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批改读后感的评语》,(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4 01:41

手把手教你写《批改读后感的评语》,(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批改读后感的评语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评价标准": - 确定评价的具体标准,如内容的深度、结构的合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和文采等。
2. "尊重作者观点": - 尊重作者在读后感中表达的个人观点和感受,即使与自己的看法不同,也应保持客观和尊重。
3. "具体而细致": - 评语应具体指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避免笼统的表扬或批评。
4. "积极引导": -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作者提升写作水平。
5. "语言礼貌": - 使用礼貌的语言,即使批评也应避免伤害作者的自尊心。
以下是一个关于批改读后感评语作文的示例:
---
亲爱的[作者姓名]:
首先,我要感谢你分享你的读后感。从你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你对书籍的热爱和对作者观点的深入思考。以下是我对你读后感的几点评价:
"优点": 1. "观点鲜明":你的读后感中,对于书中主题的探讨非常明确,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合理,段落分明,逻辑性强,使读者能够轻松跟随你的思路。 3. "语言生动":你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得文章更加

作文批改的“正确打开方式”

江苏南通北城小学课堂。王俊荣摄/光明图片

浙江湖州织里镇轧村中学的“校园读书会”。新华社发

不久前,某省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在作文课后冲出教室,爬上栏杆坠落身亡。当地教育部门针对家长和网友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日前依照党纪政纪对涉事教师作出了处理。从一些新闻报道可以看出,人们对事件中的作文批改有不少讨论。老师对学生在作文中呈现的个性化的想法或不全面的认识该怎样处理?怎样的批改可以和学生形成良性沟通互动……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一零一中学特级教师程翔、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煜晖。

作文批改,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是教书育人的一种渠道

记者: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着老师批改自己作文的记忆,但不同老师对作文的批改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您如何理解作文批改?好的作文评价关键点是什么?

程翔:每次作文都应有明确要求。教师的评语一定要与每次作文的目标要求相对应,比如这次作文要求“选材要典型”,那么批语就围绕这个要求来写,其他方面即便有些问题,也可以暂不写出批语。作文批改切忌面面俱到。现在的问题是,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文,但是写作的要求并不明确,重点并不突出,导致学生心中无目标,教师批语无针对性。

写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教师首先要懂写作。所谓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窗口,教师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包容学生各种想法,发现有突出问题,可以找学生当面谈一谈,促膝谈心,不一定非写成批语不可。作文评价的关键点,是发现学生作文闪光之处,同时指出是否符合本次写作的要求。

李煜晖:作文批改有两重功能:一、它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环节,作文批改的目的在于发现优点、指出问题。二、作文批改是师生交往的媒介。通过笔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情绪变化,甚至家庭情况、交友情况、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这些都是育人的契机。有些老师对作文批改的理解比较狭隘,仅仅把作文批改当成教学行为,忽视了背后潜藏的教育功能。其实,每篇作文都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有智慧的老师,能从写作中发现学生的现状和问题,它实际上就是教书育人的一种渠道。

作文评价标准随着学生写作的目的取向不同而不同。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写作有三种目的取向:第一种叫做阅读理解的目的取向。教学生一篇课文或者读一本书,学生的理解程度怎样,形成了哪些思想认识?这时候老师可以让他去写读后感,鉴赏评论文章。第二种叫做文学创作取向。语文教学不单要做阅读理解,还要让学生尝试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创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用文学作品表达对人生世态的理解。第三种是最常见的,叫应试取向。目的取向不同,评价标准就不一样。在阅读理解取向的作文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观点、证据和逻辑。文学创作取向的写作,第一个标准就是符不符合体例,第二个标准就是是否具可读性、合理性和感染力。应试取向的写作,重要有三点:一是切题;二是书写、用词、结构、选材等是否规范,立意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取向;三是深刻和富有创意,这是最高的标准。

优秀的教师,总是蹲下身子,和孩子用同一个视角看事物,然后去引领

记者:现在的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写作内容常常出乎想象。对作文中出现一些“出格”的文字,老师们应当如何面对?

