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地理杂志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7 0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地理杂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地理知识的普及、地理现象的解读,还是地理文化的传承等。主题应与地理杂志的内容紧密相关。
2. 突出重点:在阅读地理杂志的过程中,挑选出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感兴趣或者最有启发性的内容,作为作文的重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有针对性,让读者了解你的关注点。
3. 结构清晰:地理杂志读后感的作文结构应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地理杂志的背景和内容;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你的观点。
4. 语言表达:地理杂志读后感的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观点应基于地理杂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6. 举例论证: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地理杂志中的事例或数据,进行论证。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观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 深入分析:在阐述观点时,要对地理杂志中的内容进行
《地球尽头的尽头》:展现深切人文关怀的恳实之作
南方网讯(记者/周存)近日,《地球尽头的尽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本书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全新随笔集,收录了十六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文化评论与自我思考。
作者弗兰岑认识到了我们曾以为坚固的世界结构的脆弱,持怀疑态度,诚恳地将自己的忧虑、疑惑、纷扰与悲观,以及缓解这些思绪的方法和盘托出:文学递给了他一把钥匙,指明了一条出路,让他在一切中发现意义。关注鸟类,去往加纳、埃及、新西兰、牙买加、秘鲁……去往地球尽头的尽头观鸟、写作,拯救所爱,竭尽所能潜入最微小的日常和事物里,才令人感到尚有可能过一种更人道、更幸福的生活。
同时,作者也呼吁我们:在动荡与恐惧面前,重视平凡的、微小的,荒谬的事物,努力觉察我们微小的人性,以及令我们愉悦的日常琐碎。
作者简介
乔纳森·弗兰岑,美国小说家、随笔作家。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出版有小说《纠正》《自由》《纯洁》,随笔集《如何独处》等。
媒体评价
柔软而可爱,细腻、优雅地传达深刻的见解。弗兰岑的随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逃离疯狂的方式。严肃、人性化的思考和写作,他梳理世界真相的想法,仍然有着启蒙的意义。——《卫报》
整本书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而作:“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行动中找到意义?”弗兰岑证明了自己能够应对随笔创作的挑战,书写一个广泛、重要、影响到我们所有人的主题。——《金融时报》
不论是对多年前在纽约当过一回年轻人的经历的反思,还是关于鸟类对我们生态系统存亡意义的思考,弗兰岑一如既往地富有洞察力。——《时代周刊》
部分章节内容
两年前,印第安纳州的一位律师给我寄了张七万八千美元的支票。这笔钱来自我姑父沃尔特,他六个月前去世了。我从来没想过沃尔特会给我钱,更别提指着这笔钱用了。因此我觉得,为了纪念沃尔特,我应该把这笔遗产用在特别的地方。
