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7 15:42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寻找理想的读后感作文注意事项
在阅读完一本好书后,撰写一篇深刻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和思想。以下是一些撰写读后感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写作目的
1. 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分享阅读体验、探讨书中主题,还是为了引发读者思考。
2. 根据目的调整文章结构,突出重点,使文章更有针对性。
二、认真阅读原著
1. 仔细阅读原著,确保对书中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2. 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感悟和思考,为写作提供素材。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确定文章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按照引言、正文、结论的结构进行写作,使文章层次分明。
四、突出重点,深入剖析
1. 针对原著中的关键情节、人物、观点等进行深入剖析,展现自己的思考。
2. 结合实际生活,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五、语言表达
1.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2. 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六、适当引用原著内容
1. 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原著中的经典语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
2. 引用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白日梦想家》是美国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男主追逐理想的故事。
剧中男主有时不时幻想的能力。在剧中中有许多的导演设置了许多的隐喻,对于深处迷茫的人来说,或许有很多的启示。
剧中的男主在一个杂志公司工作,从事的洗底片的工作。
他性格内向,人近中年,有个母亲,还有个妹妹。
他看上去就是被社会化了的普通人,从事着普通的可以谋生的职业,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
或许曾经怀揣梦想,但是生活和对于生命的自卑早就将他磨平了。引起男主变化的是,是一个女人,一个新进公司的美丽的单身母亲。
如果有人要是仔细的查看,就会发现人类文明其实就是一种对于爱是什么,以及对其做出诠释的文明。
不管是男女之爱,还是父母之爱,亦或者是朋友之爱。
爱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对于我们人类如此重要的?
爱似乎看上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意识到并且能顾及到别人的能力。
在儒家看来,仁者,爱人也。
二人为爱,一个是别人,一个自己。
看向自我的爱,叫做自爱;往乎别人的爱,叫做仁爱。
男主在一个征婚网站上看到了自己心仪的女主的征婚广告。
在这里,女主的征婚广告挺有意思。在网站里女主做的自我说明的里,女主说自己拥有一条三条腿的狗,和一个很小的儿子。
或许,这也是男主下定决心追求女主的原因。三条腿的狗,说明女主的爱心。而她有儿子,说明她对于另一半的要求或者别人对她的需要就没有那么高了。
人就是这样,对于残缺事物的包容度,绝大多数时候就体现着一个人的良善的程度。
而那个孩子或许是男主能克服自己自卑心理,下定决心追求女主的原因。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女主还是花样年华的时候,会不会和男主在一起?
我想,应该不会的。
首先,男主可能因为自卑而不敢去追求女主。这种自卑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对于自身条件的自卑,再就是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自卑。
再者,女主也可能看不上平平无奇的男主。也不能怪女主,一个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是这样。
相较于看不见的东西,人更容易相信能在现在此刻能看到的东西。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面对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们在自卑和对爱的追求上,我们总是在权衡。
但是,男主决定要去追求女主的时候,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在网站提交自己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不顺利。这里也象征着我们在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的时候,可能梦想并不会理会你,而是要给你设置各种的磨难和考验,来看看你能不能配的上她。
