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云南看云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4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云南看云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读后感是要围绕云南看云这一主题展开,还是结合书籍中的其他内容进行思考。
2. "了解背景":在写作之前,要对云南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云的形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加深入。
3. "梳理内容":回顾书籍中关于云南看云的描述,梳理出你认为最精彩、最有感触的部分。
4. "表达感受":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谈你对云南看云这一景象的印象,以及它给你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5.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云南看云的感悟,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 云南看云的独特之处
- 云的形态变化带来的美感
- 云与当地文化的关联
- 云对人的心灵影响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云南看云的美丽和深刻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6.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云南看云的景象。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语病。
7
《云南看云》:从沈从文先生的这篇短文,我们读到了什么?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大疫之中,没人能置之度外。如今终于见到了曙光,心情却只有酸楚,没有欢畅。也难怪,刚刚经历的苦难,一夜之间就转成欢歌笑语,确是件很难做到的事!
于是便又乱翻书,无意中翻到了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看云》。
《云南看云》是沈先生1940年写的一篇短文,当年发表在《大公报》上。查了一下先生履历,这篇短文正是他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所作。届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破半个中国,先生辗转流浪到云南,其实并没有安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他每天还要钻防空洞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
在这样的形势下,先生写下了这篇描写自然景色“云”的文章,而且写得相当优美。莫非先生真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当然不是。
那么,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大自然永远是宁静致远,恬淡幽美的。它才不管你是什么心情,亘古不变地沿袭下去,直至永远……
先生沿袭与《边城》一样的恬淡笔墨,哪怕是在防空洞里躲避落在头上的炸弹。这应当是文人的风骨,文人的笔墨,文人的操守。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写战争片,自然也就没必要枪炮轰鸣,鲜血淋漓!
但是,没有枪炮声不等于没有波折,没有磨难。还是看看先生笔下的云吧:
河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当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和成熟,使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却不尽相同,巫峡峨眉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云南的云……
够了,写的确实是云,而且是美到极致的云,但我们也看到了,哪一片云都和我们密不可分,都和人类密切相关。只要我们认真去读,轻易便可以读出来,作者虽然写的是云,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人……
二、这是个什么样的云呢?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循循善诱,亦步亦趋,层层递进,剥开了云层里包裹的内核。
当我们看到这形形色色,神采各异,效果有变,各有表达的“云”时,我们自然而然会跟着作者的笔,来层层递进的开始了思考。
看到这种云彩时,我们会轻轻叹一口气,将会发出“大好河山”的感慨。这东西给我们一种无言之教,比目前政论家的文章,宣传家的讲演,杂文家的讽剌文,都高明得多,深刻得多,同时还美丽得多。
看到没有,看云彩是不白看的,它让人看到了美,当然也透过美看到了丑,看到了愚昧,看到了道貌岸然冠冕堂下的腐朽和糜烂。这不就是看云的好处么。
继续读下去,我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八十年前的事情恍若昨日。请看:
在美丽的天空下,我们每天能看到的,除了空洞的论文,不通的演讲,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挤挤挨挨,皆为利往……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对于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了。