正巧,我那位相处多年的女友,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人,答应和我去度个长假。她母亲已经九十四岁高龄,而且短期记忆力下降,为了照顾她,她不得不搬回圣克鲁斯定居。为了感激我的体谅,她脑子一热告诉我:“我愿意跟你一起去旅行,去世界上任何你一直想去的地方。”对此我的是(具体原因我也解释不清):“南极洲?”她瞪大了双眼。我本应更仔细地观察她的反应,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为了让这位习惯了温暖气候的加州人更容易接受南极洲,我决定用沃尔特的钱预订最豪华的行程——为期三周的“《国家地理》杂志林德布拉德邮轮”探险之旅,前往南极洲、南乔治亚岛和马尔维纳斯群岛。我付了定金之后,只要我和加州女友聊起这个话题,总是会不自在地开玩笑,说起那里冷得要命的天气和南极海域汹涌的波涛,这些都是她自愿承受的。我不断安慰她说,一看到企鹅,她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但到了支付尾款的时候,她却问我们能不能推迟一年再去。她母亲的状况不太稳定,她不想离家太远,万一有事来不及赶回去。
到了这个地步,我自己也略微有点不想去了,完全想不起当初为什么要提议去南极。“在它融化前去看一眼”这种想法,未免太令人沮丧且自相矛盾:为什么不干脆等它融化,让它自己从旅行目的地清单中消失算了?这片“第七大陆”过于遥远,开销昂贵,普通旅行者难以涉足,它这种勋章般的地位也让我不以为然。
诚然,南极能看到很多非凡的鸟类,除了企鹅,还有像白鞘嘴鸥和在全世界最南端繁殖的鸣禽南极鹨这样的奇特物种。但南极的鸟种总数相当少,而且我也已经接受无法看尽世上所有鸟类的事实。我能想到的去南极洲的最好理由,是“我和加州女友绝不会做这种事”。我俩早就明白,我们最理想的度假时间就是三天。我觉得如果我和她在海上共度三周,完全无处可逃,我们或许能发现自身的全新潜能。于是我同意推迟一年,自己也搬到了圣克鲁斯。后来加州女友的母亲摔了一跤,情况不容乐观,她更不放心让母亲一个人待着了。事已至此,我终于意识到我不应该再给她的生活添麻烦,便告诉她不用陪我去南极了。幸运的是,我的二哥汤姆刚刚退休,他是世上另一个我能想象与其在小船舱里共度三周的人,可以顶替我的女友。我把预订的大床房改成了双床房,还订购了保暖橡胶靴和一本图文并茂的南极野生动物指南。
但即便这样,随着出发日期的临近,我还是没有勇气开口承认自己要去南极了。我一直说的都是“看样子我是真的要去南极了”。汤姆说他很激动,但我却越来越感到不真实,也越来越没有那种期待的兴奋劲儿。或许是因为南极让我联想到死亡——全球变暖正让南极的生态面临死亡威胁,而我自己终将一死也意味着去得太晚就看不到南极了。但我开始分外珍惜和加州女友日常的生活节奏—早晨看见她的脸庞,晚上听见她探望母亲回来开车库门的声音。打包行李时,我感觉自己完全是因为钱都花了,才不得不去这一趟。
一九七六年八月,圣路易斯,一个凉爽的傍晚,我和父母在露台上吃晚饭。母亲起身去厨房接电话,很快叫我父亲去听。“是伊尔玛。”她说。伊尔玛是我姑姑,她和沃尔特住在特拉华州的多佛市。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因为我记得我也去了厨房,站在母亲身边。父亲打断了伊尔玛说的话,好像在生气似的,冲电话里大吼道:“伊尔玛,我的上帝啊,她死了吗?” 沃尔特和伊尔玛是我的教父教母,但我和他们并不熟。我母亲受不了伊尔玛—她坚称伊尔玛被她父母宠得太厉害,我父亲因此受了亏待。沃尔特是一名退役空军上校,后来当了高中辅导员,虽然他感觉上比伊尔玛可亲得多,但我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他自费出版的一本高尔夫球箴言录,《博大精深的高尔夫球》(Eclectic Golf)。他送了我们一本,我也读完了,但这完全是因为我什么书都读。我见得比较多的人,是沃尔特和伊尔玛的独生女盖尔。她是个高挑靓丽、热爱冒险的年轻姑娘,在密苏里州上大学期间经常过来看望我们。她前一年刚刚毕业,在弗吉尼亚州的殖民地威廉斯堡找到了一份银匠学徒的活计。伊尔玛打电话是来告诉我们,去俄亥俄州听一场摇滚音乐会的路上,盖尔在大雨中独自开了一夜的车,她的车在西弗吉尼亚一条狭窄多弯的公路上失去了控制。那几个字伊尔玛显然说不出口,但我们知道,盖尔死了。
我当时十六岁,已经懂得死亡是什么。然而,或许是因为父母没有带我去出席葬礼,我并没有为盖尔哭泣或者悲伤。相反,我有种感觉,觉得她的死以某种方式进入了我的头脑—仿佛我对她的记忆网络被什么可怕的针头烧坏了,如今形成了一片虚无的空间,一片充满本质上的残酷真相的空间。这片空间太过险恶,头脑清醒时人绝不会进入,但我能感觉到它在那里,就在一条心理警戒线之后,那就是我可爱的表姐再也无法起死回生。
算一算报刊的损益账—有感《国家地理》杂志因削减成本停办纸质版
文/杜辉
