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6 09: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哲学故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要阐述的哲学故事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或哲学观点。这将是你整篇作文的主线。
2. "结构清晰":一个清晰的作文结构对于读者理解你的观点至关重要。通常,你可以按照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来组织文章。
- "引言":简要介绍哲学故事的内容,并明确提出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详细阐述故事中的哲学思想,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 "结论":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可能提出对未来思考的展望。
3. "深入分析":对哲学故事进行深入分析,不仅要描述故事本身,还要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
4. "结合实际":将哲学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阐述故事对个人成长、社会现象、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启示。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
6. "逻辑严密":确保你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具有逻辑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7. "引用恰当":在引用故事中的具体内容时,注意标注
我之所以能接触到《西方哲学初步》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一位朋友的强烈推荐。看开这本书的引言,作者深入浅出的生花妙笔使我不能不产生看下去之感。在这个物质洪流汹涌澎湃的年头,这本书犹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书中简洁而富含深意的话语常常带给我一个清凉的世界。
其实,在念书时期,我就接触过哲学这类教科书,虽说考试时也能考到七十分左右,但是我对哲学仍然是不知所以然的。时隔多年,重新看到“哲学”这词时,我还是有排斥感的,因为读书时上哲学课留给我的是无聊和古板。这次,原本也打算随便翻看几页,可是当我随意翻看第一页之后,欲罢不能的感觉顿时钻入我的脑海,我首次被一本我认为没有看头的书“俘虏”了。
要确切地把《西方哲学初步》这本书里面所要概括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对于像我这样肤浅和没有水平的读者来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我虽说不出这本书怎样好,但它分明又是一本好书 。所以,我只能是浅谈辄止,谈谈,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这本书是由彭越和陈立胜两位作者来共同完成的,尽管是两个人的合著,但是书中确实用同一种笔调来描述。这本书是写给业余读者的初级读物,也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哲学史。但是,这本书如同一位风趣与幽默兼并的老师,用一种我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带领我轻松地遨游西方哲学的大观园,让我看到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人是怎样去解读宇宙人生这本充满谜团的天书,他们又是怎样在探索人类心灵的漫长历程中艰难地跋涉,是怎样在几千年的思想推敲和争辩中磨炼自己的头脑,又是怎样推出一个个令人眼花的思想体系、建筑一座座历千古而不衰的哲学丰碑的。我能对哲学的模糊认识到系统的去了解西方哲学的一个发展历程,全得益于这本书。
跟着作者走进这个思想大观园,我看到了哲学之父泰勒斯虽则整日埋头沉思、不食人间烟火,但却在关键之时一着妙棋,竟也赚得盆满钵满,成了个令人垂涎的大富豪;头号教父圣奥古斯丁本为一惯于偷鸡摸狗的顽童,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虔诚无比的教徒,操刀“剖开”自己的心灵,赤裸裸袒露心胸向上帝忏悔人类的“原罪”,从而奠定了中世纪神学的基调……许许多多的哲学家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让人无法自拔,忍不住一口气看完。
这本书里面既有很多精彩的描述,也不乏令人深刻的哲学家。比如:描写到近代德国哲学的开山鼻祖康德的毕生精力全都投入到了教学和研究工作上,从来都没有离开柯尼斯堡这个小城一步,而在课堂和书斋度过其漫长的一生。他的生活犹如规则动词中那些最规则的动词,至于规则到什么程度?书中是这样描写的:“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身材矮小瘦弱的他,身穿灰大衣、拄着手杖,缓步走在菩提浓阴覆盖的小路,一路上默默无语、凝神沉思,每当这时邻居们纷纷掏出怀表来校对时间,而教堂报时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康德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一年四季风雨不改,在这条至今仍被称为“哲人之路”的林荫道上来回漫步,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可苦了那些邻居,他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像这样精彩的细节描写,书中还有很多,每个哲学家都被作者描写得惟妙惟肖,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为他们对学问的顶礼膜拜的态度感到佩服和深深的感叹。
在读者眼中这些人好像都很容易就获得了成功,但看似轻松获得成功的背后,是他们对哲学数十年如一日进行艰深的思考和写作。无论是出身于贵族豪门还是贫寒家庭,是相貌丑陋还是仪表堂堂,是组建有家庭还是终生独身,对哲学都怀有一种永恒追求的精神,他们这种不折不挠的钻研态度足够我去学习一辈子。
#阅读的温度##读书#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名声在外。但凡喜欢#哲学#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的人,估计都读过,至少听过。
大学时代应老师推荐,看过一遍。由于这本书——确切说是两本(分上下卷)工具性实在太差,印象中,多年以来大概在看其他书的时候重读比对过马克思和尼采的章节,其余基本没再翻过。这两本书也就一直跟我辗转各处,几乎尘封近二十年。最近,系统看第二遍,有点惊叹当时是怎么咬牙看下来的,忘了当时的感受。温故而知新,应该与当时有不一样的体会。
