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孔子家语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4 09:26

手把手教你写《孔子家语的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子家语》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理解作品背景": -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孔子家语》的成书背景、作者孔子及其时代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
2. "深入阅读内容": - 详细阅读《孔子家语》的内容,尤其是对书中反复出现的观点、教诲、寓言等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3.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读后感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达对《孔子家语》的哪些方面有感悟,是侧重于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还是教育意义等。
4. "注意结构布局": - 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孔子家语》的作者、内容和阅读感受。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思想内涵":对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道德观念进行阐述。 - "文化价值":分析书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如仁爱、忠诚、礼仪等。 - "现实意义":探讨书中观点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对书中内容的个人感悟。 -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读后感,并提出

延安+宜川检察院:读《孔子传》有感

(通讯员:高明星)提起孔子这个名字,在中国,大人小孩都知道,可谓妇孺皆知。在国外许多国家也建立了孔子学院,让全世界人能够了解孔子,了解中华文化。而对我说来也是很惭愧,近日才读到《孔子传》一书,才算系统的了解了孔子的一生,把之前学习的点滴、皮毛融汇起来,进而对儒家文化有些感悟。

《孔子传》是鲍鹏山所著,其中每篇篇幅短小,内容精当、故事生动,全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为六章,来写孔子的人生轨迹,让我们非常清楚了了解了孔子本人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时让我们也了解到一个有温度、有见解、有想法的孔子,给我们生活、工作、为人的各方面以启示。

一、孔子的学习

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的嫌弃,幸好他有个伟大的母亲,用母爱滋润着他健康成长。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过着贫苦的日子,母亲忍辱负重带少年孔子到山东曲阜求学,最终劳累而死。孔子则是自幼聪明颖悟,活泼好学,受其母的影响,小时候的孔子就对周礼特别感兴趣,并努力学习。在此期间,母子相依为命,为了帮母亲分忧,孔子去作吹鼓手,靠为有丧事的人家吹奏哀乐挣一些干肉。看到这些,孔子的母亲却很担心,她怕孔子因此分心,动摇的学习的志向,耽误了学业,无法成为一个君子。她带孔子向当时鲁国非常有学问的左太史求学,左太史要孔子发誓立志于学,为了学习可以放下其他一切,包括挣干肉。孔子却放不下自己的母亲。“丘儿,拜师”母亲的声音充满关切而坚定,仅此一句话,孔子凭着对母亲无限的爱与信任,依左太史的要求发誓,终于学有所成。

母爱的激励,使得孔子在之后的学习之路,做到了专心致志,刻苦专研,达到忘我的境界。孔子曾经为了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了请教郯国君王,不顾寒冷在雨中等候数个时辰,感动了鲁国的仲孙大夫,终于为他引荐,郯子也热情地详细解答他所提的问题。他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理论和弹琴。在习琴时,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全由干粮充饥。第四日,师襄子觉得他第一首曲子已然纯熟,建议他学习新曲,而他认为自己的技巧还不纯熟,故又习了三日。此时孔子所奏的曲子,技巧纯熟,音调谐和,韵味无穷。师襄子又让他习新曲,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也没有体察出曲作者的为人,因此又习了三日。孔子习琴的第十天,他所弹奏的曲子,师襄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经苦难磨砺而不退缩,是一个人真正获得的财富,无论是作为父母望子成龙还是望女成凤,都应该学习孔子的母亲颜征。而从个人来讲,要学习孔子的知感恩,懂母爱,并将这种爱化为一种前进的力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做事勤思考、下苦工,必将有所成就。

二、孔子的教学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是我们学习的标本。孔子创立的“启发式教学法”简单至极,仅八个字说明了启发式教育的真谛,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大儒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再看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可以说是无人能与之相比。孔子创办私学,在教学中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我们可能不是专职教师,但是我们必经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堂,掌握些孔子的教育方法,未尝不是好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做到活读书、活教育,让自己成长起来,让子女成为家之骄傲,国之栋梁。

三、孔子的为人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以礼和义为原则,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在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在我看来孔子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谦谦君子”。

孔子青年时期很“谦卑”。孔子青年时期周游列国为谋求仕途,但处处碰壁,在与人处事中他总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在任何交往处事中,人总是喜欢一种谦虚的交谈交往方式。三国刘备就不失为一个开明谦卑的君主,从他三顾茅庐诚心求诸葛亮出山便可以看出来了,根本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在现代生活中,谦卑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这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和形形色色的利益之争中。

进而孔子很“谦恭”。谦恭比起谦卑,它有恭敬、恭维别人的意思,但这其实更接近于赞美。孔子见齐景公时,拒绝其无功而俸,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可见,谦恭是人际关系润滑剂,当别人赞美自己之时,没有虚荣,而是继续把事做得更好;当别人做错事时,也不因此贬损他人。

中年时期的孔子很“谦逊”。孔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识上更有一种低调的追求精神。面对弟子从未因为自己学识优渥而话语浮夸、自以为是。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世上没有人是能够什么都懂的,学问包罗万象,更应该谦虚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

