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星星上的人 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7 21:12

如何写《星星上的人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星星上的人》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星星上的人》的作者、出版时间、作品类型以及其社会背景,这样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2. "阅读全文": - 仔细阅读《星星上的人》,把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关键要素。
3. "确定写作目的": - 明确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还是为了探讨作品中的某些问题,或是为了与读者分享你的感受。
4. "结构安排": - 写作时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作品,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故事情节":概述故事梗概,评价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引人入胜。 -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评价人物塑造是否成功。 -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你有什么启发。 -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手法,如象征、对比、讽刺等,以及这些手法对作品的影响。 -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你的读后感,并提出对作品的总体评价。

我们对诗人的认知 不该只停留在《当你老了》

提起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经典诗歌《当你老了》,人们无不为其中的缱绻深情而感动。今年是诗人叶芝逝世80周年,有多少人是从《当你老了》这首诗认识了叶芝,或许还知道些关于他的悲剧爱情:一生单恋而始终求之不得。2015年,《当你老了》经民谣歌手赵照改编而开始流传,真正红极一时则是经莫文蔚和李健极具个人化特点的翻唱而推动。“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脸上的皱纹……”深情款款的歌声,让叶芝几乎成了小资教父的代名词。

然而,叶芝诗集《丽达与天鹅》的译者、作家裘小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我们对叶芝的认知存在较大的误读。

谈到叶芝流传最广的情诗《当你老了》,裘小龙认为,全然把它当成一首情诗是不准确的,叶芝在文坛极高的地位,正因为他的独特性。一方面,叶芝是浪漫主义“最后的诗人”,同时又是最初的现代派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区别于传统的浪漫主义,抒情的同时,又能与抒写对象拉开距离,像戴着“面具”。以《当你老了》为例,关于这首叶芝早期的诗作,很多人认为是为他爱恋一生的女人茅德·冈所写,但其中有一句“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一下子就把对一个女人的爱慕,拉开到对一种革命理想与激情的追求的层面。而这二者联系在一起,在叶芝的笔下又是那么的自然。这样的写法,在诗人里是不多见的,而人们对此诗的关注,正是因为它跨越了浪漫主义与现代派诗歌,竖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1889年,从遇到她的第一次起,茅德·冈就如影随形,不断出现在叶芝的梦里,心里,诗里;即便她已去世多年,却在叶芝的诗歌中永生。叶芝的一生陆续向她求婚五次,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

1917年,叶芝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向茅德·冈求婚,好友格雷戈里夫人鼓励他不要灰心继续努力,而他只了一句话,“不,我已经累了。”这时,离他在苹果花下对她一见钟情,已经过去了28年。

这一年,叶芝52岁。

“事实上,我相信这次求婚里一定有负气的成份。”裘小龙认为,“我猜想他一定用了‘这是我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了。你若还是拒绝,那我也认命了’之类的话。”

有趣的是,大约五年之后,在遥远的东方,同样有一位年轻多情的诗人徐志摩,向他的挚爱林徽因求爱遭拒。而他在给梁启超的信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如此看来,“求不得”不仅仅是叶芝的主题,也是所有诗人的共同主题之一。英国诗人W.H.奥登曾在悼念叶芝时写到,“疯狂的爱尔兰将你刺伤成诗”。我觉得更确切的说是,“疯狂的爱将叶芝刺伤成诗”——爱得深沉,爱得坚持,爱得痛楚和爱得无望。

在裘小龙看来,正是这种求之不得的情愫和苦楚,让叶芝的诗才井喷。

说实话,很多人在看到茅德·冈小姐的黑白小照时,并不觉得这是位如叶芝描述般绝色的女子。但很少人能忘却她那坚毅的眼神,透露出一个很难被撼动的女子的生命底色。

爱情怎么会发生在这样两个人生志趣如此大相径庭,个人气质完全迥异的人身上呢:一个是阳刚的斗士,父亲是英国陆军上校,而她则终生投身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一个是敏感的诗人,一生沉溺于文学与戏剧之中。

也许是灵魂深处的某种激情相通——她对革命的激情,多多少少类似于他对她的爱情——一样的如火燃烧,长年不熄。如果说他真的终其一生爱上这个女人,不若说他终其一生爱上的是这种爱情,他甚至这么写,“爱的愉悦令爱远去”。

