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7 00: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言》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想从《三言》中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是赞美小说中的道德观念,还是分析人物性格,或是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等。
2. 理解原著: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三言》的背景、人物、情节和主题。这样有助于在作文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三言》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重点分析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中立,但观点要明确,有理有据。
5. 分析深入:在分析《三言》时,要深入挖掘小说中的细节,如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艺术手法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从道德、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
6. 举例说明:为了使作文更有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小说中的经典语句或情节作为例证。注意引用要准确,避免断章取义。
7.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可以运用一些修辞
大明天启年间,浙江秀水,市中心繁华地带。
一老者年过半百,支起个小摊子,身前的招牌上写着五个大字:“高考冲刺班”。
老者大声吆喝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学习不好的年轻人都来看看!最新的高考参考书,详细注解了教材,包你考上啊!”
差生是哪里都有的,渐渐围上来一些读书人:“老先生,科举考试这么难,您这书靠谱不靠谱啊?”
老者一捻胡须:“看看封面,‘公安三袁’推荐!对他们总信得过吧。”
众人一听推荐人的名号,纷纷解囊购买。老者边收钱边笑道:“我这还有冲刺补习班呢,欢迎大家报名!”
这位老者便是日后名震文学史的冯梦龙,也是教辅行业、补习班行业的祖师爷。
年过半百,屡考不中,冯梦龙在科考上连连失利,却在编书写书领域大显身手,也算得上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而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圆融变通。
《易经》里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正是冯梦龙一生之写照。
明万历二年,冯梦龙出生在苏州冯氏。
冯氏家族是一个书香世家,与吴中大儒王仁孝世代交好,又和望族侯家来往甚密。所以冯梦龙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学而优则仕。
冯父给冯梦龙指明方向:“欲成大器者,就该歩上金殿,接受天子面试,若连孔庙的门槛也未曾踏进,那就不配称作儒生。”
冯母教冯梦龙学习方法时说:
自古念书成人只有一个秘窍——苦吟神鬼愁。
当朝一品的王鳌,少小时家贫如洗,每日放牛时于门外偷听先生授课,以树枝作笔,沙泥作纸,到后来不但金榜题名,还做了辅国的栋梁之材。
吾儿当自省自策其力也!
说罢,为表示慎重,特地将“苦吟神鬼愁”五字写在纸上,给冯梦龙作座右铭。
冯梦龙将父母的教诲谨记于心,从小就师从王仁孝,苦读四书五经,研究儒家典籍。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虽然有时会偷偷跑去书场听评书,但终究聪颖过人,为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冯梦龙回忆起年少时的经历说:“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策,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这首御笔亲作《励学篇》,给天下的文人士子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梦:勤读五经,高中科举,名利双收,大展宏图。
冯梦龙也未能免俗,他也想通过苦读完善自我,受皇封,食皇禄,光耀冯家门楣,实现父母的期望。
可是明代科举盛行八股文,一以程文定去取,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答题。冯梦龙虽精通典籍,但素来潇洒特立,不愿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因此止步乡试,屡考不中。
冯梦龙考场遇挫,可他深知:
人这一生难免有走不通路的时候,暂时休整一下也无妨。毕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嘛!
文人狎妓,从唐朝就开始盛行。谁能与士子分享高中科举的喜悦,谁能抚慰士子寒窗苦读的心灵创伤?
自然是这些善解人意,这些秀外慧中,这些心灵自由的世间尤物。
冯梦龙失意之余,也开始流连秦楼楚馆。
白居易曾感叹:“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冯梦龙风流倜傥、古道热肠,也能理解诸妓的不易与身不由己,众妓自然愿意与他来往。
冯梦龙也经常尽己所能,热心帮助她们。
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他,曾经用自己的作品为青楼女子白小樊伸张正义,同情白小樊的不幸遭遇,谴责刘生“一片热心浑不悟,还依旧是薄幸夫”的薄情行为:
我是真思真慕,捱朝捱暮。
随他冷口讥嘲,兀自热心回护,到如今可疑,到如今可疑,眼见六年辜负。
有甚弱水炎山,故把行人阻。
影也无,风也无,待向梦中寻,梦还无。
不久,冯梦龙邂逅了自己的一生挚爱——侯慧卿。侯慧卿不仅艳冠秦淮、色艺双全,更有文化素养,蕙质兰心。
冯梦龙曾问她:“你阅人无数,可曾有方寸大乱的时候?”
侯慧卿冷静答道:“不会的。我心中自有一杆秤,这些人从低到高,井井有序。他日情或厚薄,就把内心排名升降调整。不得其上,转思其次,何乱之有?”
