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4 16: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余秋雨的散文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读后感主题: - 首先,明确你想要探讨的余秋雨散文的核心主题,比如人生哲理、历史观、文化传承等。 - 可以选择散文中的一篇或多篇,针对特定主题进行解读。
2. 选取合适的角度: - 从个人感受出发,结合散文中的具体事例、观点进行分析。 - 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如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
3. 结构安排: - 开篇简要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作品,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 -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小节,分别阐述散文中的不同观点或情感。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读后感的核心观点。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模糊的词汇。 -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 避免抄袭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解读。
5. 论证过程: - 严谨地分析散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 结合实际例子,如个人经历、社会现象等,增强说服力。 - 注意论证的逻辑性,使文章条理清晰。
6. 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客观公正,尊重余秋雨的观点和创作意图。
膜拜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周绪维/文
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说起来还源于一段机缘。一次,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家聚会,在书房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出于好奇随手翻阅了几页,便被作者那气势恢宏、飘逸大气的文字所吸引,好似饥饿的羊群豁然间进入了一片水肥草绿的大草原,意念不由地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朋友也是托人刚刚从外地买来,我怎能强为人意呢?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也一样有,无奈我只能在心中渺茫地写上一个“等”,然后从朋友那里如获至宝,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文字。—题记
对余秋雨这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著名学者,我是没有丝毫的资格和资历去评头论足的。抛开这些不提,作为一名缪斯女神的崇拜者和文学的爱好者,凭借骨子里那份对历史文化、文学的挚爱和憧憬,我想,谈一点读后所感还是未尝不可的。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笔下的一部行记旅行散文,他用脚步作度量,以弘扬古迹文化为己任,凭借对古迹文化的感知,用古迹文化辩证现代文明。高度决定视野,尺寸把握人生,他站在绵延万里的秦长城上,以敏锐、锋利的视角,隔着时光的隧道,让我们隐隐地看到四川蜀守李冰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朦胧中看到了江南静谧、安详的千年古镇,古老的石拱桥在历史的蒙蒙细雨中焕发地更加妖娆;隔着千年的潮起潮落,在岁月颠覆中看到了敦煌仙女飞天的梦想……。读他的文化散文,心情会不由地沉重起来,在一种理性、肃穆、严峻中让你游弋于漫长文化的海洋,让你的思绪在他的笔尖伴随着残存的废墟跌宕起伏。历史古迹、历史废墟、历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遗产和历史遗留给我们精神上的国粹,是无国度和高贵卑贱之分的,就像地球上的水,无论是高原之水,还是沧浪之水,抑或是浩淼的滔滔江河之水,它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穿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洗净金戈铁马上残存的斑驳锈迹,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灵魂上的震撼,一种心灵上的思索,一种思想上的洗礼,让我们缅怀辉煌历史的同时,更多是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种瞑目深思和一些理性的哲学思考。
用笔墨祭奠历史,用汉字激扬文化,用博学、才情辩证历史文化,是余秋雨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膜拜和理性的辩证。《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思想触摸,是一种超越历史本身的文化跨越。
《文化苦旅》如同是一部厚厚的编年体史书,需要你用辩证的思维去瞻仰,用睿智的逻辑去权衡。仔细斟酌又好像是在读一部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我想,余秋雨一定也是在用文学家、辨证家、思想家的灵魂来跪拜中国历史,心中才顿悟出对历史古迹、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他文笔犀利,精鹜八极,神游万仞;文风酣畅淋漓而又咄咄逼人,下笔游刃有余,文章洋洋洒洒又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字字如珠玑;寓意深刻而又富有哲理,让人好比进入辽阔的大草原,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心境有种飘然的冲动,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恍惚间又似进入了雷霆万钧的飞瀑前,你的意念顷刻间被她吸引。我想这是文人的魔力,笔墨惊风雨,才气荡回肠,管竹之间尽收昨天的历史。
没有对历史文化的满腔热情,没有对中国久远历史的熟稔、深刻了解以及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是不会有如此独到的见地。有人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废墟文化,它的实用意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废墟是一种绝迹的文化标本,废墟也是一种有力度的哲学文化,废墟唤醒了我们沉睡的灵魂,鞭挞我们不要忘掉烙印在废墟上的屈辱和眼泪。唯有如此,废墟才不会被历史风干,才不会被零落成泥辗作尘,我想正是从这些颓废、衰败废墟上衍生出的哲学文化是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如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隔着辘辘的历史巨轮,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余秋雨用现代人的文明俯瞰着历史遗留下的废墟文化,他从《牌坊》、《都江堰》到《阳关雪》、《莫高窟》、《废墟》等一路走来,余秋雨对历史古迹、废墟文化的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触动了一个民族潜藏的文化能量,让我们重新点燃了心中对历史文化深层次的追溯,回望历史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文化遗产兼容并蓄地继承。如果历史古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让后人唏嘘不已或者观瞻的建筑或雕像,那么它就是僵硬的,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思。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读懂了《文化苦旅》就读懂了中国历史,她把历史文化、废墟文化升华到了一种极点,一种绝美的境界,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语的层次。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余秋雨用旅行者的步伐、思想家的眼光、考古家的甄别托起了中国的废墟文化,唤醒了国人对历史、文化的膜拜。
