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8 1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华盛顿传》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了解背景知识": - 阅读原著《华盛顿传》,了解华盛顿的生平、成就和影响。 -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写作意图和视角。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读后感是想要传达对华盛顿的敬佩、批判、分析还是综合评价。 - 明确你的观点和立场,这将影响你作文的结构和内容。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华盛顿传》的作者、内容、主题,以及你的整体感受。 - "主体":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华盛顿的领导力、人格魅力、对美国的贡献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或读者的启示。
4. "内容充实": - 结合原著内容,举例说明华盛顿的生平事迹,展现其性格特点和成就。 - 可以引用原著中的名言或描述,增强说服力。 - 对华盛顿的某些观点或行为进行适当分析,展示你的思考深度。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或过于简单化的表达。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确保文章的整洁性。
6.
马尔堡病毒是以西德的一个城市马尔堡命名的,又称绿猴病病毒、绿猴因子、马尔、马堡病毒等,是一种致命性病毒。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有关,都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但病毒终极来源不明。
马尔堡病毒可以透过体液,包括血液、排泄物、唾液及呕吐物传播。病患者病状为发高烧、腹泻、呕吐,身体各孔穴严重出血,通常病发后一周死亡。
1967年秋,在西德的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几乎同时暴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调查发现,直接染病的人多是因为接触当地实验室内染有马尔堡病的猴子而致病。这些猴子是来自非洲乌干达的一种品种为 Cercopithecus aethiops 的猴子,西德进口这些猴子原本是用来研制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虽然找到了马尔堡病毒的原因,但遗憾的是,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找到这种病毒的宿主。这一章的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科学家们寻找的过程。
——
“在三年间,来自美国、欧洲和东非的研究人员走遍了乌干达和肯尼亚,寻找马尔堡病毒的储存宿主。他们把捉到的猴、猿、啮齿动物、蚊虫、扁虱、鬣狗、犬科动物、猫科动物、牛科动物统统作了测试,但是根本没有发现这种病毒的储存宿主。”
“面对这个谜团,世界卫生组织无法预料何时、何地马尔堡病会再次出现。关于德国和南斯拉夫的疾病暴发,这个机构只能说两件事,都与病毒由猴到人的传播有关系。”(P54)
在第一部分的结尾,作者不得不遗憾地写道——
“所以谜团仍是谜团。它始于两个德国科学家小组,小组从事的是在卫生事业中最乐观、最有潜在好处的功业:研制疫苗。它由猴细胞发生,它结束于如此广大、如此多样的一个地理空间,从内罗毕到开普敦,跨越数千英里,却没有人能找出一点线索。”
“在科学家高谈人造心脏和先进的大脑外科手术的时候,20年后马尔堡的秘密竟然依旧漆黑一团,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但它确实毫无线索。”(P56)
差不多30年以后,2004年10月起,马尔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发,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过300人病发身亡。据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数字,2005年内,病症个案以每天3%速度增加。这次爆发的发病死亡率维持高达10%,首五个月更高达20%。
现在和大家继续读第二部分,关于巴西脑膜炎。
如果说第一部分讲述的马尔堡病毒不了了之的话,第二部分介绍的人类与脑膜炎的斗争似乎也是半斤八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一个消息:2019年3月5日,巴西前总统卢拉的七岁幼孙阿瑟阿劳霍卢拉达席尔瓦因患球菌性脑膜炎夭折。这正是这本书中描写的1974年巴西脑膜炎!45年以后继续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脑膜炎的感染是由奈瑟氏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引起的,从人到人直接传播,由打嚏喷时的鼻涕星儿携带。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脑膜炎也能使10%的感染者丧命。(P57)
1974年8月,巴西圣保罗这个迅速发展的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号称连市郊共2 000万人口——正在球菌脑膜炎流行的痛苦中。进入埃米利奥·里巴斯医院的病人有将近15%在死亡线上挣扎。这还是圣保罗最好的医疗单位,在较小的医院,儿童的死亡率高达77%,成年人高达60%。(P57)(1974年1月到8月之间,仅里巴斯医院一家就收治了11万例脑膜炎病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位年轻的志愿者医生麦考密克,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他传奇般的工作。当时巴西是“一个以残酷闻名的军政府”,而麦考密克又不懂葡萄牙语,对他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用自己扎实的专业技术为基础,用不到一年 的时间学会了葡萄牙语,而且可以达到流利对公众演讲的水平,与政府巧妙而友好地周旋,说服政府同意接种疫苗,争取最大的支持。