除此之外,而更为要命的是,男主所在的杂志公司,要更换东家。而在剧情的安排下,而新的老板正是男主最讨厌的类型,新的老板也同样非常的讨厌男主。
男主的公司之所以要更换东家,是因为其经营不善和社会的潮流的改变。
新老板给大家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告诉他们下一期杂志是他们的最后一期杂志。
而在此时,本剧中另一个推动剧情的重要人物也出现了,他是一个摄影师,也是杂志的合伙人-肖恩。
而肖恩对于公司的要求,就是将他新的拍摄的25号底片打印出来,作为杂志的下一期的封面。而这25号底片肖恩已经邮寄给了男主。
但是,男主却把25号底片弄丢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找不到了。
推动整个剧情的就是对肖恩和这个25号底片的寻找。也是对自我梦想的寻找。
接下来的剧情主要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去冰岛寻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题是勇气、舍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
这在全剧的剧情中,这对于男主也是最艰难的。
而当男主想要放弃的时候,女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男主莫名幻想中,女主弹着吉他,唱着鼓舞勇气的歌,让男主最终决定鼓起勇气继续寻找。
对于舍弃的表达,我认为是全局最好的部分。
在一片波浪涌动的大海上,有两艘船。一艘是渔船,另一艘是从渔船上放下来接男主的橡皮艇。
而男主必须通过渔船才能去往冰岛,
直升机载着男主飞到渔船附近后,飞行员告诉男主,他必须依靠自己,跳到渔船上,因为飞机在海上无法停靠。
这对于生性懦弱的男主来说,这在之前的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也确实不可能,因为他误解了飞行员的意思。飞行员是让他跳到皮划艇上,而男主以为是直接往船上跳。
在跳之前,飞行员把一个包裹给了男主,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必须带到船上。
因为理解的错误,结果可想而知,他落入了海里。
当男主沉入了危险的海里时,他发现他携带的东西太沉了。在求生的本能下,男主不自觉的就抛弃那些非必要的东西。
就像是人在沉沦或者经历磨难的时候,才知道你真正拥有的是什么,或者值得你拥有的是什么。生活习惯或者社会思想塞给你的东西,在最本能的挣扎的时候,你就自然会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非常遗憾的是,男主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最后只是看到了肖恩的背影。
那是一个追逐着自己梦想的背影。一个为了拍摄到美丽的瞬间,站在固定翼飞机上,冲向爆发的火山的背影。
那个镜头就是对梦想追求的最好的诠释。
第二个部分,就是男主在通过偶然间得到的别的肖恩的线索,去寻找他的过程。
相较于第一个所要经历的磨难,这个过程更多的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最终,男主在喜马拉雅山下的一个上坡上找到了肖恩。肖恩正在全身灌注的在摄像机旁等待,等待着他所期待着的东西-喜马拉雅山下的雪豹,为此他可以忍受一切。
高原,寒冷,饥饿,孤独,所有这些都是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必须要首先征服的。
肖恩形容憔悴,但是眼神坚定,满面陈霜,却精神矍铄。男主看着他,看出了他对于生命充满了热爱。
肖恩告诉男主,25号照片,他没有直接寄给男主,而是把他放到一起寄给男主的礼物里-一个钱包。
而男主则因为自己的对于现实生活(底片的关注)的关注,而把钱包不知道丢在什么地方了。
男主因此对肖恩大发雷霆,而肖恩则是淡定的说,钱包只是用来装钱的。
美的事物,似乎无法用现实的表达,一旦用了现实的表达,它就会落入到俗世的钱包里。
就像是肖恩说的,真正美的事物是不需要特别的关注的。
在故事的结局,男主通过各种巧合,找回了照片-那张属于他自己的25号底片,而男主最终也和女主在一起了。
看完影片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人都有属于我们自己的25号底片,那个藏在我们钱包里的25号底片。
而生命的意义就是我们能否找到的自己25号底片。或者,你是否有勇气去找寻自己的25号底片。
作者:王彦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
“如今距离长征已近90年,今天的我们还需要长征精神吗?年轻人还会记得红军走过的路吗?这就是我们拍摄《雪国的篝火》的意义吧!”演员王劲松在署名文章里记录了他参演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的心路历程。为了演好长征路上的炊事班班长老钱,本就清瘦的他减重20多斤,并在开机那天向剧组的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铭记与传承,演员所思所行,何尝不是整部作品的一个缩影。
明天,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将在湖南卫视开播,并于芒果TV、优酷、腾讯、爱奇艺视频平台上线。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该剧有着史诗般的命题——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团结和引领中国人民高擎理想和信仰的炬火,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息奋斗的征程。与此同时,它也充满了年轻态的创作理念——每个故事只用一集,每一集仅30分钟,以近乎中视频的轻盈模式,探索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主旋律的年轻语态。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杨乘虎所言,“片子很短,回味很长”。这部作品将告诉我们,同样一种信仰、同样一种理想曾照耀过历史,也正照耀着现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途,是一代又一代理想者的奋斗接力。
