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29 16: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二胡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二胡这一主题展开,可以从二胡的历史、文化、演奏技巧、音乐风格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二胡的背景和你的阅读感受;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和见解;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3. 丰富内容: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二胡的历史渊源:介绍二胡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b. 二胡的文化内涵:探讨二胡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民族风情、审美观念等。
c. 二胡的演奏技巧:分析二胡演奏中的指法、弓法、音色等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音乐情感。
d. 二胡的音乐风格:介绍二胡的不同流派、代表作品以及音乐风格特点。
e. 二胡在当代的发展:探讨二胡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4. 突出个人观点:在阐述二胡相关内容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谈谈你对二胡音乐的理解、欣赏心得,或者对二胡发展的看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双一流”院校校长给今年的大学新生送出了第一份礼物——经典红色读物《把一切献给党》。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吴运铎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为血肉,以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为骨骼,以一个真正党员的党性觉悟为魂魄,从66年前首次出版到今天激励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前行。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由为新中国兵器工业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吴运铎著,工人出版社编辑何家栋修改,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把一切献给党》是适宜向祖国的生日献礼的。
吴运铎与工人出版社职工合影
历经战火初心不改 工人蜕变共产党人
吴运铎出生在矿山上,父辈的影响、生活的环境和童年的憧憬让幼年吴运铎产生了第一个梦想一一做一个管机器的工人。可到处战乱,家园尚且难保、吃饭都成问题,做工人的梦想就不得不一再搁置。几经波折,童年的主人公随着家人逃难到湖北老家,在大冶的煤矿,小吴运铎终于得以成为一名工人学徒。旧社会的学徒生活艰苦险重,主人公却本着一股对技术和原理的钻研劲边工作边学习,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时值抗日战争爆发,矿上的抗战讲座和新华日报的编辑为这位辛勤的工人的心里埋下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不久,煤矿被日本人占领,看到家园又一次荒芜、当局的软弱无能,吴运铎坚定了信念,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参加革命之后,吴运铎把自己的技术全部贡献给了军工工作,从修理枪械、制造刺刀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边修边学、边学边探索,不怕苦不怕累,只怕工作落于人后。主人公和战友们在深山中建立超了兵工厂,从无到有起厂房、炼工具、造枪械,就这样把一支支新步枪送到前线。
1939年5月18日,吴运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认识到,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一一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就是终身最大的幸福。我要把自己完全交给党,听党的话。”
书中,吴运铎始终坚守自已的初心一一做一名工人,他把共产主义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从满腔热血的爱国工人蜕变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为我们注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战士的本色。
吴运铎自勉
三次重伤不离岗位 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吴运铎在岗位上有三次负伤的经历:
第一次,为任务需要赶工,左脚踝骨在工作中受伤,他一度高烧四十度,治疗时沿着踝骨挖了一个月牙形的大洞,足有半个碗口大。
第二次,为研究炮弹制作方法,雷管在他手中爆炸,左手炸掉了四个手指,肉和皮炸的飞了起来,贴在墙上,贴在桌面上左腿膝盖炸开了,露出了膝盖骨,左眼直滴血,什么也看不见了,脸上炸了几个洞,浑身麻木得失去了感觉,反而不知疼痛。术后他的左手四指和左腿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左眼失明。
第三次,试爆的炮弹在他身前爆炸,人被轰到五六丈外的沙地上,左手腕被炮弹截断了骨头,右腿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光,骨头也截断了。脚趾炸去了一半,脸上许多伤口不住流血,炸烂的衣服被血漫透,成了血人。术后他的左手腕和右腿被接上,行动不便,右眼中存有弹片,视力受阻。
而受伤之后,吴运铎是这么做的:第一次受伤后,他心中惦记着工厂,腋下夹着两根拐杖,一只脚跳回工厂,马上投入了紧张愉快的劳动。第二次受伤后,他躺在病床上还记录起机床设计的方案和结构草图,从伤口的动脉血管喷出一线血流,直喷到病房的墙壁上。伤口没有好他就强烈要求出院,拄着一根树棍徒步二十多里,远远看见工厂茅屋的影子,他忘了疼痛跑了起来。第三次受伤后,为了让工厂的同志在研究中少走弯路,他在病床上把自己的心得写成小册子;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类书籍学习知识,害怕自已会双目失明的他还学起了二胡。