“麦考密克决定集中精力对公众进行教育,并且立即自学葡萄牙语。到10月,他已经可以接受记者长时间的访问,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人们镇静、理智。
“我得清楚自己讲的话,”麦考密克暗想,“使人们有信心。”
作为一个局外人,麦考密克可以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也是一个敏感的角色。10年来,巴西受到一个以残酷闻名的军政府的统治。到1974年底,无数的学生、工会领袖、宗教活动家、社会底层的代表都“消失”了。所谓“消失”只是死亡的隐语,消失前往往是绑架和酷刑。谣言和恐惧充满着公众舆论以及该国无人相信的少数政府公告。
但是总的说来,巴西卫生部对于脑炎的公布还是准确的。麦考密克的部分外交策略就是公开支持政府关于流行病的声明,但同时却与军政府明显地保持很大距离。这种面面俱到的方针是杜克大学医学院不曾教过的,也是疾病控制中心的培训计划未曾涉及的。
麦考密克必须小心处事。在几个月之内,他学会了如何轻描淡写地指出,几乎所有的脑炎患者都来自极端贫困的社区,如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大批棚屋区,但是却并不直接抨击造成贫困的政府政策。他提到疾病传播最快的是住房密集、卫生很差的地区,这里的人用不到干净的自来水,很少洗澡或洗衣服。在这种条件下,病菌滋生,一个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共用的毛巾、衣物、抹布或手帕传病给另一个人。
等到梅里厄制造的疫苗足够为圣保罗的居民接种时,流行病已经在巴西的至少六个州夺去了11万条生命,引起15万人患了重病。据报道,大约30%的病愈者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长期性神经系统疾病。
到新年时,里约热内卢的发病率为10万人中有205例,当局担心即将到来的狂欢节会使病传播得更广。到时千百万巴西人和旅游者在拥挤的街道上接连数日一起狂舞,这情景确有可能使流行病被舞累回家的狂欢者带到全世界去。(P62-63)
虽然里约热内卢的官员丝毫不知道梅里厄的疫苗会多么有效,或多么危险,但他们感到别无选择。1月13日,他们开始了一项12天的接种运动,宣布的目标是给大里约热内卢80%的居民接种疫苗。
5天之内,里约热内卢的300万居民被接种,脑炎发病率立即直线下降。在人们担心的狂欢周,只有10人染病。
受到里约热内卢经验的鼓舞,军政府组织了全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接种运动。从4月21日到24日,将近1 100万的圣保罗居民被接种,相当于该市人口的90%。接种前,先将市内交通枢纽封锁起来,一时间排队等候注射的人多达50万。整个媒体被动员起来,做流动的巨大宣传工具,军车顶上的高音喇叭广播接种事项。
不久,巴西各地都实行了类似的军事化准确行动,最终使疾病停止流行。
1976年初,麦考密克返回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总部时,脑膜炎已经不再是巴西的一个严重问题了。
“但是,毒性很强的A型病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根本问题依旧没有解决。1976年2月,泛美卫生组织在华盛顿开会时,麦考密克力主在巴西疫情的官方总结中加上下面这段文字:
目前,还不可能预料何时何地会发生脑膜炎球菌脑炎流行病。因此,也不清楚何时何地应进行预防性接种。”
我想,开始提到的2019年3月巴西原总统的孙子辈同样的病毒致死,一定不完全是偶然的。
在泛美卫生组织的最后报告中,完全受到忽视的是病菌开始有能力抵御普通抗生素这件事的重要性。
现在和大家一起读第三章的第三部分,关于黄热病。
黄热病(yellowfever),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
正如《逼近的瘟疫》中写道的那样:“从17世纪开始,黄热病已经是美洲的一个重要的、令人恐惧的杀星,从加拿大到智利,在丛林和湿地引起流行病,在城市流行期间夺去了多少万人的性命。开始发病时是头疼、发烧、轻度不适,几小时内身体发冷、肌肉疼痛、呕吐。5日后体内出血开始,肝脏工作不正常,病人出现黄疸病。如果以前没有感染过这种病毒,病人有一半可能死亡。1793年黄热病在费城流行,市内15%的人丧命,三分之一的居民逃往乡下。”
“在西非,黄热病简直无处不在,大部分病愈的成年人对此病都有免疫力。许多历史学家指出,正是由于对黄热病抵抗力极弱,才使得英法殖民主义者未能取得对西非的完全控制。在非洲的有些地区,这种病的威慑力量十分明显,从苏丹到塞内加尔的民众用歌曲和诗文来欢庆这件事。20世纪80年代中,尼日利亚伊博地区的小学生仍在歌唱蚊子和蚊子带给英法殖民主义者的疾病。”
作者指出,同对待疟疾、脊髓灰质炎、天花和所有细菌性疾病的态度一样,20世纪60年代对于黄热病控制的情绪也是极端乐观的。
之所以乐观,因为一是拥有了可以杀灭携带黄热病毒的埃及伊蚊的滴滴涕和其他杀虫剂,二是拥有了一种有效的疫苗。“从1937年起,黄热病的疫苗已经开始使用,改进型的疫苗更是效力强大,每一个接种的人只需一针,即可终生受到保护。”P64
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科学家和医卫专家面对不断突如其来的各个地方的黄热病仍然束手无策。以至于到了1972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不得不宣布:
试图消灭黄热病不会有结果
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充满遗憾和同情的口吻告诉读者:
“这项活动无果而终。
莫纳特大失所望,垂头丧气,把伊巴丹实验室的设备装进箱子,向尼日利亚的同事挥手告别。但他还不能离开非洲,一时还离不开。比黄热病更可怕的东西在等着他。”(P70)
1775年6月15日,乔治·华盛顿被选举为总司令领导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美国取得独立战争胜利后,他辞去总司令的职务,回到了他的农庄。
1787年,他被出席并主持制宪会议,他用自己的威望不断推动制宪工作的开展,制宪会议结束后,他第二次退隐农庄。
1789年,他全票通过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在任期间他与内阁成员一起设立最高法院、创立合众银行、发行货币、建立税制、确立三权分立等;1793年,他又一次以全票当选总统,继续连任。
1796年,他决定不再接受连任的要求,并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已成为国家权威化身的华盛顿,希望用它告诉国人,如何在没有他、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维护国家的团结和意志。
