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7 2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伟人传记与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传记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要写的伟人传记的主题,是伟人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还是伟人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等。
2. 突出伟人特点:在作文中,要突出伟人的特点,如性格、才华、品德等,让读者对伟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 选取典型事例:通过选取伟人生平中的典型事例,展示伟人的品质和才华,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伟人的伟大。
4. 分析伟人思想:在作文中,要对伟人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伟人思想对时代的影响,以及伟人思想对后人的启示。
5. 结合自身实际:在写读后感时,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伟人传记对你的启发和感悟,使作文更具个性化和真实感。
6.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伟人,正文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7.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力求做到言简意赅。
8. 引用恰当: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伟人的名言、事迹等,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近在读《毛泽东传》,刚开始读,读了可能有全书的十分之一。很早以前就想读一下《毛泽东传》,好像在我十六七年前读高中的时候还买过一本伟人的传记,不过当时几乎没有读,不过以当时的人生阅历,即使读了,也会有很多很多读不懂的地方。今年六月底右小腿拉伤,在家休养,闲了没事,就开始想读几本书,也从网上买了三本书 ,一本是《毛泽东传》 ,一本是《苦难辉煌》,一本是《蒋介石传》。
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已经读完了,收获很多,对人生有很大的启迪。《毛泽东传》刚开始读,《蒋介石传》还没开始读,当初的想法也是想从正反两个方面,或者说这一对对手人生经历中,或者说从胜利者与失败者身上,总结出、窥探出一些东西来,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仅此而已。
以前对伟人的了解是粗线条的,现在才知道伟人挺不容易的,早年在北京干过每月6元月薪的北大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相当于北漂了,条件艰苦到八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合买一件棉衣穿。在上海洗衣店打过工,洗衣服 ,熨衣服。在长沙当过小学老师等。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最最关键的一条是,伟人酷爱学习,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读了很多书,在北大图书馆也读了很多书 ,创办刊物,写很多政论文章,实在是了不起,用现在在流行语说就是人生开挂啦。读伟人传记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迪,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
《曾国藩传》,梅寒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国人对曾国藩其人其事并不陌生。这对已写就李清照、王阳明、纳兰容若、林徽因、张爱玲等古今名人传记的青年作家梅寒来说,写作《曾国藩传》不啻一次挑战。梅寒研读大量史料后撰写的《曾国藩传》,清晰勾勒了曾氏一生60余年的人生历程。她在文本中适时运用小说笔法,夹叙夹议,将客观史料与主观评析有机结合,使得该书在现下众多的曾氏传记中独具其醒目标识。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在诸多领域有着巨大成就,对清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具深远影响。他著述甚丰,身后留有1500万字的著述。梅寒在写作中,除了选取曾氏日记和《曾国藩家书全集》,因为这些作品“反映他最真实自然的一面”,还通读了清史研究专家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传记如《左宗棠传》《李鸿章传》《慈禧全传》等著述。梅寒说:“在这些书中,与曾国藩相关的也许只有那么几小节,但可以更全面地帮助我了解那个朝代的面貌,聆听那个时代的声音。”
梅寒秉持“史圣”司马迁的撰史笔法,将历史人物还原于历史场境,深入其内心,运用文学技巧增强代入感与画面感,从而使文本显得活泼流畅。通读本书可发现,曾国藩天资的确很一般,无论读书还是做官,他和天资聪颖等褒义词都搭不上边。他能取得杰出成就,一是他有坚韧毅力,二是懂得谦虚谨慎,三是善于识人用人。梅寒在论述其“识人”时做了一些对比,比如同时代的人杰左宗棠、张亮基、李鸿章,“在才具方面,他比腹有千卷奇书自信指点江山的左宗棠差很远。要讲在官场的圆融,他不如张亮基……”李鸿章是曾国藩弟子,在处理与朝廷及洋人问题谈判上比曾国藩强,但曾氏识人用人之术高人一等,这足以弥补他自身的所有不足。试想,作为湘军统帅、朝廷重臣、洋务运动发起者、派留学生赴美提倡者与促进者等角色,曾国藩若无过人的识人能力如何能做好这些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呢!
曾国藩能有如此成就,还得益于其一项极其重要的特质——他特别善于总结。比如,他创立湘军,发现当时兵勇军纪极差形如土匪后,他的治军思想是“以礼治军”,即严格的军事训练与遵规守纪的政治训话。同时,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即便被打得几次想自杀,缓过劲来后,仍以百折不挠的劲头反省,总结规律去战胜对方。他提倡“兵贵精不贵多,首在敢战”。这是曾国藩在血与火的拼杀中得来的经验。曾国藩虽无将才,但有帅的谋略与定力,他坚信“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他更坚信“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本书主角是曾国藩,通过这一核心人物,晚清诸多大小人物悉数登场,他们正是一系列晚清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通过梅寒生动的笔触,我们对这些人物与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有了最为直接的观感。梅寒之所以能将这些人物写得饱满纯粹、呼之欲出,实在是因为她切实懂得了写史就是写人,将人性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烟云中体现出来,才能让文本活泼生动,打动读者。所以,人性在整个文本里以最真实的形态呈现,君臣、师生、同僚,他们是人,因而一定有其优点与弱点,在利益面前,有些人大公无私,有些人却背信弃义,如实呈现,还历史以原貌,便是写史(传记)的要旨。
历史材料纷繁复杂,如何条分缕析后流畅表达?阅读过程中,笔者感觉作者犹如坐镇军中的统帅,将各种素料“布兵排阵”,多视角、全景式地展现出晚清数十年的社会万象,这样的驾驭能力自然是对数百万字文史材料了然于胸的结果。
曾国藩固然因为镇压农民起义、天津教案等留有被后世批评的恶名,但总体来看,其为人立世宗旨是“治世救人”,而战争年月的杀戮、朝廷旨意的不可违背等原因,也是他无奈与遭人唾弃的根由。即便如此,他在晚清风云中掀起的一系列滔天巨浪,留给后世诸多领域的精神财富,依然值得研究与继承。历史人物正是如此,没有完满的人与事,功过是非后人自会评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