣的插图更能把读者带入那个遥远奇特的异星世界。相比大银幕呈现的电影版《沙丘》,因为同样是将视觉语言作为叙述载体,接下来我将分别从几个方面将二者作个对比。

一、背景介绍和知识科普

我认为在相关背景介绍以及物理知识科普方面这本漫画是更翔实的,对于看电影时不了解故事背景,对相关设定一头雾水的观众来说,这本漫画可以作为很好的知识补充。比如“沙漠跳鼠”的概念,就在漫画中以背景插图的形式自然而然作了补充,甚至本书末页还专门对“姐妹会”、“香料”、“门泰特”等作了名词解释,很用心。

漫画里也提到一些电影里没有出现的名词,印象较深的是公爵一家在前往阿拉基斯星的路上保罗问“我们能感受到霍尔茨曼引擎折叠空间吗?”由于不了解,我又去找了霍尔茨曼效应的相关解释,这种深入了解的阅读过程还是挺享受的。

二、人物造型和相关设定

看完电影《沙丘》后我说其最吸引我的是扑面而来的古典油画感,维伦纽瓦的巨物美学结合汉斯季默的音乐盛宴将其打造成一部太空歌剧。漫画版《沙丘》缺少了音乐的加持,但多了视觉冲击与各种人物表情及潜台词的暗示,倒也直观展示了绵延的沙丘、浩瀚的太空、庄严的仪式、科幻复古的服装,但整体的造型呈现与绘画风格更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带有暗黑元素的中世纪权游。可能是过多暗色系的呈现以及粗线条勾勒的人物表情,常让我在阅读时隐隐感到害怕。

相关设定的呈现与电影版也有不同,比如“扑翼机”在电影里像只蜻蜓的设定非常有趣,而在漫画里的形象就像是一只大鸟,因为图像感知的先入为主所以每次在漫画里看到还是有点出戏。再比如“猎杀镖”在漫画里像个微型导弹,而在电影里更像一只带刺的虫子,因保罗在千钧一发之际直接用手迅速抓获,所以我觉得电影里的形象似乎更加合理。

三、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

漫画版有很多电影里没有呈现出来的情节,比如杰西卡夫人在温室花园的片段,比如杰西卡和岳医生的对话等等,漫画情节的补充使得每个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也使我更加了解每个人物的行为动机与性格特点。特别是杰西卡和岳医生,在看电影时我感觉他俩是很复杂的人,电影里没有过多交代,漫画里有了不少情节暗示。

漫画版和电影版在故事情节方面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我最喜欢的电影版的情节——公爵裸身瘫在椅子上的镜头,色调和质感都十分古希腊。临终一句“我既来此,必当永世留存”更显神圣,美而悲怆。而漫画里公爵的这句话是在晚宴开始时公爵向宾客敬酒时说的(电影里没有晚宴的片段),当然还是电影里对这句的呈现更加震撼人心。

综上,漫画版《沙丘》是值得一读的,因为表达载体及呈现形式的区别,漫画版蕴含的知识信息可以和小说版《沙丘》和电影版《沙丘》互相补充,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个新旧共生,善意与权谋同在,星际旅行与封建制度并存的异星宇宙。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3

夏恩玉

图像小说填补了画面感的空缺

这部《沙丘》是一部在科幻的外衣下去尝试探讨历史、宗教、哲学、生态、心理、艺术、政治的作品。这部作品太惊艳了,不论从人物、战斗、对话等都描写得刚刚好,这样在阅读时会时不时停下来陷入思考,令人回味无穷。它展现了历史、刻画了现在,让读者思考警醒的同时却有无能为力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本值得我们所有人花时间来反复阅读的软科幻。

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相比于冗繁的文字,这种用绘图漫画来表现风格的文体,真的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这种文体也恰恰很适合《沙丘》这种剧情较复杂的大部头小说。我之前看过《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图像版小说,这本《沙丘》是我看完的第二本图像版,可谓是一气呵成,很过瘾。比单看枯燥的文字来得痛快很多。

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掠夺史。一万年后的沙丘,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小小的地球,而是在无垠的宇宙中继续称霸。科学技术应该是用于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好斗的民族却用于作为殖民的手段。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到无比震撼。作者将现在的政治、宗教、经济、战争等概论都幻化成未来,将现在的科学技术都应用于未来,我瞬间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句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香料=石油,宗族=列强。因为我们始终连宇宙中的一粒沙子,一颗尘埃都算不上。

