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9 0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亲亲我的妈妈》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的作者、出版时间、作品背景等信息,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2. "阅读作品内容": - 认真阅读《亲亲我的妈妈》,特别是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为写作提供素材。
3. "明确写作目的": - 写作目的主要是表达你对这本书的感受和思考,因此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 "注意文章结构": - 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 主体部分要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作品的主题思想 - 人物形象分析 - 语言风格特点 - 作品的现实意义 - 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平淡的叙述。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6. "突出个人观点": - 在表达观点时,要突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 -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注意篇幅和字
善心永续
——《亲亲你的眼睛》一书的启示
胡雁冰
《亲亲你的眼睛》,是浙江文艺出版社“新时代·新成长——原创儿童文学书系”中的一本,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奉献给孩子们最新的读物,共十章约十二万五千字。
《亲亲你的眼睛》主要讲述了生活在残疾人家庭里的十一岁女孩夏叶的成长故事。后天眼盲的夏叶妈妈是做手工旗袍的好手,独臂跛腿的夏叶爸爸靠走街串巷打苞谷泡、米泡补贴家用。后来,因为夏叶爸爸捡回一个盲女孩小小,夏叶被同学嘲笑。夏叶觉得小小不仅给她带来麻烦,还抢了父母给她的爱,便想办法刁难小小。几经周折,几经转变,夏叶经历了从不接受小小到爱上小小的心路历程。
读罢此书,笔者认为作家的创作很成功。
成功在于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叙事结构。一个残疾家庭中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都要面临许多问题。而增加一个残疾孩子(虽然小小从情感上可以算、但从法律的角度不能算是家庭新成员),对整个家庭,尤其是对小主人公夏叶的情感冲击,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夏叶心里一开始就有了父母爱被争夺的想法,因此想方设法针对小小作出一些行为,故事得以演绎。
成功在于找到一个好的主题。孩子的成长是儿童文学理所当然要表达的主题,孩子的心理成长在当下特别重要。现今的孩子生活环境优越,少经挫折和磨难,心理脆弱,往往不堪小误会、小打击,动辄做出一些不可想象的行为。
成功在于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倡导什么、批评什么非常明确。本小说就读者的理解,最大的主题是倡导善良,希望善良永远传递下去。夏叶爷爷“老夏泡泡”捡养夏叶爸爸、夏叶爸爸“夏泡泡”捡养小小,都是善心使然。而夏叶的同学及她家的左邻右舍,即同学的家长,也是一群善良的人,他们的言行在默默影响着他们的孩子。夏叶、小小打算长大后接过“夏泡泡”的招牌,其实潜移默化中,也是在培养这种好的品行。
《亲亲你的眼睛》主要场景的设计:夏叶父亲夏冬天打苞米泡发现流浪的小小带回家以及对小小无微不至的照顾,夏叶妈妈杨静月在教两个孩子做旗袍时耐心细致、润物无声的教育,很好地传达了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第一所学校的理念。
我认为,作家还倡导和宣传了这样一些内容和理念:残疾人身残志坚、自立自强;邻里和谐、守望相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普及法制知识(《收养法》)以及遵守法律、正确执行法律等等。
儿童文学并不是小儿科!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儿童的思维、儿童的逻辑、儿童的道理、儿童的行为等等。都要把握,这是很难的。一本书愿意读,还读得下去,并受到启发和收获。你的表达,儿童能接受,不反感。这很不容易。一不留神,成人思维、成人腔调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且,时代不同,孩子们接受的东西不一样。成人没有与孩子同步更新,事实上跟进的节拍和速度始终是有差距的。所以,儿童文学真不是小儿科!窃以为,谁认为儿童文学简单,谁可能是没有真正去深入过、体验过。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尽量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是作家们当之无愧的责任,我们应当多一些关心和关注。
基于此,要向曾维惠女士表达由衷的敬意!期待她新作不断。