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这哪里是在写云啊,分明是在写人,写事,写环境,写形势,写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看似温婉柔润的文笔,也还是不得不露出犀利的锋芒,因为主题思想需要这样做,否则无法阐述清楚云中的色彩和内涵。
同样是看云,每个人看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尤其悲哀的是,有的人不仅没有看到云的美丽风采,更没有看到隐喻在云彩后的忧国忧民,反而看到了另一个景观:
本市在连续警报中,二十万市民无不早早地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脖颈昂酸,无一人不看到几片天空飘过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我的越币下落了,我的汽油上涨了,我从公家赚了八万三……
作者在文中反复发问: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时刻,如果我们都采取这种实用主义,都这样糊口混日子了事,我们这个民族怎么办?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
行文至此,作者忧国忧民的写作意图已经一目了然了。
四、以物喻意,借景抒情,这种行文结构当然算不上新颖。但从《云南看云》的字里行间,我们却轻易就能看到,在那美丽多彩的云朵背后,蕴涵的巨大情感能量在酝酿,在蓄势,最后终于爆发出来。
一篇小短文,竟蕴含如此巨大的容量,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先前读过沈先生的《边城》,还拙笔专门写过一篇所谓的书评。先生柔情似水的文笔,水墨丹青画般的文风,奠定了沈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牢固地位。在这种先入为主的基础上,我便忽视了先生的其它著作。看来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不论它是长篇巨著,还是小品短文,都同样不可小觑。这也更加验证了巴金先生说的那句话: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沈先生看来确实在这方面已经达到了无技巧的高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放下《云南看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下尚未绝迹的疫情。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几千条鲜活的生命,全国人民居家隔离,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几万名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无数公务人员日以继夜与疫磨博斗,竟还有些不和谐的声音,确有些不合适宜。
所以,我们不妨读一读《云南看云》,或许对解决争论不休的两种观点,会有一些益处。
跑云南旅居村有感
把小事做对即便云财财第一期旅居沙龙在4月就结束了,但在过去一个多月里,那支巨大的“2B铅笔”,仍然在我们和每一个关心旅居的人的交谈中,被频繁提起,也几乎变成了一句问候语。我们也每次都会阐述一个认知:艺术和设计,作品和项目,本质上是两回事。有些事,并非工业化流程可以设计出来的,而那道灵光一现,却往往是流量的入口。引流靠非标,运营需标准。两道题,都是难题。我们很忙,视频出圈带来的效应是巨大的。后台上百条私信,有北京一万平四合院的业主找过来,也有贵州某三线文化博物馆请我们去看看,还有安徽、江苏等地的。云南更不用说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都有州市县区希望我们去出出主意。但无奈分身乏术。“旅居云南”四个字,让云南正在变为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到处都充满了情绪张力。各地政府都希望在打造出一个两个甚至更多样板的同时,也能漂亮地完成文件上的任务;企业也嗅到了低迷经济下的难得商机,投入万般热情以期待能打造出一个多赢的项目。只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参与者有没有:寻找到真正的章法?与任何被新激发出来的市场没有不同,云南的旅居行业也将经历一个认知三部曲的磨砺。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后才能达到“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而从现在的局面来看,多数参与方应该处于前两个阶段。他们被压力和热情裹挟着往前走,在不自觉中试错,或许对,或许又是一次败笔,谁知道呢?因此,架不住许多地方的热情,在对方有明确诉求的前提下,我们选择去十几个村子看了看。我们发现,在短暂的风潮过去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管理者变得更加冷静,更清楚地认识到实操中的难点与痛点。个别曾经流传广远的案例和企业,也正在被一步步祛魅。所有事,都逃不开本就存在的规律和那些通俗的道理。比如根基不牢,就走不了多远;比如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比如有些村子,只适合旅游或老老实实发展产业,而不适合旅居,不能硬去套这个壳子。在被推着走和做减法之间,有些企业或许是时候沉下来想一想了。可引以为鉴的案例是如此之多,前几天不是还有人在提汽车界的“恒大”么。何况,我们并未发现有全国性大资本,在云南旅居行业集体布局的踪影。