失意引发诗意。对于诗人叶芝来说,爱情的求之不得,也许是一种幸运。同时,正如茅德·冈曾对叶芝所说的,世人会为她对他的拒绝而感激她。正因为在爱情的道路上,叶芝一直求不得,才一直在痛苦和失意中笔耕不辍。

在裘小龙看来,由于在漫长的诗歌生涯里,叶芝为茅德·冈写下无数诗;另一方面在她的影响下,叶芝也投身于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参与到国家民族的精神构建中,所以叶芝的大部分诗作并不陷于儿女私情,而是表达出超越爱情的、生命和理想的广阔来。“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把他当成一个小资教父,显然是不对的。”

诗人艾略特曾评价叶芝,“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英语诗人,而且可以说是任何时代最伟大的诗人”。青年学者、评论家黄德海也有类似的观点。据黄德海透露,《当你老了》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于十六世纪法国诗人龙沙的一首十四行诗,翻译家郑克鲁曾将诗译为《待你到垂暮之年》,译文如下:

待你到垂暮之年,夜晚,烛光下,坐在炉火之旁,边绕纱边纺线,你吟诵我的诗,发出感慨万千:当年我多美,龙沙赞美过我啊。那时候你不用女仆传语递话,她干活儿累得半睡半醒之间,听到我的名字仍然安稳睡眠,即使用动听辞句赞颂你也罢。我将长眠地下,成为无骸幽灵,在爱神木的树阴下歇息安定;你则是一个蛰居家中的老妪,怀念我的爱情,悔恨你的倨傲。信我的话,要生活,别等待明朝;就在今天把生命的玫瑰摘去。

再来看看袁可嘉翻译的叶芝的版本: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如果将叶芝和龙沙的两首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叶芝将龙沙诗中直白而繁杂,甚至有些啰嗦的部分,进行了改造,从而使其显得更加简约,更加生动,整体感更强。整首诗共分三段,前后两段像两座山峰遥相呼应,中间那段又使整首诗不乏变化。在平静的叙事中,读者逐渐能感受到“你”在一步步地衰老。而最后爱神的出现,就整个气氛来说,与其说是 “扬”,不如说是“抑”,这个发生在“你”身上的衰老的悲剧在不断加强,连爱神也只好“在群星之中掩藏起面容”。作者用这样一句话结束整首诗,显得既有力又含蓄。

但是,经过流行歌曲改编的歌词是这样的: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当你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风吹过来你的消息,这就是我心里的歌。当我老了,我真希望,这首歌是唱给你的。

改编者将原诗删去许多行,还进行了改编,比如“风吹过来你的消息,这就是我心里的歌。”这里表达的信息似乎是“我”对“你”的思念,难道作者对茅德·冈的爱,对方不知道,需要借着风来传递吗?如果是这样,这两句话真是把这首诗矮化成了一个俗套的故事。而最后增加的这两句话,“当我老了,我真希望,这首歌是唱给你的”,又将“当你老了”的叙事角度进行了逆转。这样一来,前面的语气骤然失去力量。不禁要令人怀疑,诗人的所有“希望”难道只是要给“你”唱一首歌而已?

“我认为,在给这首歌打字幕时,在作者一栏上写下‘叶芝’的名字,是对诗人声誉的贬损。”黄德海认为,改编削弱了原诗的力度与层次,使《当你老了》沦为了一首扁平的倾吐小情小调的“小作品”。

叶芝身上的精神特质,与爱尔兰的精神特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和诗歌相比,叶芝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往往被忽略,诗人黄灿然认为,叶芝的戏剧创作成就同样很高,戏剧创作是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参与公共生活的一个载体,也是其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芝是20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1894年,29岁的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相遇;这位夫人成为了他的朋友和惠顾人。1899年,他们一起在都柏林成立爱尔兰文学剧院,叶芝成为该剧院的主要剧作家。剧院演出的第一批戏剧里有他的剧作《凯瑟琳·尼·霍里安》,由演员、叶芝心中的“女神”茅德·冈担任主角。1904年12月,这个剧院易名为艾比剧院,也被称为爱尔兰国家剧院,它成为爱尔兰主要剧作家和演员们的“旗舰”,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叶芝的其他剧作有《伯爵夫人凯萨琳》《心爱的国家》及《国王的门槛》等。

