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7 13: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舞姬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舞姬作为一部作品,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等。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条理。
2. 理解作品:在写作之前,确保你对舞姬这部作品有一定的了解。阅读原著或相关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以便在作文中更好地展开论述。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舞姬这部作品,点明自己的观点;在主体部分,结合具体情节和人物,阐述自己的看法;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人物:舞姬中的舞姬角色是作品的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外貌描写:舞姬的外貌特征、服饰、气质等; - 性格特点:舞姬的性格、情感、价值观等; - 心理活动:舞姬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内心挣扎等; - 人际关系:舞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如与皇帝、其他舞姬、百姓等。
5. 探讨情节:分析舞姬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如: - 故事背景:舞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
——森鸥外《舞姬》读后感
◆ 程千凡
春意盎然,樱花盛开,柳笌嫩绿嫩绿,鸟儿似乎在欢唱着春天来……年后,我孤身一人踏入郑州书城。书城内弥漫着书香气息,各个角落里都能看到书友像书虫一般沉浸在书海里,我真怕自己的脚步声吵到他们。于是,我到畅销区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籍,惊然看到那本书籍封面上的漫画图是一位古典美女,还有“舞姬”两个字。再看作者,是森鸥外,是一位新的朋友。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日本文学有点痴迷了……
森鸥外小说《舞姬》(青岛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的译者高慧勤这样说,“森鸥外在我国遭受冷遇,并非由于他的小说写得不好,就连夏目漱石的门生,著名短篇小说大家芥川龙之介,都受到他的影响。可见森欧外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声望与夏目漱石相埒,被推崇为明治文学的巨擘。”我没有继续看译者对作者的介绍,反而为能与受到冷遇的作家相逢,感到一丝暖意。
《舞姬》里的主人公——青年官吏太田丰太郎,初到德国留学时看到五彩缤纷的新兴大都会,大楼高耸云霄,凯旋门塔上浮在半空的女神像,还有巴黎花枝招展的艳丽少女,真的有点应接不暇了。但是,他在内心暗自发誓:“无论身处怎样的花花世界,我的心也绝不为它所动”。这让我回想起自己人生第一远行南下到深圳,看到帝王大厦的楼中之王,看到道路两旁的花花草草,空气湿润花香扑鼻而来,那时激发的是一定要在深圳扎根的欲望……如今,我与丰太郎一样,历经各种风霜,感受事态淡凉,体感到美好与现实总是会有差距的。太田丰太郎说,“我之所以能清心寡欢,不受外界诱惑,并非因为有律已的勇气,只因对外界感到恐惧,自己约束自己罢了。”一个人,好像只有从家园迈出去,才能够感受人生无常,才能够饱尝世道艰辛,才能够懂得人心叵测……
太田丰太郎公费留学时,遇到妙龄舞女爱丽丝,两人“异国恋”后,他被同胞举报,被上司免官撤职。面对命令,他如果立即回国,可以得到一笔路费,如果继续逗留,就再得不到任何资助。还好,当时路未绝,在好友相助下到柏林报社担任通讯记者,负责政治方面的报道。丰太郎的收入尽管是微乎其,但他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愉快地过着每一天。那边,学业算是荒废了;这边,为了写好一篇又一篇新闻稿,不得不大量阅读,不得不仔细观察,不得不勤奋动笔。媒体,原来是这样一个催人奋进、逼人奋进的行业!
对于男人来讲,事业、前途、爱情,似乎永远是纠缠、纠结在一起的,似乎永远都面临着挑选与抉择。丰太郎曾经想毅然选择爱情,但那只是一种“感情”;当现实的“官职”向他招手的时候,他就面临着“价值”的抉择。最后,丰太郎牺牲爱情,走上了求取功名之路。这里,很难进行是非的判断,因为这样的“丰太郎”是不会中止在《舞姬》里面的。
日本文学家三岛由纪夫说,“日本作家中,能有幸亲历欧洲宫廷生活和贵族社会的,森鸥外是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这种经历,更多的说,是一种文化冲突的情感体现。读完这本小说,最大启发是:人,当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道理一经认定,便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哪管他人论长短!
如何看一幅画?
