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寻找理想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6 05:26

手把手教你写《寻找理想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寻找理想读后感作文注意事项
随着阅读活动的日益普及,写一篇关于书籍的读后感已成为检验读者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的重要方式。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不仅能反映出读者对书籍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能体现出读者的个人见解和情感体验。以下是撰写关于寻找理想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明确写作目的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写作目的。是为了分享阅读体验,还是为了探讨书籍中的某个观点,或是为了表达对作者的敬意?明确目的有助于指导你的写作思路,使文章更有针对性。
二、把握文章结构
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并引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 主体部分:分析书籍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艺术特色等,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阐述。
3. 结论:总结全文,提炼出自己对书籍的总体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三、注重逻辑性
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文章的逻辑性。首先要确保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其次,要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四、融入个人情感
读后感是个人对书籍的感悟,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可以表达对书籍的喜爱、敬佩、惋惜等情感,让

《理想照耀中国》:以年轻态书写百年征途上理想者的接力

作者:王彦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

“如今距离长征已近90年,今天的我们还需要长征精神吗?年轻人还会记得红军走过的路吗?这就是我们拍摄《雪国的篝火》的意义吧!”演员王劲松在署名文章里记录了他参演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的心路历程。为了演好长征路上的炊事班班长老钱,本就清瘦的他减重20多斤,并在开机那天向剧组的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铭记与传承,演员所思所行,何尝不是整部作品的一个缩影。

明天,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将在湖南卫视开播,并于芒果TV、优酷、腾讯、爱奇艺视频平台上线。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该剧有着史诗般的命题——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团结和引领中国人民高擎理想和信仰的炬火,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息奋斗的征程。与此同时,它也充满了年轻态的创作理念——每个故事只用一集,每一集仅30分钟,以近乎中视频的轻盈模式,探索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主旋律的年轻语态。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杨乘虎所言,“片子很短,回味很长”。这部作品将告诉我们,同样一种信仰、同样一种理想曾照耀过历史,也正照耀着现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途,是一代又一代理想者的奋斗接力。

从百年叙事中寻找理想的动人瞬间

用40个30分钟来写壮阔的百年,写什么、怎么写,这可能是中国电视剧从未有过的一次实验。主创团队先从整体上把握百年叙事,将选题分别投向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从四个不同时期中寻找理想的动人瞬间。大方向既定,总导演傅东育说:“理想是朴素的,从来都不高高在上。”所以,《理想照耀中国》在叙事上刻意规避了宏大的高光时刻,选择以细节来构建整体的震撼与温暖。

以“革命时期”为例,这一篇章讲述1921年至1949年间的往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建党、红军长征、抗日等,都是历史的大事件,但剧中的切口都是大事件中的细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感悟“真理的味道”,长征途中炊事员为了保全一口行军锅而无惧牺牲,战地记者方大曾以相机当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铁窗诗人”何敬平写下《把牢底坐穿》……小切口的故事将让年轻的观众看见,成就历史的人物其实也是平凡的人。

“建设时期(1949-1978)”遍洒青春之歌,选取了从军队扫盲实践中总结出“速成识字法”的祁建华、在严酷环境中研制共和国核武器的科学家邓稼先、献身西北边陲的“白衣圣人”吴登云等人的先进事迹。“改革时期(1978-2012)”奋力开拓,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带领16名下岗女工创立圆方公司的薛荣、在国境线放牧守边34年的卓嘎姐妹等将依次登场。“复兴时期(2012-2021)”勇攀高峰,剧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活跃在草原牧区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为中国滇金丝猴保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龙勇诚、放弃城里生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畲族大学生村官雷金玉、故宫青铜器修复师高飞、中国女子柔道队的陪练刘磊磊等。

40个故事不仅横跨100年历史,还覆盖不同领域,具有强烈代表性。《理想照耀中国》把百年党史演绎为一个不断接力的整体,能让今天的年轻人真切看到百年来接续奋斗的一代又一代人。

以青春的团队完成主题创作的实践

剧中,观众将看见一张张青春的脸:临危不乱“守护”在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的王会悟,时年23岁;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的吴祖太被意外夺去生命时,刚刚27岁;1980年12月,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进入新时代以来,从大国重器的建设者、脱贫攻坚的坚守者到全民抗疫的逆行者,年轻人都勇敢挑起了历史的重担。

回到创作本身,完成这次主题创作的过程,亦是一场青春的修炼。《理想照耀中国》在由资深团队保驾护航的前提下,集结了一大批年轻的创作力量。各分集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其中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在傅东育看来,年轻的队伍意味着充满想象力和可能性。尽管《理想照耀中国》在同一个思想主线下有着统一的主题包装,但在具体形式上,给予了各位年轻创作者驰骋的空间。比如导演韩可一在《八妹》中别出心裁地使用双线时空,讲述现代学生对小英雄的怀念;《我送亲人过大江》导演郭廷波大量使用手持摄影,风格上更自由随意,强调镜头的新闻纪实感;《第五十五封信》导演赵小溪从真实事件延展开来,以修复照片作为叙述主线,用一张跨越时空的全家福,向英雄陈毅安和他的家人献上一份迟到的圆满。