三次受伤后,吴运铎依然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第一次受伤后,他带着队伍渡过长江,在苏北建立起子弹场。第二次受伤后,在他的带领下兵工厂超额完成每年生产六十万发子弹和研究制造迫击炮炮弹及地雷的任务。第三次受伤后他在病床上完成了炮弹信管的设计任务。
书中,吴运铎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述说了,什么是牢记使命一一就是坚决完成任务,立足岗位,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捍卫忠诚。
工作中的吴运铎
“中国保尔”铁血丹心 永葆本色战斗前行
吴运铎伤愈后,应组织要求,担任军工学校的机械制图讲师。从此,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已的热度。1951年10月,吴运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在媒体相关报道中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同年,他参加了十一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本书中的语言朴实而纯真,感情含蓄而热烈,信念厚重而高扬,向我们展现这位老党员、老前辈“鞠躬尽瘁、只争朝夕”的人格境界,用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应有之意。吴运铎于1991年5月病逝,他的精神和文字是留给我们年轻人的案头卷和工具书。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是他一生的“日常”;像一个战士一样去战斗,是他作为党员的“规定动作”。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念,接好薪火,传递到个人党性修养和工作学习的神经末梢上去!最后,我把本书结尾处的话摘抄出来,这既是我们的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党员、老前辈的精神瑰魄,也应是激励我们新一代走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年青党员的座右铭,让我们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在岗位上,把一切献给党。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是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的战士,随时准备到最艰苦、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做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从人民和党那里,我们将获得无穷的力量,去移山倒海,开发矿藏,修建水闸,征服沙漠,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美丽的花园!在敌人还没有投降的时候,不要放下你的武器!在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做一个无限忠诚的战士,永远前进!”(本文首发于:长安街读书会,作者:徐云。)
核心阅读
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等深入实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平均每年演出超过300场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等复排剧目反响热烈,同时每年推出5部以上新创剧目,一些原创作品的精彩段落网络点击量上亿……这家有着深厚创作积淀的国家级艺术院团,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了一批民族歌剧、民族舞剧精品,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坚持民族性,真诚表现中国人的生活现场与情感体验
生动呈现中国人置身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民族歌剧与舞剧的立身之本。
从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第一部中国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到如今的民族歌剧《刘三姐》《盼你归来》、民族舞剧《英雄儿女》《秀水泱泱》,从第一部中国民族舞剧《宝莲灯》到如今的民族舞剧《孔子》《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不难发现传承革命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清晰的创作脉络。
民族歌剧与舞剧甫一诞生,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紧密相连。一部部红色经典,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又在创新中获得提升。“当年创作时多希望在一些特定情绪中加入一段三弦,能有20把二胡的声音,能有一段很强烈的琵琶轮指齐奏!”民族歌剧《江姐》作曲、93岁姜春阳的心愿,在2021年复排版《江姐》中实现了。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所言,重排是向经典、向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致敬,也是以符合当代的创新表达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红色经典永葆青春。