冯梦龙心里一盘算,估摸着自己排不到前三,但还是承诺会来给侯慧卿赎身。
聪明理智如侯慧卿,自然知道嫁给冯梦龙这样的书香子弟限制颇多,不会被眼前的你侬我侬冲昏头脑,因此她选择嫁作商人妇。
倾心热恋的侯慧卿嫁人了,所嫁的良人却不是他冯梦龙。
冯梦龙想不通侯慧卿为何如此薄情,那些举杯邀明月的日子她都忘却了吗?
好在自己豁达开朗的性格,再次起了帮助。既然想不通,索性就放下吧!
“岁岁无慧卿”的冯梦龙,将伤感的过往转化为自己的文学素材,以侯慧卿为原型,创作了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说的就是冯梦龙早年的出众才华。
虽然从青年时开始,冯梦龙就屡屡遭受科场失意,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学问、才华或者能力不够,只能说明他运气实在太差。
其实说到底,是他所追求的、所拥有的才学,与科考所要求的才学存在着某种错位。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但冯梦龙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通过灵活应变,找到了平衡。
官场情场皆失意,但在文人界,冯梦龙可谓声名显赫,被推举为“盟主”。
他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韵社,不要小看了这个民间社团,它汇集了董斯张、毛以燧、祁彪佳、钱谦益等大咖。
驰骋官场的祁彪佳曾这样赞许冯梦龙:“才华肝胆,冠绝一世。得瞻风采,且聆榘诲,是荷三生之多幸也。”
除此之外,冯梦龙洞察世情,发现出版业方兴未艾,教辅行业大有可为。
彼时的读书人仍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民间文化的兴起不以为然。可冯梦龙明白变革的时机到了,于是编写了各种经典注解书:
一破二承三起讲,入事及意断制当。
七陈八收异九结,此是作文新格样。
冯梦龙现贩现卖,将由老师处所得学问,转而讲授出去。他善于言表,将“死书本”讲的头头是道。
治学上又采用苏州朱夫子言传身教之法,授课时深入浅出,严格要求学生勤做作业,对于每一作业,均只字不放地进行批点。
故而声誉日隆,不下半年,那地处偏僻的补习寒舍,竟成为学子们向往之地。三间讲堂,终日人头济济,冯梦龙大名不胫自走,成为红极一时的“高考名师”。
冯梦龙的成功,皆源自他懂得变通之道,不受主流规矩的束缚,走出自己独有的“畸人”之路。
冯梦龙没有实现父母的期望,位列大明王朝的股肱良臣,却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凭借“三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盛名。
当我们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时候,不妨学学冯梦龙的无心插柳。
冯梦龙科举之路走不通时,懂得转换赛道,编写主流读书人不愿去写的书 ;
情场失意时,不执著于得失,转而将失恋经历,改写成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行不通就转弯,想不通就放下,换个角度看待世界,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史》有言:“事不凝滞,理贵变通。”
上善若水,世间之事并非一成不变,为人处世当像水一样圆融通透,方能自在无碍。
与君共勉。
作者 | 金白,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
图片 | 《冯梦龙传奇》剧照 (侵权联系删除)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总称为“三言”,这不朽之作,给了世人怎样的启迪、作用和受用?请看:
冯梦龙(1574—1646年),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詹詹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墨憨斋主人等。
明崇祯三年(1630年),在冯梦龙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受于京师国子监就读,成为一个白发老生员,为此才能在官员渺茫之路上看到一线希望;明崇祯七年(1634年)才被升任福建寿宁知县,时年已61岁,为官四年之后,回到老家苏州府潜心著书立说,是一个多产、全面发展的作家。
《喻世明言》全书40卷,每卷一篇,共计40篇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用名《古今小说》,总称为《全像古今小说》。
明代末期冯梦龙编纂集辑。
少部分为宋元话本旧作,也有明人拟作;文字经过纂修者的加工润色;题材多来自民间平民百姓口头相授、佚文趣事,也有根据历史小说和前人小说改编改写收集而成的。
《喻世明言》是冯梦龙在泰昌至天启四年前(1620~1624年)收录编篡,比通言、恒言提早七年之久。
冯梦龙在“三言”之中的《喻世明言》是最早的刊刻本,它向世人在不言而喻中隐含一种明白清正的世理!达成作者心中的缩愿了吗?也正是作者本人的希望所在。
1、在《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写男女主人公内心心理刻画,请看:
文章一开头写了四句诗文。
枝在墙东花在西,自从落地任风吹。
枝无花时还再发,花若离枝难上枝。
这四句诗文作为引言开头,一下引出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人精神境界。就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汉朝名臣——朱买臣,身为儒生,出生在贫贱之家,以砍柴买钱和妻子相依为命度日,可偏偏这朱买臣平时有一嗜好,嗜书、读书如命,甚至在砍柴、挑柴、买柴时都手不离卷的书呆子,因被童子跟踪、嘻笑、取闹、嘲笑戏侮,其夫人觉得没面子和希望落空而弃夫而去。
到汉武帝下诏求贤,被举荐发迹,官拜太守;在赴任途中偶遇故妻,其妻自觉无地自容,而买臣念结发之情,判给后园隙地与其夫妇耕种,但其妻羞于无颜面,最后投河自尽。
这则小说告诉人们“糠糟之妻不下堂”的不离不弃和贫富不相弃的思想境地,但是对于如今人们的观念不同、念想不同,解读更不相同,男人在落魄的时候,要让女人看到希望,否则一拍两散也在情理之中;好死还不如懒活。
2、而另一则小说是夫弃妻的故事:年青人莫稽在落魄时被介绍入赘金家招婿——乞丐头(称团头)。其妻金玉奴用万般心血鼓励资助其夫考取功名做官,而莫稽成名后,甚至忘了玉奴的恩情,竟嫌弃乞丐头妻名声不好听,在一次江船中恶念生出,将其妻推入江中,后被上司救起,仍极力劝和莫稽联姻,劝其改恶从善的离奇惊悚故事。
说句实话,这就是金玉奴为啥用棒殴打其夫的原故,如用现代人的看法,断然就是死金玉奴也不会和其夫复合,一个要你命的人,还值得留恋吗?这不是一瞬间的念想,而是大胆推论出恶魔动作!身边躺着个要命的人还会长久吗?