而对于更多年轻的演员来说,这次拍摄更如同一次精神之旅。比如《家在玉麦,国是中国》剧组从拉萨去到玉麦需要翻过两座海拔5100米的大山,整个拍摄都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完成。这一集的导演王硕说:“这是一个很笨拙的办法,可这样才能拍出真情实感来。”又比如《天河》在林州太行山大峡谷取景,演员邓伦身处悬崖峭壁边也坚持不用替身,自己吊威亚完成了攀爬峭壁。

作为一部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涉及的人物、场景、年代众多,主创团队力图一次次回到真实的历史发生地,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他们、成为他们,而不仅仅是演绎他们。一切就像主创所期盼的,“希望年轻的观众看到,我们与教科书中的英雄并不遥远。青年一代就是要将青春献给国家,让理想照耀自己,也照耀别人”。(王彦)

来源: 文汇报

杨玉林|寻觅与期待——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寻觅与期待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杨玉林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最为触动人心的一句话。短短十四字,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孤独与追寻,精准地剖析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纽带。

小说讲述了杨百顺、牛爱国等一群普通人在生活中不懈寻找能够话语契合之人的故事。他们为了找到能真正理解自己、与己对话的人,不惜一生奔波。因为在他们心中,遇到这样的人,其一句话便能超越他人万语千言,带来心灵的慰藉与困惑的解脱。因此,他们在孤独中挣扎,在寻找中迷失。书中每个人物的命运仿佛是生活的缩影,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理解与陪伴的渴求。

杨百顺的一生,是一场寻找之旅。他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但父亲的倔强与打压,使家庭成为了他心灵上的枷锁。渴望心灵慰藉的他,离家出走,学习杀猪、挑水,甚至为了生计跟随传教士詹而改名为杨摩西,为了妻子吴香香又改名为吴摩西,最终以罗长礼的身份度过余生。“改不改的,不过一个名字,自己从来不叫,都是别人在叫。”这句充满无奈的话语,深刻表达了他在生活的洪流中无法自主的漂泊感。

即使生活给予他无数的打击,杨百顺仍以希望为灯塔,不断地观察周围的人情世故,努力适应多变的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做人的尊严。没有血缘关系的五岁继女巧玲,成为了他生命中的精神支柱。如果说杨百顺前半生的波折是在寻找理解与关爱,那么他后半生的时光则是在期待中度过,期待与巧玲——后来的曹青娥不期而遇,期待与她共同完成搭建教堂的承诺。这份执着,如同荒漠中最后的花朵,支撑着他走过平凡而孤独的一生。

曹青娥(前半部中的巧玲)同样在寻找。她寻找心灵相通的继父,寻找灵魂契合的伴侣。对家乡延津和继父吴摩西的思念,使她与养母争吵了十多年;对初恋的怀念,让她在怀孕时离家出走,历经千辛万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仍惦记着继父杨百顺。“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曹青娥独自承受了生命中的无奈与苦楚,将那份无人分享的期待深藏心底。寻找那个灵魂契合的人,或许就是她生活的信念,这信念如同暗夜中的星光,支撑她熬过苦难,走过每一个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度过了她的一生。

冥冥之中,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似乎继承了吴摩西的特质,一生都在寻找中漂泊。他寻找朋友,寻找爱人,寻找母亲的遗愿。小说在他寻找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公罗长礼(即吴摩西)的旅途中,转而他寻找被自己辜负的章继红的内疚与信念中落下帷幕。或许,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多么曲折,他终将找到那个在异乡的寂寞、寒夜的冷寂中给予他心灵慰藉的爱人章继红。

故事虽已结束,但生活仍在继续。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穷尽一生,究竟在寻找什么?

仔细一想,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从寻找乳汁、温暖、家庭,到寻找健康、知识、事业……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长,逐渐成熟,最终老去。每一次寻找后的成功都让我们欢欣鼓舞,每一次寻找后的失败都让我们无奈心酸。我们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经历风风雨雨,见证花开花落,每一步脚印,每一段旅程,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体验着生活的不易,感受着生命的无常。

寻找的过程,是对美好的追求。我们寻找事业上的成就,寻找社会的认可,寻找生活的乐趣,寻找诗意的生活……每一次寻找,都让我们在世俗的生活中怀揣着希望,保持热情。在每一次挫折之后,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帮助我们疗愈伤痛,放下过往,重新启程。生命不息,我们对世间美好的追求就不会停止,我们的探索也就永无止境。

寻找的过程,也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曹青娥们的寻找,表面上是在寻找某个人,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被认同、被理解的存在感。虽然他们可能未能找到理想中的那个人,但在寻找的道路上,他们的挣扎、坚持与执着,赋予了生命独特的价值。我们不断地在人海中寻找,无论是事业的成功,还是人生的坦途,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提升,都是为了获得亲人、朋友、爱人的肯定与尊重,这份被认同的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寻找的过程,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诠释,是在孤独的底色上,用希望与热情绘制的多彩画卷。或许,我们无法遇见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人,但每一次真诚的交流、每一段真挚的情感、每一次为了追求内心的声音而付出的努力,都在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生命的内涵。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是何等的艰难;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我们要追寻的东西又何其多。或许,《一句顶一万句》最深刻的启示在于——人生的意义,就蕴藏在永不停歇的寻找之中。

作者简介:杨玉林,小学老师,喜欢写一写生活感悟。多篇文章在《张掖日报》《临泽文苑》发表,多篇文章在县级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奖。)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