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到华盛顿卸任总统职位,他一直是这个国家的总舵手。可就在他最为辉煌的时候,他却说:我不做共和国王,你们是时候该独立前行了。
1796年9月17日,乔治·华盛顿在费城进行了告别演说,谢绝了连任总统的提议。
“我们重新选举一位公民来主持美国政府的行政工作,已为期不远。……我已下定决心,谢绝将我列为候选人。……按照我的选择并经慎重考虑,我应当退出政坛,而且,爱国心也容许我这样做……”
之后,他对美国的未来提出了蕴含着超凡睿智和远见的忠告:
警惕南北分裂:
“你们曾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奋斗,并且共同获得胜利。你们所得到的独立和自由,乃是你们群策群力,同甘苦,共患难的成果。……精心维护和保持联邦制。……它们可以避免过分发展军事力量,这种军事力量,在任何形式的政府之下,都是对自由不利的,……你们的联合一致是你们自由的支柱,……试图在任何方面消弱联邦纽带的人,我们总是有理由怀疑他们的爱国心的。”
在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发表65年后的1861年,林肯就职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政变,南方十一个州先后宣布退出联邦成立新的共和国,美国南北战争打响。1865年,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这场内战,美国以死亡七十五万人的代价恢复了统一。
警惕党派倾轧:
“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党派思想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所有政府机构里,……它往往干扰公众会议的进行,并削弱行政管理能力。……有人认为自由国家中的政党是对政府施政的有效牵制,但常有趋于过度的危险。它是一团火,我们不要熄灭它,但要一直警惕,以防它火焰大发,从供人取暖变成玉石俱焚。”
对外保持中立:
“我们处理外国事物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采取一种姿态,使我们在任何时候决心保持中立时,都可得到它国严正的尊重;好战国家不能从我们这里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我们挑战;我们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战问题上作出抉择。”
基于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到的对外中立政策,美国在一战和二战中都在紧要关头才肯宣战:
一战:
一战在欧洲爆发时,美国人民对战争并不关心,1914年时任总统威尔逊发表中立宣言,并一直恪守。他们不仅向交战双方贩卖军火,还向他们贩卖军需品、日用品等。
直到后来德国发起无限制潜艇战,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商业海运,1917年威尔逊才被迫宣战。1918年,德国签署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二战:
1939年二战爆发,1940年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小罗斯福要求加强战备,并努力消除国内弥漫的孤立主义。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宣战,并成为所有盟国的“兵工厂”。
1945年8月6日,杜鲁门下令对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3天后,向长崎投下了另一颗,一个星期后,日本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对权力的局限:
“保持警惕,把各自的权力局限于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在行使一个部门的权力时,应避免侵犯另一个部门的权限。越权精神倾向于把所有各个部门的权力集中于某一部门,……如果民意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在某些方面是不对的,我们应当按照宪法所规定的辨法予以修改,但不可用篡权的方式予以更改,……使用这种方法,有时虽然可以得到局部的、一时的好处,但此例一开,将引起永久性的危害。”
公共道德与忠诚:
“宗教和道德是不可缺少的支柱。……政治家应当同虔诚的人一样,尊敬和爱护宗教与道德。……我们只要简单地问,如果宗教责任感不存在于法院赖以调查事件的宣誓中,那么,哪能谈得上财产、名誉和生命的安全呢?……如果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总是遵奉崇高的正义和仁爱精神的民族,为人类树立高尚而崭新的典范,那我们不愧为一个自由的、开明的,而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变得伟大的国家。”
“虽然在检讨本人任期内施政时,我未发觉有故意的错误,但是我很明白我的缺点,并不以为我没有犯过很多错误。……而且我也将怀着一种希望,愿我的国家永远宽恕这些错误;我秉持正直的热忱献身为国家服务,已经四十五年,希望我因为能力薄弱而犯的过失,会随着我不久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我以欢欣期待的心情,盼望退休之后我将与我的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的法律的温暖。”
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后自动放弃了总统职位,确立了一个直到1940年才被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连任四届的总统)打破的先例。1951年,总统只任两届的先例被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重新确认。
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在之后的时间里获得了超凡的地位,它与《独立宣言》、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一起成为了美国永久遵循的准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