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5 1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茨威格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要写的茨威格作品的主题,如爱情、人性、历史等。这将有助于你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了解茨威格:在写作之前,对茨威格的生平、作品风格、思想观点等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
3. 分析作品:对茨威格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
4. 结合自身感受:在写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可以谈谈作品对自己的启发、触动或反思。
5.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先简要介绍茨威格作品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作品内容,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6.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生硬、刻板的词汇。
7. 引用恰当:在分析作品时,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事例,以增强说服力。
8. 突出重点:在众多分析中,要突出重点,抓住作品的核心思想。避免面面俱到,使文章显得冗长。
9. 避免主观臆断:在评价作品时,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
记住苦难,防止重来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读后感
爱好文学的人都一定都知道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改革开放后我的叔叔开始购买不少世界名著,包括茨威格的小说。大概在初中时,从叔叔家中借来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阅读。读完后早就忘了内容,唯一记住的就是茨威格这位作家的名字。
前几个月在费老板的书店了买了一堆书,其中有一本《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棕色的硬皮封面,厚厚的有600页之多。因为去了几趟英国旅行,满脑子沉浸在英伦的风情中,凡是与欧洲有关的书籍一般都会买下。当时不知道这是茨威格的回忆录。
年终岁末选择最后一本书阅读,读完这本书,今年购买的书还有十一本没有读完,其留着明年读。统计得知,今年阅读书籍82本,共计2650万字。
当翻开《昨日的世界》一书,才知道原来这是茨威格在世时的最后一部散文集,用回忆录形式,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尤其重点在他亲历的一战,和当时正在酣战德军节节胜利的二战。当他把这部散文集后,写上(最后)声明,与他的第二任太太一起在流亡的巴西服毒自尽。在他的遗言中,他绝望地写道:“对我而言,自从我的母语世界沦亡和我的精神家园欧洲自我毁灭之后,我已经没有什么地方能重建我生活。”可见,作者对战争是何等的绝望。
作为一名犹太富商后代,茨威格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感到绝望了。因为很早离开了奥地利,后来他的家被纳粹查抄,书籍被纳粹列为四十四名“有毒”德文作家之一,他在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又成为无国籍人,到处流浪后加入英国籍,生命最后的时光在远离战火的巴西寄居。可以想象,这样一位有着独立思想的作家,面对破碎山河是何等的煎熬和痛苦。如果茨威格能够在巴西再熬上三年,就能看到纳粹的战败,奥地利恢复独立。
阅读完本书,令我难忘的是作者在回忆一战起因、德国恶性通货膨胀,以及二战开始后犹太人遭驱赶等情节。这些作者亲历的苦难,今天读来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美好、平静、富裕的生活。人类一旦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任何一个人都是逃脱不了这样的苦难。作者记述在二战临近前进入瑞士,作为中立国,那里人们的生活与昔日的欧洲一样,此刻却让茨威格感到无比的珍贵。
今天,欧洲百姓普遍反战情绪很强烈,因为一战和二战对他们带来的苦难太深重了,事实上战争没有给哪方带来益处。
作者介绍一战开始前,他发现每隔几年柏林的变化就会上一个台阶,欧洲各国经济繁荣,每国家都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了。在作者看来,一战的爆发莫名其妙,二战还有个思想执政。他写道:“那次战争(一战)既不是为了思想上的纷争,也说不上是为了边境几块小小的地方。我今天以为那次战争只能用“力量过剩”来解释,也就是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四十年的和平时期积累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的力量是势必要发泄出来的,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情绪,但却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夺取点什么。而最糟糕的恰恰是我们自鸣得意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自己——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会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于是外交官们开始玩弄其彼此恫吓的手腕。”
上个月去电影院看了《指环王》导演杰克逊用大英历史博物馆一战影像资料和采访一战老兵的口述录音,重新依靠高科技一帧帧地编辑出了当时一战的3D战地纪录片。这部电影片名是《他们不再变老》。当时,电影院就我一个观众,电影院一天就排一场。很多人不晓得也没有兴趣观看这部冗长的电影。影片中介绍,一战开始各国青年都踊跃报名,以为几个月结束回来过圣诞,哪知一打就打了四年。战争结束后,战败国德国开始了赔偿并进入恶性通货膨胀,而战胜国也没有捞到好处,许多战场老兵回国后,马上进入失业大军队伍。
当今世界上,在那些缺乏真实战争历史介绍和反思的地区,有些群体还沉浸在动辄炫耀武力解决一切的亢奋中。茨威格在描述一战来临之前和二战来临之前,当事国百姓真实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当张伯伦从飞机下来挥舞与希特勒签订的和平协议,多少人为此真诚感到高兴。
在介绍二战犹太人被驱赶时他写道:“在他旁边有一个急切地在问,怎样才能去上海,他说,他听说中国人还会接受他们这些犹太人。他们以前可是大学教授、银行经理、商贾、地主、音乐家呀,而此时此刻他们每一个人都准备拖着自己生活中可怜的破烂漂洋过海;他们什么都能干,什么都能忍受,只要能离开欧洲就行。”
茨威格这段记述再次证明了当年中国政府对犹太人的帮助是多么令他们感动,犹太民族也是一个特别懂得感恩的民族。2010年我参观上海世博会是,参观了以色列馆,在那里他们用那段历史展现出世世代代犹太人对中国人的感恩。
几个小时后将迎来新年,明年继续把时间更多留给阅读。
茨威格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所以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人类群星闪耀时》向我们展现了10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
南极争夺战是这10个历史片段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二十世纪,地球还有一个最后的谜――南极。斯科特,一个普普通通的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毫无表情的脸显现出他的冷漠,和他坚强如钢的意志。为了使自己的国旗首先飘扬在新地的上空,1910年6月,他带着由他组建的探险队,向南极发起了挑战。在向极地进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南极的风雪和严寒带来的危险,也不是队员们的勇气和意志。而是有一天,他发现,挪威人阿蒙德森德宿营地距离比他们的近一百一十公里。斯科特感到很震惊,但不沮丧,他在日记中写道“起来,去争取国家的荣誉!”虽然有这样的气魄,他们还是比阿蒙德森晚了一个月。他们是第二批到达的人。第一个意味着成功,意味着一切,第二个却什么也不是。返程的途中,他们遭遇了暴风雪,不幸遇难了。斯科特在临死前留下了几封信,希望由人能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足一位他和英国民族勇气作证的篇章。
这以后,他们的英雄事迹被发现后,如奇迹般的复活了。我们不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失败的。他的遗言和他的书信经由电线跃入惊叹不已的世界,国王也屈膝下跪纪念死难的英雄。他们向南极的挑战失败了,但他们绝对不是失败者。他们的挑战看似是徒劳的,却化作了对人类的大声疾呼,呼吁人类集中精力去完成未竟之业。他们又向人类证明了,在和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命运抗争中,倒下去时却最能显示他高尚的心灵。他的失败不是失败,是一切悲剧中最壮美的悲剧。
这让我联想到了《老人与海》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残食光了,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圣地亚哥带着一点点懊悔地说:“我被打败了,我出海太远了。”但是,当地的人们看到那大马林鱼的剩下的骨架对他都产生了敬意内在的意志彻底地征服了每一个人。老人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斯科特,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像他们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们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