大抵,可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把它当文学作品看比当哲学史入门看更合适。罗素本身是历史学家、文学家,在书中他注入了浓厚的史学色彩和文学笔墨。单纯从一两句话或者一个段落来看,非常通俗、流畅、优美,尤其是很多穿插其间的个人评论。但几个篇幅下来若是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则比较失望。他能做到洋洋洒洒几十页,竟然不用一个二级标题!这是很多和我一样受过传统科研方法教导过的人所不能容忍的。我们强调的概念、论点、论据、论证——特别是体系、结构,书中严重缺失(目录另当别论,结构脉络非常清晰),这也许是很多西方作者的共性吧。所以,作为哲学史入门书,它非常不值得推荐,但如果有一定基础包括西方历史梗概后再来看它,则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妙。
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来说说罗素的厉害之处。窃以为,人们之于哲学,无论是初学入门还是有一定基础,无论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研究,除了需要知道哲学家及流派的观点,关于如何看待哲学本身、如何看待哲学理论以及如何看待哲学家,也是——或者说更是一些基础而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提过一些见解,非常精彩。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6处:
罗素认为,科学是一切确切知识的范畴,神学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哲学呢?正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神学与科学之间受到双方都予以攻击的那片无人之域。哲学与神学相同之处在于,对人类未知世界的思考;哲学与科学相同之处在于,讲理性,不讲权威。基于此,他才强调学哲学的那种特别意义,即:“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罗素说:“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数学有很大贡献,但并不完全是好事。他指出,如同天文学与占星学,化学与炼丹术,大多数科学一开始就和某些错误的信仰形式联系在一起。数学则结合了一种更精致的错误类型。
怎么理解呢?因为数学经由纯粹的思维而获得(不需要观察),关键是可靠、准确,还可应用于真实世界。人们便自然设想思想高于感官,直觉高于观察。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不符,那么错肯定在感官世界。于是,人们在思考方式上,便设法“寻求更能接近于数学家的理想的方法”,“而结果所得的种种启示就成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这种哲学形式始于提出“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在他的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门口就立了一块“不懂几何者勿入”的牌子。
如前所述,哲学和科学一样讲求理性,但在罗素看来,光有理性似乎不够,哲学还得需要探究。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婢女”而在神学中引入理性的圣托马斯·阿奎那,按理说理性成分可谓非常之高,但罗素直接指出“阿奎那没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精神”。他说阿奎那和善用“麻婆术”循循善诱的苏格拉底不同,“他并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预知结论的问题。”就是说,阿奎那在还没有开始哲学思索以前,就早已认定了天主教信仰中的“真理”,他只是引入理性进行论证。罗素批评他:“给预先下的结论去找论据,不是哲学,而是一种诡辩。”
罗素在《英国版序言》中说,哲学家们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是社会时代之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社会时代之因。这是罗素充分发挥作为历史学家的优势的应然体现。在《美国版序言》开篇有一句表达类似观点更为生动的话:“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段话非常经典,引用率很高。罗素这方面的观点,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很高的一致性。
如何对待一个哲学家?按照罗素的观点,可以用12个字精炼概括:不尊崇、不蔑视,先相信、再批判。
罗素说:“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主要是两步:第一步是先秉持“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可以相信的为止”,第二步是批判。唯有走完了第一步,才可以批判。关于这先后两步的提出,罗素有对应的两点前提:一是一个人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值得研究,说明他必定具有某些智慧,所以要相信;二是没有一个人能在任何题目上达到完全的最后的真理,所以要批判。他接着提出:“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如此,除了开阔我们思想领域,还可帮助我们体认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气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以上引述这些罗素的语言,是不是——既准,又美?
罗素指出:“哲学理论,如果它们是重要的,通常总可以在其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之后又以新的形式复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更进一步精炼化的一幕序曲而已。”他的这个点,仍然在上述对待哲学家态度的两点前提框架之内,有点循环的意味,侧重从第二前提返至第一前提,即:驳斥批判之后又因其智慧性得到全新复合,甚至成为精炼升华的新开端,这正是哲学理论的巨大生命力所在。
“哲学”的古希腊词源,就是“爱智慧”,这显示了哲学与生俱来的力量。哲学的这种智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也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我想也正因如此,哲学才有那么多争论吧。哲学大家们之间尚且如此,普通人之间的观念也一样。两个人之间的观念,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线,也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面,只不过是两相交集的面积或大或小罢了。
我相信,普通人们的思考方式、思想视角,差异都不小。何况大哲学家呢?一个稍极端些的道理:一只在天上高高飞翔的雄鹰,它的心思,怎么能够轻易被一只林中的燕雀所理解呢?记得尼采就有过那种雄鹰般自大而孤独的感叹。
注: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1950年因《婚姻与道德》(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