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富足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6 06:11

怎么写《富足的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富足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富足的内涵、意义以及与个人、社会的关系。这有助于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深度。
2. 阅读全文:在动笔之前,要仔细阅读整篇关于富足的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和论据。这有助于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结构,如引言、正文和结论。这有助于在作文中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4.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如作者的主要观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这有助于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5. 结合自身经历:在作文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但要注意,这些经历要与富足的主题紧密相关。
6. 引用名言警句:适当引用一些与富足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以为文章增色,同时也能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
7.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8.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同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读《富足》,内外兼修,成为富足的人

#夏日生活打卡季#

我第一次被吴军老师圈粉,是读了他的那本《吴军数学通识讲义》。在那之前,我是一个对数学敬而远之、认为数学和我这么一个文科脑袋毫无干系的人。

读了《吴军数学通识讲义》后,我重新认识到了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也开始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

之后,又陆陆续续看了几本吴军老师的书,《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浪潮之巅》,还有一些青少年科普读物。

最近看到吴军老师出了新书《富足》,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戳中了我。一口气读完后,受益匪浅。

这几年网络上很流行一个词语,叫做“财富自由”。从这个词出发,网友们延伸出了各种“自由”,什么“外卖自由”“星巴克自由”“超市自由”“车厘子自由”“出行自由”……无论是哪一种自由,都是基于物质基础的自由。

但是,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丰富了啊,很多时候我们拥有的其实已经远远超过需要的,那为什么还是有人觉得自己不快乐呢?

因为,真正的富足,并不仅仅指的是物质生活上的优渥,它还包括精神上的富有。在《富足》这本书中,吴军老师就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内外都富足的人,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富足》这本书一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理解规律、正确决策、认知跃迁、做事方法、重塑能力和理性判断,从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开始,提升思维,提高决策的正确度,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最终通过行动来重塑思维,实现自我的跃迁。

开篇的第一章就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用数学思维认识世界”。

以前一直以为数学就是一门学科,研究各种定理和公式。后来,读了《吴军数学通识讲义》,我才发现,数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能够增强我们的判断力,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我们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而数学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还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呢?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拥有的太少了。这个“太少”是以“0”作为衡量基准的。

通常我们都认为,“0”就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的话,那确实是太可怕了。然而,比一无所有更可怕的,是负债累累啊!比起那些睁开眼就要面对巨额债务的人而言,月光族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呢?

这就是负数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世界并不是向上的单行线,还有向下的一条路。人要往上走,步履艰辛,而要往下坠落却显得轻而易举。所以,一无所有并不是最差的起点,起码我们还有出发的资本。

还有,吴军老师提到的“中年危机”也让我感触颇深,因为我自己也到了要面对中年危机的年纪了。需要考量的事情太多,想要实现的目标还有一大把,但时间和精力确实是有限的,与其“广泛撒网”结果一事无成,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努力,实现乘法式的成长。

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吴军老师的这本都非常值得一读。他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道”,提升我们的“术”,最终实现智慧的增长,成为内外皆富足的人。

富足 (《见识》《态度》《格局》吴军系列作品) ¥38.3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238886879704531471"></script>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④】

作者:李程丽、孟宪生(均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到“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现代化全过程、渗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追求物质财富的富足,更强调精神状态的丰盈,突出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少国家在实现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却陷入人的单向度发展的困境。在一些发达国家,物质主义膨胀、享乐主义盛行、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相伴而生的,是精神空虚、信仰动摇、价值观迷失等严峻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能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命题,关键是把握好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人历来强调“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把理想的精神境界融入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中。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以己度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完满富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现代化。

从现实角度看,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决战脱贫攻坚为例,广大脱贫群众奋发向上,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从未来角度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的底气和自信除了来自雄厚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积厚成势的志气骨气,各族干部群众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全民族不断增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不断提升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同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意志的比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从人类文明视野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等,将为破解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精神贫乏等问题提供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要求我们既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上更加主动,让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加充沛。为此,需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越需要价值引领、文化滋养、精神支撑。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征程上,要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好弘扬好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三是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四是继续发挥好榜样模范作用,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当前,要聚焦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继续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日益丰盈。特别是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快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块短板,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法治教育,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滋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同时,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倾斜,建设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为广大农民提供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5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