程翔:“出格”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很正常。教师要艺术地处理各种问题,不要板起面孔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及时引导、启发,切忌简单粗暴。所谓作文内容“不积极”,其实很难界定。换个角度看问题,特别是从未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好一些。一个优秀教师,总是蹲下身子,和孩子同一个视角来看事物,然后才知道怎样去引领。

李煜晖:我想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出格。所谓出格,就是违反了成年人常见的阅读期待。换句话说,出格本身就是成年人强加给未成年人的评判。具体来说,成年人认为出格一般有几个表现:一是学生尺度较大的幽默或调侃;二是用一些个性化词语,比如网络语言、表情包之类。三是不积极,逃避责任,找不到价值感、存在感,或者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等。

这个问题老师应该如何面对?第一,珍惜学生的信任感。学生在你面前不矫揉造作,刻意去写一些让你觉得有意义但又没内容的话,这是信任你。第二,要承认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孤僻内向,说话比较晦涩,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积极开朗,有明确的志向和追求。这一定是坏事么?中国古代的一些艺术家、文学家,他们有的人生观其实蛮消极,他们对人生有另一个向度的思考,创造出我们一般人创造不出来的伟大的作品。第三,要承认世界的多样性,这里主要是针对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的现象。社会总会有不公平、不正义甚至是邪恶、丑陋的现象存在,这为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无非是展示美或暴露丑。展示美是为了引导别人向上,暴露丑是为了改变社会,需要更大的勇气,同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只有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第四,要体现评语的启发性。只要学生批判的问题客观存在,批判过程有理有据,就要认可。反之,对社会的批判偏激、片面,我们要启发他,引导他正确看待。

热爱生活不能掩耳盗铃,积极向上不能头脑简单、闭目塞听

记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现实中,老师应该如何引导?

程翔: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写作教学往往能体现教师的心灵是陈腐还是鲜活。如果教师的心灵是陈腐的,就很难让学生写出鲜活的文章来。不一定要求学生非得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几百字的应试作文,完全可以放得时间长一些,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不要用应试的心理去要求学生的常规作文,而是要从写作学的角度去要求学生的作文。最近,我让学生写了一个题目“后悔药”,一下子把学生激活了。有一个学生竟然写了18000多字的短篇小说!当然,想做到这些,教师本人一定要全力去研究写作学,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写作的教师。

李煜晖: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而不是羞于表达,怯于表达,懒于表达。先要鼓励学生尽他所能去写,别给他任何条条框框,这样学生才能敢写、多写,而且每一次作文都要及时鼓励和反馈,越是年龄低越要这样。到了中学阶段,再从文章学的角度对他进行约束。这时他已经敢写,也不怕你给他改了,这叫“先放后收”。第二是以读代写,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阅读寻找模仿的榜样,在作文教学时老师一定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考虑。三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当然,我们一定要对这些概念做好界定。在信息提取过程中努力还原社会客观真实的样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直面问题的勇气,这才叫关注现实。知道了生活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这才叫热爱生活。正视和直面人生和社会的困境,脚踏实地去解决问题,这才叫积极向上。关注现实不等于为现实唱赞歌,热爱生活不等于掩耳盗铃,积极向上不等于头脑简单、闭目塞听。只有这样定义,学生才能真正写出“真情实感”,不然那只是某些人想要看到的“真情实感”罢了。

教师首先应该有正义感、有勇气,学问要渊博,志向要远大。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综合的、潜移默化的。如果老师自己没有勇气,没有是非判断,也没有正确价值观,无论在技术层面上怎么指导,都不可能真正让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教书育人,尤其在作文教学中,应该以身教为先。另外,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做作、虚伪,功利心十足,不把学生当成跟你一样平等的人,这样的姿态注定行不通的。(本报记者 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

教师应重视作业批改评语的正面引导作用

作者:钟乐江(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日前,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制定并印发了《海口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实施细则》,对各学段作业总量、作业设计与结构、作业辅导与批改等提出要求,并强调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做到原则上作业不出校门;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倡导各学科作业实行“等级+评语”的评价方法,批改评语要做到客观委婉恰当。(9月9日 海南特区报)

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给出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既能比照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也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辅导。与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德。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善于使用评价性语言,常常简单地打“钩”或“叉”了事。有些老师虽然有评语,但多局限于“优”“良”“中”或“差”等。有的教师因为学生错误较多而气愤,在批改时写下讽刺、挖苦的评语。这样的作业批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作业批改评语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书写批改评语时应做到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评语的提示作用。学生作业出现错误,仅仅打一个“叉”,学生只知道做错了,至于为什么错、该怎样去修正,他们不得而知。在“叉”的旁边,教师如果写上“你试着用xxx方法再做一遍,看看是什么结论”“这句话换一种方式说,是否更贴切”等提示性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提示去思考和修改。

二是注重评语的激励作用。由于认知力、控制力等缺乏,学生作业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能只盯着错误,以“你怎么这样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之类的评语,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

三是注重评语的建议作用。很多学生家长都会关注学生的作业,常常翻看学生的作业本,了解其作业情况。因此,教师批改作业时,除了给学生修改提示外,还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提出建议,以便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督促。

四是注重评语书写的示范作用。为了让学生养成工整书写、正确书写的好习惯,教师不仅要注重评语内容,还要注重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

评价有功夫,功夫在平时。在“双减”政策之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布置上下功夫,还要在作业批改和评价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对家长的引领指导作用,以此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