一条新闻。创刊于1888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全球知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进一步削减成本,将于2024年停止在美国报刊亭出售纸质版期刊。杂志解雇了最后一批专职撰稿人,今后杂志的内容将外包给自由撰稿人或由编辑组完成。《国家地理》拥有40种文字版本,月发行量约为650万册,全球读者高达3000万人,它的没落也是传统纸媒时代衰败的一个标志。曾经的纸媒时代正在全球落下帷幕,以前随处可见的书店、报刊亭、书报摊都消失了。那些耳熟能详全球知名的图书馆、实体书店也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图书馆和实体书店就不再借阅、销售纸媒图书,而是作为纸媒图书这一历史事物的博物馆、纪念馆而存在。当然图书的阅读仍会存在,但绝大部分将转为电子阅读的形式。《国家地理》杂志看似发行量巨大,但为什么仍会以缩减成本为由而停办纸媒呢?我个人曾做过几年报刊的发行,对报刊社的运营有一点了解,那就来算一算国内报刊的成本账,让大家有个概念,看看一般报刊亏损倒闭的成本原因何在。报刊有很大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我这里以期刊为例,但报纸情况也大体类似,问题相同,只是细账不同。现在的纸媒已经少有读者看了,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僵尸媒体。现在就是有人免费送报刊给人,我相信除了一部分老年人外,其他读者是不会再浪费时间和精力翻阅了。其内容水分太大,阅读效率太低,但阅读成本则不低,所以被新媒体所淘汰是趋势必然。在纸媒最繁荣的阶段,国内绝大部分的报刊靠发行仍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以那时火爆的头部《瑞丽》《时尚》这些杂志为例,期刊定价15-25元,但期刊的印制成本就在10-15元左右,甚至更高(当时的印刷、纸张还都很便宜)。期刊零售价是卖给读者的价格,你发给邮政系统、中盘发行商、零售端是要给折扣的。这类一线大牛杂志折扣极高,最好的时候发行折扣在70-75%左右。那批发价格就接近或者低于了印制成本。此外还有物流费用(当时还较低,一本刊几毛钱成本),还有编辑、发行、后勤人员的工资,还有房租、管理、财务、税费等等成本。报刊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广告。但按当时规定广告版面不能超过报刊总版面的10-20%(记得有明确规定,但没搜到。估计是后面报刊经营太差就取消了,反正你也不可能超标了)。报刊发行的越多,其亏损的越多,所以报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益有一个平衡点。当发行量过大,而广告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时候报刊就会亏损。所以那时候很多报刊都限量发行,在那个新媒体还没崛起的年代,这种现象反而造成了一种饥饿营销的效果。让报刊在需求端更加抢手,更加供不应求。但也正是这种悖论,造成了行业对趋势看不透彻,埋下了报刊对市场预期过热、经营浮躁的祸根。我们可以具体来估算一下损益。以某月刊印刷量(头部大刊在短暂的巅峰期,可以做到印刷量等同发行量)20万册,定价25元为例。巅峰时期是现款不退货,发行折扣50-75%,按平均折扣65%计算(邮政等渠道折扣压得低)。每期能收到发行销售款为325万元。以每册印刷加物理成本13元计算,就要260万元。这都是最最理想化的数字了。毛利只有65万元。但你还要覆盖发行、编辑、财务、办公室这些员工的工资,你需要租用办公场地,你需要日常的水电办公设备购置这些成本,你有差旅、采编、管理、财务成本,这一切之外你还需要纳税吧,显然这65万毛利是不够的。再以杂志版面16开本12印张,192页计算。广告页码按15%计算,广告版面为28页(非头部大刊根本卖不满)。封面广告可以卖到10-20万(巅峰期还能更高),封底、封三、封四的广告逐步减价,算一共50万。其余24版按5万一般,计算是120万元。但广告报价一般都有折扣,且对长期、投放量大的客户,折扣幅度还不低,按实际70%(实际非头部大刊,还做不到)计算,当期收入119万元。每期盈利为发行毛利65万加广告毛利119万元,合计184万毛利。这就是头部大刊在期刊最巅峰时期的收益(那时新媒体还没起来,所以可以忽略电子版的收入。当然一些大刊、名刊也许会有一些会务等其他收益,但那个是极少刊物)。也正因为盈利的天花板很低,所以后面期刊为了增加盈利,除了常规的加增刊(还有用书号出副刊的,当时管理送,虽然违规,但常见),季刊的改月刊,月刊的改半月刊,半月刊各别的都改了旬刊,要不是实在忙不过来了,我觉得大家都恨不得改周报了。