历史上,也许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叶芝那样,是按照自己的精神气质塑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这话听起来颇有些夸张,可是仔细读一读他的作品,再去了解他的生平故事,他所喜爱的,厌憎的,经历的,思索的……就会恍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叶芝身上的精神特质,与爱尔兰的精神特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柏林大学英语、戏剧和电影学院教授艾伦·费雷切在形容叶芝时,用到这个词:“naive”,直译为“天真”。或曰,孩子气般单纯。在他故乡的利斯蒂尔庄园,珍藏着许多叶芝的照片、信件、手稿和书籍。照片上的叶芝戴着眼镜,面容俊朗,眼神忧郁,非常迷人。

但叶芝的性情却呈现出自相矛盾的气质:他既能坚守爱的纯粹与忠诚,却也曾贪恋肉体的欢愉;他一方面淡看生死,另一方面却又非常惧怕和厌恶老去;他既醉心于宁静的乡村生活,却总处于政治和革命的中心;他对现实的思考冷峻而深刻,对生活却充满幻想……这一切与他笔下所构造的那个爱尔兰不谋而合。

他曾倡导用文学来团结爱尔兰。他创建“伦敦爱尔兰文艺协会”和“都柏林民族文艺协会”,并把许多青年人聚拢到这些社团里。他认为要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必须在人民中培育出一种有高度美学素质的民族文化,创造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国家形象。

虽然叶芝曾在诗中说,“浪漫的爱尔兰已死”,但他终其一生在诗篇中构建了一个无比浪漫的爱尔兰。

1923年,叶芝成为爱尔兰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自叶芝后,已经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爱尔兰的文学家们,一直在这样用语句追随语句,用想象创造想象,继续着爱尔兰的不朽传说。

梁攀:以一技之能摘星星的人

两红两优〡梁攀:以一技之能摘星星的人

@文/本刊记者 刘博文

2019年8月27日,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俄罗斯喀山落下帷幕。22岁的梁攀代表中国队夺得电子技术项目冠军,为中国实现了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

他站在媒体的镜头前,一手挥着国旗,一手拿着金牌,笑得灿烂。

8月27日,梁攀在俄罗斯喀山闭幕式上领奖后

从前在工地搬砖守夜、在餐厅做服务员送菜,在每一个辛苦打工却不知前路的时刻,他总会在心里问自己:“我的未来在哪?”如今站在电子技术项目的世界第一梯队里,梁攀的未来徐徐展开。

2020年五四青年节之际,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教师梁攀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指尖:焊接、编程和金牌

世界技能大赛的赛程,更像是热血漫画小说中的“段位突破”。从“青铜局”一路打到“王者局”,却不像小说男主一样顺风顺水。

世界技能大赛赛制严格,除团体项目外,每个国家每个项目只能派出一名选手参赛,且年龄不能超过22岁。按照我国的选手选拔方式,种子选手要经历校选拔、市赛、省赛、国赛的层层筛选才能最后胜出,获得那个为国出战的名额。从开始备赛到最终进入世界技能大赛赛场,这个过程要持续两年的时间,这需要选手不仅拥有冠绝全国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极强的抗压能力。

梁攀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国家集训5进1选拔赛中

2015年11月,18岁的梁攀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第四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比赛”,获得二等奖,顺利入选世赛电子技术项目重庆集训队。2016年8月,他又在第44届世赛全国选拔赛中获第四名,顺利入选国家集训队。这一年,在国家队“五进二”晋级选拔赛中,梁攀以第三名止步当届世赛征程。

回忆起当时的失利,梁攀坦言是因为自己当时在编程方面尚有短板。比赛是最好的试金石,自己哪里有欠缺,在关键时刻一定会被“试出来”。

因为年纪还小,梁攀还有最后一次参加世赛的机会。2018年6月,在第45届世赛全国选拔赛中,梁攀以第一名的成绩再次入选国家队,然后在2019年3月22日他生日这天,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代表中国参加第45届世赛电子技术项目的门票。

提前大约一周到达喀山,梁攀每天将床头柜当凳子,把20厘米宽的窗台当作操作台,给自己进行了一周的“赛前适应训练”。正式比赛第一天下午的全场最高分,第二天的满分,第三天的再一次全场最高分,让他在第四天的“焊接与调试模块”中产生了与胜利一步之遥的紧张感。但是一旦进入工位拿起自己最熟悉的“武器”,他又将一切情绪变化都忘了,变回了那个脑子里只装着眼前事的技能“战士”。