奋斗的时代、火热的生活,给红色题材戏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创作者更加注重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维度上,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交流互动、表情达意的方式,使作品真正发挥艺术媒介的功能。舞剧《英雄儿女》开展的“我想对英雄说”互动活动,“90后”观众留言布满贴纸墙;歌剧《江姐》复排时,将大学生请进排练厅感悟信仰的力量;歌剧《张富清》演出现场年轻观众感动落泪……红色题材,正“圈粉”青年一代。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民族歌剧舞剧的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从推动歌剧舞剧的民族化、本土化,到探索其现代化、当代性的审美风格,无论表现方式怎样迭代、美学逻辑如何变迁,自成一体的文化理念、古今相通的中国精神,历久弥新,根脉不移。以艺术作品形塑历史人物,外在传递的是美轮美奂的艺术感受与时代风尚,内在涵养的是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融诗境与舞境为一体的民族舞剧《李白》中,以李白的人生境遇串联起诗作的背后事;在契合“一带一路”主题的民族舞剧《昭君出塞》《驼道》中,观众体味浓厚的家国情怀。
凝聚中国人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文艺精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正大气象、气度神韵。以民族舞剧《孔子》为例,该剧自创排以来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400场,以舞剧语汇展现“仁”“礼”思想的丰富内涵。特邀指挥汤沐海回忆该剧2019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场景,至今激动不已:“演出结束时,我身后的观众们由衷地发出了欢呼。那种共鸣共情,让我几度落泪。”
仅有几十年发展史的中国民族歌剧与舞剧在中华文化土壤的滋养中厚积薄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不仅实现了作品数量的增长,也树立了艺术质量的标杆。
提升感染力,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
“优秀的舞台作品要‘曲高’也要‘和众’,作品要引领大众审美,也要让大众喜爱和理解。艺术家绝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来代替观众口碑。”陶诚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用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生活,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
民族歌剧大繁荣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向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学习。当年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历时近1年,从川剧、越剧、沪剧和说唱音乐、四川扬琴及清音等汲取养分,仅《红梅赞》一曲就8易其稿。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首任扮演者乔佩娟认为:“要强化演员的自我修养,学习中国戏曲、民歌,创作队伍都要学,这样才能出好作品。”正如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编剧黄奇石所言,创作者不仅要学习中国民族歌剧、戏曲与西洋歌剧等创作经验,更要下大力气创新表达,创作出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坚定不移的精品意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以观众为本的创作导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实践的有益经验。其创作创新表明,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注重打磨华彩段落,有意识地创造作品“记忆点”。《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江姐》中的《红梅赞》,《孔子》中的《采薇》《书简》舞蹈段落……优秀作品大多有被广为传诵的经典片段。这需要创作者精益求精,使舞与乐相辅相成。比如,交响乐现场伴奏使舞剧《孔子》在音乐艺术上趋于成熟。根据不同舞段的特色,加入了琵琶、竹笛、二胡及不同音色的打击乐等,为再现春秋时期“金声玉振”的音乐,作曲家采用钟磬、琴瑟、笛箫等乐器呈现,将古老乐音融于现代和声,旋律被记住了,形象被记住了,舞段就留下了。
注重提炼诗化意象,用充满个性的艺术形象提升感染力。复排歌剧《江姐》结尾,江姐大义凛然走上刑场,在宏大激昂的《红梅赞》合唱中,大面积的梅花从高大石墙中“生长”出来,形成诗意化的“梅花墙”。舞剧《李白》用月亮这个意象呈现诗人的心理,通过望月、问月、对月、追月展现李白的精神世界,以月亮完成对李白人生轨迹的赋形、写意和传神。舞剧《秀水泱泱》从王会悟的女性视角切入中共一大召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心理叙事、空间叙事等创作手法,让观众从舞剧中看到时代的气象、舞剧的意象、人物的心象。
注重舞台语汇创新,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引导创作。复排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环形LED屏幕的全新舞台上,蓝天白云,巍巍远山,真实流动的潺潺溪水,青色仿真石拱桥,一座山西好风光的太行村落呈现在眼前,将小芹的咏叹调“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舞剧《赵氏孤儿》字体构成的空间舞美叙事,到舞剧《李白》诗中山水的意象化再到舞剧《昭君出塞》旅程的符号化……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当代视听构建,在综合形态上进行当代审美的转化,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从开拓到创新,从复排到新创,中国民族歌剧舞剧艺术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薪火相传、接续创造。如今,一大批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心怀敬畏之情、传承之心、创新之志,沿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之路奋力前行。旖旎风光,应在巍然高峰。(王瑨)
来源: 人民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