缩短刊期,在开始阶段确实是增加了盈利,但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造成了内容注水,读者消费力透支的恶果。在短暂的市场高潮后,基本都会步入发行量萎缩的境地(然后新媒体崛起给了这种注水行为致命一击)。当然发行量的萎缩,也就意味着广告收益的同步萎缩。每期14余万的毛利,要支持15-20人的团队薪金(按最低人员算了)。那时工资水平低点,但一线报刊员工的工资加绩效怎么也要有一两万+,所以月薪资成本按60万计算,其他房租、管理、运营、财务、税费成本按40万计算,每月能有80万左右的净利润。年净利润在千万左右。但报刊都有主管上属单位的,要给刊号的管理费或者上缴利润。最后能留下的净利润也就800-900万(最最好的,一两千万是天花板了)。这一切还都是头部大刊在巅峰期的盈利状况。这个巅峰时期并没有维持几年就因为新媒体的崛起,消费者阅读途径、习惯的改变,市场开始直线下坠。所以,报刊在浮躁的虚火之后,难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境况下,就进入了地狱模式(其实因为多种因素,也不会有报刊去积累利润,去主动转型)。在那个纸媒最繁荣的年代,除了《读者》《故事会》等少量报刊是能靠发行盈利,其他绝大部分报刊的盈利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就在那时,虽然各类报刊有上万种,但其中纯市场化运作还能盈利的并不占多数。报刊不同于图书,时效性极强。过期没发出卖掉的报刊只能当废纸处理,个别期刊也只能以几毛钱到一两块钱一本处理。你能想象曾经很抢手的时尚杂志,几个月后就会以一两块钱,甚至是几毛钱的价格当废品处理吗?所以,过报刊处理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以上的成本测算看似有尚可的盈利,但大家要清楚,能做到这种盈利状况的只是极少品种的头部大刊,而头部大刊能达到这样良性盈利的时间段也只有短短数年时间。在头部之下,很多报刊早就亏损,只能靠主管单位的补贴、补助,或者硬性订阅才得以维持经营。在这种单一盈利模式下,盈利公式十分脆弱。每个环节的成本或价格变动,都会造成盈利的巨幅下降,或者干脆跌入亏损状态。印制发行太多了赔钱,但印制发行不足量,市场影响力不足,广告又卖不上价格。广告卖上了价格,但还不能太多太水,不然会影响内容品质,也会造成收益下降。小品牌想在大刊做广告,曾几何时也是很有难度的事情(人脉、关系那时很重要,给个面子呗),但短短数年后便风光不再,由天堂跌到了地狱(这时候求人做广告,给折扣,陪吃陪玩陪X都不一定能抢到广告订单)。期刊发行从预付款、不退货、高折扣,变成了现款、有退货率、降折扣。然后就发展到了后付款、可以随意退货、低折扣(个别的还有白送的,但再往后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了)。就是如此也阻挡不了报刊市场的快速萎缩,因为不管你发行、营销做得如何好,但需求端没有了。没有了发行,没有了读者,那你广告卖给谁?更不要说相比互联网广告来说,传统纸媒广告的性价比很低(转化率不可检测、不可控,大部分时候凭运气,广告投放只是形象展示)。白送广告给大品牌,对方还要考虑自己的企业形象(在小报刊做广告,品牌跌份)。所以一切的繁荣,看似会有的更好明天,在社会变化及技术变革的夹击下,结果戛然而止。然后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不断有报刊欠薪,不断有报刊停刊的新闻。直到我们连这些都不再关注,好像报刊从未在我们的生活里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以上测算说明报刊的最大成本在印制成本,其次是人力资源成本。把最大头实体纸媒印制成本砍掉,而改为制作电子版、网络版、移动版。把专职的采编发行人员裁撤,改为外包的团队。经过这些技术处理,很多有较丰厚底蕴的传统媒体还是有继续生存的机会的。这种媒体载体的脱实向虚,不一定就降低了内容品质(只要策划得当、管理到位,内容品质还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和拓展。终究有限编辑团队的内容风格、认知局限在那里。)看似停发纸媒后营业额减少,但经过成本大幅度削减,整体利润并不一定减少,或者说无效的营收总额减少,但有效的净利润也许会大幅增加。这不就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图存的通道嘛?图书出版业的今天是报刊的昨天,报刊的今天,是图书出版业的明天,何去何从自己看呗。变你可能会死,不变你百分百会死,而且死相很难看,死期不会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