佳士得拍卖行前部门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认为,认真就好。据说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一次调查表明,参观者在一件艺术品前平均花费的时间是10秒钟,选择“速行”路线的人们可以在两个小时内看完500多幅画,典型的“匆匆一瞥”。雪上加霜的是,博物馆提供的各种电子导览设备,只提供“经典作品”的粗略知识,却完全无助于审美体验。而市面上充斥的艺术鉴赏书籍,用了太多篇幅讲艺术家的轶事,对艺术作品本身却语焉不详。所以,认真去看,抛却成见去看,“不插电”去看,这才是一切的基础。
我认同芬德利,“眼缘”是重要的,爱的最高境界是一见钟情,无论是爱上波提切利还是爱上街头涂鸦,都值得尊重,只要有爱,终是会发出电来。不过,作为一个斗胆在大学里开了“图像学研究”课程的教书匠,我又不全然认同芬德利,爱不能止于一见钟情,还要追求天长地久,爱上一幅画很容易,而懂得一幅画却很难。
下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5月14日专题《看画儿》。
撰文丨马凌
文化研究的看画方式
研究,是看一幅画的最好方式。正如艺术史巨擘潘诺夫斯基指出的,“现实中根本没有完全‘纯真’的观看者”,因为对于艺术作品的体验不但有赖于观看者天生的感受力和所受的视觉训练,而且有赖于他的文化素质。
从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非常学术地分解成以下步骤:一、确定原貌,作品是否经过改动。二、作品历史,作品委托者以及作品原初确切位置,后来的命运。三、作品分析,作品的所有细节,图画人物与事物的名称,理解图像动作安排,构图和焦点。四、创作重建,研究作品的制作过程,从草稿和相关草图中寻找线索。五、创作根源,寻找作品表现的文献根据,求证画面动作或个别要素的意义与传统。依照类别史、图像和主题传统进行排序。六、作品语境,对于与该作品相关的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状况进行整体掌握。七、作品理解史,寻求不同时代对同一作品理解的证据,尝试解答作品确实未被进一步研究的部分,考量误解的可能性。八、意义的批评,厘清每种意义的方向,容许各类异质问题。这整套方法固然看起来冬烘八股,对于爱好者而言,直如山阴道上,目驰神往,渐入佳境。
《韩熙载夜宴图》。
尤记得中学时代,第一次在铜版纸画册上看到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的照片,体会到什么是爱——爱就是目光的痴缠,离不开。那状元郎的红袍,颜色如此饱满,衬着石绿色的榻席,竟然大雅。还有琵琶上的荔枝彩绘、被子上的团花锦纹、屏风上的长松怪桧,无不刻画入微。文人画的黑白墨戏看久了,第一次看见工笔重彩的《夜宴图》,那种震撼之感无以言表。自明清以降,雅士的高级趣味是“超越再现”而趋于“表现”,《夜宴图》使我第一次认识到古代的“再现”可以到达这样的境界,值得认真对待。而还有什么比“研究”更能体现一个“忠粉”的痴情呢?
此后,学中文、学历史、学媒介,读书三十年,我终于可以用图像学加艺术社会学的方法解读此画了,有趣的是,一旦抽丝剥茧,顿觉此画扑朔迷离,而种种不确定性,恰是一种成瘾机制,益发让人欲罢不能。
莫衷一是的创作缘由
《韩熙载夜宴图》是多次装裱过的作品。如果观察画上韩熙载的衣服,第一段里,他穿黑色衣服,正襟危坐。第二段里,穿家常黄色衣服,为舞姬擂鼓助兴。第三段,又穿上黑色衣服,洗手。第四段,脱得袒胸露腹,穿白色衣服。最后一段,重新穿上黄色衣服,而且最怪的是,送客的他手里还拿着擂鼓用的一对鼓槌!非常有可能,这是一幅顺序被打乱的“接卷”。不仅如此,《夜宴图》中的各种题跋,也是被打乱年代顺序重新装裱的。最古老的是画前残存的21字:“熙载风流清□□□□□为天官侍郎,以□□□□□修为时论所诮。□□□□□旨著此图。”最后几个字可能是“某地某某奉旨著此图”,当有画家的姓名信息,可惜今日难见全貌。换言之,此画不仅顺序成谜,作者也成谜。时至今日,学术界大都认为《韩熙载夜宴图》并非顾闳中真迹,大约是南宋画院里宫廷画师的手笔。在历史记载中,此画的创作缘由莫衷一是。一说是南唐后主李煜出于担心或好奇、希望了解大臣韩熙载的夜宴细节。一说是李煜恼火于韩熙载的荒纵、派人画下夜宴场景后再赐给韩熙载、“使其自愧”。需要通读十余种正史野史,才能发现韩熙载故事的流变与演绎。