时下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乏以小女孩为主角的成长故事,她们有的天真、有的冲动、有的勇敢、有的敏感,在作家的妙笔生花下活出各自精彩的美好时光。曾维惠的《亲亲你的眼睛》写的是女孩夏叶的成长故事,与别的女孩之最大不同在于,她成长于残疾人家庭里。父亲是瘸子,母亲是盲人,为此她常常被同班同学取笑。特殊的成长环境,意味着夏叶要经历更多的磨练甚至磨难,也意味着她的心比同龄女孩更加细腻更加敏感。盲女孩小小的意外到来,让夏叶的残缺之感更深。她因之而陷入愤怒、悲伤、无奈,并时时在这些情绪的交替呈现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与正常日子相比,这是不正常的;与健全肢体相比,这是不健全的;与美相比,这是丑的。这一切的比较,都出自肉眼所见,而非心灵所感。心灵所感的,并不被肢体的健全与否所决定,而是超过肢体达至人的一言一行、一哭一笑。而言行举止所蕴含的品德之美,显然不被肢体的美或丑所决定。如果说残疾人一定是坏人,非残疾人一定是好人,想必没有人会同意。基于这样的常识,曾维惠的笔触就有了表达的空间与思想的张力,读者也因之对心灵之美有了更刻骨铭心的领悟。
夏叶妈妈双目失明却能用一双巧手做出好看贴身的旗袍。她坚持全手工缝制旗袍的缝,这样可以让针脚更细密、手感更饱满、曲线更圆润。她向来只用手工做的盘扣,后者针脚细密均匀、结实牢靠、丰满精美。她知道唯有把书读好,有了知识水平与文化修养,才能做出既漂亮又有品位的旗袍。选择人工,不选择机器;选择用心,不选择用电;选择修养,不选择粗俗。
在更快与更美这两个选项的选择题中,夏叶妈妈选择的是更美。更美意味着,她有足够多的耐心与细心。这是一种生活追求的体现,背后蕴藏的是她独有的美学认知。一件件精美的旗袍已然不是商品,而是拥有了独特气息与质地的艺术品。很显然,旗袍在这部小说里不仅仅是旗袍,还是美的象征、是高贵的代名词。身体可以残疾,心灵不能残疾。家庭可以穷困,言语不能粗野、行为不能粗俗。人家帮我,不是理所当然,我必须感恩。人家需要我帮,一定竭尽全力,我必须毫无保留。对盲女孩小小视如己出,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呵护,无疑是这对夫妇坚韧之志、柔软之心的流露。
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勤劳的双手可以为自己赢得生存的尊严。既尊严又高贵地活着,是这一对残疾人夫妻已然做到的。他们俩的善良、宽厚、从容、坚韧、进取、感恩,实则是多数正常人无法做到的。这样的家庭才会在陷入困境里,被众多温暖的友情狠狠拥抱着,感受到人世间处处都在的美好。
这样的选择与作为,被夏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此之谓言传身教。这是郑重地提醒她:美是一针一线、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日子是一分一毫、一粥一饭过下来的。人必得主动投身其中,才能品尝最真的滋味、领略最深的感触。“这日子啊,就像仙人掌上的刺,一根接一根。不过,刺再多,日子也还是一天天地过了。”小心一些,刺可以躲过;用劲一些,刺可以剪掉;再小心且用劲一些,刺可以拔掉。带刺的生活并不可怕,一颗带刺的心才是最要命的。带刺即无爱,只会带给人伤害。如果用带刺的心去面对带刺的生活,注定浑身伤痕累累。曾维惠给了夏叶一个残疾人的家庭,同时给了她一个温暖、善良、坚强的家庭氛围。
她对小小的感情从反感、厌恶到怜悯、牵挂,直至视为一家人的渐变过程,其实正是夏叶重新审视家庭,更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与小小相比,她是幸福的、快乐的。与爸爸妈妈相比,她是轻松的、自在的。如果一味不满小小分走了她的爱,如果一味指责父母亲接纳了小小,那么夏叶的心情永远无法脱离怨天尤人的处境,那么家庭的美好未来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把爱给予别人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爱,才配获得更多的爱。感受到姐姐爱意的小小,学着做葱煎蛋,多放了点油有什么关系呢?这份贴心,让夏叶对从前的计较与小气自责不已。打那以后,小小做什么事,都想着她的夏叶姐姐。在这个经济拮据的家庭里,小小和夏叶相伴成长,互相鼓励。她们在爱着对方的同时,也感受着对方的爱。她们在成长的同时,也感受着对方的成长。用爱去创造未来,用付出去推动成长。成长之后,那个爱哭闹、耍性子的小女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体贴爸爸妈妈的艰辛、为小小织手套的付出、与小小一起偷偷为妈妈做旗袍的大姐姐。小小的意外闯入,对夏叶来讲是意外之喜。她失去的只是一点点,或者说她根本没有失去,反而得到了无法计数的许多许多。
夏叶想要亲亲小小的眼睛,无法给予光明,却可以给予爱。爱赐予小小生命以力量,小小生命会在平凡又艰辛的生活中长成一棵小树、开出许多小花。正如她偷偷塞在小小行李箱里的信中写道的:“其实,我们既是仙人掌,又是石竹,平凡,不起眼,在带刺的生活里长大。但是,我相信,我们都会在平凡中开出美丽的花朵。”人穷志不穷,志穷人才穷。有爱、有付出、有力量,穷就不可怕。虽然小小被经济条件好、有爱心的一对夫妇领养,离开了这个给过她半年多呵护与温暖的家,却留下了可以受用许久的精神财富。
《亲亲你的眼睛》是一部有感染力的小说。读之,如同与夏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见他们艰辛为他们担忧被他们感动,因之而扪心自问:与夏叶一家人遇到的艰难相比,我们之所遇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何理由怨天尤人呢?
(原题:岂能用带刺的心去生活?)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家鸿
流程编辑:u030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