这本身就说明一些问题,尤其在涉及乡村领域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谨慎。当然,无论是我们,还是粉丝群里的众多高人们,都对云南适合旅居这个方向持赞许态度,因为这里的气候和环境是如此的舒服,没有地方比云南更好。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基础性工作和细节上:怎么把小事做对。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是,即使面临趋势性机会,重资产投入或许现在不合时宜,但云南的旅居有无数微创新机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城市更新,都是盘活闲置资产,需更重视民企和创意家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只不过,纯民间和纯官方都不行,双方都需要拿出诚意。有些东西,真到痛的时候,才生得出来。1朱姐来自于深圳,不敢说财务自由,也属于衣食无忧的那种旅居客。因为被短视频中所营造的诗和远方吸引,两年前在H村住了下来。她当时陶醉于屋前的远山、稻田和花海,觉得这是梦想中的田园生活,可以追求最喜欢的侘寂风。但两年之后与我们交谈时,却变成了一场诉苦之旅,全程情绪激动。大部分话,在过去两年里,对本应提供服务的各方重复过很多次,最后的结论是:千呼万唤,没有人帮助她。她苦笑着说,11户旅居房,有长达一年的时间,只有她一人在这里住。这里本是她眼中的风水宝地,在当年同一个城市几个村子看下来后,她最终选择了现在这个让她最痛苦的H村。“最喜欢这里,但房子最烂和管理最差的也是这里”。朱姐很郑重地掏出了一张纸,上面列着她希望迅速解决的几个诉求。第一个是能不能不让房子再漏风漏雨。在她的描述里,房子到处漏风,屋顶跟墙之间的洞,可以大到老鼠在里面自由行走。尤其是冬天,冷到没法睡觉。有两对老夫妇,一来就定了3个月的房,但住了不到两个星期,就连滚带爬地走了。房屋质量也让她忧心。人在二楼走,掉下来的灰落在菜里和水里,就没法吃了。她说,房子可以土:但能不能别土得真掉渣。还有门和窗,缝隙有这么大——她用拇指和食指比了一个张开的手势,可以直接卡一个木条进去。下雨更是,满院泥水,屋里也漏水。第二个问题是停水停电。一年的时间,总电闸烧了3次。第一年的春节,她和村民们开开心心吃了顿杀猪饭。但第二年春节,她开车回了深圳。因为前一天晚上,电闸爆了,一夜没电,冷得要死。停水情况现在有所缓解,但在她的记忆里,有大概半年以内每天都停水。后来实在受不了,她自己花钱请人给旅居房所在区域装了一个大水箱。但仍有隐患。11栋房子,人最多的时候曾住满7户,而这个水箱也最多能支撑7户人家一天的用水。第三个是照明问题。朱姐说,从她入住到现在,屋子以外长期漆黑一片,夜晚出门遛狗必须得打手电筒,她又请人在自家和邻居屋檐下安装了感应灯。第四个是快递驿站和简单的医疗缺席。尽管村子离城算很近,开车大约20分钟内,但旅居客普遍年龄偏大,遇到个头痛脑热、小伤小病之类需要去医院,就很麻烦。她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近郊村都没有简单的医务所。两年下来,她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是练就了一身本领,修缮房屋的工具和简单技能有了,较为齐全的医疗包也准备了。前前后后,光给房子修修补补:就自掏了十几万。我们问她为什么不走,她说,是真热爱这个村子,何况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也多少有些不甘心。一边骂,一边又给我们列举了一些令她不满意的生活问题。她觉得,在旅居这件事上,云南天时地利已具备,那剩下的就是人的问题。旅居客不介意花钱,但现在提供的服务,让她越来越看不到价值。何况,她和两三个邻居去城里,一个人每次都要花1000块以上,但在村里,连想消费的地方都不多。在来到的第二年,之前吸引她的那一片花海,也变成了枯草。不只她,另外三位邻居也说,他们现在好像是处于三不管地带,旅居运营公司对他们的诸多诉求反应迟缓,甚至毫无反应。朱姐认为,运营公司更应该重视她这样的长租客的体验,那些只来避暑或避寒的短租客,消费能力并不足够强,并不会给运营方带来多少收益。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曾经被那些精美视频吸引过来的第一批高质量客户,已经流失。我们是在工作日去的村里,据村长说,平时很冷清,周末好些。商业街上,也只有一两家在做生意,但总体业态很少。所以,这总会让我们思考:在当前云南很多村子都将重点放在村容的美化和房屋外观的设计上时,有多少人想过一个最基础性的问题:把房子建好,把服务做好。尤其在一些并非旅游热门目的地的城市,要另辟一条赛道,无论你是万达模式还是非标模式,恐怕最应该做的,是当一个好“物业”。如果口碑好,一个旅居客或许能带来十个以上的新客;反之,则容易丑事传千里。曾经的空心村,不能变成未来的无人旅居村。2在云南乡村旅居的大画卷中,乡村CEO这个群体似乎被显著忽视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形态和细节,被宏大叙事方式所遮掩。何伟是去年某地州乡村CEO培训班中,唯一一位还在这个岗位上的人,其他同学都因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开。有知情的朋友告诉我,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薪酬与工作量极度不匹配,他们的月薪通常在1000多元。若不是本村土生土长、且有深厚家乡情怀的年轻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同时,他们还得和村长形成紧密无间的配合,才会把这项工作正常运行下去。何伟也没法天天守在村里,但还得不忘这份工作的职责。之所以还在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城里有自己的公司,至少生计不成问题。而且,看见村子在自己和村长的手里变得越来越整洁漂亮,也是一种成就感。但身兼两职,精力上还是会相互牵扯。