譬如韩熙载事迹并不见于离他时间最接近的官方史书、薛居正的《五代史》,第一次出现是在其生前好友史虚白写作的《钓矶立谈》中,此后郑文宝《南唐近事》、陶岳《五代史补》、欧阳修《新五代史》、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皆写了韩熙载故事,对其褒贬不一。一份比较少见的材料是:1079年苏东坡的副官、湖州通判祖无颇写有《韩熙载夜宴图题跋》,包含如下细节:
“其卷首即门公生朱铣紫薇、郎粲状元及教坊副使李嘉明并其妹按胡琴,又公自击鼓,妓王屋山舞六幺”。
祖无颇必定看过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因此才会留有题跋。我们今日所见的《夜宴图》人物和场景,也与此最为近似。可惜的是,故宫本的装裱中并没有这段文字。到1120年左右《宣和画谱》再次记录《夜宴图》,此时离韩熙载辞世已经150年矣。现在《夜宴图》拖尾部分,有一段楷书抄录的韩熙载小传,大约是元人所作,捏合了多个版本的故事,成了今日解读《夜宴图》的权威指南,但可信性大可怀疑。
想当年,《夜宴图》的资深痴迷者乾隆帝读了拖尾跋语后并不轻信,又找来陆游、欧阳修的两种史书对照辨析,参校之后慨叹:“记载之不可尽信如此”,深心明眼,颇可敬佩。在某种意义上,图像与文本是相互阐释关系,我们不知是先有“图”还是先有“史”,但是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依据野史传说的文本建构图像、由图像建构题跋、又将题跋当作信史文本来阅读图像,这是一种循环认证关系。
《夜宴图》双胞胎,右图,宋摹本《夜宴图》;左图,明代唐伯虎摹《夜宴图》。
难以考究的七个版本
《夜宴图》的诸多本子也值得参详。北宋《宣和画谱》著录了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和顾大中的《韩熙载纵乐图》,可见在北宋末年已有不同的版本。可惜随着北宋覆亡,宫廷藏画星散,这两幅不知所终。南宋时期,有多个版本的夜宴图粉本和摹本在同时流传。上世纪谢稚柳先生指出,根据文献至少有七种不同的《韩熙载夜宴图》本子,目前较为可信的,除了故宫本,还有台北故宫本、唐寅摹本、吴求摹本和蒋莲摹本等。唐寅摹本以“通报”开场,与故宫本顺序不同,此外,他还加了五座大屏风、两架小单屏、一幅长帷、一张床、六张桌、两个座墩、四台盆景、一个鱼缸,踵事增华,像开了家具铺子。至于近年颇引人瞩目的芝加哥美术馆藏传周文矩《合乐图》,有人认为是真正的《韩熙载夜宴图》,虽然它吸纳了不少似曾相识的粉本图像,看笔法,估计是明代吴门画派的伪作,当不得真。
国人心理,恨不能早日将此画定为五代作品,再以图证史,为我们的家具史、陶瓷史、乐器史、服饰史增添材料。可是屏风上的山水有的是北宋风格、有的是南宋式样,男性服饰早于五代晚期、女性服饰晚于北宋早期,以及诸多细节,都使大家“失望”。
即便如此,我同意乾隆爷观点,归根结底,“绘事特精妙”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夜宴图》成于哪个朝代,它的艺术性都决定了它的经典地位。与其说《夜宴图》是“政治情报画”,不如说它是画家的炫技之作。我认为,那个画师是深深地沉迷于物质细节的,他对布料、纹样、颜色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以致乐伎们的面目表情都相对不重要了。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细节,弹琵琶女子的衣裙纹样。
春日迟迟,我再次凝视着画面上弹奏南音琵琶的那位女子,想起古籍记载的一种裙子,名叫“白云青天拂拂娇”。我不知那位画师是半想象半写实地发明了一些衣裙式样,又或者,在他凝神静气、运笔作游丝描的时候,牢牢记得他的夫人告诉他的话——再没有心肝的女人,在看到一条美丽的裙子时,也是一往情深的。
作者 | 马凌
编辑 | 肖舒妍;王青
校对 | 薛京宁
来源:新京报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