从百年叙事中寻找理想的动人瞬间
用40个30分钟来写壮阔的百年,写什么、怎么写,这可能是中国电视剧从未有过的一次实验。主创团队先从整体上把握百年叙事,将选题分别投向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从四个不同时期中寻找理想的动人瞬间。大方向既定,总导演傅东育说:“理想是朴素的,从来都不高高在上。”所以,《理想照耀中国》在叙事上刻意规避了宏大的高光时刻,选择以细节来构建整体的震撼与温暖。
以“革命时期”为例,这一篇章讲述1921年至1949年间的往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建党、红军长征、抗日等,都是历史的大事件,但剧中的切口都是大事件中的细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感悟“真理的味道”,长征途中炊事员为了保全一口行军锅而无惧牺牲,战地记者方大曾以相机当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铁窗诗人”何敬平写下《把牢底坐穿》……小切口的故事将让年轻的观众看见,成就历史的人物其实也是平凡的人。
“建设时期(1949-1978)”遍洒青春之歌,选取了从军队扫盲实践中总结出“速成识字法”的祁建华、在严酷环境中研制共和国核武器的科学家邓稼先、献身西北边陲的“白衣圣人”吴登云等人的先进事迹。“改革时期(1978-2012)”奋力开拓,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带领16名下岗女工创立圆方公司的薛荣、在国境线放牧守边34年的卓嘎姐妹等将依次登场。“复兴时期(2012-2021)”勇攀高峰,剧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活跃在草原牧区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为中国滇金丝猴保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龙勇诚、放弃城里生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畲族大学生村官雷金玉、故宫青铜器修复师高飞、中国女子柔道队的陪练刘磊磊等。
40个故事不仅横跨100年历史,还覆盖不同领域,具有强烈代表性。《理想照耀中国》把百年党史演绎为一个不断接力的整体,能让今天的年轻人真切看到百年来接续奋斗的一代又一代人。
以青春的团队完成主题创作的实践
剧中,观众将看见一张张青春的脸:临危不乱“守护”在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的王会悟,时年23岁;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的吴祖太被意外夺去生命时,刚刚27岁;1980年12月,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进入新时代以来,从大国重器的建设者、脱贫攻坚的坚守者到全民抗疫的逆行者,年轻人都勇敢挑起了历史的重担。
回到创作本身,完成这次主题创作的过程,亦是一场青春的修炼。《理想照耀中国》在由资深团队保驾护航的前提下,集结了一大批年轻的创作力量。各分集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其中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在傅东育看来,年轻的队伍意味着充满想象力和可能性。尽管《理想照耀中国》在同一个思想主线下有着统一的主题包装,但在具体形式上,给予了各位年轻创作者驰骋的空间。比如导演韩可一在《八妹》中别出心裁地使用双线时空,讲述现代学生对小英雄的怀念;《我送亲人过大江》导演郭廷波大量使用手持摄影,风格上更自由随意,强调镜头的新闻纪实感;《第五十五封信》导演赵小溪从真实事件延展开来,以修复照片作为叙述主线,用一张跨越时空的全家福,向英雄陈毅安和他的家人献上一份迟到的圆满。
而对于更多年轻的演员来说,这次拍摄更如同一次精神之旅。比如《家在玉麦,国是中国》剧组从拉萨去到玉麦需要翻过两座海拔5100米的大山,整个拍摄都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完成。这一集的导演王硕说:“这是一个很笨拙的办法,可这样才能拍出真情实感来。”又比如《天河》在林州太行山大峡谷取景,演员邓伦身处悬崖峭壁边也坚持不用替身,自己吊威亚完成了攀爬峭壁。
作为一部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涉及的人物、场景、年代众多,主创团队力图一次次回到真实的历史发生地,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他们、成为他们,而不仅仅是演绎他们。一切就像主创所期盼的,“希望年轻的观众看到,我们与教科书中的英雄并不遥远。青年一代就是要将青春献给国家,让理想照耀自己,也照耀别人”。(王彦)
来源: 文汇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