梁攀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全国选拔赛上

凭着过硬的技能和平稳的心态,梁攀为中国队摘下了第一块金牌。

梁攀向《中国青年》记者介绍说:“在电子技术项目的比拼上,其他参赛国都走过了六七届,成绩慢慢上升,从铜牌到银牌,再从银牌到金牌。而我们中国仅参加了三届,就直接拿到了金牌。又因为电子技术项目是很传统的一个技能项目,很多传统强国在这个方面都很厉害,比如瑞士、韩国、日本,能在三届内将它们战胜,这块奖牌的含金量非常高。”

掌心:拿起什么,什么就是未来

“如果回到2013年刚进入技校读书的时候,找到当时的自己,告诉他:‘你6年以后,在2019年里,会在一个世界比赛上得到成绩,还是金牌。’我觉得自己可能会觉得‘这是哪来的骗子’?”梁攀笑着说。

8年前的梁攀,中考成绩很不理想。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看着独自辛苦支撑的母亲,梁攀想了想,决定像个男子汉那样,去社会里“闯一闯”。

小小的他没有很多的选择,也没有什么规划,只能接到什么活,就干什么活。

冬天里,周围农村有人要盖房子,他就跟着施工队一同去。拌水泥、搬砖,晚上在工地里看着材料守夜,寒冷与疲劳让他每天倒头就睡。偶尔半夜起来看到天上的星星时,他心里会忽然冒出一个问题:“我就这样了吗?”

去餐馆做服务员、帮地产公司发传单、在电子厂做一线普通工人,梁攀一年中换了好几个工作。慢慢地,他在每天重复的简单工作里感到了一种焦虑与慌张。

因为他发现自己在做的,都是一些“一眼就望到头”的事情。

“在电子厂,我当时是最基层的一线普工,如果一直在那,我可能永远没有往上走的机会。因为我什么都不会,只会最简单的一些实际动手操作,做的事也没什么技术含量,谁都能做。而同样在一个工厂,如果有技术的话,比如说设备维护、设备调试什么的,各方面都会好很多。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技术的人并没有像当时的我那样一直忙,没有我累,但是他的工资待遇是我的两倍。我当时觉得不行了,我得自己学技术了。”梁攀说。

有人说掌握一门手艺,就是掌握了一个“拿来吃饭的家伙”。而掌握一项技术,更像是拥有了一把打开全新世界的钥匙,你从此有了进入某一扇门、在不同的领域中拼搏进阶的机会。

年轻时自发感到的焦急,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当梁攀决定将这份焦急“治愈”,所谓的“职业天花板”就一路被打破,从此他的征程,可以是星辰大海。

梁攀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

脉搏:做好每一个当下

在外打工的一年时间,在梁攀眼里同样珍贵,并不是浪费。

“如果没有这一年的经历与感受,我不会这么珍惜学习的机会。”梁攀说。

他像沙漠中的旅人需要水一样渴求着对技能的掌握。回到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读书后,梁攀除了课堂上的积累学习,还经常在课后去“蹭”课,旁听其他班级的实习操作课,汲取众家所长,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做书呆子,更不当混世魔王”,这是入学后梁攀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在学习之余,他还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系部学生会主席和校学生会主席,多次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班干部、感动校园人物等称号。也正是因为成绩突出,各方面表现优异,他才有机会入选学校竞赛集训队,开启了世赛的征程。

“我一直觉得年轻最该做的事,就是‘做事’本身。你不能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然后什么都不做。找到一个爱做的事情很重要,可如果没有找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那么面对眼前事的态度也很重要。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快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事情,可能你正在做一个没那么喜欢的工作,但我们要让自己适合做这个工作。你如果做一件事,那就努力去做。”梁攀说。

8月29日,梁攀回到北京

在很小的时候,梁攀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再长大一些,他想成为一名教师。在一年又一年的时间与成长里,他走过辛苦,付出过汗水,最后选择精研一项技能,一手掌握自己的未来。

他为中国拿了一个开创性的技能金牌,现在是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带着新一代的技能精英们继续征战世赛,为国争光。如今回头看看,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理想都已实现。

在现在的课堂上他常说:“我希望同学们明白,所有的荣耀,终究是一场努力、汗水与成功的公平交易。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改变命运、技能改变生活。有梦想,就一定要去追,在美好的年纪,要不负青春,不负自己。”

青春最美好的脉搏,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监制:皮钧终审:蔺玉红审校:陈敏 刘晓责编:申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