◣而在冯梦龙的心中,就是恶人再恶,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心愿,都应该原谅。
这是一种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结果。
《警世通言》是明朝末年冯梦龙编纂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中的“三言”之一。
此书完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收录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40篇。
这些作品都经过编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润笔,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前人笔记小说。
《警世通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此书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共四十篇。所收作品近半数为经编者润色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
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为传世名篇,成功地塑造了杜十娘、白娘子、李甲、许仙等人物形象。
以上名篇及人物已家喻户晓,不多赘述、现从其它回卷中寻找答案。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是《警世通言》中第二十一卷的章回小说。
小说最开始有八句诗句导言开始引用。
兔走乌飞疾若驰,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秦吞六国汉登基。
百年光景无多日,昼夜追欢还是迟。
宋太祖赵匡胤末发迹前为軍中殿前都点检,后因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为名,被麾下众人拥立为帝,国号大宋。
千里送京娘是赵匡胤未登帝位时,在年青时代,在太原清油观解救出弱女子,并护送回返原地的故事情节。
赵匡胤年少时人称匡风、赵大郎、赵公子、赵于公(父叫赵洪殷):生得面如嘿血、目若曙星、力敌万人,气吞四海,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喜欢管闲事、爱惹是生非、爱打不平事,在沛京(今河南开封)打了御勾栏、闹了御花园,触犯天条皇权,逃难落魄天涯,成了一个亡命之徒。后来到太原投靠在清油观出家的叔父赵景清。
书的前半部分,引言较多,最后才写到点子主人公身上,显得有点拖沓繁多。
赵匡胤在清油观居住三月之久,因逃亡得病,痊愈之后乘其叔父不在,在降魔殿听闻女子啼哭之声,后被解救出来,原来是蒲州解良县(今山西运城市临猗县)小祥村的赵员外携女到阳曲县(今山西太原属地)北岳进香还愿的,却在路上巧遇响马满天飞和着地滚周进二头目,被劫持到清油观藏匿。
这赵员外之女赵京娘,年方十六,长得异常美貌过人而被匪徒抢掠。
解救之后的京娘,被血气方刚、武艺高强的赵匡胤一路护送回返。赵公的一路所做所为,在土地神的指引下,并斩杀二响马头目,并把二匪首领所敛不义之财,分摊给下属及一干众人,这些事都做的非常完美,在京娘心中,赵公的良好形象早已置入心灵深处,顿生爱慕情愫之意。
蒲州解良县到阳曲县,按如今的行程为406.3公里,而阳曲到太原市近30公里,合计436.3公里,也就是872.6里;加上古代道路曲折多变,算起来近千里也在情理之中。
在古代男女之间授受不亲,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在护送途中相互照应行个方便,赵公和京娘结拜为兄妹,在饮食起居和行路上也更亲和贴近,不管京娘在相处中,寻找多种借口,给赵公以贴近耳鬓厮磨之意,都不为所动,后来临近乡里,京娘干脆把男女之情给挑明了,愿意嫁给赵公,以报效救命之恩情,不想被赵公大声斥责。京娘也感到无地自容。
加上赵员外一家也有意想把京娘许配给赵公,无耐烈性的赵公得知此意竟掀桌翻凳大怒而去,搞得赵员外一家,狼狈不堪。
员外儿子及家母都以为赵公和京娘在千里行程和时间上有私情,徇间之后才得知两厢清白。这种瓜田李下、坐怀不乱的坚强意志,是难能可贵的。
在古代英雄豪杰及烈女是把儿女之情和义气、情义看的比生命都重要,就是临死也不愿污了自家名节。这也是冯梦龙所想和提倡的节义之气。
京娘的用意和想法屡次被赵公拒绝之后,已觉心灰意冷,加之一家人的不理解及江湖社会现实中的讥讽和冷语,再次把京娘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从赵公怒意摔门而去后,赵京娘思量再三,在后半夜房屋内,用白绫悬梁自尽,一缕怨魂竟往枉死城而去……!