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很“谦和”。孔子51岁时问道老子,经过老子的一番点拨,孔子不出三月,弟子再次见到孔子,孔子曰:“丘得之矣”。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处在这一境界中的人总是友善的,孔子以真诚地对待别人、帮助别人,甚至甘愿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自我利益。正如战国时期的廉颇蔺相如能够最终和解,就在于蔺相如的谦和之心,无论廉颇如何百般刁难蔺相如,他都能以天下为公,始终保持一颗谦和容忍的心,最终廉颇惭愧不已,负荆请罪,将相和成为千古佳话。

读《孔子传》,我们从孔子一生的行迹、事迹、心迹中吸取一些力量,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我也希望我能够更进一步细读这本书,学习领悟其中道理,更加了解孔子,吸取和传承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让孔子的人生智慧照亮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

作者:宜川县人民检察院 高明星

鲍鹏山《孔子这一生》读后感

孔子这一生:从志学少年到万世师表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峰。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坎坷,却始终闪耀着光芒。《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不仅是一个时间轴,更是他精神境界不断升华的写照。沿着这条脉络,我们可以勾勒出这位至圣先师的一生。

一、十五志于学:少年立志,开启求知之旅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家境贫寒,但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十五岁,孔子正式立志于学,开启了他一生的求知之旅。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贵族垄断了文化知识,平民子弟很难有机会接触经典。然而,孔子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谦逊好学的态度,遍访古籍,师从多方,向不同的人请教各种问题,形成了“每事问”的学习习惯。他不仅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中自觉追寻“道”的真谛。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为他后来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十而立:人格独立,开创教育先河

三十岁的孔子,思想逐渐成熟,人格独立。他以“仁”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开创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平民子弟很难接受系统的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设坛授徒,广收弟子,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孔子的教育实践,不仅传播了知识,更播种了理想,为他后来的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四十而不惑:信念坚定,坚守道德底线

四十岁的孔子,经历了政治冷遇与社会动荡,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了清醒的认知。面对权贵的拉拢与质疑,他毫不动摇,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明确表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不惑”,是对价值观的绝对坚守,是对“仁”的执着追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孔子的这种信念显得尤为珍贵。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即使面临诸多困难,也毫不退缩。他的这种坚定信念,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四、五十而知天命:使命觉醒,传承文化火种

五十岁的孔子,开始思考自己的历史使命。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但他始终坚信“文不在兹乎?”他以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上古文明的火种。他整理《诗》《书》《礼》《乐》《易》,修《春秋》,使这些经典得以保存和传承。这些文化典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六十而耳顺:包容超越,以仁者之心待人

六十岁的孔子,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阅尽世情冷暖。面对隐士的嘲笑“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误解甚至困厄(如陈蔡绝粮),他都能平和接纳。这种“耳顺”,是智慧对偏见的消融,是仁者对众生的悲悯。孔子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以仁者之心待人接物。他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尊重他人的选择,同时也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这种包容和仁爱,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天人合一,达到生命境界的圆融

七十岁的孔子,达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他的道德已经内化为本能,一言一行皆自然合乎仁礼。看似“随心所欲”,实则一言一行都遵循着道德的规范。这是生命境界的圆融,是自由与规范的完美统一。孔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境界,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七、跌宕起伏中的思想淬炼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在鲁国短暂执政,任大司寇,推行改革,试图恢复周礼。然而,他的改革触怒了权贵,最终黯然去职。周游列国十四载,他屡遭拒斥,甚至被围困险丧命。然而,正是这些挫折,让他的思想在碰撞中不断深化,淬炼出“君子固穷”“岁寒知松柏”的刚毅品格。孔子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他的思想也因此更加深刻和成熟。

在教育实践中,孔子的成就尤为突出。他杏坛讲学,弟子三千,因材施教,启发思考,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普世伦理植入文化基因。一部《论语》,成为东方文明的“圣经”。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八、斐然成就:塑造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

孔子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思想和教育实践,更在于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他是伦理体系的奠基者,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构建了儒家伦理大厦,成为两千余年社会规范的核心。他是教育革命的开创者,首倡“有教无类”,将教育从贵族特权解放为全民权利,推动了知识阶层(士)的崛起。他是文化典籍的守护者,整理《诗》《书》《礼》《乐》《易》,修《春秋》,使上古文明免于湮灭。他是士人精神的塑造者,“士志于道”“天下归仁”的理想,培育出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传统。

九、当代启示:在不确定时代锚定心魂

孔子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知天命”是对使命的清醒认知,“耳顺”是与世界的和解智慧,“从心所欲”则是生命修炼的至高境界。孔子的“仁”的普世关怀、“己欲立而立人”的共生哲学,为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方式。他的思想,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孔子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这位孤独的行者,终成万世师表。他坚守的,正是人性深处永恒的光明。孔子的一生,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