沙丘世界的设定宏大严谨,作为二十世纪写出的科幻小说,构建的这个虚伪背景挺有意思的。1962年赫伯特能写出这样的科幻小说,不得不说真的很厉害。他的想象力和知识量令人佩服。作者的脑洞也很厉害,把《沙丘》写的像诗又充满哲理,既深奥又优美,对政治人性的分析比较独到。沙丘即永恒,宇宙维度上的叙述,令人顿觉无比浩瀚。很多科幻/魔幻片例如《阿凡达》《星球大战》《冰与火之歌》都有他的影子。相比于《冰与火之歌》,《沙丘》的人物线非常简单明了,可以说就是一个男性家族和一个女性群体对宇宙控制的较量之旅。世界最终会陷入资源匮乏,人类也必将要向外进行探索。它令人着迷的地方,我感觉在于能给人远见,能知晓未知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科技为什么发展到如此地步都能星际殖民了,但政治制度却退步了,退到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帝制了呢?而且最终都要肉搏来分胜负?真的是进步还是倒退?答案也许是因为历史是个循环、历史的属性充满了复始性和轮回性,这是科技发达高度进化d必然产物,由于基因工程高度发达,才导致一系列反应(贵族优生等)其实归根结底本质是压迫和剥削,这就仿佛回到了封建时期。

我看过电影,其中精彩的人物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服化道以及恢宏盛大的场景都令我印象深刻。再来读漫画图像小说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文字描写毕竟枯燥无画面感,图像小说完美填补这个空缺,并辅以文字,真乃“绝绝子”!

阅读评分:9.5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沙丘》漫画(第一部)得到了9.2分(满分10分)的评价。几位评审员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了原著、漫画和电影,三种呈现方式对这部经典科幻作品的叙事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恰巧其中一位评审员从事插画师的工作,读者可以通过他的分析获得这本漫画在制作细节上专业视角的观察。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 | 各位评审员

编辑 | 李永博

校对 | 卢茜

不抱怨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曾在全球发起过一项“不抱怨活动”。

方法很简单,他送给人们一只紫色手环,告诉大家抱怨的时候就把手环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直到他们能够坚持21天不动手环,才算挑战成功。

从2006年7月23日寄出第一批手环,接下来的5年内一共160多个国家的1000多万人参与了这项活动。

其中数百万人,因为这项活动,发现了生活的更多美好,收获了更多快乐。

心理学家安杰卢博士曾说:

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

威尔·鲍温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了《不抱怨的世界》一书。

他试图告诉我们:生活的幸与不幸,真的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1

抱怨,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富兰克林曾说:“不停地抱怨,是对我们享有的舒适生活最差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太关注生活里的坏事,反复提醒自己活着有多难,世界有多不公平。

然而,焦虑和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消耗我们的精力。

在书中,威尔·鲍温分享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一个春日的午后,他正在书房伏案工作,忽然从窗外传来“砰”的一声。

威尔循声看去,只见自己的宠物狗被活活轧死在十字路口。

他赶忙跑出去,安慰嚎啕大哭的女儿,却看见肇事司机在他眼皮子底下溜走。

威尔怒吼道:“可恶的司机竟敢逃逸,今天的运气真是太糟糕了!”

他越想越气,把女儿和狗扔在原地,跳上车子,冲出停车道,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飙车,拼命地追肇事者。

结果,等他追上司机,司机不仅不认错,还差点动手打了他。

之后的几天,他脑子里一直出现司机的丑陋嘴脸,不停地想:“那人真是太嚣张了,我怎么这么倒霉!”

负面情绪像海水一样蔓延,威尔一连几天吃不好睡不好。

他只想着咒骂司机,完全忘了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回公道,也记不得当时自己超速开车差点发生车祸。

过了很久,威尔通过心理修复慢慢走出来,才意识到“抱怨”的危害性。

他认为抱怨是一种可怕的负能量,它将人的精力聚焦在问题上,而非解决问题上。

生活中,我们时常和威尔一样, 但凡有点不如意,就牢骚满腹;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声载道。

结果往往是,我们越憎恶生活,生活就越差。

威尔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

他说,在堪萨斯市有几个女性朋友组成了一个“治疗小组”。

她们每周聚会,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痛斥丈夫们的种种劣行。

结果一年后,她们不仅没有彼此治愈,家庭生活反而更糟,甚至有人提出了离婚。

威尔说,这些女性哪怕抽出百分之一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改善亲密关系,也不至于如此。

杰弗里勋爵曾说:“牢骚和抱怨是没有灵魂、才智低下者的症状。”

遇到问题,只顾着表达不满与愤怒,不仅容易激化矛盾,还会让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很多时候,生活本不难,是我们用悲观偏执的思维,让生活变难。

2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两个建筑工人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自己的饭盒说:

“天哪!又是肉卷三明治……我讨厌肉卷三明治。”

一连几天,他都烦躁地说:“我受够了,每天都是肉卷三明治!”

