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生活经济学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4 0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生活经济学》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是关于作者的观点、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对书中某些章节的感悟?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条理。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作者,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严谨论证:在正文部分,要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论证你的观点。注意以下几点:
- 引用书中观点:在阐述观点时,适当引用书中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
- 结合实际案例:用生活中的实例来佐证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 分析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原因。
4. 语言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 词汇丰富:适当运用一些经济学术语,使文章更具专业性。
- 文风独特:根据自己的风格,使文章更具个性。
5. 突出亮点:在文章中,要突出书中的亮点或你认为有价值的观点。这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6. 避免过度
读《生活中的经济学》有感
作为一名经济部记者,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是做好经济报道的先决条件。有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著作读起来不觉得枯燥,还能增长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在同事的推荐下,我读了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本书。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这本书让我颇有感触的一个话题是--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
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 5 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看到这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孙凤玲
从烟火气中感受经济学魅力——读《生活中的经济学》有感
但凡非专业人士阅读经济学原著,肯定得下苦功夫。君不见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接触到晦涩、枯燥的经济学概念、定义,见到供给、需求、成本、弹性、指数、乘数效应、投资函数以及加速数、机会成本、线性折旧、黏性工资、错觉理论、税收归宿、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等,还有奇形怪状的图形、模型、公式和一串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百分比,怕是很快就会晕头转向。那一个个“弯弯绕”术语,直把人绕得云里雾里。诚然,没有接受过系统地专业训练,想要读懂经济学,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消费、金融等问题,相对来说是麻烦的。而梁小民所著《生活中的经济学》,可以肯定地说,是一本人人都读得懂的经济学著作。梁小民何许人也?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是一部世界公认的经济学教材,而这部教材的中文译者,就是梁小民先生。《生活中的经济学》以平实易懂、浅显生动的语言,传播了经济学知识,诠释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经济现象。作者沿袭《经济学原理》简明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以幽默风趣、流畅简练的文风,假以通俗的事例、故事、政策分析,介绍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使沉闷的经济学读来轻松、愉快甚至有趣。着眼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经济问题,作者用四章70节、19.5万字的篇幅,告诉我们经济学其实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在我看来,作者撷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或自己的亲身经历,用随笔、短论甚至心灵鸡汤的形式,从经济学的维度观察分析,寻找事物发生的原因,给予合理通俗的解释。既满足了读者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又让人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掌握经济学常识,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比如大众经常议论的“亚健康”问题。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朋友,他们在事业成功、财富增长的同时,身体却每况愈下。去医院检查,却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但就是感到浑身疲乏,对啥事都提不起精神。医生说这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梁先生认为,“亚健康”的直接原因是工作压力过大或工作紧张,其根源在于没有把握好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均衡,没有掌握好追求财富与付出代价的均衡度。试想,企业老板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一天24小时都恨不得用在工作上,身体不是铁打的,能不“亚健康”吗?因此,“亚健康”并不是生理问题,而是心理上的疾患。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作为企业家,要学会“放弃”,集中精力掌舵把方向、用心抓大事,而具体工作,最好交给职业经理人去做。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掌好舵的情况下,个人的身体也处于健康状态,精神饱满地迎接每一个朝阳。再如经济学中所谓的“沉没成本”,指的是过去已经发生又无法收回或改作他用的成本。经济学家告诫我们,过去的事已是历史,无论对与错,都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是一样的。从此意义上说,沉没成本是一种向前看的人生态度,向前看是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观。现实生活中,有人为曾经做过的错事而悔恨,从经济学角度是不可取的。沉没成本不应该阻挠前进的步伐,更不能成为走向未来的绊脚石。在作者看来,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诚信丧失的根源之一。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信息多的一方欺骗另一方的可能性,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并产生对双方都不利的逆向选择。但是,信息如果太对称,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无趣。因此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信息完全对称。理想的东西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上,把经济学中的目标确定为最优化是误解——经济学只追求次优化和较完美。作为大众经济学家,作者诚恳指出,严肃的经济学家从来不预测股市。他认为股市之所以难预测,是因为影响股市的因素太多且复杂。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及时准确掌握这些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预测模型能把影响股市的因素囊括进去。股市不确定,有风险,当然也有暴利。从某种意义上说,炒股就是投机,成功与否不取决于经济学分析或预测,而在于感觉或运气。因此,既然你进了股市,最好是“跟着感觉走,紧握住梦的手”,赢了算你走运,赔了只好自认倒霉。通过书中鲜活的案例或故事告诉大家,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学好经济学的关键。经济学家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为了深入认识经济规律,使经济运行得更好。专家们说,炫耀性消费是显摆、虚荣的表现,是非理性消费;激励是经济学中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也是生活常识。动听的道德说教和严厉的惩罚,都不如健全的激励机制有效。读一点经济学,按经济规律办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生活中的经济学》还意犹未尽地告诉我们一些“金科玉律”:判断企业的经营管理状态如何,一定要看办公楼中普通洗手间的卫生状况;了解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可去街面上看逛街人的脸,从其喜怒哀乐表情中,就能大致作出判断;甚至我们还可以从垃圾、口红、女人丝袜、裙子的长短这些日常中的“琐碎”来判断经济是繁荣还是停滞。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是洞察市场律动且屡试不爽的经济指标。掩卷思余,《生活中的经济学》稍显不足的是,以短论、随笔为主的结构,使全书的逻辑完整性略有欠缺。但作为经济管理读物来说,篇幅不长的小故事、小论文,方便读者利用零散时间阅读,既学习了经济学知识,又满足了普通民众、消费者们开阔眼界扩大视野的阅读欣赏,亦是开卷有益的事。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