他去过日本学习农业,今年本打算被安排到英国和瑞士去学习,但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几万块的费用也让他感到压力,最终还是决定不去了。何况,上次去日本,他感觉没学到现阶段想学的两样东西:乡村旅游和乡村设计。但日本之行依然启发不小,尽管很多并不适用于现在的云南。他惊讶于日本农业的智能和现代,比上海都先进,一个人可以管2000多亩菜地,同时发现,农产品也可以是不廉价的。在伊势丹超市,一盒12颗草莓,可以卖到2500日元,合人民币100多元,一个萝卜能卖到40多块人民币。这些都来自于精益生产和对“小而精”的追求。他遇到一个老人,种黄瓜种了40年,“那种地都能种”。老人用一根竹竿,很轻松地就往地里扎下到2米深,能把土壤改良到如此地步属实让他开了眼界。所以还是有巨大收获的。何伟认为,农村还是要以农业产业为主,文旅项目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笔,一二三产的确要融合发展:因为只有产业才能联农带农。参与调研的伙伴们都有一个共识:无论是旅居还是旅游,只要跟老百姓产生不了利益关联,最终做出来的东西都还是不太能接地气,也很难持续。何伟也认同这样的观点。真正能让农民持续挣钱的,还是农业,做文旅不是农民擅长的事。这样的割裂感,在我们去的不少村子都清晰可见。C村是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有“XX姐”这个网络大IP。这是我们看的众多村子里,产业生态链相对最成熟的一个。无论是自榨菜油,还是生态猪肉、羊肉,都能在直播间里迅速一售而空。每逢赶集日,村里也会堵得水泄不通,XX姐自家的餐馆客人多到需要分流去别家。村里已有不少村民跟着她创起业来,有4家特色餐馆和10多个小吃摊点,还有1个刺绣馆。但即便如此,也有个问题让她头痛。一到农忙时期,大家就关了店,忙着种烤烟去了:游客来了没地方吃饭。她觉得,真是需要一些专业的人来统一规划运营,提供稳定的服务,单靠村民还是有很大随机性,他们天然还是以农耕为第一要务。村里也有30多套可改造房间,但从我们的角度看,这里可能更适合做旅游。村子不缺人流,更适合从业态、服务上下功夫,完善产品供给,打造一批民宿或许更合适。何况,这里离城并不算近,公共交通也不发达。还有一件挺突兀的事。村里的一面墙上画了一幅“哪吒”的巨型画像,显得与整个村子的文化格格不入。听说是领导建议的。在这里我想建议,领导最好不要轻易建议。3渴望出圈和靠向旅居的焦灼感弥漫在每个村子的上空,哪怕是红色旅游文化村。但并非每个红色旅游项目都能复制临沂“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成功,和互联网一样,王者通吃,老二生不如死。一个很容易掉进去的陷阱是:红色文化村,就一定非要以此为主题。而想借此吸引游客来旅游或旅居,众多案例证明,几乎没有可能。在我们走访的一个区位极佳的村子里,随处可见红色文化:村口的地标、墙上的各式墙画和标语、红军博物馆……恨不能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红色”。或许是我的个人观感,这样的设计给我一种喘不过气的压迫感。私以为,无论什么村,对游客或旅居客来说,最重要的是舒适感和轻松感。而非为了文化而文化,领导们或许得想好:到底是做给谁看和谁用。放在全国和历史里看,云南从来不是红色文化重镇,人们来是想体验“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几个字什么意思?即便扯到文化,我想也一定以民族文化和在地文化为主,而非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共有的文化。在当地领导给我们介绍的众多信息里,包括温泉和古遗址等周边旅游资源都不太能提起我的兴趣,反而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院子可以种菜”,让我心向往之。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个“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梦。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司空见惯的老问题仍普遍存在,那就是:没想好怎么运营,就先行规划、设计和建造。这样做可能带来的恶果,在我们的第一期沙龙里已经讲得很透彻。最典型的就是大量形成没什么人来的自我感动式项目。不过回头想想,也能体会到地方的压力,被分解下来的任务,迫使地方没那么多时间去想深想透再采取行动。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做一些提醒,比如无论怎样做,要和村子本身有结合点,完全架空的文化难以引起共鸣,一定要有在地性,但同时也要考虑普适性。江南水乡、亭台楼榭,不一定适合每个村子,尤其是云南的村子。年轻人并非不喜欢传统、民俗的东西,复古风正流行,大家不喜欢的是一看就很Low的土味设计和不假思索的生搬硬套。比如要综合考虑旅居客和周边游的需求,在强调文化和艺术属性的同时,也可能会忽略一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们是两类需求不太相同的群体,你最好想清楚首先满足谁。还有就是,当地市级政府能不能做一个“旅居手册”,至少可以帮助像我这样的懒人,在每年夏天来临前,能轻松给想来云南避暑的亲友,而不是每次还要到处打听和苦苦思索。总之,一圈调研下来,感悟颇多,限于篇幅,也只能随笔聊聊。更多的解题思路,我们会争取在对应主题的云财财文旅系列沙龙里讨论出来,我们会尽力一些全国和云南的文旅大咖和操盘手来分享。6月底就计划再来一场,但条件是,你得先扫码进群。我们希望,在新的发展主题下,政府和企业可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变得成熟:而不是在新的地点去重蹈覆辙。(何伟为化名)云财财出品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转载请微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