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9 09: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商汤灭夏》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故事背景:首先,要了解《商汤灭夏》的故事背景,包括夏朝的历史背景、商汤的生平以及夏商两朝的矛盾冲突。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基调。
2. 分析人物形象:在作文中,要分析商汤、夏桀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可以从人物性格、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阐述。
3. 概括故事情节:简要概括《商汤灭夏》的故事情节,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有助于让读者对故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 表达个人观点: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对《商汤灭夏》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对商汤的评价:分析商汤的治国理念、领导才能以及他在灭夏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历史地位。
b. 对夏桀的评价:分析夏桀的统治方式、性格特点以及他在灭夏过程中的失败原因。
c. 对夏商两朝的思考:从夏商两朝的历史变迁中,探讨封建社会的兴衰规律,以及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5. 结合现实意义:在作文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探讨《商汤灭夏》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也必须汲取。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徐同林著《先秦军事外交语言艺术》(国防大学出版社),从先秦军事外交语言艺术研究入手,展示了那个时代辩士们唇枪舌剑,一言九鼎的风采。他们“出齐齐轻,入楚楚重,为赵赵完,叛魏魏丧”,甚或“四海齐锋,一口所敌”,舌战的威力出神入化,几乎无所不能,令人切身感到:“舌比剑锋利”。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发现,军事外交语言改写了多少王朝的兴衰,促成了多少战局的逆转,造就了多少历史的转折。该书从朝代的更迭、战局的逆转、人物的风采、方法的创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先秦军事外交语言艺术的成就功效、成功轨迹、方法规律。全书共4篇13章26万字。有专家认为:“该课题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一定的科学性,以及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开放性大背景下,结合军事特色和外交语言的特点,借鉴了相关的思想理念和有效的方法途径,对先秦军事外交语言艺术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外交即博弈——不同信仰的博弈与较量。它是以文化的软实力配合军事的硬实力,在交流交往交涉之中达成妥协与平衡。所以,政治在军事外交斗争中不可或缺,而且是军事外交的灵魂与主脑。因而,在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与政治威信三者孰轻孰重的讨论中,孔子将“民信之”的政治置于首位,而把“足兵之”军事置于末位。
你看,商汤灭夏之战,一篇《汤誓》区区142字,却促使刷新了一个已经500年的庞大王朝——夏朝的历史。这就是一篇顺应民意,推翻暴政的政治宣言。再看周文王无言断狱,仁义兴邦,也是仁政德治的巨大感召力与向心力的例证。再看齐桓公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也就是因为他高高擎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有限的战争加之频繁的会盟,将他推上了春秋“五霸,桓公为盛”的崇高地位。
战争降临,敌强我弱,如何面对?若能争取中立,甚至化敌为友,那么,战场的被动将被扭转,战争的结局将会改写。晋文公主导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这样的经典战例。对此仲尼感慨不已,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左传·襄公》)而这种“德攻”或者软实力的方方面面发挥,正是与语言艺术密切相关的。运用语言等手段有效提高软实力的“德义攻击力”,这是历史的启示。
敌人的内部绝非铁板一块。其君臣、将相、盟友,乃至兄弟之间都有这样那样的间隙、隙缝、矛盾、斗争,都可以用反间计等等的计谋来离间和利用。这时的三言两语可以逆转战局,胜过千军万马。“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再看晋阳之战、秦灭六国之战中军事外交语言是如何配以反间计、心理战而成为所向披靡的利剑,扭转乾坤的法宝。
正如鬼谷子所说,纵横家“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那么,怎样才能一言九鼎,用口才成就大业,创造战争的奇迹呢?看看他们的人生轨迹,尤其是子贡的成才过程、苏张的奋斗历史、陈轸的忠诚机智,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他们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他们的应对如流呼风唤雨,他们的语言风格异彩纷呈,值得好好揣摩学习。
军事外交语言运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尤其那些大家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风格各异。考察先秦军事外交语言艺术的一些特例,审视一些不为人知的奇方妙法,可以廓开思路,激发创新,创造新的奇迹。
例如,“向戌弭兵”。宋国的大夫向戌在春秋中期发起了晋楚等14国参加的弭兵会盟,影响极其深远。其成功的秘诀不在于口若悬河,舌摇山岳的说话,而在于耳听八方,集思广益的聆听。这在中国军事外交语言的运用中别开生面,令人侧耳。人心所向,天意难违。“或听于众,或听于贤,或听于能,或听于尊;不听则败,听于私则败。”(魏禧《兵谋》)
再如,书信外交的奇妙与奇迹。只言片笺竟也可以转化敌将的心志,调转敌人的动向,甚至改写战争的结局。一封书信能够做到这样斩敌夺城,服君退兵,可谓足矣。语言的锋利岂容轻忽。
再考察诸如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战的佳话与神奇,这是成功游说的三部曲:知言——知人——服人。深谙语言在战争中的神奇奥妙,洞察对方的所思所想所长所短,然后以语言利器一口制敌。
当然,先秦军事外交历史的总结分析还有待深入,如强秦之言,秦国的内政外交之语言方略等,十五国风所体现的民声与各诸侯的内政,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启示,等等,都可以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对“军事外交语言艺术”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