另外一个人终于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让你太太给你做点别的?”

这人说:“我都是自己做午饭。”

威尔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生活由自己创造,幸福与否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心理学上有个“强者思维”,意思是说当你面对挫折时,先别急着质问命运,而是去想“怎么办”。

当你将抱怨转变为行动,你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糟。

威尔的朋友,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他们公司更改了语音邮件系统,员工们接收邮件不再需要输入密码,而是要对着电话听筒说:“收取信息”。

可这项改革很不理想,办公室嘈杂或者说话者发音不准,系统就会不停地报错。

有一位女同事,在反复说“收取信息”失败后,开始冲着听筒发飙,反复埋怨这项改革。

威尔的朋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他首先想的是怎么改回密码系统,让工作顺利进行。

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找到系统回退方法,可以通过输入密码接收邮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当大家都学着修正系统时,那位女同事仍不停地对着电话大喊:“这个系统真是糟糕透顶,简直是一堆没用的垃圾!”

威尔的朋友想去帮她改系统,但她怒气上头,直接拒绝了这番好意。

两年后,这位女同事被辞退,而威尔的朋友则升职加薪,成为业务骨干。

著名的“费斯汀格”理论指出: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也就是说人生中仅仅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而另外的90%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3

不抱怨的力量有多大?

在书中几百个案例中,下面这个故事最受欢迎。

某天,威尔前往康威市的途中,无意间瞥见路边的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

如果你快乐,就按喇叭。

他不屑地一笑,心想做这块牌子的人未免也太幼稚了吧。

几周后的一个星期天,他载着两岁的女儿又经过这里。

忽然,广告牌从车边闪过,威尔想都没想,就按下了喇叭,因为他感觉和女儿在一起很快乐。

之后的一段日子,威尔发现自己竟开始期待那个路段,甚至还没看到告示牌,光想想就觉得很开心。

生活上遇到麻烦,心情低落的时候,他总会开车去广告牌那里按一下喇叭。

而最神奇的是,每次按完喇叭后,他心情会马上变好,不再纠结于烦恼。

为了弄清楚是谁立的牌子,威尔在附近走访,找到了这块牌子的主人。

那是一对老夫妻,丈夫是一名退休教练,而妻子则是一位癌症晚期患者。

老头告诉威尔,当时妻子确诊后,他们一度陷入绝望。

后来,老头想通了,他觉得疾病虽然可怕,但只要内心快乐,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于是,他突发奇想,在离家不远的路上立上了这块广告牌。

没想到,第一天,就有不少车为他鸣笛。

他马上告诉老伴儿:“你看,有那么多人向我们传递快乐。”

老太太躺在房里时,听到喇叭声感觉很欣慰,真切地感受到,快乐就在身边。

转变心态后,老太太的身体也有了起色。

她有力气下床,甚至有兴致和丈夫一起接待像威尔这样的访客,并说出自己的故事。

更令威尔震惊的是,被医生断定最多只能活四个月的老太太,竟然活了一年多,直到他在书中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仍然在世。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生活中总能遇到无法解决、无能为力的事。

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对自己说“管他呢”,然后去找点乐子,让心情明亮起来。

心理学家皮尔曾说:“改变想法,就能改变世界。”

当你以好的心态去生活,就会发现所见皆是美景,所遇尽是好人。

作家詹姆斯·艾伦讲过一个“花园效应”

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花园,不管你怎么做,花园里都一定会长点什么东西。

如果不播下有益的种子,那么有害的种子就会在花园里生根发芽,并且生长出更多有毒的东西。

任由毒草蔓延,心灵的花园必将荒芜,只有及时修剪,不给坏情绪生根发芽的机会,花园才能枝繁叶茂。

正如《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中说的: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秘诀,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洞见·瑾山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