正如余秋雨在文章里所写的那样:“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作者简介:
周绪维,男,汉族,1979年10月生,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笔名小荷、雨荷,现为中国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日照市、莒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山东散文学会举办2005-2008年“鲁艺杯”散文大赛入围奖、入选2009年全国“华夏情”诗文书画征文大赛金爵奖,作品入选山东省《山东文学》六十周年国庆专辑珍藏版、在中国原创散文网、意林网、《莒州文学》、《莒州通讯》、日照市党刊《工作与研究》、《山东文学》、《大众日报》等媒体及企业内刊《华泰人》等报刊杂志上刊发100余篇散文、杂文。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为何是文明古国?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诗经>>、<<禹贡>>、<<山海经>>、<<尚书>>、<<礼记>>、<<周易>>……
这些古人的智慧从古到今,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古往今来也为我们很多复杂的问题做出了最终的抉择……
中华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是唯一的长寿者,这是世人无法否认的事实与惊人的奇迹。横跨几千年,不管经历多少,“将亡”“濒死”它依然重生,不是侥幸,更不是偶然,它是时间段铸成的一种坚韧无比的必然。
但中华文化为何如此长寿?今天在余秋雨老师的散文中找到了了答案,大体共有七个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简单熟悉一下:
第一,体谅自觉,足够庞大。
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地貌气候因地制宜,一天之内,不同地域,气象万千,永远的山重水复,又永远的柳暗花明。这种地理位置产生的变化及其丰富多彩,永不单调……
正因为如此,辽阔的地域,丰富的物产与气候,让我们祖先保持着极其宏观的视野,成就了早期的巨大文化体量。
如<<山海经>>,<<禹贡>>这种大体量的文化一出来便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大体量的文化氛围。如我国古代文人开口就是:“天下兴亡”,“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可谓“气吞万里”。这足以证明中华地域和空间上的幅度是早已转化成了心里的幅度。
后来,又因为诸侯国的战争或者荒年,人们多方迁移,但文化没有随之而灭,而是你来我往,各种文化互相翻腾、扭转、冲撞、互融,这种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沧海桑田未有穷尽,生生不息。让我们的文化得以发展传递,不断继承,这就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之一。
第二,自守治安,让文化得以保存。
华夏5000年,中华古人一直是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无需外求。
而其他国家物资相对贫乏,为了生存,他们会选择游牧或航海文明。而这两种文明带有天然的侵略性,他们的马蹄常常忘记了起点在何处,又不知终点在哪里,他们的帆只有此岸,却没有彼岸,他们没有终点,永远在远方。
他们侵略别人,又会遭到别人毁灭性的报复,所以他们留不住文化。而我们的民族以农耕为主,我们不侵略,不远征,自给自足,我们顺应大自然,跟随大自然的四季更替: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聚族而居,固守热土。这就是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思”,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
虽然中国也有内战,但各族发动战争的首领,都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他们饱读诗书,向来尊重先祖文化,从不毁灭文化,所以一点使华夏文化得以传承。
三,力求全国统一,从统一文字开始
“治水”的“治”与“统治”的“治”是一个字,这足以证明华夏文明要将生态与政治完全统一:长江、黄河流到哪里,政治就要流到哪里,文化也便跟随流到哪里。
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统一了中国文字,让各诸侯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他统一民族民风、统一郡县制。甚至统一了车轨,道路,实现了“一匡天下”。这种“一匡天下”变成了心底的深层文化,从而保全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不易溃散,得以长久。
第四,惯于有序,得以延寿
中华民族尊重儒家的“仁道”,它几乎是几千年来我们衡量道德的唯一标准,它要求建立天下秩序,这秩序必须从家庭开始,有血缘辈份,长幼排行,非常清晰,从而派生一堆礼仪,规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齐家”。而“齐家”之后呢?当然是“治国平天下”。
我们的标语:“先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么来的。这就产生了家国同构,而且很容易被人接纳。
千百年来,我们所奉行的中国秩序,就是这么产生的。进而产生了有秩序的心理沉淀,这便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文化体能,也成了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五,简易思维
中华的文化总是那么精瘦,除了抓人文命脉,其他的东西都可以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对鬼神传说,敬而远之;对万物珍奇,疏而避之;对高论言谈;笑而过之。”这与其他文化相比不知省了多少口舌……
诸子百家之首——老子,提倡极简主义,他的全部著作只有5000字,足以震撼整个世界;孔子更简,一句话就能让你体会人生百态;被称为中国文化起点之一的<<诗经>>,用几句简单的诗就能让你明白华北平原整个世间的人文风情,所以说中国文化从根上就是简易,轻快的,这便于传诵,延续,也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之一。
第六,中华文化,以德为帜。
当代人分析:中华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它显示了“人禽之分”开始的对人类最高标准的追求,它要求“止于至善”,这使中国人产生了长久的景仰、向往和追赶,历史的正能量也是长久朝这个方向聚集,他不断的延续,使得中华文化的宿命随之延续。
最后,中华文化得以完好地传承,还得归功于科举。古代科举全国统一,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源源不断。不分地域,不分门庭,不分职业,不分贫富贵践,只要是男性,都有资格参加。而考试范围几百年来只有一个“儒家经典”,这便使全国千万男子为了做官,日夜苦读儒家经典滚瓜烂熟,代代相传,所以使得经典文化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