京娘死前在墙壁上留下四句绝命诗。
天付红颜不遇时,受人凌辱被人欺。
今宵一死酬公子,彼此清名天地知。
时过境迁,后周禅位于太祖赵匡胤,因有感于昔日兄妹之情;追念敕封京娘为贞义夫人,立祠于小祥村为祭祀纪念之。
赵京娘为情意而殒命,这种甘做绿叶陪衬而为红花作出牺牲凛然义举,在成就了贞节烈女的同时;也把赵匡胤捧上了英雄豪杰的高风亮节的高位之中。
《醒世恒言》该短篇小说集刊刻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全书分为四十卷章回独立小说集。
该小说集选材于民间事实故事情节,亦或来自史传、典耤和唐、宋、元,明故事。
本小说集除少数宋元时代旧作外,绝大多数是明人作品,部分是冯梦龙拟作(自已润笔加工)。
该小说集文笔形象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结构充实、完美,描写细腻、流畅、洒脱、新颖,情节内容通俗易懂,也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小市民思想情操与感受。
但是其中存在一定量的作品带有封建思想说教,因果报应宣泄和色情、暴力过度渲染,有个中授意的嫌疑;为此观众在品读、欣赏此书的同时,加以甄别、鉴定;去伪存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我所用而发扬光大。
在《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称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为:三言二拍。
在《醒世恒言》中单篇《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买油郎独占花魁》等都是名声在外显赫上乘之作。
买油郎独占花魁:这是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比较有完美、整体独立情节故事形短篇小说。
故事开头用四句西江月词句作开头引述。
年少争夸风月,场中波浪偏多。
有钱无貌意难和,有貌无钱不可。
冯梦龙在“三言”之中的单篇小说开篇都作大量的引言阐释,然后再委婉的引入正题,主人公再开始亮相登场,之后再娓娓道来!
这种总结式的结构体小说,能使观众沿着作者的思路缓慢随行,也为之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预留一定的伏笔,叫人猜测、思考!此篇小说引言不算多,只作个总体式的说明,也算开门之后再见山形。
01、宋徽宗时代(1082~1135年),在汴梁城(河南开封)安乐村,有个叫莘善的人,娶妻阮氏,四旬中年得女,取名莘瑶琴、天资聪慧,七岁念私塾,每日背诵千言文章,十岁时吟诗作赋;到十二岁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甚至连飞针走线的女红也是出人意表。
在金朝金兀术四太子引兵占领建康府后,康王即位杭州,称为临安。
莘善一家也随逃难大军流落到临安府,被乱軍冲散,莘遥琴被近邻卜乔收留买与杭州西湖烟花之地老鸨王九妈,而后被九妈调教得吹拉弹唱、歌舞样样精通;遥琴从十二之后落难离乡,被九妈收买调教以后;从十五岁开始走上了烟花买笑的苦肉生涯……。
02、在临安城(杭州)清波门里开油店的朱十老,孤身一人,过继个义子叫朱重,为人忠厚老实,后被伙计谗言陷害流落在外,以挑担卖油为生,在卖油中认识王九妈及花魁娘子莘遥琴,由于仰慕花魁、费了一年时间才攒够一夜十两银子之资使其两厢私会,通过曲折多变的过程变迁,也由于买油郎诚实憨厚的形象,深得花魁娘子的倾慕之心,两厢芳心暗许。
在虔婆刘四妈的极力撮合下,莘遥琴用平时积攒的私房银子一千两自赎出烟花之地,从良与卖油郎秦重(原姓秦),自此遥琴与失散多年的父母也相聚于秦重家中,而秦重也在寺院寻找到亲生父亲,无耐其父出家日久,已过贯了远离凡尘的清静生活。后秦重与莘遥琴生育二子成材,一家人团圆幸福美满。
宋朝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以至于在冯梦龙笔下多次提到“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的感概,平民大众是多么希望得到一个安宁环境而享受太平盛世。
★-卖油郎这种重情重义憨厚形象也是冯梦龙所欣赏和推崇备至的,在三言之中《醒世恒言》是最后偏辑完成的;作者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屡试不中,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冯梦龙为了搜集素材,使之更贴近于生活,也经常出没于烟花巷柳之地,甚至对一个艺妓动了真情实感,这都是他对底层普通平民有了深切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写出这不朽的力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